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14 魔大陸三斗神個人考據(jù)

? 前排劇透警告,游戲進度還未到3.0三斗神或有意入坑的小伙伴還請酌情觀看本文。
? 三斗神劇情是在3.0版本加入重要支線劇情,和4.0的四圣獸奇譚一樣都屬于非主線的蠻神本,因此也是擁有一系列的獨立劇情的支線。
? 以下就從個人角度整理相關資料,對三斗神的背景設計依據(jù)進行簡單考據(jù),以下資料參考自wiki百科,F(xiàn)F14灰機wiki和天幻網。

? 和14內的大多數(shù)蠻神一樣,三斗神并非是本作的原創(chuàng)蠻神,而是出自FF6幻獸之神的設定。在FF6的設定中,世界之初,世界上存在著三個各自擁有絕大力量的神,分別是魔神、鬼神和女神,這三個神被后世的人成為三斗神。

? 游戲中,三斗神用自己的力量在大三角島創(chuàng)造出了魔法,世界從此有了魔導力量,這里的魔導力量和14內的設定不太相同,F(xiàn)F6中的魔導力量純粹指的是就是魔法和機械制導技術的結合,而14里面的魔導技術則是由不會魔法的加雷馬人開發(fā)使用,純粹的機械技術,由于帝國人不會使用魔法才會研制出魔導技術。
? 回到FF6的設定,在魔導力量誕生之初,由于互相懼怕對方的力量,于是三斗神開始了互相斗爭。三斗神擁有絕大的力量,波及到其中的人和物形態(tài)慢慢轉變成幻獸,這些幻獸擁有著強大的魔法力量,成為了三斗神的部下,這種設定和14中的蠻神精煉相似,這些幻獸的設定到了14中就變成了符合世界觀的信徒。
? 和14精煉信徒稍微有不同的地方在于,F(xiàn)F6中的三斗神手下的幻獸都沒有意識,就像是三斗神的戰(zhàn)爭機械,一直到死都在不停的戰(zhàn)斗著。在戰(zhàn)斗了無數(shù)個時間后,三斗神都感覺到自己力量過于強大,而波及到的幻獸廝殺更是殘暴,互相的爭斗毫無意義可言,于是他們決定自行封印自己的力量,避免產生更大的破壞。
? 在魔導大陸上,三斗神各自占據(jù)一個點,行成一個三角形,這個形狀和位置使到他們的力量互相中和,自身的力量也被制約。而對于被卷入戰(zhàn)爭而產生出來的幻獸,三斗神用了最后的力量給予了它們心,消耗了自身殘余的力量后化身為三座石像。到此為止,延續(xù)了無限時間的戰(zhàn)斗終于在三斗神的自我封印中結束,而幻獸們?yōu)榱思o念三斗神以及告誡后人,便在大三角島的山洞中建立了三斗神的雕像,并在背后刻下了這些事跡。
? 值得一提的是,在FF14 O8S中,卡夫卡曾喚出三斗神的石像柱來戰(zhàn)斗,在14中雖然沒有解釋緣由,但通過FF6的設定和故事可以知道,因為三斗神占據(jù)的地點為相互力量的均衡點,從這個無形三角形的任何一角都可以看到其他二神的視線,也就是三神的目光互相注視著,互相制約對方的力量,這樣才達到了三斗神間力量的均衡,在三斗神變成石頭后,那三點的位置是不能移動分毫的,若是打破了之間的平衡即移動或者破壞石像,致使三斗神的視線有所偏差,將會使得三斗神的力量失衡,三者爆發(fā)出來的力量將無法估量。

? 而在FF14中之所以可以看到卡夫卡以天使姿態(tài)出場,且能夠召喚出三斗神石柱,原因就是在FF6中瘋狂的卡夫卡推動了三斗神的石像,破壞了斗神之間的平衡,在釋放出斗神后也間接獲得了部分斗神的力量,在而后的劇情中甚至吸收了三斗神的全部力量,變成了14中的最終的天使形態(tài)。
? 以上就是三斗神在FF6中的劇情設定,可以看出14里面其實也使用了不少的設定,比如三斗神都是古代神,F(xiàn)F6中三斗神是幻獸之神和魔導之神,F(xiàn)F14中則是南方古代種族的蠻神。除此以外技能上也有一些繼承,比如鬼神祖爾宛在FF6中善使用炎之力,F(xiàn)F14中的戰(zhàn)斗中也主要以火焰特效為主(當然還有冰的力量)。
? 然而僅僅到這一步,或許還體現(xiàn)不出FF14的角色設定的絕妙之處。眾所周知,所有在FF系列中出現(xiàn)的蠻神,召喚獸,軍神,幻獸,這些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叫法,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是有著對應的出處。例如冰之巫女希瓦,在早期天幻的翻譯中便是“濕婆”,而希瓦的名字實際上便是來自印度教的濕婆神。還有斗神奧丁,便是出自北歐神話諸神之主,貝希摩斯則是圣經中的神造物,而巴哈姆特則是阿拉伯神話中的善龍之神,值得一提的是,巴哈姆特的對手為邪龍“提亞馬特”,就是魔大陸中被亞拉戈人民用亞拉戈技術抓住的幻龍子嗣之一,在14中提亞馬特為了對抗亞拉戈軍隊,曾召喚出光龍巴哈姆特,當然召喚出來的也是蠻神的形態(tài)了。
? 所以綜上所述,三斗神的設定也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的,定然是編劇結合現(xiàn)實中的神話或者傳說創(chuàng)造的角色設定。
? 在查閱了wiki百科和FF6的相關設定,發(fā)現(xiàn)三斗神確實是在文學作品中是有跡可循的。以下就分別按照14內三斗神的登場順序,逐個考據(jù)三斗神的設定本源。注意,以下考據(jù)內容主要是文學作品中提到的設定描述,當然也會輔以游戲內容作為考證依據(jù),以增強考據(jù)的真實性。
? 在3.0三斗神中,首先登場的是魔神薩菲洛特,在FF14中,關于薩菲洛特,蛇心是這樣描述的:

? 劇情中有提到他是南方美拉西迪亞樹狀種族的主神(關于樹狀種族是什么樣子的,雖然沒有詳細說明,但是在云海有個成就FATE,就是擊殺一個樹人,有興趣小伙伴可以去蹲一蹲,需要組隊才能擊殺),而且在戰(zhàn)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使用出的技能都是帶有樹葉和藤蔓特效的。

? 關于薩菲洛特有個格外重要的點,那就是開啟魔神的任務名,該任務名為“生命之樹”。生命之樹這個名詞若是有了解圣經的小伙伴應該不會陌生,在《圣經·舊約》中,上帝的花園內種植著兩棵樹,一棵樹名為智慧之樹,這棵樹就是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那棵樹。而另一顆樹則是生命之樹,這棵樹的名字又被稱作卡巴拉生命之樹,在不同的教義中,對于卡拉巴生命之樹的解讀各有不同,而唯一得到共識的是卡拉巴所代表是一種哲學符號,以此對應的是一張代表生命之樹的路徑圖,傳說上帝便是依據(jù)生命之樹的路徑來創(chuàng)造世界。

? 當然卡拉巴之樹還有另一種形態(tài):

? 這個形態(tài)的生命之樹,就是《鋼煉》里真理之門上所篆刻的“真理”。

(鋼之煉金術師 FA 真理之門)
? 在卡拉巴生命之樹上,可以看到共有十個節(jié)點,這些節(jié)點則被稱之為“sefirah”,這個并不是一個原生的英語單詞,而是希伯來語的音譯,每個“sefirah”中的內容,也就是“Sefirot”,這個當然也是希伯來語的音譯,更常見的音譯是“sephirot”或“sephiroth”,第一個單詞音譯成中文就是“薩菲洛特”,也就是魔神薩菲洛特,而另一個音譯想必大家應該很熟悉了,那就是“薩菲羅斯”。
? 薩菲洛特剛剛公布時,很多人都會誤將薩菲洛特和薩菲羅斯弄混,在FF14和FF7中這兩個名字分別是兩個角色,而實際上在圣經中,這兩個名字指的都是生命之樹上的節(jié)點(顏值上差了那么一節(jié)),但是拋開游戲中的設定,兩者其實指的就是同一個。順便補充一下,“sephiroth”在生命之樹中為神格和本源,聯(lián)系到FF7內薩菲羅斯的設定(片翼天使和行星本源相關的劇情),可以說也是很符合設定了。
? 在FF14的設定中,薩菲洛特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圣樹升格而成的神,因此據(jù)稱其掌握著生命之源。亞拉戈的戰(zhàn)斗記錄中顯示該蠻神能通過操縱以太濃度來提高生物的自然生長速度(在轉階段大招——無限光,轉階段動畫中可促使地面的植被和背后的大樹快速成長)。薩菲洛特經常將自身化為龐然大物來擊潰敵人,因而被冠以“魔神”之名。

? 再回過頭來看薩菲洛特的幾個技能,分別是:美麗,無限,仁慈,虛無,基盤碎擊(基礎),知識,王冠之風(王冠),這些技能的名字并不是隨意捏造的,而是在上述生命之樹上的七個節(jié)點名字。而技能中的“嚴厲之柱”和“慈悲之柱”,則是分別對應中生命之樹上三支柱中一左一右兩條路徑。
? 在第一階段召喚出的小怪,分別為:智慧之靈,理解之靈,智慧與理解也同樣是生命之樹上的兩個節(jié)點。在召喚小怪時,薩菲洛特的讀條為“Genesis”,,這個單詞指的是《圣經》中的第一卷:創(chuàng)世紀。而把他翻譯成中文譯則為“杰內西斯”,就是FF7CC中登場的那個杰內西斯,杰內西斯和薩菲羅斯年紀相近,在《核心危機》的時候,兩人同為特種兵,這里或許是在玩FF7CC的梗。


(這里的BGM是:自由の代償——石元丈晴)
? 除了技能里面這些圣經元素,在魔神的BGM《魔神セフィロト討滅戦》中有這樣一句歌詞:I'm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我為終末,亦是起源),這句話同樣出自《圣經·新約啟示錄》:I am Alpha and Omega,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我是阿爾法也是歐米茄,既是開始,亦為終止)

(在4.0的編年史西格瑪時空幻境O12S中,歐米茄也曾說曾說過類似的話)
? 除此以外歌詞中:The Seventh Hell's become your Seventh Heaven(第七地獄已化為你的第七天堂),這里的“第七天堂”則是FF7里蒂法開的一家小店的名字。

? 另外一句:The empty void where the serpent lies(那是邪惡的蛇盤踞的虛無之處),這里的“serpent”是“蛇”的意思,但是并非一般“snake”的意思,而是特指上帝花園內,另一棵智慧之樹下盤踞著的蛇(撒旦化身,引誘亞當夏娃吃禁果的那條蛇)。這里玩的也是《圣經》的梗了。
? 由于薩菲洛特主要就是出自《圣經》,因此FF14中薩菲洛特很多有關內容都是直接取自《圣經》,相比FF6中的設定,14的薩菲洛特設定要更加符合原本名詞的設定,這里可以看得出制作組相當?shù)挠眯牧恕?/p>
? 第二個登場的是女神索菲亞,和魔神薩菲洛特一樣,索菲亞同樣是出自《圣經》。

? 說起索菲亞,可以先從她的名字看起,中文譯名的原版是“Sophia”,這個名字看起來似乎很普遍,這個詞的來源是希臘語中的“sophos”,也就是智慧之意,而在英語中“Sophia”作為很多單詞的詞根則演化為“-soph-”,也是智慧的意思。我們最常見的“哲♂學”單詞——philosophy,里面就有詞根soph。
? 回過頭來來看,女神索菲亞的戰(zhàn)斗中經??梢月牭剿鞣苼喺f起“睿智”一詞,在FF14的設定中,索菲亞是掌管智慧的女神,擁有“調和”和“均衡”之力。在這一點的設定上便是遵循了《圣經》中的設定了。
? 《圣經》中所提到的索菲亞,代表的是上帝的智慧,而14中的索菲亞設定,卻不是完全來源于基督教的釋義,而是另一個信教會——諾斯替教。在這里簡單科普一下諾斯替教,這是一個同樣信奉上帝和耶穌的教會組織,但是該教中上帝耶穌的地位與基督教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表述上也有分歧。基督教認為上帝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而諾提斯教則認為索菲亞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而且索菲亞甚至比上帝還要先誕生,她執(zhí)行的是上帝的智慧,雖然先于上帝誕生,但是卻歸上帝所有(這一塊先后順序有點雞生蛋的意味,查wiki的時候沒看懂英文原意,大概意思直譯就是這個)。
? 總的說來索菲亞在原著中就是被解釋為“智慧”的意思,因此14中也就直接遵照了原來的設定賦予她智慧女神的設定。

? 關于其人物的背景設定也就這么多,再來看她的技能的一些設定。說起女神的戰(zhàn)斗方式,她腳下的那個巨大頭顱是個不能忽視的存在了,在官方的設定中,她腳下的這個頭顱名叫“Barbelo”,直接音譯過來就是“芭碧蘿”。在上面所說的諾斯替教的闡釋中,芭碧蘿是匹斯提斯·索菲亞之女。根據(jù)前面教義的解釋就可以知道,在游戲中出現(xiàn)的那個巨大頭顱實際上就是索菲亞的女兒芭碧蘿。
? 關于芭碧蘿的造型方面,可以看到她的腦袋兩邊是有兩個翅膀,在諾提斯教的設定中,芭碧蘿是最高的女天使,自從她出現(xiàn)才出現(xiàn)了其他的天使。

? 索菲亞的另一個道具就是富婆快樂球——如意寶珠,如意寶珠是印度教中的一件寶器,原名為“摩尼寶珠”,傳說中能祛除病痛,幻化財寶,點石成金(賢者之石?)的功效。而在戰(zhàn)斗中,女神戰(zhàn)斗所在的舞臺和特效都是帶著金燦燦特效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還原了如意寶珠的設定了。
? 在女神索菲亞殲殛戰(zhàn)中,女神有一招是招出四個女神模樣的黑體,并且在臺詞中可以聽到女神說“接受我的睿智吧”這樣的臺詞,這里分明不是指的腳下的芭碧蘿,而是說的周圍這四個和自己長得一樣的黑體。
? 在諾提斯教的闡釋中,索菲亞由于過于追求本源,導致了”出軌“行徑的發(fā)生,但是她忘記了自己就是本源的事實,因此人格分裂出另一個形態(tài)——阿卡莫特,這個阿卡莫特就是諾斯替教義中的耶穌之妻。諾提斯教的著作——《靈知派經典》中有一篇《雷:完美的思想》,里面提到女神的本質:

(《雷:完美的思想》摘錄)
? “我是母親,又是女兒,我是我目前的許多肢體”這句話可以用來解釋在殲殛戰(zhàn)中出現(xiàn)的那四個黑色的女神形象,雖然外形和女神一樣,但是卻被女神索菲亞稱作女兒。因為女神的本質為本源,由她創(chuàng)造出萬物,她不需要里一個性別來配合(可以通俗的用生物學中的單性繁殖來理解),她的狀態(tài)是無法用單個形態(tài)來表述。
? 再回過來看女神索菲亞的BGM——《女神ソフィア討滅戦》,開頭的幾句“鞋在哪里”(Cintamani的發(fā)音),就是指的她手中的武器之一——如意寶珠。把女神的歌詞從頭看到尾就可以看出,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歌是在講述著一件女神的故事。
? 在官方公開設定里面也可以看到這首歌的背景故事:在南方遙遠的美拉西迪亞的海邊住著一家三口,原本幸福美滿的生活卻因為父親的參軍戰(zhàn)死而破損,母親整天挽著父親的破軍裝哀嘆。心中的怨憤全部灑在年幼的女兒身上,無法忍受母親虐待的女兒想女神索菲亞禱告。索菲亞告訴她要想內心獲得調和之道,就必須讓她的母親不再喋喋不休,而方法就是殺死自己的母親。在歌詞中這塊是用隱喻來講述的:
? 歌詞一:The White of her silken dress stained in red(女兒的衣裙上染上紅色)
? 歌詞二:Her mother sits, eyes downcast
? ? ? ? ? A torn uniform in hand, farewells unsaid(母親手中挽著軍裝,眉眼低垂,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被殺死了)
? 這段一開始就用歌詞:A memory fading fast(記憶飛逝而來)說明了“祈禱”,“女神索菲亞的回應”,“弒母”這些都只是回憶,而現(xiàn)在少女已經完成了這一切,站在了海邊懸崖上。
? 在官方的背景設定中,少女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內心充斥著內疚和恐懼,依然是無法獲得平靜,獲得女神所說的“均衡”,而女神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她走下懸崖,也就是跳海自殺,這樣一來就獲得永恒的“調和”與“均衡”。在歌詞中只是說道:
? ? ?? One last Step only leaving
??An empty hearth down by the sea(踏出最后一步,就只剩下海邊空蕩的小屋)
?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官方背景故事中的女神教導少女最后的方法,就是跳海自殺獲得永遠的平靜,而至于少女有沒有跳海,官方雖然沒有直說,但是最后這一家人應該是都死了。
? 編劇koji在解釋這段劇情時說,當初設計時是將它作為一個像“桃太郎”式的故事來設計,是南方美拉西迪亞生活的人們用來嚇唬小孩子,類似不聽話哭泣就會被女神索菲亞帶走的故事。
?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首BGM的歌詞,也可以看出索菲亞并非是什么善神,而是與其他蠻神相似,她口中所謂的調和,卻是消除一切后獲得的“均衡”,既然無法解決那就徹底讓它消失,于是少女的一家人都被女神的話所蠱惑,在追求內心的平和時葬送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

? 結合女神的原有設定和BGM的故事,可以看出14里面的索菲亞應該是一個比較黑暗的蠻神,尤其是在了解到了BGM背后的故事,更加會覺得女神美麗端莊(黝黑)的外表下令人不寒而栗的邪典氣息。
? 三斗神最后一個出場的是鬼神祖爾宛,在14的設定中是人馬族所崇拜的蠻神,人馬族相信祖爾宛是掌控無限的戰(zhàn)神,擁有審判眾生善惡的權利,是位于所有蠻神的頂端蠻神。他的出現(xiàn)也同樣是因為人馬族遭到了亞拉戈帝國的入侵而被召喚出來,然而和前面兩個斗神一樣,也被打敗逮住了。

? 關于祖爾宛的名號“鬼神”,和魔神一樣也只是用來形容他的能力,這一點和女神這種來自原作的設定不同,在日本也經常有用“鬼神”之類的形容詞來形容人的善戰(zhàn),比如織田信長就被稱為“第六天魔王”,從名字或者稱號也能看出這個角色的厲害之處。
? 祖爾宛這個角色是出自瑣羅亞斯德教,這是一個古老的教派,早在基督教普及中東前,該教是最大的宗教。

? 前面說這個教派是一個古老的教派,是因為它曾是古代波斯國的國教,古代中原地區(qū)人民稱之為“拜火教”,熟悉金庸先生的小說的話就會知道小說中也多次提到過“拜火教”。
? 在一開始的瑣羅亞斯德教派教義中,雖然提出了善惡之神爭斗的二元神論,但是無法解釋本源到底是什么,于是在原有教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最高實體,也就是祖爾宛。祖爾宛可以被認為是瑣羅亞斯德教派中至高無二的存在,因此在戰(zhàn)斗中可以聽到他說:我名為祖爾宛,乃是站在眾神頂端的神。
? 祖爾宛的名字是“無限時間”和“命運”的波斯語音譯,在戰(zhàn)斗中可以聽到他的臺詞:我的憤怒將化為火焰,這句話其實也是遵循了拜火教的教義,就是崇拜火焰,再轉階段動畫中他的狀態(tài)也由原來的紅色鎧甲變?yōu)榛鹧姘臓顟B(tài)。
? 關于他的技能,實際上和前兩個斗神不同,他的技能基本上都是來自FF6的技能,另外兩個斗神技能都是為了貼合設定原創(chuàng)的技能,如果說要給所有蠻神的臺詞排個前后,那么祖爾宛的臺詞應該是在第一個(武神應該是第二……)。在轉階段動畫中,可以聽祖爾宛喊出“阿胡拉·馬茲達”的名詞,這個名詞并不是捏造出來了,而是在瑣羅亞斯德教中第一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
? 教派最先崇拜的神便是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在教義中,阿胡拉·馬茲達是創(chuàng)造了物質世界和火焰的主神,他的名字在波斯語中是“智慧之主”的意思。由于瑣羅亞斯德教中有善惡二元論存在,阿胡拉·馬茲達便是善神——光明神,而他的對手則是惡神——安哥拉·曼紐特。當然在FF14中也是有形象的,就是在水晶塔中的那個花里胡哨的大眼怪。當然別的作品中也有安哥拉紐曼的身影,譬如FATE系列里面:

?? 小安的設定也是來自于拜火教,設定中是被灌輸了無法寬恕的惡的普通年輕人,但是本質上不是安哥拉本體。
? 阿胡拉·馬茲達在被印度教文化吸收后,又轉世成為了惡神,名字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就是阿修羅,當然這個和拜火教最初的教義設定就完全不同了,在此就不展開了。
? 而阿胡拉·馬茲達和安哥拉·曼紐特的關系實際上是兄弟關系,而祖爾宛則是二者的父親,祖爾宛最初被創(chuàng)造出來就是為了解決二元神論的起源問題,祖爾宛的誕生就解決了善惡的誕生原因。

? 而轉階段動畫中,祖爾宛喊出“阿胡拉·馬茲達”的意思,大概意義是:為了正義而斬殺邪惡的光之戰(zhàn)士,因為阿胡拉·馬茲達是秩序和真理的化身。
? 至于祖爾宛的武器,名為“提爾鋒”,并且他的技能名稱中也有“提爾鋒”。提爾鋒是出自北歐神話中的魔劍,被稱為“弒主之劍”,顧名思義是會殺死主人的魔劍,在神話傳說中曾害死三任主任。但是在14中提爾鋒的造型卻不是劍的造型,而是類似斧鉞這種武器,應該是在設定上做了一些改變,不過游戲倒是很還原提爾鋒是“弒主之劍”的傳說,因為最后手持提爾鋒的祖爾宛被光之戰(zhàn)士消滅了。
? 以上就是關于3.0版本三斗神的相關考據(jù),若存在紕漏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 總的看來,三斗神的出處基本上都是出自宗教中的虛構人物,不過相比FF6,14中的設定要更加的完善,制作組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相當有心了。
? 目前能夠挖掘出的考據(jù)點就這么多,關于三斗神,還有一個FF6的小彩蛋。在FF6的設定圖中,三斗神的原畫是這樣的:

? 有興趣的話(務必)可以去魔大陸看看三斗神雕像所在的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魔大陸三斗神的雕像中女神的姿勢就是FF6中的這個姿勢。
? 14中三斗神出場的順序分別是:魔神,女神,鬼神。而在FF6中按照由弱到強出場順序則是:鬼神,魔神,女神。
? 除了三斗神外,14中還有不少元素都是出自FF6,比如魔導裝甲坐騎,還有帝國白山堡副本,里面的boss都是出自FF6.當然還有4.0最重要的遠東之國——多瑪,你們老公飛燕,你們的岳父海燕,都是出自FF6.有時間的話還請務必玩一玩F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