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坐不住是怎么回事?也許你忽略了這些……
許多家長擔心自己好動的孩子有病,例如上課小動作不停,坐不住,消停不了一會兒就開始亂動甚至亂跑,正襟危坐更不可能……于是家長就開始擔心是不是孩子患有多動癥。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尤其男孩子。好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1)先天因素:與基因、遺傳、染色體有關,這類孩子常具有體育天賦;
2)與病毒、輕微腦損傷或腦神經(jīng)障礙所導致的不協(xié)調(diào)有關:這類情況中的非永久性傷害是可以通過治療或康復訓練而恢復的;而永久性損傷就另當別論了。
3)教育方式不當:壓力大、被打罵、過分緊張焦慮的孩子常會通過肢體動作來釋放,這類孩子的父母一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格不良,教育方式也往往表現(xiàn)出忽冷忽熱,例如,要么過于嬌慣,導致心理脆弱,一旦進入陌生環(huán)境就過分緊張;要么過于嚴苛,經(jīng)常挨打、挨罵、受到諷刺挖苦的孩子往往心理壓力過大、情感上無依靠、過分焦慮,也常會出現(xiàn)小動作過多、坐不住的情況。
4)對孩子成長關注不當:過分關注和關注不足都會引起孩子好動。
被過分關注的孩子:會在潛意識里希望家長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即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但不被大人注意,就鬧出點動靜來吸引大人的注意,當發(fā)現(xiàn)這招兒管用的時候,就會經(jīng)常使用,次數(shù)多了就成自然了,好動也就成為這類孩子心理需求+動作慣性的必然。
經(jīng)常被忽略的孩子:在動作上看起來與被過分關注的孩子一樣好動,但訴求不同。這類孩子因為家里的環(huán)境不夠溫暖、或父母都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感到孤獨、缺乏與人分享的機會,所以常希望憑借動作引起大人的注意。
我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多動這種情況時,先對照剛才所說的四點進行一下思考,不要輕易得出多動癥的結論;如果還是擔心,那就需要沉下心就八個方面進行觀察:
1. 自控力差:情緒不穩(wěn)定、愛發(fā)脾氣、易哭易怒易沖動、急躁、固執(zhí)
2. 語言障礙:口吃、發(fā)音不清、表達困難、話過多或過少
3. 焦慮行為:吃手、眨眼、不分場合地做鬼臉
4. 注意力集中困難:難以集中或對比同齡人集中持續(xù)時間過于短暫
5.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睡眠質量不好、尿床
6. 破壞性行為:撕書、惹人、打架、不好好說話、愛動手動腳、虐待自己/他人/小動物、愛玩火、撒謊
7.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異常:不協(xié)調(diào)、左右不分、系鞋帶兒用筷子等動作笨拙、伴有一定的認知困難尤其是common sense(常識)層面,聽不懂或不理解排隊、老師講課時不要插嘴等這樣簡單的紀律要求。
8. 學習困難:記憶及辨別能力較差,例如6和9不分、b和p不分等;
如果孩子有上述癥狀中幾種,建議帶孩子接受專業(yè)檢查。
怎么辦?
1)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好動的孩子一般來說,精力充沛,體內(nèi)儲存有過剩的能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消耗掉這種積蓄等能量。如果能選擇一項孩子喜歡且能夠堅持下來的體育運動,不斷設定挑戰(zhàn)目標并幫助孩子實現(xiàn),則既可應對過分好動,又可培養(yǎng)孩子尊重、堅韌的性格元素,一舉兩得。
2)少食含糖量高和富含添加劑的飲料和食物:可樂等甜的飲料、零食、糖果中往往含有較多這類促使孩子好動的成分。
3)游戲專注訓練:用孩子喜歡玩的游戲陪伴孩子,每次都對孩子強調(diào)孩子專注了多久,讓孩子為自己的定力和堅持感到自豪,同時在孩子做其它需要專注而家長認為孩子過于好動的事情時告訴孩子你能行,在心理上給孩子灌輸一個自信的意識,鼓勵孩子嘗試安靜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
4)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既不過分溺愛和關注,也不要過長時間忽略孩子,盡量不打罵、不驚嚇到孩子。
5)健康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營養(yǎng)健康均衡
只要孩子的好動不是不分場合,在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要求時基本能克制,家長就沒必要國過于擔心。
[部分圖文源網(wǎng)絡 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