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zhàn)【4】:袁紹失誤
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勸袁紹選擇持久戰(zhàn),拖垮曹操,袁紹不聽。袁紹選擇了用投石車來進攻曹操,曹操發(fā)明了“霹靂車”,破了袁紹的陣法。另外,馬鈞也有改進版的“霹靂車”,最后也只是淪為圖紙。
《三國志·袁紹傳》:太祖還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數(shù)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zhàn),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苯B不從。
同上: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太祖(曹操)乃為發(fā)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
傅玄《馬先生傳》:又患發(fā)石車,敵人于樓邊懸濕牛皮,中之則墮,石不能連屬而至。欲作一輪,懸大石數(shù)十,以機鼓輪,為常則以斷懸石,飛擊敵城,使首尾電至。嘗試以車輪懸瓴甓數(shù)十,飛之?dāng)?shù)百步矣……平子雖為侍中,嗎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于世,用人不當(dāng)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
前期,曹操開展屯田,收獲了不少糧食。戰(zhàn)爭期間,曹操派出任峻保護自己的糧食運輸。袁紹不是沒想過斷曹操的糧道,效果并不好。
《三國志·任峻傳》: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給軍。是時歲饑旱,軍食不足,羽林監(jiān)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nóng)中郎將,數(shù)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官渡之戰(zhàn),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shù)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fù)陣以營衛(wèi)之,賊不敢近。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
但曹操也要面臨缺糧的問題,他曾寫信給荀彧,打算就此撤退,解決運糧問題,荀彧勸曹操堅守,曹操這才打消了撤退的念頭。
《三國志·荀彧傳》: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儀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
針對袁紹對自己糧道蠢蠢欲動的想法,曹操派徐晃去進攻袁紹的糧道。袁紹也得認(rèn)真考慮防備的問題。
《三國志·徐晃傳》:與曹洪擊氵隱強賊祝臂,破之,又與史渙擊袁紹運車于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
這時候,孫策遇刺身亡,袁紹潛在的盟友又少了一個。用辛棄疾的話說,年少的孫權(quán)繼承父兄基業(yè),有著數(shù)萬的人馬。
《三國志·孫討逆?zhèn)鳌罚何窗l(fā),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創(chuàng)甚,請張昭等囑以后事,呼權(quán)佩以印綬,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這里猜測孫策會在官渡之戰(zhàn)期間襲擊許都,這里貼出孫盛、裴松之對此的觀點。
孫盛:凡此數(shù)書,各有所失。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強宗,未盡歸復(fù),曹、袁虎爭,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潁,而遷帝於吳、越哉?斯蓋庸人之所鑒見,況策達於事勢者乎?又案袁紹以建安五年至黎陽,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聞曹公與紹相拒於官渡,謬矣。伐登之言,為有證也。又江表傳說策悉識韓當(dāng)軍士,疑此為詐,便射殺一人。夫三軍將士或有新附,策為大將,何能悉識?以所不識,便射殺之,非其論也,又策見殺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錯尤甚矣。
裴松之:傅子亦云曹公征柳城,將襲許。記述若斯,何其疏哉!然孫盛所譏,未為悉是。黃祖始被策破,魂氣未反,【但】且劉表君臣本無兼并之志,雖在上流,何辦規(guī)擬吳會?策之此舉,理應(yīng)先圖陳登,但舉兵所在,不止登而已。于時強宗驍帥,祖郎、嚴(yán)虎之徒,禽滅已盡,所馀山越,蓋何足慮?然則策之所規(guī),未可謂之不暇也。若使策志獲從,大權(quán)在手,淮、泗之間,所在皆可都,何必畢志江外,其當(dāng)遷帝於揚、越哉?案魏武紀(jì),武帝以建安四年已出屯官渡,乃策未死之前,久與袁紹交兵,則國志所云不為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