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炒肝:一碗炒肝,品讀老北京!

炒肝是北京地區(qū)傳統(tǒng)名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并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今兒,小蔥就和大家聊一聊這老北京的炒肝!

炒肝的歷史由來:
北京炒肝歷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fā)展而來,清朝同治年間,會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當(dāng)時京城曾流傳“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語。吃炒肝時應(yīng)就著小包子沿碗周圍抿食。

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市面上也出現(xiàn)了以炒肝兒為說詞的俏皮話,如責(zé)罵人時說:"你這人怎么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諷刺互相殘害的人與事則說:"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鋪面者首推前門外的會仙居。
炒肝本是由會仙居劉氏兄弟所創(chuàng)制。劉氏兄弟哥仨,起先經(jīng)營白水雜碎,但時間一長買賣并不景氣;哥仨商量著如何改進(jìn)白水雜碎的做法。恰好當(dāng)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常常光顧北京小吃店,與劉氏兄弟很熟,知道他們的想法后,便給他們出主意:你們把白水雜碎的心肺去掉,加上醬色后勾芡,名字可不能叫燴肥腸,就叫炒肝,這樣或許能吸引人。如果有人問為什么叫炒肝,你們就說肝炒過。

哥仨一聽甚好,依言而行。哥仨把鮮肥的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然后用清水加醋洗凈,用文火燉;腸子爛熟之后切成小段,鮮豬肝則片成柳葉狀的條兒。接著準(zhǔn)備作料,作料也十分講究。先將食熬熱,把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在蒜變黃時放入黃醬炒好,蒜醬便做好了。此外還要熬上好的口蘑湯備用。作料備好后,就可制作炒肝了。先將切好的熟腸段放入沸湯中,然后放入蒜醬、蔥花、姜末和口蘑湯,之后放入切好的生豬肝,馬上勾芡,最后撒上蒜泥,炒肝就做好了。湯汗晶瑩透亮,豬腸肥滑軟爛,肝嫩鮮香,清淡不膩,醇厚味美,炒肝不愧為京城小吃中的佼佼者。
炒肝的家常做法:

原料:肥腸、豬肝、口蘑湯、豬骨湯、料酒、淀粉、醬油、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香葉、蔥、姜、蒜。
具體步驟:
1、肥腸焯水:肥腸處理干凈后在鍋內(nèi)倒涼水,涼水中加入肥腸、花椒和料酒待鍋開后焯水5分鐘。
2、將焯水后的肥腸改刀放入鍋中,加水(加水的量以剛剛沒過食材為準(zhǔn)切忌勿多)、料酒、花椒、大料、桂皮、香葉、小茴香(略多)、蔥、姜,煮40分鐘,濾掉調(diào)料待用。
3、豬肝焯水:將豬肝切薄片,用清水反復(fù)沖洗揉搓至無血污(豬肝略帶白色為準(zhǔn)),鍋內(nèi)倒涼水,涼水中加入花椒待鍋開后加入料酒和豬肝20秒后關(guān)火(用筷子攪動以便受熱均勻)攪動30秒后撈出。
4、炒肝制作:鍋中倒入豬骨湯、口蘑湯、煮肥腸湯、肥腸以醬油調(diào)色開鍋后10分鐘,加入豬肝同時調(diào)入淀粉勾芡最后多撒些蒜末出鍋即可。
炒肝在老北京小吃中有其獨特的風(fēng)味,深受老北京人喜愛,作為老北京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這一口炒肝,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小蔥繼續(xù)努力去發(fā)掘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