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健康:擁有“鈍感力”,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智慧
在一期《朋友請聽好》的節(jié)目中,嘉賓言承旭說有很多次想約何炅,但因為怕打擾和麻煩,一直不敢約。
何炅的回應十分暖心,他說:“你要學會一個詞,叫鈍感力,對很多事情不要那么敏感,不要著急去做判斷。你鈍一點,慢一點。因為現(xiàn)在我們接受的訊息太多且繁雜,如果你很敏感的話,你可能會被誤導?!?/p>
何炅的這段話,讓“鈍感力”這個詞被更多人所知曉,一度沖上了微博熱搜榜。
鈍感力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提出的概念,“鈍感力”可以譯為“遲鈍的力量”,也就是在感知事物時,如果我們不那么敏感,就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更加堅定地朝著目標努力。
生活中,房子車子的壓力不言而喻,外加與伴侶、孩子之間的日?,嵤?,一不留神就讓人焦頭爛額。
這種時候,如果沒有些抵御情緒的屏障,簡直是給日子不斷地潑上層層焦慮感。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如此焦慮,恰恰是因為我們都太敏感了。
“朋友沒有及時回復消息,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么?”
“同事們去開會,唯獨沒叫我,是我工作做得太差么?”
……
這種隨時揣度別人的心態(tài),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惱。我們太過看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太過在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過度陷于生活所帶來的逆境和創(chuàng)傷中不能自拔。
太敏感的人,常常會很容易捕捉猜測周圍人的情緒,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對事情要求完美,給自己重重的壓力,而讓自己陷入一種焦慮的漩渦。
其實,我們可以稍微鈍一點,為敏感鍍一層鈍感的膜。
我們始終要明白,組成昨天的是現(xiàn)在,決定明天的也是現(xiàn)在,所以沒有什么比當下更重要。
人生中所出現(xiàn)的一切,我們都無法擁有,只能是經(jīng)歷。
當你深知這一點的人,就會懂得:無所謂失去,只是經(jīng)過而已;亦無所謂失敗,而只是經(jīng)驗。
很喜歡《功夫熊貓》里這段臺詞:“你患得患失,太在意從前,又太擔心將來。有句話說得好,昨天是段歷史,明天又是個謎團,而今天是天賜的禮物,像珍惜禮物一樣珍惜今天!”
我們要對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遲鈍”反應,其實是一種對困境的耐受力,快速撫平情緒后抖抖塵土繼續(xù)上路的勇氣。
在成功和失敗之間,不妨看到讓自己成長的那部分;拋開別人的看法,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內心;在生活的苦澀中,品一品其中的醇香。
這樣,在充滿焦慮與荊棘的人生中,我們才能活得輕松一些。
好心情健康認為,當你具備一定鈍感力時,延遲對負面事件的感受,會發(fā)現(xiàn)眼前的驚濤駭浪,或許只是漫長歲月里的小波瀾。
擁有“鈍感力”,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