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俄語4第四課(課文)
ТЕКСТ?







孔子--中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 ? ?作為著名的中國古代智者、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古代世界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國第一位大教育家,為教育和教學思想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追蜃邮菤W洲人對“孔夫子”一名的稱呼,意為“孔老師”。他出生在魯國。魯國是當時中國文化最繁榮的大公國之一。他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他過著清貧的生活。母親負責他的教育,盡管物質(zhì)條件困難,她仍盡力給兒子好的教育。當孔子七歲時,母親把他送進了學堂。在那里他改名為仲尼。
? ? ? ?年輕時孔子在魯國做小官吏,但很快就辭職了。他決定獻身教育事業(yè)。22歲那年,他當上老師,之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對古老先賢渴望的人們紛紛求教于孔子??鬃訌牟痪芙^仟何人對知識的渴求,把他們都招收至自己的門下。
? ? ? ?為了宣傳自己的觀點,孔子在弟子們的陪同下出發(fā)周游列國。大約60歲時孔子回到故鄉(xiāng)。在教育新弟子中度過了生命的最后幾年。
? ? ? ?孔子特別關(guān)注教育,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號召人們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他力圖使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教育。他的弟子超過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位成為了賢士。
? ? ? ?孔子認為教育對于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人會變得更好,更有道德,盡力改正缺點和不當?shù)男袨榕e止??鬃油菩腥窠逃菫榱藢⑷藗円I(lǐng)到正確的道路上,因為人們自己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鬃雨P(guān)注的中心是人的問題--人的智慧和道德面貌。他認為道德是人們行為的主要基礎(chǔ),因此他首先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價一個人。在他看來,所有人天性都是相近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習性。一些人變得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而另一人則愚蠢惡毒??鬃诱J為,高尚的人應(yīng)該經(jīng)常自我完善,改正自己的錯誤,遵守完美的準則,或者說“行為規(guī)范”。而在人們“應(yīng)有的行為”準則中,孔子認為應(yīng)當包含以下這些高尚品質(zhì),例如真誠、忠誠、謙虛、溫和、謙讓等。
? ? ? ?孔子在魯國首都曲阜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家私熟。所有人,不管來自哪個社會階層,都能進私塾學習??鬃訛樽约旱牡茏犹峁┝似降鹊臋C會,自此他開始推行全民教育的理念。教學和教育在無拘無束、自由的談話過程中進行??鬃佑^察自己的弟子,研究他們,并和他們保持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
? ? ? ?孔子的教育觀點和理念在《論語》一書中得到詳細闡釋。該書是孔子的語錄集,由他的弟子在他去世之后,根據(jù)老師的語錄和談話材料整理編撰而成。該書表明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理論家和實踐家。在該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冉有到衛(wèi)國參觀??鬃訂柕茏?,這里有多少人口。冉有回答道,人口已經(jīng)增長得夠快了,不知道還要再做什么呢。使他們富裕起來”孔子說。那當我們使他們變得富裕之后,接下來該做什么呢?”學生問?!皩λ麄冞M行教化”,孔子回答道??鬃犹岢隽恕靶「辉!钡母拍?-“小康”,要達到這一水平,統(tǒng)治者必須關(guān)心人民的溫飽。在教育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情形下,孔子明白教育和教學兩個過程的統(tǒng)一,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是他的教學原則--“仁”(仁愛、人道)和“禮”(準則、行為規(guī)范)??鬃雍退淖冯S者認為,首先要愛自己的親人,然后才談得上愛其他人。在朋友關(guān)系中最重要的是直率和誠實??鬃用鞔_地表述了道德的黃金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诱J為這是一切美德的總和:“戰(zhàn)勝自己,回歸'行為規(guī)范’--即意味著成為一個仁愛的人”。他首次提出了完美的人(君子)的概念,高尚的人--不是因為他的出身,而是因為他所受的教育在其身上培養(yǎng)出了高尚的品質(zhì)和文化修養(yǎng)--其中首要的是仁--仁愛、人道,對其他人的愛等等??鬃诱J為,教育的目的是個人精神層面上的提升,不斷自我完善,努力成為高尚的人的典范--“君子”,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在“君子”的道德特征中,首要的是以下三點:尊重上天的旨意(命運),尊重統(tǒng)治者,尊重智者。孔子將文化修養(yǎng)列在第二位,他呼吁建立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
? ? ? ?孔子經(jīng)常觀察自己的弟子,深知他們的興趣、特點和特長,因而他能夠因材施教。他經(jīng)常針對不同弟子提出的相同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鬃咏忉尩?子路通常輕率而為,而且經(jīng)常犯錯誤;而冉有行動時總是猶豫不定,所以他需要更加自信。
? ? ? ?從每位弟子不同的天性出發(fā),依據(jù)他們的特點,孔子將其分為不同小組,決定他們分別該干什么。中國許多教育學史的研究者指出,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是源自孔子:他很珍視弟子的不同品質(zhì),并試圖發(fā)展他們各自的天賦和才能。他提出了一個關(guān)于學習和思考之間必須建立聯(lián)系的觀點。這一觀點在《論語》中有所記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 ?在教育過程中,孔子試圖激發(fā)弟子的積極性,喚起他們對學習、對獲取知識的渴望。他鼓勵獨立學習并號召要道德自我完善。他要求弟子復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在他看來,復習能夠使學習者不斷進步,掌握新的知識。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 ? 孔子的倫理思想兩千多年來決定著中國教育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鬃颖蛔u為民族天才和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