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譯】J.M.韋特1880英式軍刀第9期(針對的手臂攻防與直刺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一、佯攻,實則向手臂斬擊
佯攻對手的右太陽穴,然后發(fā)起一個從對手的持劍手前臂下部斬上的斬擊(cut4),或者向?qū)κ智巴韧鈧?cè)發(fā)起佯攻,實則從對手的持劍手前臂上部斬下的斬擊(cut2)。
二、標準接戰(zhàn)式中針對手臂
當對手做標準接戰(zhàn)式(The engaging guard,即高位二號位接戰(zhàn)式)的時候,他的手高于了他的肩膀那條線,那么你可以突然地將你的劍塞進對手強劍身(forte)和手腕之間的空間。轉(zhuǎn)動刀刃朝向?qū)κ值氖滞髢?nèi)側(cè),發(fā)起一個拖割攻擊。當你這么做的時候,同時要伴隨撤步,拉開距離?!咀?】
——【注1】:這招其實很像之前在plateVII介紹的招式,即“佯攻對手頭頂,實則斬向手腕內(nèi)側(cè)”,參見本譯文第六期。區(qū)別在于,這里是對手主動做出了舉得過高的“高位二號位”接戰(zhàn)式,之前PlateVII介紹的是通過佯攻頭頂讓對手出現(xiàn)舉得過高的“高位二號位”接戰(zhàn)式。
這里韋特條理不清的老毛病又犯了,本部分的標題為“Guard for the arm”然后接了一個小標題“the engaging guard”,看起來像是要專門集中講一講不同情況的手臂攻防問題。然而接下來他就開始講關(guān)于如何防御打向襠部的cut8,以及直刺了,仿佛完全忘記了自己開了一個標題講關(guān)于手臂部分一樣。因此,我在譯文里就以“標準接戰(zhàn)式中針對手臂”為標題講述這一段話了。
三、防御從下往上瞄準襠部的斬擊
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斬擊,我不推薦你使用它。當對手向你使用的時候,讓右腳撤回到第一姿勢(1st position),同時就像防御瞄準你腳部外側(cè)的攻擊那樣做出外側(cè)腿部的防御?!咀?】

——【注2】:即二號位防御,Parry of Seconde
四、直刺
當雙方都以標準接戰(zhàn)式接戰(zhàn),當你的劍尖來到了對手強劍身(forte)下方,而且對手打算離開接戰(zhàn)(Quit the engagement),那么這可能是一個直線刺擊的好機會。通過突然地伸直手臂,讓劍尖指向?qū)κ中靥?,伴隨著弓步形成刺擊。
一個使用這個刺擊的好機會是:當對手正在準備發(fā)起他的攻擊,或者要做佯攻你頭部的動作的時候。在對手“上步后再發(fā)動攻擊”的時候也可以用,我將在后面“上步后再發(fā)動攻擊”的部分描述這個動作。
防御直刺的方式和防御外側(cè)腿部的動作是一樣的。(即二號位防御Parry of Seconde)
五、脫離換邊到對手劍上方刺入
這個招式和直刺有著一樣的發(fā)動時機,接近的發(fā)動方式。不同點在于,你將你的劍尖繞過對手的劍,從其劍的強劍身之上刺入。
上述的兩個刺可以是以手掌朝下的類似三號位的方式刺入,同時壓制占線右肩;也可以是以手掌朝上的類似四號位的方式刺入,壓制占線左肩。
這兩個刺在刺出的時候,盡量保持刀刃朝上,從而使得護手盤可以保護自己的手和手臂,劍尖指向?qū)κ值男靥拧?/span>
友好對練情況下,除非穿著很合適的胸板,從而使得棍尖能自由地使用,否則當練習武器的尖和對手身體接觸之后,你應該讓握持劍柄的手放松一些,使得柄能夠在手中滑動,用這種方式避免對你的對練伙伴造成嚴重傷害。
防御從劍上方刺入的辦法,和你用來防御頭部的方式一樣(即head parry,頭部防御)。
六、佯攻直刺,然后脫離換邊到對手劍上方
伸直手臂,以直刺威脅對手。在不讓手臂彎曲,不讓手臂往后抽回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劍脫離換邊到對手劍上方,然后弓步并刺擊。
防御這招的辦法是:先做外側(cè)腿部的防御(即二號位防御Seconde),在發(fā)現(xiàn)對手真實意圖之后盡可能快速、輕巧地舉起頭部防御,并且盡可能不要太大的動作。
七、“一,二”【注3】
伸直手臂讓劍尖去往對手劍的上方,以刺威脅對手;然后在不讓手臂彎曲,不讓手臂往后抽回的情況下,立刻轉(zhuǎn)動劍使得劍尖來到對手武器下方,弓步并刺擊。
防御這招的辦法是:先頭部防御,再外側(cè)腿部的防御。
——【注3】:韋特又很不認真地對待小標題了。這段實際上的標題應該為“佯攻直刺對手劍上方,然后脫離換邊到對手劍下方”,和上一條是相對應的。
八、上步后再發(fā)動攻擊
任意的斬擊都可以先上步(Advance)之后再發(fā)動。當你這么做的時候,你應該配合著拍擊(Beat)一起使用,無論是拍擊對手劍的上面,還是拍擊對手劍的下面都可以。通過這樣干擾對手的武器,從而降低自己被阻止之刺(Stop thrust)打中的機會。
拍擊(Beat)應該非常精密地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控制。拍擊和佯攻一樣,應該在上步的那一步去完成,隨后再是伴隨弓步的真實的斬擊或刺擊。
拍擊也可以在不進行上步的,發(fā)起攻擊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情況下,要求你認為對手會發(fā)起同時攻防(counter),并且預判到對手會發(fā)起同時攻防的時候施展,這樣它可以阻止對手的同時攻防。這個用法經(jīng)??梢杂脕碓囂綄κ值姆烙晳T?!咀?/span>4】
在上步之后發(fā)起弓步,總的來說前腳動了兩次,后腳動了一次。它們應該盡可能連貫而且迅速地做完,就像是數(shù)“1,2,3”那樣。
一個矮小的人在面對高大的人的時候,發(fā)起攻擊時應該選擇這樣的步伐。不然有可能根本碰不到對手。他上步的時候要迅捷,步伐要小而碎,而且要隨時準備好格擋高大的對手提前發(fā)起的攻擊。
一個高大的人應該盡可能避免使用這個步伐。
——【注4】:韋特展示了拍擊Beat這個技術(shù)的一種很有意義的用法,即用來對付一個喜歡同時攻防的對手。
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英式軍刀認為同時攻防(counter attack)是一個危險的技術(shù),很容易導致雙殺的結(jié)果。在晚期英刀看來,一個喜歡同時攻防的劍客要么是出于緊張,要么是出于對刀劍的不謹慎,從而選擇這個做法。在阿爾弗雷德·霍頓(Alfred Hutton)的角度去看,遇見喜歡同時攻防的對手時候,他推薦用佯攻引出對手同時攻防動作,處理掉之后打反擊。其處理過程有三個步驟:佯攻——格擋——反擊。
但這里韋特給出了一種我認為很有意思而且應該算是優(yōu)化版本的處理方式:即在原來佯攻的步驟時候,選擇拍擊,用拍擊帶來的力量去與對手的同時攻防動作接觸,代替格擋步驟,隨后再發(fā)起反擊。階段變成了:拍擊——反擊,省去了一個步驟,變得更加高效。
在譯者看來這樣的優(yōu)化也有一定的風險,即對手若是選擇了Derobement(法語Froissement,意大利語Cavazione),即讓劍躲開劍之間的干擾,然后抓取這個機會反擊的策略,那么韋特的辦法就有一些風險。不過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劍客懂得冷靜下來進行Derobement,那么似乎也不太符合韋特所說的:“預判到對手會發(fā)起同時攻防”的條件。
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