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 《別了,不列顛尼亞》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新聞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的特點。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培養(yǎng)學生篩選關鍵信息的能力,把握時間節(jié)點,體會場景的轉換。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欣賞文中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隱藏在理中的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事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珍惜領土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寓情于理的寫作方法及莊重含蓄的寫作風格。
2、把握文章時間節(jié)點及場景的變換,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觀看《1997年香港回歸中英防務交接儀式》紀錄片片段。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第一次訪華,與鄧小平商定香港回歸事件;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今年,伊麗莎白逝世,她也終究成了歷史?;仡櫄v史,不忘歷史,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重回那莊嚴的時刻。
二、知人論世
1、寫作背景: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英國開始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時間是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當時清政府戰(zhàn)敗于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清政府再次戰(zhàn)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并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占領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并交還。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jīng)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lián)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qū),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2、不列顛尼亞號
不列顛尼亞號,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禮,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國歷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間服役。
3、了解作者
《別了,“不列顛尼亞”》選自《1949-1999新華社優(yōu)秀新聞作品選集·對外新聞選》。作者署名為周婷、楊興,實際上它是由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組成的。其中周樹春是新華社副總編輯,《參考消息》報社社長。
4、文體知識——新聞消息
是指通過報紙、電臺、廣播、電視臺等媒體途徑所傳播信息的一種稱謂。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
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其廣義而言,除了發(fā)表于報刊、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于新聞之列,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的事實,讓別人了解。
三、初步感知
1、預習檢測——正字音
紫荊花(jīng) ?掩映(yǎn) ??世人矚目(zhǔ)
2、快速瀏覽全文,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勾畫出來,對應具體事件,明確文中結構。
(1)時間及事件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6月30日下午4時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6月30日下午4時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6月30日晚6時15分
添馬艦東面
告別儀式、宣讀女王贈言
6月30日晚7時45分
親王軍營旁
第二次降旗儀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鐘
交接儀式現(xiàn)場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7月1日第一分鐘
交接儀式現(xiàn)場
五星紅旗升起
7月1日0時40分
中國南海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2)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導語(第1段),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港,標志著英國對香港管治的終結。
第二部分:主體(第2-10段),敘述了中央關于香港政權交接的一系列儀式。
2-4段:港督離任降旗儀式
5-6段:英方告別儀式
7段:第二次降旗儀式
8、9段:政權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10段:“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第三部分:結語(第11段),敘述英國對香港管治的開始與結束。
四、研讀思考
1、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地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實境是永別,虛境是回歸和雪恥。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不留痕跡。
2、合作探究一:特寫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秳e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哪幾個場景來報道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義?
以前后四人為單位,彼此之間交流所找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1)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標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由港督來統(tǒng)治。
(2)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tǒng)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裉?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標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3)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標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tǒng)治的結束;從此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4)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十自然段)
標志:英國統(tǒng)治結束,香港已經(jīng)回歸祖國。
3、作者用緊湊的事件謀篇布局,就像站相機連拍,有何作用?
①增強所記錄的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可信度。 ②體現(xiàn)了盼望回歸的激動和急切心情。 ③體現(xiàn)了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的來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4、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作者的心情的?
你從《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感?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種情感?請結合相關語句加以分析。
明確:我們讀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p>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tài)。通過這一神態(tài),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
(2)“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p>
這兩處細節(jié)描寫都與“日落”聯(lián)系在一起,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qū)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分析,兩層含義①現(xiàn)實場景。1841年,大英帝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不列顛尼亞”號黯然從海上離去。②歷史輪回?!皬暮I蟻怼睒酥居鴮ο愀鄣闹趁窠y(tǒng)治正式開始;“從海上去”標志著香港脫離英統(tǒng),回歸祖國。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
明確: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這是作者在繼續(xù)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后發(fā)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無比興奮。
(6)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再這片土地上。調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
五、明晰主旨
《別了,“不列顛尼亞”》記錄了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英國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準確地描繪了香港回歸的難忘時刻,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