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是聰明的人,越有更多的情緒困擾?
這幾年跟很多智商高、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來訪者交談,雖然有時候在咨詢過程都有那么點覺得像在斗智跟辯論,而且每次咨詢過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腦力、體力、知識,但有時真正靜下來反思與這些聰明人的催眠和心理咨詢,心底還是會為他們感覺心疼。
這些聰明的來訪者,不乏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秀的學(xué)生、社會上的精英人物,有些工作是知識密集度高的分析類工作,所以在咨詢中也往往期盼咨詢師來場專業(yè)的心理分析,能夠“說服”他們的腦袋,他們期待聽到一個讓他們可以覺得合理的答案,幫助他們生活依循的邏輯。
這或許是為什么很多人需要找我這教授級別的人物來做催眠的原因。所以他們通常有哪些表現(xiàn)、或有哪些傾向?qū)е滤麄兊睦_呢?

1、交代事情的細節(jié),記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其實聰明人之所以聰明,有時就是記憶力太好,也因此特別容易糾結(jié)在別人已經(jīng)忽略或忘記的細節(jié)上,會追根究底想了解為什么對方在那時候做了那件事,因此痛苦的記憶也往往記得特別深刻。
他們的問題是這樣,對一個事件會拆分好幾段記憶,簡單來說前中后好了,他們會每一段都挑出來與另一半討論,希望能事無巨細地討論后,才能讓事情真正過去,但有時候?qū)Ψ接X得已經(jīng)討論過。
例如,討論對方的前任,上次討論的是曾經(jīng)一起做過什么事,這次則討論一起的感覺是什么,跟現(xiàn)在相比呢?對方就會大為光火,覺得同樣是討論“前任”,不是已經(jīng)討論過了,為什么要一再舊事重提?但聰明人的腦袋會認為這是不同討論角度,還沒滿足求知欲時,無法就此罷手。

2、容易搜集大量知識與理論后,拿來訓(xùn)斥別人,但自己卻做不到
曾經(jīng)有個聰明人可以一兩小時看完許多兩性相處的書,看完之后他清楚看見另一半在關(guān)系里沒做到哪些事,包含應(yīng)該要能傾聽與理解自己,在吵架時應(yīng)該要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因此這些兩性書籍的知識,又再次成為他們吵架的素材,他的另一半有時候很生氣但氣場可能弱了點的抗議:“你要我傾聽,但你有真心想知道我的想法嗎?”但他的回應(yīng)是:“你有什么想法你說??!但你要能說服我啊!”他自己也做不到開放傾聽的能力,只看得見對方的不足,卻缺乏對自己行為的反思。
所以他的另一半沉默了,因為經(jīng)常吵不過辯不了,所以變得回避沖突,不太愛搭理他,讓他更憤怒,更努力塞兩性相處的書給另一半。一直到另一半覺得是不是分手對彼此都好,他才驚覺是不是要讓專業(yè)的來幫忙處理他們相處的問題。

有時候,聰明人會運用自己的聰明來理解世界,也會讓自己的理解和邏輯,成為堅不可摧的堡壘,也自然容易成為“難以溝通”者,因為他人的想法會是一種不聰明的表現(xiàn),每次溝通都容易帶給對方被貶低的感受時,關(guān)系就會自然疏遠或沉默。
聰明是一種上天給予的恩賜,但智慧是一種人生經(jīng)歷后的修煉,如何面對人生與關(guān)系又不糾結(jié),需要的是處理人與人差異的包容,以及與人相處時可以給出肯定和欣賞,如此你的各種大小問題,就能又聰明又順利地迎刃而解。
原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轉(zhuǎn)載,請取得許可并標明出處。有任何疑問,可以點擊頭像私信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