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熊海軍驅逐艦介紹-塔什干

在建造列寧格勒級和明斯克級驅逐艦的過程中,毛熊深刻認識到了自身造艦技術能力的不足,于是決定請外援幫忙。他們先是看上了法國空想級,但是法雞的超高價格是蘇維埃無法接受的,故轉向意大利求援。1935年9月,蘇聯(lián)船舶建造局與意大利奧德羅-德爾尼-奧蘭多船廠簽署了建造合同,由后者建造一型高速偵察艦,并提供圖紙,數(shù)據(jù)以及后續(xù)同型艦建造的技術援助,武裝部分則有蘇聯(lián)自行完成。該艦被命名為了塔什干。

建造過程
1937年1月11日,塔什干號在位于利沃諾的奧蘭多船廠開始建造;1937年12月28日,該艦整體建造工作結束正式下水;1939年4月18日,塔什干被交由蘇聯(lián)紅海軍駕駛回本國,之后該艦進行了武器安裝與實驗工作;1939年10月22日,正式進入黑海艦隊服役。

性能數(shù)據(jù)
艦員:250人
標準排水量:2840t
滿載排水量:4160t
艦艇尺寸:139.7m×13.7m×4.2m
動力:4座亞羅鍋爐,2臺帕森斯蒸汽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26000馬力;雙軸
續(xù)航力:5030海里/20節(jié)
最大航速:43.5節(jié)

武器配置
3座雙聯(lián)裝130mm Б-2ЛM艦炮;
1座雙聯(lián)裝76.2mm39К高射炮;
6門37mm 70К 高射炮;
6挺12.7mm 高射機槍;
3座三聯(lián)裝533mm魚雷發(fā)射管;
兩座深水炸彈投放器外加84枚水雷;
OG-3M雙光學測距指揮臺;
伽利略火炮/魚雷射擊指揮儀
服役歷史
塔什干服役后,由于該艦涂上的是意大利海軍傳統(tǒng)的天藍色涂裝,而一般蘇聯(lián)海軍艦只普遍采用暗灰色涂裝,所以這艘獨一無二的大型驅逐艦也被很多黑海當?shù)鼐用穹Q為藍色巡洋艦。

1941年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塔什干立刻被調往塞瓦斯托波爾。
當年8月29日,塔什干號與紅色烏克蘭號巡洋艦、乖巧號、伏龍芝號和邵武勉號驅逐艦以及七艘魚雷艇和一艘掃雷艦護送著阿布哈茲號運輸艦和莫斯科號油船駛抵敖德薩。

在抵達敖德薩之后,該艦立刻對德國陸軍炮兵陣地發(fā)動了轟擊,但這也德國空軍的注意。三架Ju-88轟炸機擊傷了該艦,使她不得不返回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造船廠進行維修。
修復完畢后的塔什干號轉而率領靈敏號和才能號驅逐艦護送阿納斯塔斯·米高揚號破冰船以及圖阿普謝號、薩哈林號和瓦爾拉姆·阿瓦涅索夫號三艘油船撤離黑海地區(qū)前往遠東。

1942年6月27日,塔什干號搭載著2300余名傷員、難民和已部分受損的珍貴全景油畫《塞瓦斯托波爾保衛(wèi)戰(zhàn)1854~1855》從塞瓦斯托波爾撤離,過程中再次遭到德國空軍重創(chuàng)。

1942年7月2日,停泊在新羅西斯克港內準備接受修理的塔什干號遭到德軍第七十六轟炸機聯(lián)隊第一大隊30余架Ju-88的集中攻擊。該艦被兩顆250公斤炸彈命中艏樓和機艙附近,另有兩顆炸彈命中艉部。該艦直接坐沉在港口內,共有76名艦員陣亡,77人負傷。后來紅海軍試圖打撈該艦,但由于德軍不斷襲擾不得不放棄。

在塔什干一年的戰(zhàn)斗生涯中,該艦共完成27000海里的航程,護送了17艘,轉移了19.3萬名軍民和2538噸物質,擊毀了1座機場和6個炮兵陣地,擊落擊傷13架飛機并擊沉1艘魚雷艇。

1944年8月,塔什干號的船體被打撈上岸,但已失去修復價值,只得被拆解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