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50年代的福建泉州木偶戲 民族藝術(shù)的瑰寶
提起木偶戲,不僅孩子們興高采烈,就是成年人也會在臉上浮起一絲童年的回憶。50年代的福建泉州木偶戲團(tuán),是一家扎根于福建當(dāng)?shù)氐哪九紤驁F(tuán),演出的劇目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個木偶戲團(tuán)有泉州的“傀儡戲”和漳州的“布袋戲”。前者是用提線的,后者是套在手指上操縱的。
泉州傀儡戲有悠久的傳統(tǒng),他們有的劇本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抄本,明朝神宗皇帝時的一個宰相還為泉州木偶戲做過對聯(lián)。比較后起的漳州布袋戲則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學(xué)者們的初步研究,用木偶表演的戲劇始于唐宋,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兩種木偶戲都各有幾百種劇目,他們有的本戲可以一天三場,連演七天——約六十小時!

木偶的形象、服裝的設(shè)計(jì)和雕刻,都是由專門的藝人擔(dān)任的。這位藝人正在描繪一個新戲里的木偶。

每個木偶戲的的表演者都能演出多種的劇目,圖為他們正在給木偶戲穿戴起不同的服飾。

制作簡單的小布袋,一到木偶戲表演者的手里,就變成有生命、有個性的人物了。
漳州布袋戲的木偶只有一尺左右,短小精悍,長于武戲。它們模仿京劇的“開打”動作非常逼真。在一場激烈對抗的搏擊后,兩個木偶居然也像真人那樣作著輕微的喘息,令人嘆為觀止。

泉州傀儡戲的木偶有二尺高,動作十分靈巧。最復(fù)雜的木偶的提線有二十一根之多,最普通的也在十五根以上,所以他們能作很多種動作:由較簡單的抬頭、彎腰、走、跑……到很復(fù)雜的舞劍(木偶可以自己拔劍并背身插劍入鞘?。?zhí)筆寫字、握韁騎馬、提壺斟酒。最精巧的木偶面部的前額、眼睛和嘴巴都能自由活動,個別的木偶甚至能滑稽地吐舌頭??戳诉@些活潑靈巧的木偶,誰也不敢再用“形同木偶”來形容動作呆滯的人了。這位出色的舞蹈家,正在表演中國民族形式的舞蹈——劍舞。

威武的古代將軍和他的馬僮。

這位是百發(fā)百中的神箭手。

《西游記》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劇,圖為神通廣大的猴精孫悟空。

《西游記》之一幕,孫悟空沖進(jìn)天宮,大戰(zhàn)守衛(wèi)的神將。

描寫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戲劇《岳飛傳》之一幕,這是青年時代的岳飛正在提筆寫字。

慈母哄著她的嬌兒。

手提花籃的仙女。

三個性格不同的朋友。

50年代,泉州木偶戲也推陳出新,推出了新的劇目,圖為現(xiàn)代劇《小二黑結(jié)婚》里的小二黑和他的愛人小芹。
說到泉州的木偶戲,不能不說到泉州城。泉州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宋元時期的泉州還被稱為世界聞名的“東方第一大港”。今天泉州的“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項(xiàng)目”,順利通過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評審,成為我國第56處世界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