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記37—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師: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你們查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到的是君子即使困于逆境,也會固守內心的操守,小人一處于逆境就會胡作非為。
師:你認為這么講有沒有什么問題呢?
生:有,但好像又說不出來。
師:問兩個字吧,固是什么意思,窮和濫又是什么意思?根據(jù)你的解釋,固就是固守的意思。這樣講對嗎?
生:不知道,好像不對。
師:其他同學查到的意思跟這個差不多吧,下面我們來講一下這句話具體怎么理解。這句話其實這句話的全文是: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呼?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說的就是孔子這一大群人,沒錢沒糧了,跟著孔子的這些隨從們,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從精神上都快崩潰了,情況是相當?shù)木狡?。其實這次也應該算是孔子一生中,最尷尬最窘迫的一次了??鬃舆@輩子在經(jīng)濟條件兒上雖然比不上孟子那么有錢,但是也不差,基本上算是一個比較財務自由的狀態(tài),這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出現(xiàn)經(jīng)濟問題。應該是出遠門兒,錢沒帶夠,然后路上又遇見了一些各種各樣的狀況,所以才導致了絕糧于陳。
結果子路,第一個先hold不住了,子路慍,見曰。生著氣跑去見孔子,君子亦有窮乎,質問孔子:你整天君子這君子那的,你看跟著你做君子,窮的連飯都吃不上了,我就問問,你這眼看著都要餓死了都,我做這君子有何用?孔子怎么反應的呢,不管什么情況下,我們從來沒見孔子亂過,著急過,永遠都特別的淡定,不緊不慢的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思濫矣。
因為這句話的能量還是很大的,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下,尤其是當我們正處在人生的低谷,不如意或者困境之中的時候,當你對未來迷茫,開始懷疑人生的時候,這句話應該正好兒,算是對癥下藥。

首先,君子固窮的固不要翻譯成固守。《說文解字》里固,四塞也。仿佛有邊界一般限制你,哪兒也去不了。所以在這句話里固的意思,它就引申為不逾矩,不越界,不過度。
后邊的斯就是的意思。用法有:有備,斯可以無患,就是說有備就可以無患。窮斯濫矣的濫,它的本意是河水的上漲超過了正常的水位,你看這里已經(jīng)超過標準了,超過邊界了。所以在這里它就引申為過渡,越界的意思正好對應了上面的固。固是不越界,不過度。而濫則相反,就是過度,越過邊界。
君子固窮這個固窮,就是固于窮,也就是真正的君子。在面對窮的時候,他的表現(xiàn)、思想和言行依然是固于矩的,不越界的,依然是在那個邊界和度之內的,沒有改變過來。我們想一下,這個所謂的規(guī)矩和邊界,它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良知,不管你窮困潦倒還是你大富大貴,你的良知他依然沒有變過,他依然還是那個知善知惡的良知,他對于善惡的標準,絲毫不會根據(jù)外界的環(huán)境,根據(jù)你的境況的改變而改變一絲一毫。
所以,既然良知的標準并沒有改變。那么我們的思想和言行當然也不應該改變了,因為我們所遵循的標準,應該是始終保持不變的良知,而不是根據(jù)你外在的境況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隨之變化的,這里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它就表現(xiàn)出來了。
這里,重點來了。其實不管這里是窮也好還是其他的什么困境也好,又或者這里干脆就給你換成暴富發(fā)財了,中彩票兒了,或者突然當大官兒了,大權在握,或者你突然紅了等等等等,任何你的境況的改變。我相信這時候兒孔子依然會用這個固字,他會告訴你,固于窮,固于名,固于權,固于利。不管你外在的境況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你都依然只是聽從你良知的聲音。只是遵從良知的標準去思考,去辦事兒,不發(fā)生不丁點兒的改變,這就是真正的君子,圣人。
而那些隨著外在的境況、條件的變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上他也就隨之變化而做出了過度的、越界的、超出了中正和良知標準的行為的那些人,他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在孔子的眼里,君子和小人絕對不是二元對立的兩個標簽兒,也不是在說永遠固定不變的兩類人。也許你昨天還是君子,第二天你就升起了小人的念頭,一旦你被這個小人的屬性和念頭所主導,那你就變成小人了,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在論語里他就是一念君子,一念小人。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這就是高人和普通人的區(qū)別,這就是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的區(qū)別。這里的窮,它只是一個代表,可以指代一切的外在環(huán)境和境況的變遷。這在我們生活中仿佛是反人性的。一般人都不可能做到心不隨境轉,太難了。這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普通人,都只是蕓蕓眾生。一直在被那些由外在的條件、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生起的各種的念頭所帶著走,所驅使所控制嗎?還是那個被驅使控制的傀儡嗎?
他們之所以會斯濫矣,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并不是自己的主宰,還是那個欲望情緒肉人兒做主,那個東西吃的就是外在的環(huán)境和條件。全是隨之而來的念頭,你又放不下,你又不讓他們流走,你必然就會產(chǎn)生出相對應的情緒和欲望,要么煩惱痛苦,抑郁焦慮,要么狂喜狂妄自大。你的行為必然也就會如孔子所說的失去了中正和良知的標準,斯濫矣,也就是過度過界,越過了良知的標準肆意妄為。
那為什么真正的高人,他就可以做到固窮,固名,固立,固女色等等,不住一切相?還是那個根本的原因,也是普通人和開悟的人最根本的區(qū)別。一個是有沒有消除我執(zhí),實現(xiàn)無我,另一個就是有沒有因果倒置。何謂因果倒置?就比如,同樣都是作為人的這一輩子,你所求的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是向外的。而人家所求的是精神層面上的通透,是知行合一,是本心的光明,是到臨死前的那一刻,可以說出一句吾心光明,此生無憾,這是向內的。你們所求的東西壓根兒就不一樣。
因此他們就和蕓蕓眾生、凡夫俗子們完全的顛倒了。大家所忽略的、不在意的地方,恰恰是他們最在意的一生所求所下工夫的地方,而大家所在意所求的那些東西,卻是他們壓根兒就不在意的。只是他們在明心見性致良知的過程中,隨緣自然而然而產(chǎn)生的一些結果而已,比如說名和利。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把這些有如浮云般的隨時可能消散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東西當成了一生中所追求的,最終的目標,可他們卻壓根兒不感興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無所謂。
這些一生只操心自己的良知和自己的本心,是否清明的人來說,窮也好富也罷,于他們而言又有什么所謂?他們所顧慮的那個東西,或者說標準,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因此,不管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境況如何,他們的思想和言行永遠都是君子,永遠都是圣人。
最后,我再把今天這篇完整的翻譯一遍,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對于一個真正的君子,不管自己的條件和境況發(fā)生了如何的變化,都依然還是只會以良知作為自己思想和行為的邊界和標準,不越界,不過度。而小人則正相反,一旦自己的條件和境況發(fā)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行為都一定會越界,超過正常的度而肆意妄為。最終放棄了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