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受用一生《道德經(jīng)》精彩章節(jié)解析

2022-03-07 23:32 作者:jinzhijian81  | 我要投稿



01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注解】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能夠戰(zhàn)勝他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而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則是剛強的。
懂得滿足的人更加富有,持之以恒的人擁有不滅的意志。不丟失自己的原則和“道”的人才能夠在天地間長久存在。 身體隕滅而精神長存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長壽。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庇辛Υ淼氖?strong>硬本領(lǐng)。相當于我們組織文化當中的,贏就是比過去的自己強一點點。 此外還提到,人怎么做到不朽?總共有三種方法:立功、立言、立德。


02第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注解】天與地一直長存于世間(道家思想中,天地的長存是相對于萬物的興起和消亡而言的,如果就天地本身而論,天與地也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天與地能夠長久地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們不為自己而生,反而能夠長久。
因此,圣人讓自己位于眾人之后,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眾人的前面;沒有過于在乎自己的生命,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這是能夠拋開一己之私的緣故嗎?正是因為沒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心。 這里主要講了三種辯證法,也就是利他的三種形式。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2.外其身而身存。3.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03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解】遇到強大的外力壓迫時,始終保持剛直容易被損毀,而選擇彎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夠積攢滿滿的水,東西過于陳舊則會被人翻新或者更新;目標少一點,反而容易完成和收獲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選定的多個目標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致最終一無所獲。 因此,有道的人會堅持以“道”作為基本原則,成為天下萬物萬事的法式、模范。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名聲顯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容易功勛卓著;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能達到更高的層次和地位,并且更加長久。 所以,不與他人相爭,天下也就沒有人能與自己相爭。古時候所說的“委曲求全”,也就是委屈自己反而能保全自己,一定不會是空話!它的的確確是可以達到的,所以世人應(yīng)當懂得并信服這個道理,因為這也是遵從“道”的根本的行為。 這句講的是為人篇的中庸之道。


04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zhuì)行。”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

【注解】想要踮起腳尖站得更高的人,反而會站不穩(wěn);不想穩(wěn)步前進,而想著跳躍式前進的人,反而無法走得又快又遠;常常炫耀自己高明的人,反而讓別人無法看到他的高明所在;總是自以為是的人,他的優(yōu)點反而無法真正地得到彰顯;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沒有人會承認他的功績;自我膨脹的人,也難以成為領(lǐng)袖。 這些行為和情景,如果用“道”來衡量,可以說就像殘羹剩飯和我們身上的贅肉一樣。殘羹剩飯讓人感覺惡心,贅瘤讓人感覺丑陋,而一個人越是拿這些來美化自己、成就自己,得到的結(jié)果越是不理想,連鬼神都會厭惡。一個真正懂得“道”的人,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這句話主要講解了,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的領(lǐng)導者,要避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里與第與22章講解的道理一致。


05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解】“道”是無法用言語清晰地表達出來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大道“,“道”的形態(tài)和概念如果可以為其定名,就不可能是“道”永恒的形態(tài)與概念。 天地間任何事物產(chǎn)生時都是不確定的,也不能用語言來述說其狀態(tài),這就是整個混沌的宇宙的源頭;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根源,這部分能用言語表明的概念,稱之為孕育的母體。 因此,保持虛無的狀態(tài),是為了觀察事物玄妙的本質(zhì);保持實有的狀態(tài),是為了觀察事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表面現(xiàn)象。
其實,虛無和實有出于同一個“道”,只不過是“道”不同的一面。虛無和實有兩者組合在一起,會有無數(shù)種玄妙的可能(不確定的組合,如上有下無,內(nèi)有外無等)。這些無法確定的組合甚至更玄妙的東西正是“道”,換句話說,“有”和“無”就像是支撐起“道”的“眾妙之門”。 這里主要講解了道和術(shù)的關(guān)系:
1.學習“道”能夠幫我們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學習“術(shù)”能夠幫我們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現(xiàn)象。
2.任何一個人的學習,不僅要能夠?qū)W習術(shù),還要學習道,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


06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天下都知道什么樣子才可以稱得上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樣子稱得上善的時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義。 因此,實有和虛無相伴而生,困難和容易相輔相成,長與短通過互相比較而得以顯現(xiàn),高與低互相依靠而存在,單音與復聲和鳴而成就曲調(diào),前與后互相追隨,自古便一直是這樣。 正因為這樣,圣人才在處事方面采取了“無為而治”的做法,實施無言的教化方針,任憑萬物自然生長。給萬物生命而不因為這一點將其據(jù)為己有,養(yǎng)育萬物也不因為這一點而自恃能力甚高,幫助萬物成就自己也不會居功自傲。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才能幫助自己成就不朽之功。 這一章依舊在講述“道”,主要講述了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方法。


07第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道”看似虛無,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沒有極限。它的深遠無法探及,就如同萬物的宗源。(它將自己的銳氣完美收斂,卻又能解開重重紛雜;將自己的光芒隱藏,又能與俗塵混同。)它深沉得難以了解,而又似乎時時刻刻存在于萬物的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誰孕育了這樣的“道”,似乎天帝出現(xiàn)之前它就已經(jīng)存在于世間了。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道是永恒的,越早掌握越好。其中“淵兮似萬物之宗”與第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異曲同工之妙。


08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shuò)窮,不如守中。 【注解】天地并沒有人的思維,所以沒有仁慈之心,將世間萬物都看作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讓它們自榮自枯;圣人也應(yīng)當效仿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作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所扎的狗,讓其自生自滅。 天地之間,是否就像為火爐鼓風的風箱?它內(nèi)部看似空虛,其實并不匱乏,越是鼓動起來,內(nèi)部的風反而越是向外散去。 反思一個人的言行,往往是因為他說話太多而把自己逼上了絕路,與其如此,倒不如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把話放在心里,反而能得到更多。 這一章主要講解了為人篇,核心是要告訴你不要有私心,對待事物要公平的對待。此外,需要重點記憶這句話:“多言數(shù)(shuò)窮,不如守中。”


09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解】最高的品德和修養(yǎng)就如同水一樣。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都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所以水的這種境界已經(jīng)接近于“道”了。 居住時選擇地勢低的地方,內(nèi)心如深谷一般沉靜、廣闊,與人相交時保持一顆仁愛的心,說話誠實,從政則能夠?qū)夜芾淼镁袟l,處事的時候善于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來解決難題,行動時則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 這種不與萬物相爭,水(道)一般的心態(tài),自然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這一章主要講解領(lǐng)導力,作為領(lǐng)導者都需要向“水”進行學習。


10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解】自恃能力高而驕傲自滿,不如適可而止;即使將鐵器打磨得非常銳利,這種鋒銳也難以保持很長時間。 將黃金美玉堆滿自己的廳堂,卻無人能夠長久地守住這些財富;若因為富有而驕橫,通常會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禍患。 所以,當自己功成名就的時候,就應(yīng)該急流勇退,因為這樣做才符合天地間的大道,并能使自己遠離災(zāi)禍。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領(lǐng)導力。


11第十章

【原文】載(zài)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hé),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解】身體與靈魂合而為一,就能夠不偏離大道嗎? 聚集精氣,追求柔和溫順的形態(tài),就能夠像嬰兒一樣嗎? 摒除內(nèi)心的雜念,進而觀照靈魂深處,就能夠做到心中毫無瑕疵嗎?熱愛百姓,將國家治理好,就能做到真正的無為嗎? 生來具有的感官在接觸外界時,能夠做到安靜保守嗎? 當自己的心智非常明白通達的時候,為人處世能夠不利用智巧嗎? (所謂奧妙深邃的大德行,往往就是孕育萬物、培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同時更不自恃有功而凌駕于萬物之上,更不會因為自己是萬物之長而主宰萬物。)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什么是玄德。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這里與第二章中的“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類似。


12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解】三十根輻條聚集在車軸上,就有了車軸中心的空虛之處,如此車子才能正常運行,也就有了真正的作用。攪拌并揉捏泥土,將它做成器皿,而器皿有了中間空虛的地方,才能盛放東西,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修建房屋,讓整個房屋之中有足夠用來擺放家具并居住的空間,這才有了一個房屋真正的作用。 由此可見,如果對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進行改造,就會使這些材料本身產(chǎn)生作用,而改造材料時出現(xiàn)的許多看不見摸不到的元素也會產(chǎn)生作用。 在有形與無形相互依存的同時,發(fā)揮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們往往用有形的物體來制造無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時無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 這一章重點在講解有形和無形的關(guān)系:“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br/>


13第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解】得寵或者被侮辱時就如同受到驚嚇一般,害怕大患降臨到自己的身體上。
什么叫作得寵或者被侮辱時就如同受到驚嚇?其實得寵并不一定是開心的事,因為得寵就會擔心失寵,失寵就如同受辱,得到與失去都是因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何得寵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時又如同受到驚嚇。 什么又叫作害怕大患降臨到自己的身體上?我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擁有身體,害怕身體受到傷害,擔心身體會隕滅;如果自己沒有了身體,那還有什么值得擔心的呢? 因此,如果一個人把天下和自己的身體看得同等重要,也許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個天下完全托付給他了。 這一篇章主要講解“為人”。指的是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一個人的結(jié)局,格局越大結(jié)局越好。


14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注解】古時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這些人處世微妙而玄奧,讓人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正是因為他們很難被常人理解和認識,所以在此勉強形容一下他們:
他們總是小心謹慎,仿佛在冬天涉水過河,怕踩破冰層掉進寒水之中; 他們總是警覺戒備,仿佛一個國王害怕鄰國的軍隊隨時來進攻自己的國家; 他們總是恭敬鄭重,仿佛是要去遠方赴一場重要的宴會的客人一樣; 他們總是行動灑脫,仿佛是初春的冰塊緩緩地消融; 他們總是淳樸厚道,仿佛是一塊渾然天成、未經(jīng)人工雕琢的藝術(shù)品; 他們總是豁達宏遠,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擁有承載一切的空間; 他們總是渾厚樸實,仿佛渾濁的河水,并不排斥與萬物相合; 他們總是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他們總是清風徐徐,仿佛永遠沒有休止的時候。 誰能使渾水慢慢地澄清,變成凈水?誰又能使寂靜慢慢地變得活躍起來,讓空間里出現(xiàn)生機?保持這種“道”的人不會自滿,也正是因為他從來不會感到自滿,所以才可以去舊存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


15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注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被統(tǒng)治的人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而已,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相當于“不治而治”,統(tǒng)治者本身只是一個代表,與人民之間相對平等,沒有差別和約束;其次的一種統(tǒng)治狀態(tài)就是人民都贊譽統(tǒng)治者,認為統(tǒng)治者非常英明,愿意親近他;再次的統(tǒng)治狀態(tài)就是人民害怕統(tǒng)治者,這種狀態(tài)并不理想,統(tǒng)治者可能是采用暴力等非常手段控制人民,但還能夠讓人民聽信或者聽從自己的統(tǒng)治;最差的統(tǒng)治狀態(tài)即是人民反對統(tǒng)治者,甚至反過來侮辱統(tǒng)治者,也就是形成了反抗。一個人如果不守信,失去了信用,那么其他人就不會信任他。 古時候最好的統(tǒng)治模式,就是統(tǒng)治者能夠與人民愉快地相處,而不隨便向人民發(fā)號施令。在遇到困難或者集體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即使事情順利解決,大功告成,統(tǒng)治者也不會向人民居功,百姓也不會特別感激統(tǒng)治者,而是認為:這些都是我們自然做成的。這一種統(tǒng)治狀態(tài)同樣是接近于“道”的統(tǒng)治。


16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解】代表世間規(guī)律的“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了所謂的仁義。那些為了爭奪勝利的智巧之舉出現(xiàn)之后,才產(chǎn)生了嚴重的欺詐行為。家人之間失去了和睦,才出現(xiàn)了所謂的父慈子孝。國家的政治陷入混亂,才出現(xiàn)了所謂的忠君愛國之士。 這一章主要是講道,重點提到了辯證法。


17第二十章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sì)母。 【注解】除去浮于表面的文化,這樣就能避免心生憂患。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采取順從的心態(tài)和違拗的心態(tài),最終的結(jié)果會相差多少?對自己身邊的人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或者一顆丑惡的心,其中的差別又有多少?眾人往往都畏懼的事物,我的內(nèi)心也會感到畏懼,因為我與眾人有著一樣的身體和感知。這種互相對比的風氣從遠古時期開始就是如此,似乎在后世也會沒有盡頭地延續(xù)下去。 眾人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像是去參加豐盛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臺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明志,沒有萌生欲望,反而像嬰兒一樣不會發(fā)出笑聲,顯得無知、疲憊、慵懶,就像流浪漢一樣沒有歸宿。眾人都為自己謀劃,打算留下余財,只有我看似毫無智慧,經(jīng)常窮苦潦倒。我有一顆愚笨之人才有的心?。? 眾人都很炫目,唯獨我好像迷迷糊糊;眾人都活得明明白白,唯獨我好像渾渾噩噩。(我就像在無邊的海洋上漂泊,沒有找到可以安歇的地方。) 世人仿佛都很靈巧,有自己的本領(lǐng),同時又在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只有我愚昧、笨拙,簡直一無是處。 但是,我唯一與眾人不同的一點,就是我能夠領(lǐng)略并回到萬物之母的懷抱,真正擁有了“道”。 這一章其實是老子的自畫像,他用欲揚先抑的方法自夸了一下自己。


18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解】當政者應(yīng)當盡可能少地對民眾發(fā)號施令,這樣的統(tǒng)治方式才是合乎大道的,同時也能夠治理得更加長久。 就像狂風肆虐但不會持續(xù)整個早上的時間,暴雨傾盆但不會持續(xù)一整天的時間一樣,是誰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呢?應(yīng)當是天地。天與地都不能做到長盛不衰,更何況是普通的人呢? 所以出現(xiàn)了積極修道的人,這樣的人才能與大道合為一體;而勤于修身養(yǎng)德的人才能與高尚的德行合為一體;失道和失德的人則要承擔自己失去道、德的后果。與大道合為一體的人,大道也同樣愿意幫助其成功;與德行合為一體的人,德行也會愿意幫助其成功;而那些失道和失德的人,道與德也會任由其走向失敗。 (誠信不足和屢屢失信的人,最終將沒有人愿意對他付諸信任。)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為人“篇中的誠信問題。


19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解】有種東西是自然生成的,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具體的形象。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存在,并周而復始地運行,從不停息。它甚至可以作為世間萬物的母體。我并不知道它真實的名字是什么,勉強將它命名為“道”,勉強地形容它、描述它是廣大無邊的,廣大無邊的同時還運行不息,運行不息的同時還深遠無際,深遠無際的同時還會返回其本源。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天地間共有四者最大,而人就是其中之一。 人向大地取法,學習它的樸實厚德;地向天空取法,學習它的高明寬廣;天向道取法,學習它的本源創(chuàng)生;道則向自然取法,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而行事。 這一章核心描述了道、天、地的關(guān)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guàn),燕處,超然。奈何萬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注解】穩(wěn)重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德行再理想的君主,如果整日奔走,也離不開裝載著食物和衣服的車輛。 雖然享受著華美的生活,卻能夠保持一顆安然的心,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蔀槭裁磽碛袕姶髮嵙Φ木?,還會以輕率的態(tài)度處理天下的大事呢? 輕率浮夸會失去穩(wěn)重的根基,而急躁妄動則會喪失主宰天下的寧靜之心。 這一章主要講解了老子如何描述抗焦慮這件事。


21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ù)(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注解】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行走的痕跡;擅長于言談的人,在說的時候沒有任何瑕疵;善于計算的人,在做算術(shù)的時候不必借助計算工具;善于守護門戶的人,不用門閂也不會讓他人輕易打開門戶;善于捆綁的人,不用繩索打結(jié),別人也很難解開。 因此,圣人總是善于人盡其才,在圣人眼里沒有無用之人;圣人也總是善于物盡其用,所以在他眼中沒有無用之物。這是一種承載的大智慧,也是一種深藏不露的智慧。 因此,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之人的老師,而不善之人可以幫助善人自我反省。常人如果不把那些善人當作自己的老師,也不借鑒那些不善的人的經(jīng)驗、教訓,即使本人非常聰慧,也會變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在。 這一章主要在講什么是襲明,即“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22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注解】了解強盛的道理,卻能安然處于柔弱的位置,做天下的溪谷,容納萬物;做天下的溪谷,自身就能具備常理與正德,歸回嬰兒般純潔的狀態(tài)。 懂得清明的德行,(卻能安然處于幽暗的地方,做天下的榜樣,如此就能保持美德而沒有過失,回歸宇宙的原始狀態(tài)。深知榮耀的道理,)卻能安然地處于卑下的地位,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修繕常理與德行,返璞歸真。 質(zhì)樸的狀態(tài)分散后往往能聚合成具體的事物,有“道”的人依據(jù)這一原則沿用質(zhì)樸,就能超越群倫。因此,完善的政治也是不可損害和分割的。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領(lǐng)導之道


23第二十九章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載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想把天下治理好,卻使用強硬的手段,我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天下可以看作是一種神圣的“物”,不能夠使用強制的手段去改變它。如果企圖強行改變它,必然會失??;如果企圖強行控制它,必然會失去。因此圣人從不妄自作為,也就不會輕易失??;統(tǒng)治者從不強行控制或者把持著什么,也因此不會失去什么。
天下萬物,有的會向前運行,有的會向后倒退;有的行動緩慢,有的行動急進;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安然生存,有的瀕臨危險。因此,圣人一定要擺脫“走極端”“奢侈”“過度”等思維和行為習慣。


24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hào)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用“道”輔佐君王的人,不會依靠軍隊去強行征服天下。征服天下這件事情總是反復為征服者們帶來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軍隊所到的地方,總是布滿荊棘。軍隊征戰(zhàn)完畢,也總會有令世人難以生存的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達到勝利的結(jié)果罷了,不敢憑借自己的武力稱霸。勝利之后不要自負,同樣不要炫耀,更不要驕傲自滿,勝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勝利后就不要再恃強凌弱了。 每一件事物發(fā)展到強盛的時候就開始轉(zhuǎn)向衰老,這就是沒有遵循“道”,不遵循“道”就很容易提前走向消亡。
25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道”一直沒有名字和形狀,但它一直處于一種質(zhì)樸的狀態(tài)。它雖然隱微不可見,但這個世間沒有什么人能夠使它臣服。如果侯王能夠懂得并遵守“道”,那么世間萬物都會臣服在他的腳下。 天地陰陽交合的時候,就會降下甘露,沒有誰能夠命令它,但是它會自然而均勻。 萬物生長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既然名稱已經(jīng)有了,也就知道彼此之間的界線,知道界線后不去逾越也就不會出現(xiàn)危險了,就像“道”與天下的關(guān)系如同大海與山川谷壑的關(guān)系一樣。 這一章主要講解”為人“,其中重點講解了守邊界的重要性。

26第三十五章
【原文】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注解】執(zhí)守大道,天下萬物都會來歸附。歸附之后而不互相傷害,就會和平、安定。 好聽的音樂和美味的食物,能夠留住過往的客人。而口中講述的“道”,似乎是那樣淡而無味,想看看它又看不到,想聽聽它的聲音也聽不到,但使用它的時候是用之不盡的。 這里主要講解的是道的意義和價值。道無色、無味、無聲、無形,但恰恰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平淡而無窮,這正是萬物所體現(xiàn)的“道”的意義。

27第三十六章
【原文】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想使它(人或事物)收斂,必定暫且使它擴張;要想使它弱小,必定暫且使它強大;要想廢除它,必定暫且使它興盛;要想奪取它擁有的什么東西,必定暫且給予它某些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微妙、明通”的道理。 柔弱能戰(zhàn)勝剛強。 魚兒不能離開它生活的深潭,國家也不能輕易地把賞罰的策略和權(quán)謀拿出來炫耀。 這一章主要講解了什么是微明。

28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注解】“道”總是順應(yīng)自然,不會妄為,所以才能夠無所不為。 如果侯王能夠遵循“道”的原則,世間萬物就可以自己孕育、生長、變化。如果萬物自己生長、變化后產(chǎn)生了自私的欲望,我將用“道”的質(zhì)樸去震懾它。用“道”的質(zhì)樸震懾它后,它就不會產(chǎn)生自私的欲望了。一旦沒有欲望,它將變得寧靜,這樣整個天下也就會安定了。

29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解】循環(huán),是“道”的運動方式;柔弱,是“道”所起作用的特征。 天下萬物都從“有”中孕育而來,而“有”從“無”中產(chǎn)生。
30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yú)。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注解】資質(zhì)上乘的人聽了“道”之后,就去努力實踐;資質(zhì)普通的人聽了“道”之后,或者記得或者遺忘;資質(zhì)較差的人聽了“道”之后,就會哈哈大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稱為“道”了。
所以,立言的人曾這樣說: 光明的“道”好像幽暗不明,前進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是坎坷的。 崇高就如同低谷,廣博就如同缺少,剛健就如同懶惰,質(zhì)樸就如同污穢。 潔白反而類似于污黑,方正好像沒有棱角,最寶貴的器皿總是最后才完全成型。 最大的聲音是悄然無聲,最大的物象是沒有形狀,而大的道路則一直幽隱難見。 只有“道”,善于幫助一切,成就萬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為了描述“道”,“道”究竟是什么樣子?
總之,一定不會是表面的樣子,因為它玄妙異常。只有資質(zhì)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虛假的表面往往與真實的內(nèi)在大相徑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會認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

31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唯孤、寡、不穀(gǔ),而王公以為稱(chēng)。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jiào),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注解】整個“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產(chǎn)生陰陽,陰陽互相交融又產(chǎn)生和諧之氣,最后陽氣、陰氣、和氣三者互相作用,產(chǎn)生了萬物。 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互相沖融產(chǎn)生和氣。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淪為“孤、寡、不穀”,但是侯王們又經(jīng)常以此自稱。所以,很多時候世間萬物是看似受損其實受益,或者看似受益其實是受損。別人教我的道理,我也用來教導他人。蠻橫霸道的人難以得到善終,我將這句話當作施教的主導思想。)
這一篇主要講解的是“為人”,重點講述了幾點:
1.“萬物負陰而抱陽”,指任何事物有兩面,也就是“一生二”中的“二”?!皼_氣以為和”,指的是“二生三”中的“三”。
2.”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句話指的事易經(jīng)中的損卦和益卦。



32
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解】天下間最為柔弱的東西,可以在天下間最為堅硬的事物上自由馳騁。無形的事物可以穿透毫無縫隙的東西。我從其中領(lǐng)略到,無所作為必然是有益的。
不用言語的教化,以及無所作為的好處,天下間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認識到。
這一章講解的是領(lǐng)導力中的“無為”,其中“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指對待一個特別剛強的人,可以選擇以柔克剛。

33第四十四章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解】名聲和身體哪一個更親近一些?生命與財富哪一個更應(yīng)該看重?得到與失去哪一個對自己更有害處?
過分地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必然會有過量的消耗,過多地收藏財物也必定會帶來重大的損失。
所以,懂得滿足則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才是長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簡單而言,一個人要懂得對自己來說什么東西才是重要的,不要去追求浮華的事物,更不要做一些過分的事情。要懂得止步,才會走得更遠。
這一章與與第三十三章類似。其中“知足不辱?!敝傅氖侵阏吒弧?br/>


34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注解】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會有殘缺,但它的作用不會因為這點殘缺而衰竭。 最充盈的事物好像很空虛,但它的作用反而是無窮無盡的。

最直的事物貌似彎曲,最精巧的東西反而顯得有點拙劣,最善于辯論的人似乎有些不善言辭,最大的盈利似乎虧損了什么。
心底的躁動比寒冷更有殺傷力,而安靜卻具有生發(fā)萬物的能量。清靜無為的統(tǒng)治思維和做法往往可以成為天下的領(lǐng)導者。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領(lǐng)導力。這里重點講解了幾點: 1.“大成若缺”的核心含義可以理解為學習的價值,學習能夠讓你大成若缺。此外,大成若缺是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當你遇到一處殘缺,你會不斷彌補,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類似于第四十章中提到的“反者,道之動它?!?/strong>
2.“大直若屈”與第二十二章的“曲則全,枉則直”類似。
3.“大巧若拙”可以類比第二十章老子描述自己是“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這句話。
4.“大辯若訥”指一般擅長言談的人不靠爭辯來解決問題,類似于孫子兵法中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5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天下如果有“道”,國家可以把戰(zhàn)馬送回農(nóng)田里,為農(nóng)田施肥;天下如果沒有“道”,那么那些剛在郊野上出生的小馬可能都要用來充當戰(zhàn)馬。
最大的罪犯就是能引起人們的欲望的事物,最大的禍患就是不懂得滿足,最大的罪過往往就是什么都想要。所以,懂得滿足才會永遠滿足啊。 這一章講的是“處事”,重點講解的是知足者常樂。此外,第三十三章和第四十四章都在講知足。


36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注解】天下如果有“道”,國家可以把戰(zhàn)馬送回農(nóng)田里,為農(nóng)田施肥;天下如果沒有“道”,那么那些剛在郊野上出生的小馬可能都要用來充當戰(zhàn)馬。

最大的罪犯就是能引起人們的欲望的事物,最大的禍患就是不懂得滿足,最大的罪過往往就是什么都想要。所以,懂得滿足才會永遠滿足啊。 這一章講的是“處事”,重點講解的是知足者常樂。此外,第三十三章和第四十四章都在講知足。


36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注解】不出門戶,能夠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看著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規(guī)律。其實有時候走得越遠,反而知道的越少。
因此,圣人不出行卻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見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為就可以有所成就。 這一章主要講解了圣人做對事的方式方法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br/>


37第四十八章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研究世俗的學問,偽善奸邪的思想就會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的大道,自私的欲望就會一天天減少。減少之后繼續(xù)減少,一直可以到無為的狀態(tài)。
領(lǐng)悟了“道”的原理而且不妄為,就能做到無所不為。贏得天下的方式往往在于不妄為,如果有所作為,對民眾實行嚴酷的刑罰和苛政,就很難贏得天下了。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領(lǐng)導力,其中“取天下常以無事”的前提是已經(jīng)做到了“無為”。


38第四十九章

【原文】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br/>

【注解】領(lǐng)悟“道”的人通常是沒有私心的,他們會把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心。
對于善良的人,我會善待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同樣會善待他,如此一來彼此也就都得到了真正的善良之心。 對于守信的人,我會對他守信;對于不守信的人,我也會對他守信,如此一來彼此也就都懂得了真正的信用之意。 世間那些懂得“道”的人,總是謹小慎微的樣子,為了天下百姓連自己的內(nèi)心都歸于淳樸。百姓都專注于讓自己耳聰、目明、心思智巧,而“得道”的人則希望百姓回歸到剛出生時的淳厚質(zhì)樸。


39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解】一個人由出世而生,最后入土而死。世間長壽的人,大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大約占十分之三;人活著,卻在死亡之地行動的人,也占十分之三。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些人為了追求長生而養(yǎng)護自己的生命,以至于過分追求奢侈的物質(zhì)享受,從而糟踐并縮短了自己本該長久的生命。
聽說那些真正善于養(yǎng)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任意行走也不會遇到猛虎、犀牛等野獸,在進入打仗的隊伍中也不會被武器傷到;犀牛這樣的野獸在他身上無處用角,老虎這樣的野獸在他身上無處使用利爪,兵器在他身上無處使用利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根本沒有進入死亡的區(qū)域,他本身也沒有任何致命的弱點。


40第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解】道孕育了世間萬物,德養(yǎng)育了世間萬物,天地環(huán)境給予了萬物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而世間的各種力量互相作用之下,萬物又得到了各自的成長和成就。所以,世間萬物沒有不尊崇大道而重視德性的。道受到萬物的尊崇,德被萬物看重,這正是因為二者沒有命令和約束萬物,萬物自然會對兩者產(chǎn)生情愫了。
所以,大道孕育萬物,德性養(yǎng)育萬物,進而幫助萬物成長,培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結(jié)果、成熟,給予萬物滋養(yǎng)、庇護。給予萬物生命而不將其據(jù)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滋養(yǎng)萬物生長而不主宰他們的命運,這就是所謂的“玄德”了。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玄德。與第十章和第六十五章類似,都是在講玄德。


41第六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注解】古代善于行使“道”的人,并不是讓百姓變得聰明巧智,而是讓百姓變得質(zhì)樸、純真。 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往往就是因為他們過于巧智。因此,用巧智治理國家,必然是國家的禍患;不用巧智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能夠懂得這兩者之間的不同,也就懂得了治國的法則??偸翘幱陬I(lǐng)悟這個法則的狀態(tài),就是最高的德行。最高德行深不可測,遠不可及,與萬物一同回歸質(zhì)樸的原點,最終順應(yīng)“道”的理念。


42第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注解】天地間必然有一個最開始的元素,也就是“道”,它就是孕育萬物的本源。既然得知了本源,就能知道它所孕育的萬物;既然知道了萬物,就該堅守本源。如此一來,就可以終生沒有消亡的危險。 堵塞嗜欲的感官,關(guān)閉嗜欲的門徑,就不會因嗜欲的驅(qū)使而辛苦一生;打開嗜欲的空穴,使嗜欲的事情達成,則終生都難以得到安寧。
能夠看清細微的事物,稱之為“明”,能夠堅守柔弱則稱之為“強”。使用內(nèi)心智慧的光明,恢復自省的明智,不給自己遺留災(zāi)禍。這就是所說的“承襲永恒的道”。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什么是襲常。


43第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注解】假如有道之士對“道”有任何一點領(lǐng)悟,就會傾向于順著大道而行,并且非常擔心自己會走上邪路。 大道總是非常平坦的,那些統(tǒng)治者卻往往喜歡走一些看似捷徑的邪路。 朝廷里總是裝飾得非常豪奢,而農(nóng)田卻一片荒蕪;國家和百姓的糧倉里空空如也,而朝堂之上的人卻穿戴著錦衣華服,身佩鋒利的寶劍,酒足飯飽,甚至都不愿吃下看到的食物,每個人都富貴有余,他們這些人才是強盜的首領(lǐng)。這樣的現(xiàn)象才真正是無道! 這一章主要在講無道之人的特點。


44第五十四章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解】善于樹立信念的人不容易被撼動,善于堅守信念的人不容易放棄,只要子子孫孫都遵循大道的精神,就會得到祭祀,永遠不會斷絕。
用“道”的理念來修繕自身,德行就會純真質(zhì)樸;修繕整個家庭,德行就會充裕;修繕整個鄉(xiāng)里,德行就會長遠;修繕一個國邦,德行就會豐碩;修繕整個天下,德行就可以普及每一個人。 所以,以自己的修為來觀察他人的修為,以自家的德行水準來觀察別人的德行水準,以本鄉(xiāng)的道德成果來觀察他鄉(xiāng)的道德成果,以本國的道德影響來觀察他國的道德影響,以天下的道德影響來觀察整個天下。我靠什么去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情況呢?靠的就是這個從“道”中演化而來的方法。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領(lǐng)導力,重點講解“用道修人”。

45第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一個人有著深厚的德行,就好比是剛剛出生的嬰兒。即使是蜂蟻蛇蝎這類毒蟲,也不會去蜇刺他;即使是虎豹這樣的猛獸,也不會用爪子抓他;即使是鷹雕這樣的兇禽,也不會撲向他。雖然嬰兒的筋骨特別柔軟,但他的小拳頭握得非常緊;雖然他不懂男女交合的事情,但他依然勃然挺立,這是因為他的精氣旺盛到了極點。雖然他整日大聲哭喊,但是他的聲音非常清亮而不沙啞,這是因為他無欲無為,內(nèi)心極其恬靜柔和。
懂得和諧的作用,處事就會持久;懂得遵循自然規(guī)律,會越來越明智。對身體有利的,才是吉祥的;而一旦欲望操縱了肢體,就會逞強。就像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懂得虛靜柔和,就能遵循自然規(guī)律處事;而能夠懂得并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能夠做到通達圣明。一旦驕奢淫逸,勉力讓天下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去行事,必然會為自己的統(tǒng)治帶來不祥的后果。 世間萬物,發(fā)展到極為強壯的時候就會走向衰敗,這正是因為它不符合“道”的規(guī)律。不符合大道的事物就會提前走向衰亡。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道理是物極必衰。其中“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一句與第三十章的最后一句一樣。

46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注解】真正懂得“道”的統(tǒng)治者是不會隨意發(fā)出號令的,而那些經(jīng)常對百姓發(fā)號施令的統(tǒng)治者,必然是不明白“順其自然”的道理。 挫傷人們的銳氣,調(diào)解人們之間的糾紛,讓人們的思維和行為能夠與世俗合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玄妙的大同世界”。 因此,既不能因為了解他而投其所好,也不能因為了解他而故意疏遠他;既不能因為了解而利用對方,也不能因為了解而傷害對方;既不能因為了解而吹捧對方,也不能因為了解而貶低對方。做到這些,就會成為被天下人尊重的帝王。 這一章主要講解“道”,重點提到了什么是玄同。其中“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與第4章重復。

47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注解】 如果統(tǒng)治者施政寬厚質(zhì)樸,那么百姓自然也會非常淳樸;如果統(tǒng)治者施政嚴厲,那么百姓自然也會變得狡詐。災(zāi)禍啊,總是被幸福所依傍;幸福啊,其中也總是潛伏著災(zāi)禍。誰又能知道這兩者之間的變化有沒有終點?福與禍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常的情況可以變得反常,善良也可以變成邪惡。人心對這種事情的迷惑,也算是由來已久了。 因此,圣人端莊方正卻沒有傷害過別人,棱角分明而不會戳傷他人,性格直率但不放肆,人格魅力光芒四射但從不炫耀自己。 這一章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實就類似于陰和陽的關(guān)系。

48第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sè)。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chóng)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則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視之道。
【注解】對統(tǒng)治者而言,侍奉天地,治理百姓,沒有什么比愛惜精神、收斂知識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愛惜精神和收斂知識的方式,就是所謂的盡早服從“道”的思想;早日服從“道”,就會重視積累德行和稟賦;注重積累德行與稟賦,則沒有什么困難不能攻克;任何困難都可以攻克,就沒有人能知道他的極限在哪里;力量大到仿佛沒有極限,就可以擁有國家,作為統(tǒng)治者;掌握了國家的根本大道,就能保證整個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蒂固,以求長久生存的道理。
這一章主要講解的是“道”的長久生存的方法。

49第六十章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注解】治理大國,就像烹制小魚一樣。(烹魚的時候不能隨意翻攪,頻繁地翻攪會把魚攪爛。治理大國也不能隨意妄為,妄為會傷害民心、損害國家。)
使用“道”的思維治理天下,那些鬼怪也就不會顯靈了。并不是鬼怪不再顯靈,而是顯靈后也不會作祟了;非但鬼怪不會傷人,就連圣人也不會傷害百姓。兩者都不對百姓產(chǎn)生侵擾,功德和恩澤自然也就歸于百姓了。
這一章講“領(lǐng)導力”的治國篇章。

50第六十一章
【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xù)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解】大國應(yīng)居于河流的下游,即處于天下雌柔的位置,那正是天下河流與萬物匯聚的地方。雌柔常常憑借自己的靜謐和淡定戰(zhàn)勝強雄。這正是因為雌柔淡定地處于下方。
因此,大國以謙下的態(tài)度對待小國,則能匯聚眾多的小國,使它們處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小國以謙下的態(tài)度對待大國,則能夠獲得大國的庇護。
所以,謙下有時候能夠匯聚眾多的力量,有時候能夠獲得更強大的力量。大國只不過是匯聚更多的小國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小國只不過是想融入大國從而獲得發(fā)展的機會,彼此的愿望都達到了滿足。其中大國作為統(tǒng)治者,更應(yīng)該態(tài)度謙下才對。
這一章與易經(jīng)中的“謙卦”類似。

51第六十三章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注解】所作為的,是沒有作為;所行事的,是無所行事;所品味的,是平淡無味。所有的大都是從小長成的,所有的多都是從少積累而成的。(用德行去回報怨恨。)解決困難的事情要趁它簡單的時候去解決,處理重大的事情要趁它細小的時候去處理。因為天下的難事,必須從簡單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之處入手。因此,圣人從不妄自尊大,反而能成就自身的偉大。
輕易承諾必然很少能夠守信,把事情看得過于容易也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圣人遇到所有的事情都把它們看得很難,(因為很難,所以才更加用心地為之做準備。)所以最終沒有什么困難能夠難倒那些真正懂得“道”的意義的人。
這一章講為人處世的難易之道。

52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解】局勢安定時,易于把握時機;事情還沒有跡象時,才容易做出周全的謀劃;事物力量脆弱的時候,更容易摧毀;問題還處于細微階段時更容易解決。矛盾最好在它還沒有出現(xiàn)時就處理妥當,混亂也要在它還沒有發(fā)生時就予以平息。
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而來的;多層高的樓臺,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而成的;千里遠的路程,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任意妄為的人會失敗,強求的人希望會落空。因此,圣人無所作為,也就不會招致失敗;不曾執(zhí)著,也就不會失望了。)
百姓做事情,經(jīng)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自始至終都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慎重,也就不會那么容易失敗了。
(因此,圣人想要的就是沒有欲望,他們不會過于重視那些稀有的珍寶,而是想保持那種沒有知識的狀態(tài),以此來糾正世人所犯的過錯。這樣可以幫助萬物回歸自然,而不再妄加干涉。)

53第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矣腥龑?,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注解】(天下人都對我說:“道太大了,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與它相似?!闭驗椤暗馈睂嵲谔罅?,所以才不與任何事物相像,如果“道”與某一事物相像,那么“道”也太渺小了。)
我有三件寶物,長久以來我一直持有、守護、用心保存著它們。第一件寶物是慈愛,第二件寶物是節(jié)儉,第三件寶物是不敢處于天下人的前面。一個人有了慈愛,才能勇敢;有了節(jié)儉,才能做到大方;不處于天下人的前面,才能夠成為世間萬物的統(tǒng)領(lǐng)。
而今,如果舍棄慈愛而要勇敢,舍棄儉嗇而要大方,舍棄頹然而要爭先,就會走向死亡。
慈愛,用于作戰(zhàn)就能獲得勝利,用于防守就能鞏固防守力量。上天要救助一個人的時候,必然會用慈愛來呵護他。 這一章講的是領(lǐng)導力。

54第六十八章
【原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注解】善于統(tǒng)治的人,不會輕易使用自己的武力;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會隨便惱怒;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會輕易與敵人交戰(zhàn);善于識人、用人的人,對待他人總是保持著謙和的態(tài)度。這就是所謂的不與萬物相爭的德行,這就是所謂的“善于用人”的能力,這就是所說的符合天道的做法,是古往今來最高的法則。

55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懷玉。
【注解】我的言論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施行??上煜麻g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我的言論,也沒有人能夠真正將其施行好。
我的言論是有根有據(jù)的,我做的事情是有主旨的。正是因為天下人并不了解這些,所以也不會了解真實的我。
了解我的人本身就非常少,效法我的人就更加可貴了。所以,圣人就像是身懷美玉卻穿著粗布衣服一樣,很難遇到擁有慧眼并且能夠辨識出其內(nèi)在光華的人。
這一章描述了老子對自己思想的自畫像,與20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56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大病。
【注解】知道一切,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認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這才是最好的;實際上一無所知,卻因為沒有看清自己而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則必然會帶來禍患。知道禍患對自己不利,同時認真對待禍患,也就避免了禍患降臨到自己身上。圣人沒有禍患,正因為圣人知道自己的禍患的確是禍患,所以認真對待、及時處理禍患。
這一章講的是為人的原則。

57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注解】勇于進取就容易走向死亡,勇于謙讓則容易保持生存。這兩個方面,一個有利,一個有害。天道厭惡其中一方,誰又能知道其中的緣故呢?(因此,即使是圣人,也會在這方面慎之又慎,難以決斷。)天地之間的規(guī)律,往往在于不爭奪的一方善于取勝,不說話的一方善于回應(yīng),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又善于謀劃。
天網(wǎng)寬大無邊,雖然稀疏但一定不會遺漏。無論是什么事物,做什么事情,都逃不出“道”的范圍。
“道”就像一張大網(wǎng),看起來非常疏漏,但其實什么也逃不過“道”的規(guī)律。世間萬物都在按照“道”的規(guī)律運作,例如“柔弱勝剛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即使是違反“道”的規(guī)律而暫時得以成立,最終也會被“道”糾正,根本逃不出“道”的規(guī)律,最終必將走向滅亡。
這一章講的是“天道”的范圍與理解。

58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注解】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而死后則身體僵硬;草木生長時非常柔弱,而死后則變得干枯。因此,堅強的東西都屬于死亡的一類,而柔弱的東西都屬于存活的一類。
所以,軍隊過于強大就會走向滅亡,樹木長得過于高大就要隨大的壓力。強大的一方其實往往處于劣勢,而柔弱的一方往往擁有不明顯的優(yōu)勢。
這一章主要講解“道”的柔弱與勝剛的關(guān)系,與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類似。

59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益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xiàn)賢。)

【注解】自然界的規(guī)律和法則,也許就像拉弓射箭那樣吧?弦位太高的時候就要將它壓低,弦位太低的時候就要把它舉得高的;弓弦張得過滿則減少力量,弓弦過于松弛則加大力量。
自然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減少多余而彌補不足;社會的法則卻恰恰相反,是減少不足而供養(yǎng)有余。誰能夠用自己的剩余來彌補天下的不足呢?恐怕只有“道”了。
(所以,圣人有所作為而不會自恃力量強大,成就功績而不居功自傲。這只是圣人不愿意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罷了。)
這一章講的是什么是“天之道”。

60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解】世間沒有什么事物能柔弱得超過水,但是在成功地沖擊堅韌的東西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因為水是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取代的。
弱小能夠戰(zhàn)勝強大,柔弱能夠戰(zhàn)勝剛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真正施行起來卻沒有人能做到。
所以,圣人說:“能夠承受國家的恥辱,才能夠稱得上一國之主;能夠承擔國家的災(zāi)難,才有資格成為天下之王?!边@些正面的言論聽起來卻像反話一樣。

61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注解】真實的話語往往不動聽,華麗的言辭往往不是發(fā)自肺腑的真話。心地善良的人不喜歡巧辯,而善于巧辯的人往往心存不善。
有真知的人未必知識廣博,知識廣博的人未必都擁有真正的智慧。
圣人從不自私地積累財物,而是將自己的財物拿出來幫助他人,或者與人分享,反而變得更加富有;盡量給予他人,這可以使自己更加豐裕。
世間的自然法則,是對萬物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圣人的法則,是幫助每一個人而不是與他人相爭。
這一章中主要講的是領(lǐng)導力中的圣人。


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從道、為人、處事、領(lǐng)導力多個層面,結(jié)合大量的日常案例,系統(tǒng)地講解了《道德經(jīng)》,并且在課程第二天進行了一對一的精彩答疑,幫助學員真正能夠理解所學知識,突破當下思維瓶頸,找到了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有效途徑。

受用一生《道德經(jīng)》精彩章節(jié)解析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民权县| 蓬莱市| 德惠市| 西贡区| 洪泽县| 翁牛特旗| 南川市| 襄汾县| 堆龙德庆县| 美姑县| 金华市| 大丰市| 赤水市| 疏勒县| 海南省| 招远市| 凤山市| 扶余县| 乌鲁木齐市| 封丘县| 浙江省| 静海县| 上犹县| 常德市| 沅江市| 肥乡县| 昌平区| 开原市| 彝良县| 西峡县| 天长市| 西充县| 铜梁县| 石台县| 正安县| 油尖旺区| 千阳县| 高阳县| 临高县| 寻甸| 汤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