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還是兕,傻傻分不清楚
兕是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出場率很高的一種生物,早在《山海經(jīng)》中就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的記載,因此大部分學(xué)者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的描述將兕定義為犀牛。誠然,獨角而似牛,確實很符合犀牛的形象。但是這些學(xué)者們忽略的是,在許多古代典籍中犀和兕常常是并列出現(xiàn)的,例如同樣在《山海經(jīng)》中,就有“獸多犀,兕,熊,羆”的記載,而《戰(zhàn)國策》中也有“犀,兕,麋鹿盈之”的記載,顯然中國古代的兕和犀并非是一種動物。那么中國古代的兕和犀又究竟是哪兩種動物呢?本文將提供解答這個問題的幾種假說。
我們先來看看《說文解字》中對于犀的外形描述,“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可是在晉代郭璞注的《山海經(jīng)》,以及劉欣期的《交州志》中,又說犀有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也就是說,犀在中國古人的印象中是兩角或三角的,而無論是在《山海經(jīng)》還是《戰(zhàn)國策》,抑或是成書較晚的《康熙字典》中,對于兕的描述都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獨角似牛。
參考了古代文獻(xiàn),我們再來看看現(xiàn)代科學(xué)的視角,根據(jù)化石記載,在中國大地上曾經(jīng)生活過三種犀牛,分別是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犀,其中印度犀和爪哇犀都是獨角犀牛,而蘇門犀則屬于雙角犀屬。而且蘇門犀的兩只角,前角長在鼻端,后角長在額頭,這與說文解字中的雙角描述不謀而合,至于三角的描述,我認(rèn)為很有可能是指的是爪哇犀頭頂?shù)墓琴|(zhì)凸起。這么看來,我們對中國古代文獻(xiàn)中的犀,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了,犀指的是蘇門犀,那么兕也就順理成章,指的是獨角的印度犀與爪哇犀。

然而我們不禁要疑惑了,中國的古人并沒有區(qū)分雙角犀屬和單角犀屬的科學(xué)概念,他們又為什么將長相十分相似的三種犀牛硬分兩類呢?所以又有另一種假說出現(xiàn)了,犀是犀牛,而兕則是普通水牛。乍看到這個假說讀者們一定覺得難以置信,水牛明明是雙角嘛,明顯與古書中對于兕的獨角描述不同,不要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這個觀點的證據(jù)在于殷墟出土的一件獸頭骨刻辭,刻辭內(nèi)容大義是:商王征討盂方伯而歸,途中獵到一頭名為“白兕”的生物,并將它以燎祭的方式獻(xiàn)祭神明。而專家對這件獸頭骨的鑒定表明,這是牛頭骨。也就是說至少在商代,兕指的是牛。那為何后世又有兕獨角的說法呢,下圖是同樣從商代流傳的獵兕圖。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兕明顯是牛,而非犀牛,至于獨角的說法,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很有可能是《山海經(jīng)》的作者對于兕的誤解,畢竟本圖從側(cè)面來看,兕便是獨角的。而此口一開,后世的文人們也將錯就錯,很多時候兕和牛的關(guān)系也就模棱兩可,曖昧不清。例如《西游記》中,太上老君的青牛精下凡,一會是青牛成精,一會就是獨角兕大王了。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記》中也是有“三避大王”這樣專門的犀牛精的,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在中國古人的印象中,兕和犀是完全不同的動物。
除了以上兩種觀念,還有一種腦洞較大的觀點,犀是犀牛,而兕是一種已滅絕的生物——大角雷獸。大角雷獸是奇蹄目雷獸科下的一種動物,他們的體態(tài)與現(xiàn)代犀牛類似,區(qū)別是他們的角,這也正是許多人認(rèn)為雷獸是兕的原因,且看下圖。


這就是大角雷獸的化石以及復(fù)原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奇妙的巧合,大角雷獸的角就是漢字“兕”的形狀,這實在太巧了,所以盡管古生物學(xué)家認(rèn)為大角雷獸在大約三千萬年前就已經(jīng)滅絕了,依然有人堅信有少數(shù)的大角雷獸幸存,只是地層和我們開了個大玩笑,留下了三千多萬年的化石空缺。而中國的先祖?zhèn)儎t有幸見到了這種生物,將其奉為神獸,并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兕”。
以上就是對于中國古代文獻(xiàn)中的犀和兕的三種猜想,不知道大家更傾向于哪一種呢?
這篇文章到這里就結(jié)束啦,新人創(chuàng)作不易,希望大家點贊加關(guān)注,我還會努力為大家?guī)砀嘤腥さ陌倏浦R。
(作者能力有限,如有謬誤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