孩子混淆想象與現(xiàn)實怎么辦?
案例
媛媛5歲,是個非常聰明女孩。媛媛父母注意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常常給她講童話故事。媛媛總是把從爸爸媽媽那里聽來的故事講給小伙伴聽。
一天,媛媛從鄉(xiāng)下奶奶家回來,小朋友們隨后跟來,打聽媛媛的趣事。媛媛興高采烈地說:“我在奶奶家看見許多小動物,小狗、小豬、小牛,還有米老鼠和唐老鴨,他們可好玩了。你摸摸它們,毛茸茸的,跟我家的抱抱熊一樣舒服。有一次,我們在做游戲,一只大黑熊發(fā)脾氣,在小朋友背上打了一下,那個小朋友可慘了,身上有一個大大的趾印,可疼了。后來,大家把大黑熊趕跑了……”媛媛生動的講述,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在旁聽的父母都驚呆了:“女兒什么時候?qū)W會說謊了?”父母對媛媛開始擔(dān)心了。
解析
孩子最初認識世界,不能夠?qū)F(xiàn)實和幻想分清楚?;煜胂笈c現(xiàn)實有積極的一面,如增加想象力,活躍思維,增加好奇心,提高創(chuàng)造力。非要孩子認清這類“說謊”是錯誤,一味地批評處罰,就會束縛孩子的思維,挫傷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還有可能損傷智力。
解決方法一、幫助孩子提高思維能力
父母在保護孩子積極性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提高思維能力,提醒孩子說話注意真實與想象的不同。案例中的媛媛說了很多她想象中的事情,家長可以耐心地問孩子:“你動物園去看見大灰黑熊了嗎?為什么大黑熊被關(guān)在熊山,有很高的圍墻,因為大黑熊力氣很大,他們會傷人的,我們生活中不會有大黑熊和我們在一起的。那天你給小朋友講的故事,是自己編的吧?下次再給小朋友講故事的時候,告訴他們你講的是故事,好嗎?”孩子聽了家長的話,不會覺得自己受到批評,卻知道下次給小伙伴講故事的時候要說明講的是事實還是在編故事,同時,也沒有損害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家長這樣的提醒多了,孩子就會越來越能夠區(qū)分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實了。
對孩子這種習(xí)慣,家長也不要簡單的認可,否則會使孩子養(yǎng)成說話隨意的不良習(xí)慣。
注意: 孩子在某一個階段,對您的提醒并不重視,持續(xù)這樣說下去,家長不要太在意,只要繼續(xù)用各種方法提示孩子,過一段時間他就會明白了。
解決方法二、鼓勵推理法
媛媛把大黑熊的故事講完,父母在認真傾聽后,首先對孩子故事講述生動進行肯定和表揚。第二步,向孩子提問:“大黑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呢?會出現(xiàn)在小朋友身邊嗎?”“如果大黑熊在小朋友身邊,還能夠做游戲嗎?”“如果能夠做游戲,大黑熊有很大的力氣,小朋友被它拍一下會變成什么樣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一步一步推理,自己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分清想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也不妨礙孩子發(fā)揮想象力。
注意:
1、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維還不夠成熟,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從孩子身邊的事談起,否則孩子跟不明白。對孩子態(tài)度盡可能和藹,不要發(fā)脾氣,否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態(tài)度上,對真正的問題倒不知如何了。
2、有些家長平時與孩子接觸時,覺得孩子很好玩,經(jīng)常用很多不著邊際的語言挑逗孩子,讓孩子難以區(qū)分真假,孩子也會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亂說,這很不好的。家長要幫孩子分清什么玩笑話,什么是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