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黃巾起義到官渡之戰(zhàn),看袁紹與曹操怎么走向決裂的,引人深思
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爆發(fā)官渡之戰(zhàn),此戰(zhàn)是決定北方歸屬權(quán)的關(guān)鍵。昔日任俠江湖的一對好哥們,逐鹿中原時的戰(zhàn)略同盟,今日只能在戰(zhàn)場上一決雌雄了,同時也結(jié)束他們之間脆弱的友情。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對于他們的決裂一點都不意外,在大好河山面前這點友誼又算得了什么呢?不過是相互利用的工具而已。咱們看曹操和袁紹是怎么一步步?jīng)Q裂的?

年少朋友
袁紹出自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望族,雖然起點很高,但他不是那種狗眼看人低的紈绔子弟,能屈尊善待底層的士人,士人都樂意依附于他。袁紹好游俠之風,與名士張邈、何颙、許攸都是好朋友,就連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也來追隨袁紹。
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jié)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高貴的出身,又有禮遇士人的態(tài)度,決定了袁紹擁有廣泛的人際網(wǎng)絡(luò),為袁紹以后的割據(jù)事業(yè)提供了政治基礎(chǔ)。
曹操年輕時任俠放蕩,這跟袁紹好游俠的品格比較契合,所以人生價值觀很相似,成了一對好朋友。
世說新語里,就繪聲繪色的記載袁紹和曹操一起劫持新娘的一出鬧劇。咱不討論這個故事的真假,但至少可以證明,曹操與袁紹朋友關(guān)系。另外在張邈傳里,也證實了他們之間存在朋友關(guān)系。
邈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太祖、袁紹皆與邈友。
袁紹、曹操、張邈三個人都有“俠”的特點。表明東漢末年,政府失去對豪強地主的掌控能力,滋生出了俠的土壤。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政治信號,豪強地主侵占大量土地,人民就會失去土地,就等著一個臨界點發(fā)作吧。

從朋友到戰(zhàn)友
果不其然,184年隨著黃巾起義爆發(fā),東漢真正的血雨腥風襲來。為了鎮(zhèn)壓黃巾起義和數(shù)不清的盜賊,東漢政府不得不放權(quán)給州、郡,讓他們自行招募軍隊解決匪患。
到了189年,天下徹底大亂,董卓進京把控朝政,實行殘暴統(tǒng)治。董卓隨意廢除皇帝,這讓世受百年皇恩的袁氏家族情何以堪,袁紹跳出來堅決反對,走上了割據(jù)稱雄的道路。
幾個月后也就是210年,袁紹的人脈關(guān)系網(wǎng)發(fā)揮作用,他擔任盟主聯(lián)合曹操、張邈等十幾路諸侯,組成討伐董卓軍事聯(lián)盟。
聯(lián)盟軍雷聲大雨點小,不久就暴露出諸多問題,諸侯們各懷鬼胎不思進取,每日只知道吃吃喝喝,誰也不愿意主動進攻董卓。
曹操提出包圍董卓的戰(zhàn)略,但無人響應,只好自己進攻董卓。結(jié)果曹操大敗一場,幾乎全軍覆沒,差一點丟了性命。曹操重振旗鼓,又招募1000多兵直奔袁紹而去,一起屯駐在河內(nèi)。
曹操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遭遇大敗,投奔袁紹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放眼天下袁紹的勢力最強,又有老朋友這層關(guān)系,一起抱團取暖符合生存之道,曹操甘愿當袁紹的手下,也比自己單打獨斗安全的多。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袁紹與曹操產(chǎn)生嚴重的分歧。袁紹想擁護幽州刺史劉虞登基稱帝,跟董卓分庭抗禮,這遭到曹操的反對。
曹操認為,興義軍討伐暴虐的董卓是師出有名,這是天下人積極響應的原因,今幼主(漢獻帝)微弱并沒有什么過錯,一旦改立別人,天下就別想安寧了。曹操表示你們向北擁護劉虞,那我就向西支持幼主。
結(jié)果,劉虞死活也不愿意當皇帝,此事就此作罷。從那以后曹操在心里更看不起袁紹,心里開始計劃誅殺他。但曹操哪有這個能力,當務之急考慮的是怎么變得更強,可以說曹操一開始就和袁紹心存異心,為以后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如果站在袁紹的立場來看,袁紹一直就反對董卓廢長立幼,怎么能心甘情愿支持漢獻帝呢?即使袁紹討伐董卓成功,該怎么去面對漢獻帝,到時候恐怕什么利益也得不到。
立場不同,產(chǎn)生的價值觀就會不同,所以處理事情的方法就會出現(xiàn)差異。曹操想以匡扶天下為名達到目的,袁紹想另起爐灶趁機割據(jù)自立。
191年,袁紹占據(jù)冀州,終于有了一塊的立足之地,很大方的提攜曹操擔任東郡太守,可以說袁紹對待曹操夠仗義。同時袁紹以君主自居,是曹操的上司。
在這之后,曹操攻打黑山軍的勢力頗有成效,穩(wěn)定了冀州后方局勢。袁紹北上在界橋大敗公孫瓚,全殲白馬義從軍。
曹操與袁紹一北一南,配合的親密無間,勢力慢慢的拓展變強。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也就大概如此吧!

從戰(zhàn)友到盟友
192年,由于兗州刺史劉岱攻打黃巾軍意外身亡,兗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下來。在謀士陳宮和陳留太守鮑信的努力下,曹操占據(jù)兗州自稱兗州刺史,終于擁有了一塊根據(jù)地。
曹操自立,上司袁紹的心情肯定不爽,作為手下搞出這樣的事情,和叛變沒多大區(qū)別。袁紹雖然心里很忌憚曹操,但卻不敢拿他怎么樣!
當時正處二袁爭霸階段,袁術(shù)聯(lián)合公孫瓚和陶謙一起對付袁紹,形勢比較危險。如果公然再跟曹操翻臉,四面盡是敵人,恐怕就離滅亡不遠了。
袁紹只能當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一樣,及時轉(zhuǎn)換身份,把曹操當盟友看待,利用他的能征善戰(zhàn)為自己排憂解難。至于東郡這塊土地,袁紹毫不客氣的收了回去,任命臧洪為新的東郡太守。這也表明袁紹與曹操的上下級關(guān)系,一下變成了同盟關(guān)系。
曹操心里也清楚,一個連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的人,又豈能容下他?不過是利用他擋子彈而已。然而,曹操也能利用這個時機擴大地盤。
當一對朋友走到?jīng)Q裂的邊緣,如果還有相互利用的機會,就會心照不宣的走下去,繼續(xù)維持那脆弱的友情??凑l最后揭開那塊遮羞布!
這一年公孫瓚派劉備駐守在高唐縣、派單經(jīng)駐守在平原縣,陶謙則駐守在發(fā)干,三路對準冀州發(fā)起攻擊,被袁紹和曹操一一擊敗。193年又擊敗前來侵犯的袁術(shù),步步緊逼的把他趕到了淮南。袁紹和曹操聯(lián)軍數(shù)次粉碎敵人的進攻。
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jīng)屯平原,陶謙屯發(fā)干,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心生芥蒂,漸行漸遠
194年,呂布趁曹操攻打陶謙,后方空虛的情況下占據(jù)兗州,曹操根據(jù)地只剩下三個城。曹操收復兗州的戰(zhàn)爭打得非常艱難,在這緊要關(guān)頭,袁紹派人勸說曹操與他聯(lián)合,想讓太祖搬到鄴城居住。曹操此刻軍糧用盡打算同意,在謀士程煜勸說下拒絕了袁紹。
袁紹此招很厲害,在一開始不施以援手,等曹操最困難時跳出來營救,表現(xiàn)出仁義而不失朋友之道,既能博得天下大義的美名,又能收服曹操。
可是他錯了,曹操從來都不是屈居人下之輩。既然遭到拒絕,袁紹為什么不趁機打曹操呢?如果打曹操就是幫了呂布的大忙,將來跟反復無常的小人做鄰居更難受,袁紹只好觀望誰也不幫。
曹操不愧是三國最能打的軍事家,居然收復了兗州,就連漢獻帝也拍手稱贊,封曹操為真正的兗州刺史。
就在剛收復兗州疲憊不堪時,袁紹若來進攻,肯定能輕而易舉的擊敗曹操。詭異的是歷史并沒記載袁紹此刻在干什么。可能是袁紹正在重點防御公孫瓚,打曹操怕北方搞偷襲。但是錯過這個機會,再想收拾曹操可以難了。

196年曹操迎來漢獻帝,達成挾天子以令諸侯戰(zhàn)略。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并讓袁紹擔任太尉一職。袁紹很氣憤,恥于官位在曹操之下,拒絕接受。
反正皇帝在自己手里,權(quán)柄又跑不了,曹操根本不在乎這些虛名,又把大將軍送給了袁紹,自己來擔任司空。
于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
袁紹糊涂,皇帝在曹操手里,大將軍的名號值不值錢還不是曹操一人說的算?袁紹卻還在糾結(jié)這種小問題,就算封你個皇帝又能怎么樣呢?袁紹這時候只有深深的后悔,后悔當初放棄迎漢獻帝的機會,這才讓曹操揚威耀武,變得很被動。只能說曹操與袁紹漸行漸遠,等待最后的爆發(fā)吧!

袁曹決裂
199年,袁紹北上和公孫瓚展開最后的決戰(zhàn),曹操趁機在冀州后方搞小動作。事情是這樣的,駐防河內(nèi)的軍閥張楊被部將楊丑殺死,睦固又殺死楊丑??傊觾?nèi)動蕩,曹操趁機攻打睦固,公然入侵袁紹的地盤。這一舉動算是撕破臉皮了,使袁曹決裂。
其實,公孫瓚一直是一個勁敵,袁紹與他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近10年,一著鉗制著袁紹的精力。這也是不敢和曹操決裂的原因,一旦反目,袁紹就會腹背受敵。這下好了,袁紹終于消滅了幽州公孫瓚,擁有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大的霸主。收拾曹操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新帳舊賬一塊算。

完結(jié)
一對年少時親密無間的朋友,經(jīng)歷同仇敵愾的戰(zhàn)友之情到相互利用的盟友關(guān)系,再到最后的決裂,引人深思。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卷進亂世爭雄的漩渦中,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就會變成他們,代表著一個利益集團,曹操是這樣,袁紹亦如此。這時候友情就變會扭曲成相互利用的工具。一旦各自的利益達成,那點友誼就會被摔的粉碎。
其實他們之間的友情,一開始就不存粹,緣于當時結(jié)交的風氣盛行而已,還有那虛幻的俠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