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主義主義】唯夢論(1-3-1-4)——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哲學;兼論...

2023-02-21 23:58 作者:自言自語的小譜  | 我要投稿

1-3-1-4 唯夢主義 Dreamism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哲學,兼論夢在主體性與主體間性上的核心特征

復習

至高存在(1)與雜多存在(多)本體論上的對立關系被精神(存在被概念體系、符號系統(tǒng)給予標簽)所調和

1——眾人口中的至高精神在現(xiàn)實中提現(xiàn)為集體語言(集體倫理)

2——個人內心的孤絕,絕對真誠的自我意識為精神的載體(個人良心)

3——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現(xiàn)實化的精神運動,創(chuàng)造出了集體與個人(共同體=集體倫理=個人良心(Action & Violence))

蘇軾:“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不是說人間是虛幻的、不真實的,而是其中的他者性(共同體網(wǎng)絡)直接定義個體的身份認同無論集體背景下的自我認同,還是絕對孤絕的自我認同,都是沒有意義的、盲目的、不反思、無可反思的,把歷史背景看做無來由的、不反思的、矛盾(無意義混亂的)是戲劇化的

以其變者(自我切換)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非時間化的斗爭,只是在閱讀一個未寫完(也不打算寫完)的劇本)以其不變者(絕對精神、至高精神的夢,無目的性,只讓你體驗、專注于此)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

場域論 1

世界

本體論 3

精神

調和Being Beings

認識論 1

心靈,仍然受至高精神,至高法則的支配(前認識論的,心靈也是夢境\n至高精神(回到本體論 3)的力量操控夢般的人生,無限反復體驗的唯心主義虛無主義)

庸俗的理想主義——認為存在一個精神性的秩序,調和存在者的矛盾(有和無,精神占據(jù)無,操縱一起存在(前認識論的本體性力量))

目的論 4

夢,無目的的中心化,潛藏,寂滅

把第三人稱視角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夢的主人的視角(非常脆弱的自我(暴力認同,不斷切換))其中的他者(集體)無時無刻不在沖突和斗爭(混亂,無意義的),只有自我才能體驗到但往往沖突的具體目的尚未實現(xiàn),自我就切換了,因為自我無法維持中心化,斗爭的目的不是實現(xiàn),只是為了醒后悵然若失

集體與個人關系

把夢境的人、我關系復刻到清醒的現(xiàn)實中

夢中“自我”不會是絕對的第一人稱(天然帶有第三人稱(具有某種優(yōu)先性))懸空的觀察者,不停地附身在不同的夢境角色上面,所以夢能消解自我中心性的絕對核心地位,消解自我連續(xù)性(符號學“認同”的暴力,強行認同自己就是夢中某個角色,自我不斷切換)

夢具有去主體化的功能,主體的符號學機制內在地有自我分離的功能(符號學“認同”的暴力構成了主體的同一性,與夢境里角色分離,實現(xiàn)認同)

唯我論:“他心是我心所創(chuàng)造的”≠ 唯夢論夢在主體間性所設立的他者,體驗為與我(中心性被消解的我)一樣真實他者心靈優(yōu)先與我,夢中的自我是一種不受控制的、被情緒、欲望裹挾的的自我(他者化的,無自由意志的自我)醒后明確被識別為他者的角色(無法將自我投射進去的他者,他者不會是完全的陌生人,無論如何都會和自我發(fā)生沖突)這個他者的本體論地位是無法否認的、無比真實、高于自我的(如果夢不醒,這個他者比現(xiàn)實中的他人還要真實,是真正對自我產(chǎn)生效力的(基督教:鄰人))


1314唯夢主義Dreamism

復習:1311,1312,1313在本體論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精神spirit在調和Being和beings1的對立。Being是1,普遍的至高的存在,beings是多,具體的雜多的存在,這是一對本體論的對立關系。spirit調和Being和beings的對立指的是spirit給這種對立引入了一種秩序:spirit和Being短路,Being變成中心,beings分有了Being的概念。理解為,在精神上,每個事物都在符號系統(tǒng)都注冊為一個東西,每個具體東西都在符號系統(tǒng)里有個抽象的東西性,也就是“作為xx而存在”,這個東西性就指向了至高Being,普遍性的概念。這個矛盾被spirit精神,也就是符號系統(tǒng)/概念體系調和了,第一人稱意識可以理解到某個東西作為xx而存在,對一個東西獲得一個精神性的標簽,“它是個東西,是個存在”。這個就叫做本體論上由精神來調和Being和beings的矛盾。

庸俗的唯心主義認為有一個原初的精神。

客觀唯心:原初精神是鋪天蓋地的,站在集體的話語一面,眾人口中的至高精神。體現(xiàn)為生活中的倫理、集體的法則。

主觀唯心:原初精神是收縮到個人的,每個個體內心孤絕、絕對真誠的自我意識。眾人的話語不能介入。站在個人良心、個體自由一側。

現(xiàn)實唯心:搞了個抽象假設:共同體通過一種精神的現(xiàn)實化,創(chuàng)造出了集體,也創(chuàng)造出了個人,他們認為一個共同體被稱為共同體的前提就是所有人的內心都應該是一樣的,所以集體倫理和個人良心之間就應該沒有沖突,如果有沖突,用action(其實就是violence)消滅掉這個沖突就好了。這就導致了Faxisi?,F(xiàn)代唯心用action把集體和個體的維度等同了,這個action不是一個實體body的action,而是一種心靈mind的運動,這種心靈就是之前提到的調和Being和beings的精神。這種精神運動使得個人良心和集體倫理必須保持一致,倘若不一致,那就通過violent action使之一致。民族共同體就有一個專門的機構或者一個人做spirit的代言人,比如F主義的元首,這個元首的意志提供了action。

以上三種庸俗唯心都是在圍繞集體和個體的關系做文章,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強調一種內化的秩序,這種秩序不僅意味著服從,更意味著認同,所以三種唯心主義在爭該認同什么樣的秩序,但他們都設定了這個世界有個精神維度的,認同這個世界的統(tǒng)一的秩序就是一個精神維度,并且這秩序是統(tǒng)一完滿的秩序,不同點在于是怎么去落實。1311落實在集體的維度,1312落實在個人的維度,收縮到個體的孤絕的純粹的真誠的維度,然后認為這種絕對真誠就是真正的普遍,每個人都有個極端的內在,所以就等于極端的普遍,這種極端的普遍就超越了有限的集體倫理。所以主觀唯心算是對客觀唯心的超越。現(xiàn)實唯心是對兩者對立的調和。都是對集體和個人所服從的精神化的秩序的態(tài)度。


1314代表人物:蘇軾“人間如夢”

場域1=世界

本體3=精神對于Being和beings的調和

認識1=心靈,心靈受世界精神(天道、至高精神)的支配

目的論4=夢,沒有目的。

從目的論梳理131:

1311認為至高天道自我伸張,不停循環(huán)

1312認為是對抗,真正的普遍(從心中得到的究竟的道)要戰(zhàn)勝虛假的普遍的秩序(特殊的集體的秩序)

1313認為是中心化的行動。對立可以存在,但要用行動來調和,也就是military action,然后這種行動可以塑造心靈,創(chuàng)造現(xiàn)在,篡改歷史。

1314目的被消解掉了。最后都散開了。這個世界沒有目的,運動沒有方向,是盲目的、

唯夢論處理集體和個體關系的方法:把夢境里的人我關系復刻到清醒的現(xiàn)實中。

一方面,是夢境中的“自我”的黏著力不強,一般來說不是絕對的第一人稱,夢境里有從第一人稱切換視角倒第三人稱的能力情景讓你受不了的時候,第一人稱就會游離出來,變成第三人稱視角。所以在夢境里,第三人稱視角某種意義上具有優(yōu)先性。我們常常夢到一段劇情,劇情里有兩個角色處在爭執(zhí)中,你的體驗并不是很絕對地認為哪個立場是自己,而是有一種偏向性,看自己更偏向于哪個立場,然后回溯性地把這個立場認同為自我。第三人稱是一種懸空的觀察者,會不停地附身在不同的夢境角色上面。從這個角度上說,夢可以消解自我意識的絕對核心地位。同時,夢也能消解掉自我連續(xù)性,理解為,人在夢里面會遭受一種符號學暴力,就是一種關于認同的暴力,系統(tǒng)會強行讓你認同自己就是某個情境下的某個角色,你不會反思,你會把這個角色在這個情境面臨的事情非常當真。然后,當這個角色的這段劇情玩不下去的時候,這個角色莫名其妙就消失了,你突然變成另一個角色,認同自己是另一個角色了。所以第一人稱的自我連續(xù)性也不停被打斷。以上,自我中心性和自我連續(xù)性都被消解掉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夢可以去主體化,它告訴你主體的符號學機制內在地有自我分離(self separation),內在地讓你沒有一個中心點可以一直固著在上面。符號學的認同的暴力是構成主體同一性的(identity),實際上,主體自我認同的符號學機制內在的有一種裂解分離的力量,恰恰是通過這種分裂實現(xiàn)了認同——你醒來后會非常清醒地認同“我是我自己”,就是因為你在夢中被這種暴力所欺負了。人為什么會在醒后會比較固執(zhí)地認同為一個連續(xù)的中心化的自我,是因為夢境里,符號學不由分說、任憑喜好地完全支配第一人稱體驗的力量把你嚇到了,你受不了它。所以清醒狀態(tài)的自我同一性是依靠對夢境里自我認同的暴力的一種反抗和否定,試圖掩蓋這種暴力和一個丑聞:I can be anyone. I can always betray myself. I have already betrayed myself.我總是已經(jīng)在背叛我自己了,我的任何認同的核心都是自我背叛。這是夢境在主體方面的力量。

另外一方面,夢在主體間性的機制是唯夢主義不同于唯我論的地方。唯我論里把他者消解掉了,他們認為“他心自我心”,他心來自于我心,他人的意識是虛假的是我模擬出來的。但是夢境在主體間性方面所設立的他者,會讓你體驗為“與我一樣真實”,因為在夢中,“我”的連續(xù)性和中心性被消解掉了,不值錢了,會隨時隨地隨著情緒和劇情的沖突而被犧牲掉,而在夢境里,他者的真實性反而很真實,因為恰恰是夢境里所設立的“非我”的角色,都比自我本身在夢境里顯得更加真實,比如夢中的敵人、戀人等,都比自己顯得更加真實。所以真正的唯夢論者,是他者的心靈優(yōu)先于我心的,一方面,夢境里的自我是不受控制的,是被欲望和情緒所裹挾著的,已經(jīng)不是一種自由意志的自我了,實質上是一種他者化的自我了,體現(xiàn)為夢醒后你自己都不認識夢里的自己,不相信自己夢到那么多瘋狂的不講道理的事情;另一方面,夢里的其他人,那些真正被你醒后很明確識別為他者的角色,他們的本體論地位是高于夢里面會被你識別為自己的角色的,因為這些明確的他者是你無法甩掉無法否認的,他們很真實,也就是說如果夢不醒,那么這些他者甚至比生活中你遇到的他人還要真實,是真正對你產(chǎn)生效力的他人,他們不是陌生人,是基督教中“鄰人neighbor”的概念。唯夢論者甚至認為人的心靈里棲居了很多其他的心靈,他們是住在我們心靈里的,是neighbor,通過做夢產(chǎn)生交集。這些鄰人是切近的,你在夢里面夢到的他人不可能是和你不相干的陌生人,無論如何都會和你發(fā)生糾葛。所以在夢境里,他者的真實性更加明顯。

總結而言,人間如夢這種4,是如何緩和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呢?是把第三人稱視角遇到了更高的位置,這就是由夢主宰的視角,在夢的主宰下,自我是個非常脆弱的自我,集體也是個很混亂的集體,集體里的他者無時無刻不在沖突斗爭,夢境當中的具體目的只有在夢境里被識別為自我的個人才可以體驗到,但是往往在夢里目的尚未實現(xiàn)時,夢境就切換了,往往這些混亂的秩序和沖突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沒法中心化,即便中心化了,也就是變成做夢者的第一人稱了,也會很快就切夢了。所以這里面的倫理糾葛的目的就只是讓你醒后悵然若失。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叫做人間如夢,并不是說簡單的理解為夢是虛幻的,而是夢里面的主體性、自我意識、他者性、以及夢境中的集體共同體,一個夢境就是一個共同體網(wǎng)絡,這個共同體網(wǎng)絡立刻就定義了個體的身份和認同,做夢夢到自己是個豬,也不會反思的。所以唯夢論者會告訴你,無論是共同體內部集體背景下的自我認同,抑或是孤絕的第一人稱視角認同,都是沒有意義的,都是處于像夢境一樣的混亂和沖突中,隨時隨地會被清醒的狀態(tài)撕碎,或者被另一個夢境給撕碎的,是非常短暫和盲目的,他們是不反思的,而且是無可反思的。他們把自己所處的歷史背景看成是無來由的,無可反思的,矛盾是戲劇化的,戲劇本身是亂演的,就是只要不停有沖突混亂和矛盾爆發(fā)就行。所以,站在這個角度,理解蘇軾的“以其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這種人間如夢,夢不停變動,沒有目的論最終指向,自我認同也不停變化,眾人糾纏關系也不停扭轉的,在這里就可以說“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這是一種非時間化的斗爭,沒有時間發(fā)生,而只是在閱讀一個未寫完的且不打算寫完的一個劇本罷了?!耙云?strong>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個不變者就是夢,夢永遠會持續(xù)下去,這個夢就是至高精神的夢,不停地在主導現(xiàn)實運動,但沒有任何目的和意義可言,而就只是讓你不停體驗,不停限于糾葛,想逃也逃不掉,而且他強迫你必須認真,強迫你把一些東西認同為你自己。“而又何羨焉”蘇軾不僅認為沒什么很羨慕的,而且還頭疼,相當于是某某影視城里的演員,不停地要串場,演不同的角色,檔期沒有結束的一天,你一輩子或者幾輩子都要不停地演。一個游戲《龍之信條》類似。

所以1314就是用以上這種夢主宰的視角摧毀了1311,1312,1313所提出的三種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復習:131的4種姿態(tài),同時面對一個精神維度的秩序,認為spiritual order是主宰世界的,1311站集體,1312站個人,1313用action統(tǒng)一集體和個人,而1314重新站回到本體論的3,一個前認識論的本體,目的論的4吞噬了認識論的1,認為認識論也是夢,然后回到本體的3,認為只有本體的維度才有真實可言,認為真正真實的力量是前認識論的,那種使得人生如夢,操控人生如夢的力量是居于本體的位置不動的,心靈只是個不幸的受體,承載永恒的游戲,而這個永恒的游戲是又無意義的,所以1314幻滅了,最后會倒向理想主義的虛無主義。1-3-1庸俗的唯心主義其實就是理想主義,簡單定義理想主義就是認為存在一個精神性的秩序調和存在者的矛盾,最直接的就是調和“有”與“無”之間的矛盾,統(tǒng)攝整個場域。然后這個精神站在了隱匿的“無,Being”這邊,藏起來不會現(xiàn)身,然后統(tǒng)攝一切的存在的“有,beings”。1-3-1234的區(qū)別在于這個秩序由誰來承接,集體還是個人,還是這種精神自己下場運動為一種暴力的現(xiàn)實,又或者是無人可以承接,沒有目的無序的。1314認為雖然無目的,但還是要受這種精神支配,是一種混亂的秩序,不停在玩弄心靈,玩弄集體、個人,大家都被他玩弄。所以這種理想主義可以說成一種虛無主義的理想主義,中國哲學里的對應物就是士大夫消極厭世非理想主義姿態(tài)。

【主義主義】唯夢論(1-3-1-4)——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哲學;兼論...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荃湾区| 汨罗市| 洞头县| 保靖县| 香格里拉县| 南部县| 监利县| 柳江县| 司法| 湘潭县| 石河子市| 盖州市| 井陉县| 波密县| 隆回县| 安康市| 柳江县| 库车县| 邓州市| 郸城县| 揭阳市| 女性| 株洲县| 渝中区| 巫山县| 青河县| 铁岭市| 沐川县| 读书| 洪泽县| 浑源县| 崇阳县| 都昌县| 靖宇县| 宜都市| 辽中县| 淄博市| 馆陶县| 安远县| 尼勒克县| 奉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