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用閩南語稱呼可愛的鴨鴨們嗎?
? 時常感嘆現代的人類和自然越走越遠,和草木百獸日漸疏離,甚至大多數人在見到它們時都已經不知道如何稱呼。我在觀鳥的時候曾不止一次看到人們對著湖中的野鴨,只能知道它們是野鴨而不知具體的種類(而這些知識對于舊時農耕社會的人們來說是很熟悉的,因為在祖宗流傳下來的方言中都能找到相對應的稱呼),甚至連骨頂雞、黑水雞、小鷿鷉和紅嘴鷗這些漂浮水中的鳥類都以“野鴨子”一言以蔽之了。大家早已忘記自己家鄉(xiāng)的語言,自己真正的母語是如何稱呼如何分門別類這些野生動物的了,從前流傳下來的名詞就注定會這樣被遺忘而消亡嗎?
? 本文整理了常見的野鴨在閩南語(泉漳片)中的稱呼,注音選用目前接受度較高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俗成“臺羅”,可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8%87%BA%E7%81%A3%E9%96%A9%E5%8D%97%E8%AA%9E%E7%BE%85%E9%A6%AC%E5%AD%97%E6%8B%BC%E9%9F%B3%E6%96%B9%E6%A1%88)。希望閩南語母語的小朋友們能知道自己的方言該如何稱呼這些可愛的鴨鴨,也希望各個方言區(qū)的人,都能留意收集一下自己的家鄉(xiāng)話,是如何稱呼這些動物的。

刁鴨 thiau-ah,水薸仔 tsuí-phi?-á,金翼仔 kim-si?t-á:綠翅鴨(Anas crecca),臺灣稱小水鴨,又名小鳧、小麻鴨、小蜆鴨、小食鴨
注意觀察一下綠翅鴨的翼鏡,由于是結構色的原因,在某些角度下看起來確實是金色的!這就是它為何叫“金翼仔”

紅腿仔 ang-thuí-á,金頭仔 kim-thau-á,大紅腿 tuā-ang-thuí,大麻鴨 tuā-mua-ah: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最常見的“野鴨”
之所以叫“金頭”和上面的綠翅鴨是一樣的原因,結構色帶來的獨特金屬光澤

看看看看,腿是不是很紅

鴛鴦 uan-iunn:鴛鴦(Aix galericulata),本名???,又稱中國官鴨(英語:Mandarin duck)、烏仁哈欽、五彩鴛鴦、匹鳥、鄧木鳥 (注:中國古代的鴛鴦最早指的是赤麻鴨,后期才變成指mandarin duck)
閩南語一些經典老歌里,鴛鴦uan-iunn是高頻詞

火燒仔 hué-sio-á/hé-sio-á:赤頸鴨(Mareca penelope),臺灣稱赤頸鳧,又名鵝子鴨、紅鴨
叫“火燒”當然是因為羽色啦

紫鴨?chí-ah: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臺灣稱瀆鳧,又名黃麻鴨,黃鳧,紅雁,黃鴨,“鴛鴦”ID的最早持有者

尖尾仔 tsiam-bué-á/tsiam-bé-á:針尾鴨(Anas acuta),又名尖尾鴨、長尾鳧、長鬧、拖槍鴨、中鴨
“尖” “針”閩南語都讀tsiam,寫成“針尾仔”也沒啥問題~

羅文鴨 l?-b?n-ah:羅紋鴨(Mareca falcata),臺灣稱羅文鴨,又名葭鳧、鐮刀毛小鴨、鐮刀鴨、扁頭鴨、早鴨、三鴨

鳳頭鴨 hōng-thau-ah,阿不倒仔 a-put-tó-á:鳳頭潛鴨(Aythya fuligula),臺灣稱澤鳧,又名鳳頭鴨子、黑頭四鴨
“阿不倒仔”是閩南語里對不倒翁的稱呼,用來形容在水中隨波上下起伏卻穩(wěn)如泰山的潛鴨確實很合適

白鴨 pe?h-ah,白花仔 pe?h-hue-á:翹鼻麻鴨(Tadorna tadorna),臺灣稱花鳧,又名白鴨、冠鴨、掘穴鴨、潦鴨、翹鼻鴨

大喙爬仔 tuā-tshuì-pê-á:琵嘴鴨(Spatula clypeata),又名琵琶嘴鴨、鏟土鴨、杯鑿、廣味鳧,臺灣稱琵琶鴨。
大喙爬仔,長著奇怪的大嘴又陰暗爬行的家伙,看看這個視頻就明白了

丑鴨 thiúnn-ah/thiú-ah:花臉鴨(Sibirionetta formosa),臺灣稱巴鴨,又名黃尖鴨、黑眶鴨、元鴨、晃鴨、王鴨、眼鏡鴨等 (注意,大陸的“丑鴨”指的是 Histrionicus histrioni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