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加速“去中國化”,國內供應商開始求生,誰將是下一位英雄?
“吃著中國的飯,卻砸著中國人的鍋”這句話是我對蘋果如今最大的印象,2021年對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來說,是很不幸運的,甚至可以用“滑鐵盧”來形容。中低端市場國內廠商的確是無人能敵,可華為自從被老美加入打壓名單后,蘋果就進一步搶占了國內高端市場,直接搬空。
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蘋果在2021年第二季度就在中國賺取了961億元,靠著iPhone 13的熱賣,也再度坐上了中國最大手機供應商的位置。如此看來,蘋果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就,必然是離不開國內市場的幫助。然而對于蘋果來說,卻在密謀一場更大的路子,就是產(chǎn)業(yè)鏈去“中國化”。
很多人說為什么老美可以制裁華為,我們卻不打壓蘋果。對于中國市場來說,蘋果是有兩面性的,正是因為有蘋果龐大的體系,在早期國內有不少供應商都是靠著蘋果來成長的。包括也催生了很多的電子供應商企業(yè),比如富士康、德賽電池等企業(yè),要是直接打壓蘋果,這些企業(yè)就會直接崩塌,上千萬的人將會直接失業(yè),這個后果是沒人能承擔的。
不過蘋果卻沒有想這么多,庫克只想趕緊賺中國的錢,然后逃離中國市場。國內歐菲光就是典型的例子,歐菲光最開始靠上蘋果這顆大樹時,市值巔峰高達700億,當無緣無故被蘋果踢走后,利潤直接暴跌93%,損失300億。
與此同時,蘋果轉移國內生產(chǎn)鏈的動作也在加速。兩年以來,已經(jīng)有9條生產(chǎn)鏈都被蘋果搬到了印度,連富士康都開始在印度建造工廠。如此可見國內手機供應商想要生存,還是得尋找新的出路,只有靠自己才能謀生。令人值得欣慰的是,小米在國內手機產(chǎn)業(yè)上,已經(jīng)開始有領軍者的形象了。
雷軍在小米12發(fā)布會上揚言將對標蘋果,雖然目前僅憑小米的實力想要跟蘋果抗衡還是很難的。不過從小米死磕技術,以及扶持國內供應鏈成長來說,還是有很大希望。小米在半導體的投資以及涉及到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yè)自動化等領域,非常的齊全。
小米和蘋果是完全不同的,對于這些供應商企業(yè)來說,小米不單是投資者,還是伙伴,兩者之間是完全深入合作的。這種投入在短期內的確沒有見效,但這將會成為小米的“殺手锏”,助力小米走向成功。最近小米發(fā)布的小米12、小米12 Pro、小米12X三款旗艦機,這背后就有小米跟超過60家國內供應商合作,數(shù)量可想而知有多龐大。
想要成功擺脫“蘋果依賴癥”,這一切還是要國內企業(yè)共同發(fā)力。小米這一次的布局,也會決定能不能把局面扳回。只有國內產(chǎn)業(yè)鏈整合,才是中國制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