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楊遠嬰《電影概論》書評

這是我目前讀過的、以“概論”為名的書籍中,最厚重的一本,厚重到我隨手拿起一本語言學概論或文學概論,就能體會到手上書本流露出“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柔弱感。從路易斯·賈內(nèi)梯的《認識電影》開始,到《香港電影史記》、《閃回:電影簡史》、《電影語言的語法》等書籍,似乎我買的電影類的書籍沒一本薄的,通常都是在二手書市場稱斤賣也絕不會虧本的那種厚重。這本700來頁的書所具有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消解那種認為電影創(chuàng)作很容易、動不動就叫囂“我上我也行”的錯覺——事實上,你還不行。
從結(jié)構上看,如果說《認識電影》是圍繞電影制作核心要素組織架構、以現(xiàn)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分野作為線索,《香港電影史記》是刻意仿紀傳體通史的寫法輔以表書資料安排行文,《閃回:電影簡史》是以時間為主干、國別為分枝、人物為繁花、影片為果實的一棵樹,那么《電影概論》的結(jié)構體例并沒有上述三本書的特色,而是采用一種常見的概論類書籍框架。
其分為媒介特質(zhì)、創(chuàng)作流程、生產(chǎn)機制、歷史脈絡、國族特色、批評框架等六個部分46章,各部分的關聯(lián)性并不強,不會出現(xiàn)某部分沒有讀導致后續(xù)閱讀無法進行的情況,可以先選擇所需或側(cè)重的部分閱讀。尤其對讀過第一版的讀者而言,新增的“國族特色”這部分,不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資料,可以先行著重閱讀;而對懵懂入門的電影愛好者來說,前兩部分無疑是能讓人從感性感知逐步進入理性分析的重要途徑。
從內(nèi)容上講,作為一本適應面寬泛的入門讀物,它要“為不同程度的電影愛好者提供一個綱要式的認知輪廓”,故此本書的涵蓋面相當之廣,其六個部分涉及到電影從技術原理到審美批評的各個方面。
從第一部分開始,把電影作品可以拆解為各種媒介元素來分析其原理;第二部分,電影工作者通過什么的工作把一些元素組合起來進行創(chuàng)作;第三部分,電影最終意義的完成與流通過程,這里彰顯出了社會屬性與商品屬性;第四與第五部分,簡單的歷史回顧與國族特色分析,一個以時間為軸,一個以國族為線,輔以代表性的導演和作品;第六部分,告訴我們?nèi)绾螐奈乃嚴碚撘约皩徝琅u的層面來審視電影作品,把觀影感想提升到更高的評價層面上。此外,每章背后的思考題和參考資料也值得一讀,但不足之處在于,索引做得不夠,如果能有年代、作品、導演、配圖或名詞解釋之類的索引,顯然更方便查詢資料。
從風格上說,因為本書是由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的,兼且由于內(nèi)容龐雜,各部分、章節(jié)的要求和特點不一樣,尤其涉及到主觀評價的部分,有所爭議或者行文風格不統(tǒng)一非常正常,讀起來難免有不連貫之感,喜歡的固然覺得酣暢淋漓,不喜歡的覺得如鯁在喉(就像我讀趙林的《西方文化概論》,一直覺得蠻嚴肅的,但是唯有講述哥特式建筑的時候,那一段文字相當之風騷)。
比如第四部分第18章《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和19章《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基本寫法結(jié)構差不多(背景-代表作-影響),等到了20章《英國電影新浪潮》就風格突變;又或者第六部分第39章《愛森斯坦的蒙太奇學說》與第40章《巴贊的電影美學》相比,明顯后者過多的引文以及災難性的文章條理使得閱讀體驗并不是很愉悅;第43章的《電影符號學》與電影相關聯(lián)的實例指導比例減小不少,更多的筆墨與結(jié)構主義相關,這在一定程度可能削弱了讀者的興趣——因為對不同背景的讀者來講,講索緒爾的理論,他們的理解程度和感興趣程度完全是不一樣的。
既然名為概論,那“博而不精”幾乎是所有概論類書籍的特點。像第五部分講國族特色,非洲電影、拉丁美洲電影的資料相當難得;但中日韓三國的電影其實講得比較浮光掠影,這可能是為了維持一種結(jié)構的平衡性;又如,媒介特質(zhì)講光與色彩,簡單提了幾種布光風格,但我們?nèi)绻魝€《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來看看攝影(還不是電影)的布光,簡直稱得上千變?nèi)f化……但“博而不精”算不上什么缺點,因為概論類書籍本身寫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專精。就像講電影史,講國族特色,都有著各自的專項書籍以供深入研究了解,概論類書籍提供的更多是種綱要式的路徑。
如果說本書第一部分讓觀影者可以更理性地拆解電影中的媒介元素,那么最后一部分則讓影評者開始系統(tǒng)思考評論構成。以往我們隨性地揮灑吐槽幾句個人感想和觀點,究竟是從作者論,類型論還是符號學、精神分析學出發(fā)的,當然更多地可能是一種直覺感受輔以零星背景知識的雜糅式評價。所以嚴肅的影評是很不容易的。
若依我個人觀點,看電影大體也是那么三種境界:觀影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待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影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拆解開來,最終還是要組合起來;系統(tǒng)批評,最終還是要整體感受;讀《電影概論》,最終還是要更好地看電影;作為“爛片狂魔小王子”,還是應該在吐槽的路上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