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完全部中國文學/中國文學一日一題】一月十日
一月十日:為什么說“《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時期,孔子編定由魯國史官所記的魯史——《春秋》,記事系統(tǒng),具有自覺的記事意識和寫作義例?!洞呵铩繁臼侵芡醭透髦T侯國歷史的通稱,后特指經(jīng)過孔子修訂的魯國的編年史。它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歷史,對這一時期的史事做了簡潔的大綱式的敘述。 《春秋》按時間順序編排歷史事件,記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具備了明確的時間觀念和自覺的記事意識。但其記事都很簡略,長的不過40字,短的僅有一字。因此,其記事雖簡潔而有法,卻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散文。如隱公元年載:“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睍r間、地點、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過程、人物的行為、性格,都無從知道,仿佛一則新聞標題,而不像一篇文章。 雖然《春秋》記事極其簡略,孔子以維護周禮為出發(fā)點,在字里行間卻表現(xiàn)出明確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春秋》是“禮義之大宗”(《史記·太史公自序》),維護周禮,反對僭越違禮行為,貶斥邪說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在行文中不是議論性文辭,而是在對史事的簡略記述排比中表現(xiàn)出來。《春秋》還寓褒貶于行文中,在嚴謹?shù)拇朕o中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愛憎,比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上曰“弒”等。這種在史著中融入強烈感情色彩的做法,為后世史傳文學所繼承。雖然做史者并沒有明確指出孰是孰非,但正是在具體的記事與敘述中,褒貶自現(xiàn),從思想倫理道德上規(guī)范現(xiàn)實人生,正因如此,“《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 每日詩歌拓展: 劍器近 宋·袁去華 夜來雨。賴倩得、東風吹住。海棠正妖嬈處。 且留取。悄庭戶。試細聽、鶯啼燕語。 分明共人愁緒。怕春去。佳樹。翠陰初轉午。 重簾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風絮。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彩箋無數(shù)。 去卻寒暄,到了渾無定據(jù)。斷腸落日千山暮。 【解析】 本詞盡得婉約詞的曲折深淵。乍看是寫愁,實際是寫相思,這種層次豐富的情感流露,增加了詞句的韻味,一唱三嘆,余韻悠長。揮之不去的愁緒是這首詞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其中的景色描摹,無論哀喜,也都是為此主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