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之秦系
荷衣半破帶莓苔,笑向陶潛酒甕開。
縱醉還須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來。
? ? ? ? 這首《山中贈諸暨丹丘明府》,為秦系在隱居于福建南安九日山所作。白云不肯下山,秦系又何曾因世事而離開過山林呢。
????????關于秦系為何隱居,一直未能找到原因,史書上只寥寥數(shù)字:天寶末年,秦系攜帶妻兒到剡溪避亂。后因“家事獲謗”,與妻子離異,離開剡溪,回到若耶溪舊居。這家事獲謗無法查到原因,這休妻應該與此事有關,這些都令人浮想聯(lián)篇。不過終沒有留下確鑿的證據(jù),也罷。
????????相對盧象之類,秦系是真隱士,其在九日山前后隱居長達二十多年。?無論誰舉薦做官,皆不出仕。而其詩多以山林生活為主,加上一些高官去看望而作應酬一類。從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一生清貧,卻又樂在其中。
????????當代有個詞語叫“躺平”,把這個詞語用在秦系身上,應該是恰如其分,秦系跟一般人的躺平還不一樣,他是一躺到底,絕不反悔。因為秦系詩名在外,他躺到哪就會有名流跟到哪,用今天的話講,就叫做秀。秦系不做秀,但官員要做,特別是大唐年代,當官的如果沒有幾個象樣的詩友,道友是會被別人看不起的。
????????躺平了秦系卻有著大量的粉絲,如刺史薛播和泉州別駕姜公輔,還有劉長卿、韋應物。其中最鐵桿的莫過于姜公輔,人家被貶后直接跟秦系住在一起,成為左右鄰居,這一住就十三年,直到姜公輔去世,秦系將其安葬。
????????不想當官的秦系偏有官運,徐州刺史張建封偏要反復奏請?zhí)频伦?,就地封秦系一個掛名的“校書郎”。呵呵,這才真是人在家中坐,官從天上來。
????????要說秦系呆在九日山二十多年,都干了啥呢??其實也沒啥,除了釣魚,就是寫詩,還有就是注解《道德經(jīng)》,這也是為何世人稱其為“秦處士”的原因吧。
????????《唐才子傳》如此描述秦系:
? ? ? ? ?系,字公緒,會稽人。天寶末,避亂剡溪,自稱"東海釣客"。北都留守薛兼訓奏為倉曹參軍,不就??腿荩习簿湃丈街杏写笏砂儆嗾?,俗傳東晉時所植,系結廬其上,穴石為研,注《老子》,彌年不出。時姜公輔以直言罷為泉州別駕,見系輒窮日不能去,筑室與相近,遂忘流落之苦。公輔卒,妻子在遠,系為營葬山下,每好義如此。張建封聞系不可致,請就加校書郎。與劉長卿、韋應物善,多以詩相贈答。權德輿曰:"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矣。"雖老益壯,年八十余卒。南安人思之,號其山為"高士峰",今有"麗句亭"在焉。集一卷,今傳。
????????“麗句亭”?因秦系詩:“高吟麗句驚巢鶴,閑閉春風看落花”而得名。?后人在此亭聚積了各位名家大師的詩,以至到今天此亭早已聲名在外。
????????? 現(xiàn)在亦有很多隱居之士,如陜西的終南山,目前就有形形色色的人在那里修行,不過有幾人是真正的修行者呢?
????????? 讀秦系之詩,常有悲憫之意涌起。這是我為何要摘錄多首詩存于此的原因吧。詩的境界,不是因為字用美,也不是因為對仗工整,而是因為,真正的詩可以讓人聽到風中的淚,可以看到花里的滄桑。
常恨相知晚,朝來枉數(shù)行。
臥云驚圣代,拂石候仙郎。
時果連枝熟,春醪滿甕香。
貧家仍有趣,山色滿湖光。
《獻薛仆射》
由來那敢議輕肥,散發(fā)行歌自采薇。
逋客未能忘野興,辟書翻遣脫荷衣。
家中匹婦空相笑,池上群鷗盡欲飛。
更乞大賢容小隱,益看愚谷有光輝。
《會稽山居寄薛播侍郎袁高給事高參舍人》
稷契今為相,明君復為堯。
寧知買臣困,猶負會稽樵。
《閑居覽史》
長策胸中不復論,荷衣藍縷閉柴門。
當時漢祖無三杰,爭得咸陽與子孫。
《山中贈耿拾遺湋兼兩省故人》
數(shù)片荷衣不蔽身,青山白鳥豈知貧。
如今非是秦時世,更隱桃花亦笑人。
《山中書懷寄張建封大夫》
昨日年催白發(fā)新,身如麋鹿不知貧。
時時亦被群兒笑,賴有南山四老人。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欲強登高無力也,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曉雞》
黯黯嚴城罷鼓鼙,數(shù)聲相續(xù)出寒棲。
不嫌驚破紗窗夢,卻恐為妖半夜啼。
《題石室山王寧所居》
白云知所好,柏葉幸加餐。
石鏡妻將照,仙書我借看。
鳥來翻藥碗,猿飲怕魚竿。
借問檐前樹,何枝曾掛冠。
《山中奉寄錢起員外兼簡苗發(fā)員外》
空山歲計是胡麻,窮海無梁泛一槎。
稚子唯能覓梨栗,逸妻相共老煙霞。
高吟麗句驚巢鶴,閑閉春風看落花。
借問省中何水部,今人幾個屬詩家。
《鮑防員外見尋因書情呈贈(曾與系同舉場)》
少小為儒不自強,如今懶復見侯王。
覽鏡已知身漸老,買山將作計偏長。
荒涼鳥獸同三徑,撩亂琴書共一床。
猶有郎官來問疾,時人莫道我佯狂。
《題章野人山居》
帶郭茅亭詩興饒,回看一曲倚危橋。
門前山色能深淺,壁上湖光自動搖。
閑花散落填書帙,戲鳥低飛礙柳條。
向此隱來經(jīng)幾載,如今已是漢家朝。
《題茅山李尊師山居(一作嚴維詩)》
天師百歲少如童,不到山中竟不逢。
洗藥每臨新瀑水,步虛時上最高峰。
籬間五月留殘雪,座右千年蔭老松。
此去人寰今遠近,回看去壑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