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行動建議】如何識別個體化的絕對者

2023-01-14 02:03 作者:自言自語的小譜  | 我要投稿

__________________

???

如何理解、把握、運用行動中的絕對性

★行動的絕對性往往是一種絕對否定性,或者說一種自肯定性。行動的絕對性是無根的,它自己設立自己的根據(jù),在這個意義上它是現(xiàn)實性(根據(jù)通過無根性走向現(xiàn)實,無根性自己設立自己的根據(jù))。

我們在行動中要善于識別絕對性,如:對于主體化過程中的個體來說,愛情具有絕對性;在復仇、失蹤、瀕死等狀況下,親情具有絕對性;在政治化的情況下,友情具有絕對性;對組織、倫理、烏托邦的忠誠具有絕對性,忠誠即絕對性。


●〔愛情?絕對性〕

雙方各代表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這兩種生活方式都失敗了。代表人物,祁同偉和高小琴。

生活方式A和B看上去是兩種生活方式,但其實是同一種社會矛盾不得不分裂成兩種生活方式。這種分裂要追求一個統(tǒng)一,就體現(xiàn)為兩個極端對立的人要追求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兩個人愛情的可能性。但這種愛情的可能性是一種不可能性。

雙方熾烈的愛是因為社會主導性的生活方式單靠一側玩不轉,它不得不分裂,不得不既有祁同偉又有高小琴,但又沒辦法統(tǒng)一到一起去,祁和高的結合就是非法的、注定失敗的,是一種不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絕對性的主觀中介過程就是愛情——兩種生活方式想要回歸為一,主體內在的中介過程就叫做愛情,且體現(xiàn)為熾烈的愛情。

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僵死的,一個人也會有兩種生活方式的對立,他就會把一種生活方式投射到對方身上,另一個人也是如此。

這種愛情所具有的絕對性引向一種分裂的生活方式的統(tǒng)一運動,加以引導(找到一種非A且非B,但同時實現(xiàn)A和B功能的生活方式C——社會主義,即揚棄了腐敗官僚和資本家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讓成對的個體從之前的生活方式中逃出來,成為絕對的行動者/忠誠的行動者。


★〔親情?絕對性 第一階段〕

親情的絕對性往往出現(xiàn)在喪失的狀況中,喪失然后求取補償/圓滿/公道。代表人物,少年國際師(紅十五師)。

生活方式尚未展開,生活方式A因為家庭成員的死亡或墮落,在現(xiàn)實中絕對地失敗了。生活方式A自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變得不可挽回(生命形態(tài)的不可挽回性),變成不可能性。

親情-血肉之親當然也包括自己對于自己肢體的關心,如女性被迫流產,男性肢體損傷等。

主體永遠不知道假如生活方式A在那個歷史情境之下展現(xiàn)的話會怎么樣。承受悲劇和痛苦的人有一個“幻想的矛盾”,一方面他不得不去幻想假如環(huán)境不變,生活方式A不遭受這種失敗的話,自己和家人一起過日子會怎樣;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去設想環(huán)境不變,因為恰恰是環(huán)境摧殘了生活方式,環(huán)境本來就是對他的那種生活方式的否定。這種“沒法去想又不得不去想”是一個很痛苦的矛盾。這種矛盾就意味著幻想的不可能性(如朱元璋可能會想,世道不變,如果家里人沒有餓死,那我會和他們過上怎樣的安生日子,但假如世道不變,就注定小農有很大概率會餓死)。

這種幻想的不可能性就使得主體在那個環(huán)境中形成的演繹、推理的鎖鏈崩壞了。這時主體必須敞開,他必須復仇、毀壞。

這種復仇不應當導向具體的仇人,如果只是導向具體的仇人,那他就還認為環(huán)境沒問題。他必須在幻想的矛盾當中走向一個關于矛盾的幻想:是這個世道本身出了問題,問題在大環(huán)境本身上面。因此對于具體的仇人,他應該把仇恨放到一個更大的背景上面去。這樣才能有一個絕對的絕對性。

也就是說,親情的絕對性分兩種:①攀援在具體的仇人上,最終會看到它是偶然的,主體就會看到一種偶然的絕對性或者說可能的現(xiàn)實性;②問題在大環(huán)境上,一種真正的絕對性。譬如紅十五師的戰(zhàn)士,假如他只是尋找殺父仇人,而這位仇人是國民黨的普通士兵,仇人已經在兵荒馬亂中死掉了或者說其子也要反過來復仇,那他就會陷入一種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相對性。這時親情就喪失了它的絕對性,變成了復仇的相對性(也就是偶然的絕對性),變成是整個世道的可能性在實現(xiàn)它自己而已。所以他應該繼續(xù)意識到,他應該干掉的是世道本身,要推翻根源性的那個秩序,所以就是必然的絕對性/絕對的絕對性。

這個必然的絕對性意味著瞄準、砸碎舊的必然性,舊的大環(huán)境里預設了一系列假的必然性(那種吃人的世道之前都被說成是必然的,不管是洪秀全的部隊還是曾國藩的部隊,兵災來了小農必然就要被禍害,諸如此類的骯臟的、虛假的必然性)。

又譬如失獨父母,不論是再生一個,再找一個,或者幻想孩子死而復生,都沒有用。假如害他獨生子女尋短見的是教育制度,那么責怪具體的教師只是副產品,而更應致力于推動教育改革;假如殘害孩子的是性犯罪,那么把罪犯干掉是副產品,而更應追求法律上公正的審判,倫理上徹底的糾正,和悲劇發(fā)生的土壤和根源進行搏斗。

我們要引導這種親情的絕對性從偶然的變成必然的,這種必然性就可以嵌入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我們要在現(xiàn)實當中向處在絕對性狀態(tài)的個體證明,你們所追求的新的必然性就是通過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的運動過程來實現(xiàn)的。這樣,個體的現(xiàn)實的創(chuàng)傷可以得到一定的超越。


★〔親情?絕對性 第二階段〕

親情的守護性也具有絕對性。在很緊迫的情況下,免于失去親人,免于親人受到損傷,保護自己的親人。如,要免于自己的女兒生活在治安混亂、性倫理秩序污濁的社會,就一定要堅決地去行動,改善社會的氛圍和土壤。

但要威脅很緊迫,才能顯現(xiàn)成這種絕對性,所以這種絕對性還是一種在量的意義上的絕對性:為了從有到否定無(我不能失去我的親人),能夠鼓起絕對的勇氣。我們要往比例、尺度上去引導這種絕對性,因為尺度再往后就是本質論的環(huán)節(jié),可以進入反思性的層面。

這種絕對性一開始是盲目地成比例,如按照倫理標準,我的妻女老人不能遭受這樣的痛苦——照著一個既定的倫理標準框架在認識絕對。但假如我還有個兒子,兒子也要沖上去反抗,那就不再是絕對性,因為我不能按照倫理標準阻止他沖上去,人類一般的倫理標準就要求男性要沖上去反抗,要守護。因此,也就不只是在倫理標準內部,而不反思倫理標準。

又譬如嫁女兒的時候,男人某種意義上也失去了他的女兒,但這是合乎倫理的、體面的,他就不會覺得這是失去。女兒出嫁時父親的痛苦、不舍也是絕對的痛苦,但它只是個成比例的絕對,不能成為行動的絕對性。

我們要引導這種絕對性,就要引導他從“按照倫理標準”轉變?yōu)椤霸O立倫理標準”,從“圍繞血親遠近、血親功能(父母先犧牲,然后是兒女,最后是嬰兒)的這種階次去免于親人的喪失”引導為“思考到倫理自身的修復和設立的那個力量”。圍繞倫理自身的修復和設立的那個力量,我們要讓本來局限在家庭內部的親情進一步變成一種民族意識:不能喪家,也不能喪族。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個家里面的倫理標準的發(fā)生機制,沒有民族就沒有一個個家內部的內在倫理。

那么,這種修復、設定性的力量,就不再僅僅是倫理內部的絕對性,就不再是成比例的絕對性,而成為“具有其本質的絕對性”。也就是說,比例運行到本質的維度,變成了一個里面的、向外設定的東西,具有一種向外設定的力量。為了避免失去家庭,為了恢復倫理的建筑,我們不得不先遠離家庭,而且這種遠離在尚不緊迫的情況下就能起作用。這種絕對性變成一種本質,這種本質就是他看到家庭倫理關系運行在現(xiàn)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是注定失敗的,這種倫理的建筑需要尋找一個新的本質,一個新的內在的不出來的東西。首先這個本質對于家庭來說是看不到的,家庭的尺度也衡量不到這個東西,覺得他追求的東西好虛;其次這個本質要生產它自己的表象,他要追求一種新的家庭倫理關系。

如舊中國的家庭倫理關系是家家為私,那么一個民族的現(xiàn)代化就實現(xiàn)不了,更不用說這個民族可以變得國際主義化,可以參與到國際主義的潮流中去。有志青年就要改善、調整出一種新的家庭倫理關系,而這種新的家庭倫理關系可能往往只能在革命團體中的伴侶關系中重新生產出來。

在這個意義上,不是說行動者看見了自己家庭成員會在未來的社會混亂中受到損失,所以絕對地要去澄清天下,而是說行動者看到了既有的倫理模式就是生產這些混亂的一個大環(huán)節(jié)。在這個意義上,行動者認識到了家庭就是階級再生產過程的表象化(我們所說的本質也就是家庭的背后即階級再生產,這個本質是一個物質過程,而這個物質過程就表象化為家庭)。家庭也是個抽象觀念,階級再生產的表象化也是在人的觀念中運行的,所以我們反過來又看到,表象也是運行在人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它是一個對象化的觀念。

這樣的絕對性會從倫理的絕對性變成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性,即開始主張一套自己的“人類生存之道”。但究其來源,是來自于對于家庭倫理的揚棄,所以還是會把人類看成是一個“大家庭”,把血親關系推到無限,“所有人類都是我的同胞和骨肉”。總之,不再以遠近的比例作為絕對性的發(fā)起點,而本身就轉變?yōu)闊o限的。

但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性容易流于空泛,變成理想口號。小朋友沒有理性地認識到家庭背后的階級再生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為什么注定失敗,而人類為什么一定要團結起來對現(xiàn)有的階級再生產所生產出來的社會表象層面加以調整。這些表象就是階級再生產的循環(huán)路徑之表象,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它們作為對象化的理念,也具有其物質性(意識形態(tài)建筑具有僵死的、強硬的物質性)。小朋友就要意識到這種階級再生產的循環(huán)路徑走不通,或者說走的過程中會不停地生產痛苦(如生活方式的不可能性,血親的喪失等)。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就會走向一個本質,但這個本質沒有直接開出藥房,本質宣稱可以和這些苦難拉開距離,首先就是行動者在一個忠誠的層面和他的家庭所代表的階級再生產活動拉開距離,他就會把整個人類當做是他的家人,走向兼愛。


★〔親情?絕對性 第三階段〕

但這種絕對性還不夠,他容易把人類幻想成單一民族性,然后要把全人類單一民族化。因為他只是在一個民族框架下對全人類加以幻想,只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性,而所有意識形態(tài)都可以生產出一種叛離家庭的意識形態(tài)絕對性。個別人不甘于做階級再生產的工具,他跳出家庭和倫理共同體,就容易被意識形態(tài)絕對性所俘獲,但歸根結底還是一種親情、血肉、親緣崇拜的絕對性,崇拜的是一個被推到無限遠的人族。因此,他就容易強行把人劃分成人和非人:有一些人更純,有一些人不太人,有一些人不是人……

要克服意識形態(tài)絕對性中的民族主義,我們就一定要走向國際主義,或者說民族間主義。國際主義的標準無非是:行動者是否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不同民族的同伴?并且能夠從盲目的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性中再回到現(xiàn)實,承認民族差異的存在(恰恰是因為有民族差異,所以才會有家庭,異性之間生產生活方式有差異所以才要通婚,婚姻就代表著家庭是民族的內在不一致性的解決手段)。在承認民族差異的基礎上,對不同的血親和語言文化共同體要有不同的行動路徑。所以,行動者要在現(xiàn)實中有能力從飄在空中的本質的絕對性/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性走向實質的絕對性/作為根據(jù)的絕對性。

這樣的絕對性要在現(xiàn)實中發(fā)掘出它的根據(jù),也就是行動者的行動根據(jù),這樣的絕對性是能夠按照不同的政治經濟狀況、歷史發(fā)展脈絡形成不同的對策,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這樣,行動者就不會一味地宣揚他所幻想的超家庭的、未來人類應當所是的生活方式。

行動者能意識到本質和表象需要根據(jù)統(tǒng)一起來,行動者能處在泰然自若的狀態(tài)下,把作為烏托邦的意識形態(tài)絕對性推遠,而意識到他真正的根據(jù)是他所現(xiàn)實掌握的軍事政治力量。這里的辯證法在于,行動者承認民族之間的差異,最終他會獲得一股力量,這個力量反而對于民族間的差異是無差異的。行動者憑借這種無差異的力量,反而可以分別地對處在歷史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民族、家庭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

回看親情的絕對性的三個階段,行動者從僅僅是比例的絕對性,到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性,最后到泰然若之的根據(jù)性的絕對性。這樣的擁有了軍政實體的絕對者是一種超親情狀態(tài),他是一個歷史的行動者,而這個歷史是跨民族的,根本性的倫理文化制度之間的差異在他眼里就只是工具性的差別。


★〔友情?絕對性 總角之交〕

無關于血脈,也無關于性享樂意義上的愛欲的友情也具有絕對性。

友情的第一種絕對性僅僅是享樂的絕對性。狐朋狗友整天吃喝玩樂,就會沉溺于其中,而他們實際上又是一種競爭關系(糾纏、羈絆),嫉妒的絕對性。就像鳴人幻想假如當時被大蛇丸擄走的不是佐助而是他自己,結果會怎么樣?因此實際上又可以說是一種代位/代替的絕對性。

這種東西可以產生信任,但不能產生忠誠。


★〔友情?絕對性 君臣〕

不平等,有主公和佐貳/主和輔之分,在信任的基礎上相得益彰。如孫策和周瑜之間的那種關系。勉強可以稱之為忠誠。

這就從代替的絕對性運行到了一種互補的絕對性,而且一定有一側作為主體是不可損失的,上下級分離開來?;パa的絕對性可以克服代替的絕對性中的那種嫉妒,君臣之間已經明確實現(xiàn)了被動和主動(君是被動性的力量,臣是主動性的力量,二者是同一個東西)的關系,在本質論中對應實體環(huán)節(jié)。

因此君臣之間運行出了權力的邏輯,被動的東西發(fā)生出力量,然后體現(xiàn)為這個被動的東西具有某種主動性。因此臣子是更主動的,是執(zhí)政的。

君和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一俱關系,是單一和共同的關系(這里要區(qū)別于一多關系),君和臣并不并列,并不能以1+1的形式疊加到2,而更像是1+0.1+0.01……

君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某種絕對性,其無非就是substance,在下面站住的東西。它是一種人際紐帶,也是相得益彰的友情。


★〔友情?絕對性 同志〕

行動者不能停留在玩伴、君臣的絕對性,而要進一步走向同志,即同樣的理想和同樣的志向。

同志超越了君臣,它的底色是平等主義。此時我們意識到君臣關系中所包含的不平等的人身依附關系,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對人的忠誠,是需要被揚棄的。因為人對人的忠誠是前現(xiàn)代的社會關系再生產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無論資產階級革命派還是無產階級都首先高揚平等主義。因此,同志首先要共同忠于平等主義。

在這種意義上講,不再是單一性和共同性的關系,而是“共同”在走向“彼此”。先有共同理想,在理想的號召之下我們才具有彼此的聯(lián)合及彼此的歸并,相互之間聯(lián)合成很多小組,而且還可以分離。分離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共同理想的同樣平等的爭論,另一方面則是背叛了共同的理想,又陷入到前現(xiàn)代的想做君主、父親、成為別人的幻想等等。

同志環(huán)節(jié)的忠誠不再是人對人意義上的忠誠。人對人只能背叛,人不可能忠誠于個別的人,人只能共同地忠誠于志向或歷史必然性。背叛有兩個層面,人對理想的背叛也就是不再向著理想去行動了,人對人的背叛也就是阻礙、妨害那個人去追求、實現(xiàn)他的理想。

在前現(xiàn)代的忠誠關系中,君主不可能妨害臣子對君的忠誠,臣子始終可以在主觀上保持對君主的抽離的忠誠。因此這種忠誠看上去的直接的,實際上卻是抽離的,君主無法妨害臣子之忠,而臣子實際上也是忠誠于家族、國別等利益。

到了以平等主義作為前提的忠誠,是共同體的人與人對于理念的忠誠,對于理念的忠誠必須通過行動才能表現(xiàn)出來,有人妨礙這種行動,那他不僅僅背叛理念也背叛了共同體??梢员环梁Φ闹艺\是更現(xiàn)實的忠誠,所以我們會說這種忠誠才是絕對的忠誠,因為這個忠誠要通過在現(xiàn)實當中以歷史的運動來展現(xiàn)對于理念的忠誠。

因此,平等主義不能是空泛的、抽離的平等主義。抽離的平等主義也就是說在既定的符號體系(金錢)下的那種平等,或者說單以人口數(shù)量來論的平等。平等主義一定要走向歷史的實踐,并且是平等地參與實踐。這種平等的實踐就要求了行動者的民主。

再進一步,由于是現(xiàn)實的實踐,所以要用物質力量推動社會成員、社會資源、社會建構的再生產過程,引導這個再生產過程切近于理想。因此,平等地參與歷史實踐歸根結底也就是要追求平等地分配物質財富,平等地調配物質力量,共同體成員在勞動關系、勞動成果分配、軍事行動發(fā)言權等等方面的平等。因此,又必然地會走向社會主義的邏輯。


★〔無絕對性 資方和勞方的關系〕

在君臣關系和同志關系之間,還有一個雇主(資方)和被雇傭者(勞方)的關系。資方和勞方的關系看似揚棄了君臣關系,但實際上資方只想做對于推動歷史變化的實質性力量的組成部分和掌控者中的掌控者,搞出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

因此,我們去評判絕對性,就要看這個團體它是不是行動和力量上都平等。對于行動者而言,要克服資勞關系,而以義務性為前提,并且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在資勞關系中的非絕對性也是一種絕對性的樣態(tài)。資勞關系中的平等主義的落腳點就是“無”,它的平等主義不是現(xiàn)實的東西,它的平等主義沒有它自身的內容,是一種絕對的形式主義。

資勞關系繼承了歷史中已有的看上去平等的符號學秩序(自由流動的資本的框架),把這個平等主義的既有建制看成是絕對的,但是又否認它是絕對的。如果資勞關系承認繼承自歷史遺產當中的資本體系的平等框架,是絕對的,那么這種絕對性立刻就會顯現(xiàn)成偶然性,那么就要推翻這種框架,就要超越舊的必然性然后運行向后面的社會主義。

我們判斷資勞有沒有往同志關系轉化的關鍵就是,有沒有意識到錢的關系是歷史的偶然性,它可以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不講錢的邏輯。我們苦看到錢具有偶然性,但也應該看到錢是具有暴力的絕對性,它是一種無動于衷的暴力。

因此,資勞關系的這種無絕對性是一種外部的力量,一種不相干的暴力。


★〔否定的絕對性〕

否定的絕對性在一開始往往是一種自我否認的絕對性,會猶豫、動搖、懷疑,他還沒有意識到否定的絕對性中的內容是要成為歷史的形式。

如思考到的一些奇思妙想的哲學的點子,我會認為它是偶然的、沒有歷史根據(jù)的,但實際上其中有的一部分已經準備要成為歷史的形式了。我一開始否認其中的歷史的必然性,不敢面對不敢承受。

所以鑒別的方法也就是,如果他一開始就興致沖沖的,那可能他還在玩伴、君臣、資勞等前面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一開始是猶疑、動搖的,那有可能進入了同志的位面。


★〔生命本身的絕對性〕

生命本身的絕對性就是死亡、不可抗、需求。如果這種絕對性沒有變成愛情、親情、友情等三種人的基本交往關系的話,而只是用錢、用美貌、用特效藥收買,那就統(tǒng)統(tǒng)都不是絕對性。

因此,我們所說的所有的絕對性都是一種關系性的絕對性,必須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實現(xiàn)絕對性,哪怕是人與自身的關系(人和他被損壞的肢體的關系就是他和社會的關系)。單個的、抽離的絕對性是沒有用的。


在某種意義上,行動者即知絕對者,他要能夠認識、識別現(xiàn)實的絕對者,尤其是當個人出現(xiàn)不可逆的人生抉擇的時候,行動者要善于識別這個人怎么做出了這個不可逆的人生抉擇。

因此,歸根結底我們會知道絕對者都是相對的絕對者,是可以分類的絕對者。對于主觀中介的、咬牙堅持到底的個體來說他就是絕對的,但是在歷史的邏輯中絕對者會發(fā)生變化,絕對本身是在環(huán)節(jié)當中的。行動者要有對絕對者進行定位的能力,并且在個體所展現(xiàn)出來的絕對性上看到運動的歷史,知道它下一步會變成什么樣子。在這個基礎上看到歷史的運動、群體的運動,看到共同體中的絕對的事件。

【行動建議】如何識別個體化的絕對者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静宁县| 宜阳县| 大悟县| 漾濞| 特克斯县| 金坛市| 牙克石市| 聂荣县| 美姑县| 柳林县| 静乐县| 阜康市| 类乌齐县| 都匀市| 社会| 兴文县| 砚山县| 蒙阴县| 台南县| 仁化县| 长沙县| 高邮市| 大埔县| 左权县| 湘阴县| 伊宁县| 葫芦岛市| 武宁县| 扶沟县| 娱乐| 乌什县| 五寨县| 柳河县| 调兵山市| 工布江达县| 琼结县| 巴中市| 西乡县| 南通市| 道孚县|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