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為立身之本
罪本無根
?
二十年年前經(jīng)營之公司職員只得十人。其中七人都是有犯罪紀錄的年輕人。當日有司法界友人關(guān)心需解除數(shù)人,防有過患。
但我提出問題請教:“世間是否無犯罪紀錄的人就是代表清白”。他也無言以對。我再告知他雇用原因,個人認為世上無一個人是一生中清白,只是有否被揭發(fā)而已。
如涉及政治相對立場者更是無辜,況且青少年犯罪大多是由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及學府教育不足而引致。加上年幼無知觸犯法紀后,親友間極力排斥,多數(shù)機構(gòu)多不雇用,有否想及會使他們無機會悔改及新生?是否間接形成他們變成重要的積犯?
古人曾言“人之初,性本善”,就算是窮兇極惡之劫犯。他做案后第一念多會交給他們父母妻兒一些財物,在此點上證明他們天良未泯。假如能將此為泯善念培育,給他們安身的機會,再經(jīng)過言教及身教之德行感染。既往不咎,相信一般罪犯都會改變過來。后來證實所言不錯,劇知曾經(jīng)犯罪之跟隨者現(xiàn)今已成家立業(yè)做一個正當?shù)氖忻?。他們更利用自己的?jīng)驗去警勉圈內(nèi)人及下一代。
但愿社會賢達仁者對曾犯法者多加援手,對曾觸犯法紀的親友請收起歧視的心境及眼神。你雖無犯罪紀錄,但并不代表你一生人是無垢及清白,只是幸運而不被揭發(fā)而已。
?
現(xiàn)在每一城市為了治安而支出了龐大的資源,假如能在此點上加以推廣,無論對社會,對人類都有很大裨益,現(xiàn)每一囚禁罪犯開支不是小數(shù),加上對他們親人心靈上的影響更無法估計。
假如能影響一個罪犯更新的話,在因果法則下是功德無量。你就算對他不能有所直接援手或幫助,但善意的鼓勵,及正見的啟示,應該可以做到。假如犯罪者是你的親友更需加倍在意。他是啟發(fā)你善念擴展的逆行成就者。
?
改過之道
?
人既無知及受業(yè)報而生于世上,不可能無犯過失。但最重要能錯而能改,但能改過的動力是來自“知恥,近乎勇”。人犯過就是不知恥。
孟子曾言知恥給人影響是最大。如能做到知恥便是圣人。不知恥者與禽獸無異。能改過的要訣就是憑這一念。人能別于禽獸也在這一念。
?
改過的第二因素,就是要有相信因果報應的敬畏心。需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宇宙法則,本來如此。善惡因果如斯響應,無人可逃,只差時空因緣條件成熟。更無法消滅內(nèi)心的良知。
?
改過的第三因素是要有勇氣及決心,一般人不能改過就是因循茍且而失敗。如能將犯罪時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發(fā)起一錯不能再錯的決心,則改過必可成功。
?
日常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座右銘。凡事先想想對于自己易地而處時情形會怎樣?你便會減少很多傷害到他人的過錯。
?
為善之道
?
善惡能影響人之命運升降。在宇宙生物中只有人才有智力分析是非善惡。但多是使用有限度的知見經(jīng)驗去判斷,故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善之種類大概說來有真善,假善,正善,偏善,陰善,陽善,是善,非善,端正善,歪曲善,半善,滿善,大小之善,難易之善等分別。故必須有所了解,否則為善而不明理,便發(fā)誓自認是行善而招惡果。
?
真假之善
?
以真假善來說就是凡行事處世,利人之善是真善,利己之善是假善,出自內(nèi)心的善行是真善,包括讓人見的是假善。無所求而行之是真善,有所謀者是假善,正確來說:“有利于人者,則傷人罵人都是善。若為私利而禮敬他人都是惡”。
?
端正,歪曲之善
?
一般人都認為謹慎,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卻認為敢作敢當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為世間好好先生多是隋波逐流,無志氣,無道德精神,無道義勇氣,多是謹慎軟弱沒有個性的人。
故端正之善不是為了順乎世俗人情,討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須由內(nèi)心處慈悲平等觀念引發(fā)。一心只為濟世不媚禍世,純是舍己為人。若有一些媚俗之心,一點憤事玩世之心,則成為虛偽歪曲之善。
?
陰陽之善
?
行善而被人知是陽善。不被人知者是陰善。陽善只能享得名譽的福報。陰善必感應厚福過果報。世間人如名過其實,也必有奇禍。因為名大會招忌。
盛名者大都是浪得虛名,缺少實際功德。故此一般名望之家,橫逆之事會特別多。古德曾言:‘不可名過實。守愚圣所藏“。假若有人無過而被橫加惡言,又能逆來順受者必是有道德修養(yǎng)人士。家運會突然興盛,更使俗眼所見是”為惡昌盛“之現(xiàn)象。他們不知所見或所聞非實質(zhì)如此。有關(guān)陰陽之善之差別在明與暗之分而已。
?
是非之善
?
行善為何有是善,非善之分。例如有官員做善事得到政府頒與金牌作為獎勵,他為了表示自己不是為金牌而行善,拒不接受。這便是非善。
因為君子作事可移風易俗,身教會成為大眾的規(guī)范,為了突出自己與眾不同,為得俗人給予不是為了金牌而行善的虛榮稱贊,而影響行善之人認為接受金牌是丟臉的事,這便是非善。
?
另一例有人協(xié)助被劫者擒賊并取回財物,物主送他一筆賞金,以表謝意。助人者很樂意收起,便會影響到很多人樂于協(xié)助補匪之風氣。理由是一個肯援助,一個肯致謝。
?
以上兩例,表面看官員不領(lǐng)金牌是廉潔好事,接受賞金者是不完美,但效果剛會相反。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為,必須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眼前,必須看其結(jié)果。不可論個人之得失,需以對大眾影響而定。如目前以善而其果足以害人,則屬好像善而實非善。
若目前不像善而其果能利而眾人。則是不像善而實是善。舉一可以反之而旁通。例如過分稱贊他人而迷人神智,為守小信而失誤大事,寵愛兒童而成大患等等,這些行為是形成好心無好報的原因。
?
正偏之善
?
何為正善或偏善?如你有一下屬貪污小錢,而不揭發(fā),以示仁厚寬宏,到后來該下屬變本加厲被東主揭發(fā)而入獄,引致其妻離子散。究其因是你當初過于忠厚而害了他,這便是善心而造了惡事。說明了如行善而成惡事便是偏善。
如行惡使事成善是正善,吾人應對此點加深理性之認識。很多人回中國投資帶備厚禮,引起對手的貪念,禍患無窮。善意便變成惡事。
?
半善之滿
?
易經(jīng)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如將錢存放撲滿一樣,勤存則滿。前有貧女知某地有天災籌款,將進存乞來二元給一宗教團體代交往賑災用。主持人親自為他祈福。
后來貧女嫁了富商再度捐贈萬元。但主持人叫助手幫他祈福,她便問主持人“以前我捐二元你親自替我祈福。今天捐萬元,為何找人代辦”。主持者答言:“當日二元雖小,但心意真切。我若不親自代你祈福便難以報答。今日萬元在你心內(nèi)不及當日二元重要。故心意不如前次之真誠。故叫人做便可”??芍岸菨M善。萬元是半善”。
?
大小難易善
?
古時有位官員。在一次夢境中見到閻王,他問閻王是否有他的善惡記錄,閻王命人取來有關(guān)他的善惡記錄簿。發(fā)現(xiàn)惡錄簿攤滿全室,而善的記錄簿只有幾張紙。閻王再叫人取天平來稱量,但善的記錄簿卻重過數(shù)量多的惡記錄簿。他便好奇而問:“我只有二十多歲,為何有如此多的惡記錄”?閻王答:“思念不正就算犯罪。不一定作了才算數(shù)”。他再問:“善記錄為何被惡記錄重”。閻王答:“此數(shù)張善錄是你上書朝廷奏章文稿。是勸阻朝廷不要經(jīng)常興建不實際之建設(shè),引致需增及稅收,會影響民生疾苦”。他言:“我雖上書,但朝廷并未決定接納,何以有此重量”?閻王答:“朝廷雖未采納,但你一念之善,善達萬民之身。若再被采納,則善力更大”。
?
由此可知,如志在天下善達萬民,則善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善多也成小。難易之善在于你之能力輕重取舍。如能在困境中去助人,是屬難能可貴,福報也特別大。
?
明善惡懂謙德
?
如人真能做到以理性處理善惡之取舍,再加上謙厚之品德。其福方能得聚而不散,況且謙虛的修養(yǎng),并不需花錢就可做到。
?
假如自驕自滿。恃才傲物,特強逞能,使被周圍人所憎恨。便辦不到大事,也成不了大器。就算小福也享受不到,變了自毀前途,自拒其福。
故有智慧及明理的人定會配上謙虛修養(yǎng),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及教導。亦會使人愿意給與指導而受益無窮。這些都是我們生活在世間的應有觀念,更應隨時隨地將這些觀念在親友間傳播。使社會多一些祥和氣象??杀硎灸銓┟癜蔡峁┝撕芎玫纳凭?。將會福澤后人。
在蕓蕓生命中,唯有作為人類方有條件及能力去培育下一代及影響下一代。愿好珍惜及利用此天賦人類生命才有的殊勝處。在此更解答了很多朋友問我為什么工作著重于下一代,就是因為我認識到人類生命優(yōu)勝處的緣故。
摘自「慧眼觀世界」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