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的傳承與發(fā)展

蜀繡,又稱川繡,是以四川為中心的蜀地所產的刺繡工藝品,屬于中國傳統(tǒng)刺繡的一種。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了“蜀工”,唐代時就被稱為“蜀繡興集”、“絲路名珍”。
蜀繡技法講究“細、勻、平、齊”,要求繡品一針一線,用細如發(fā)絲的絲線融入中國繪畫、書法等藝術手法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而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蜀繡作為巴蜀地區(qū)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千百年來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已成為本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技藝和文化樣式。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 歷史傳承
源于川西民間的蜀繡,源于周,興于漢,盛于唐,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史記》載,春秋時蜀地把絲織品、麻織品運往秦國都城雍進行貿易,至兩晉時,刺繡品已成為蜀地特產。據《后漢書》記載,蜀地「女工之業(yè)」已經有「覆衣天下」之勢。漢末三國時蜀繡已馳名天下,晉《華陽國志?? 蜀志》中記載其為「蜀中之寶」。唐宋時代,也是蜀繡蓬勃發(fā)展獨成一格的時代。和西蜀繪畫的興盛相輔相成,蜀繡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明清兩代,除閨閣女紅外,四川又出現(xiàn)了許多專業(yè)刺繡人員和小型刺繡作坊。到1925年前后,僅成都就有刺繡從業(yè)人員一千多人,店鋪六十余家。20世紀50年代,蜀繡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刺繡從業(yè)人員達四五千人之多。
二、繡品類型
蜀繡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與四川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有關,而且還與唐代宮廷藝術和民間工藝相互融合。蜀繡在題材上主要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動物題材。在色彩上主要使用蘇繡和湘繡的針法,在針法上也吸收了刺繡、繪畫中的一些技法。蜀繡的繡品種類繁多、工藝精湛,繡品以平繡為主,在平繡中又分為:單色平繡和多色平繡兩種。蜀繡作品以“四大名繡-蜀繡龍鳳鳳鳥紋樣”最為聞名。蜀繡龍鳳鳥紋樣主要包括:龍紋、鳳紋和雉尾紋三種基本紋樣。
三、繡品特點
蜀繡的針法講究,獨具70余道衣錦線,通過滾針、沙針、蓋針等不同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粗細相間,虛實結合。在繡制過程中,往往先用極細的線繡出輪廓,再根據需要逐漸加粗。繡出輪廓后,再用細線在輪廓上進行“打花”,從而達到精致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清新明快。的效果。在構圖上,一般都采用“滿構圖”方法,使畫面疏密相間,繡品上的色彩通常以淡雅、素凈為主。在技法上,蜀繡主要有平繡、亂針繡、套針、扎針和釘珠等多種針法。蜀繡蜀繡還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充分表現(xiàn)繡物光色神韻,真正達到「以針代筆,以線代墨,運針如筆、繡畫合一」。
四、傳承與發(fā)展
蜀繡傳繪畫之神韻,滅針線之痕跡,以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既有精細的紋樣和華麗的色彩,又有豐富的立體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2009年,蜀錦織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蠶桑絲織技藝重要組成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蜀錦在舉世聞名的南北“絲綢之路”中作為文化交流及貿易的載體見證了歷史的發(fā)展,儼然已成為巴蜀文化的一張名片。
近年來,伴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變化,蜀繡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一直備受重視,傳統(tǒng)蜀繡開始轉變?yōu)榫哂鞋F(xiàn)代審美價值的時尚蜀繡,蜀繡文化也發(fā)展出新的樣態(tài)。為適應新的形勢,蜀繡傳人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的刺繡針法,努力將大量創(chuàng)新型的蜀繡作品推向國內外市場。四川各大高校也相繼開設蜀繡相關專業(yè),年輕歌手李宇春將《蜀繡》寫入歌曲中,讓更多人了解到蜀繡文化。2018年火遍全國的電視劇《延禧攻略》,不管是演員的戲服還是劇情,都隨處可見蜀繡基因。其中有的戲服運用了“打籽繡”的工藝,用疏密不一的小打籽展現(xiàn)花朵的立體感,既簡潔又雅致。不僅向外界展示了四川蜀繡的獨特底蘊,也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