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讀物
腳踏黃河兩岸,手持機密文件,
前方狂風暴雨,身后雷鳴閃電。
我,八五生人,家鄉(xiāng)石家莊,居于工農(nóng)路,童年時的家位于路南臨街的一幢五層紅磚樓的頂樓。單元門前有一碉樓似的圓形石臺,似石井,覆石蓋,高米二,重噸余,側(cè)壁有洞,洞內(nèi)漆黑,據(jù)老人言此為防空洞。石蓋平整,直徑米半,兒時常聚玩伴蹲于此拍畫兒,常拍至兜空手腫才悻悻回家。
據(jù)老娘回憶,我從小潔癖,字臭美,號衛(wèi)生球兒。約兩三歲時,一日父母臨時外出,留我獨守家中,玩耍于床上,忽內(nèi)急,欲小解。可無膽量獨自穿越起居室,繞過門廊,只身前往黑漆漆的廁所??赡蛟诖采弦膊怀?,既擔心父母斥責,又心疼床單被褥。然稚嫩的膀胱頂不住滾滾尿意,眼看要決堤時急中生智,將左腳搭于床尾,鳥兒置于左棉褲管(十男九左什么的也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jù)),煞時一陣暖流傾瀉而下,算解了燃眉之急?;叵雱偛诺膲雅e,在如此精神壓力下竟能冷靜的想出此等高明的解決方案,不禁感嘆自己的聰明才智。
待父母回家,如實坦白,父母樂不可支前仰后合,稱定要將此舉載入家史,待成年后告知兒媳。
小時候每逢放假便在郊區(qū)的姥姥家寄養(yǎng),城里的“廁所、衛(wèi)生間”到了郊區(qū)便成了姥姥井陘方言里的 “茅qing(讀四聲或輕聲)”,此前多年不解“qing”為何字,在寫此文時查閱資料后大概確定為“圊”字,因此“茅圊”大概就是困惑多年的正解。以前總覺得姥姥方言里的“茅圊”為粗鄙之詞,與“茅房”同義,如此看來,“茅圊”應(yīng)與“東圊”、“圊溷”之詞媲美,頓覺姥姥實在金聲玉韻,蕙心蘭質(zhì)。
雖然“茅圊”之詞甚等高雅,但農(nóng)村的廁所實在算不上高雅,茅圊在院子的一角,左右兩堵土坯墻,上有頂棚,腳下黃土地,中間是四十五度傾斜的茅坑,坑距過大,因此以兩條木板置于坑上作為腳踏??雍鬄樨i圈,人上豬下,和諧共處。人在上面努力,豬在下面喝彩,哼哼唧唧此起彼伏。也曾有過并不和諧的場景,一次我在坑上努力,可能由于豬對我的產(chǎn)出不滿,奮力沖上坑槽,仰頭一頂撞在我屁股上,我被直接拱出茅圊,趴在院里地上。姥姥聞聲出來勘察現(xiàn)場,并最終裁定,豬追尾,負全責。
我十歲之前是住在紅磚樓后的一排破舊的平房,平房大門距磚樓后墻僅一米,如果從平房出門時被門檻絆一跤橫拍下去的話,頭一定會磕到磚樓的后墻上,不要問我怎么知道的。我家平房早些時候沒有廁所,由于每次都要到胡同外的一個公廁,十分不便,大人便在起居室外另搭建了一間小房,挖了地槽引了水管作為廁所,起居室和廁所之間留一門廊,上架一簡易頂棚。廁所也極為簡陋,紅磚壘就,油氈糊頂,適逢下雨,時有漏水。一日我蹲于廁所,呼之欲出時滴水落腚,屎欲盡消,正待努力,千呼萬喚屎出來之際又滴水落腚,復(fù)前功盡棄。我提褲子出來眼淚汪汪向老娘哭訴,老娘只好讓我扛一雨傘回去拉屎。老爹回家之后老娘笑談此事,老爹表示我以親身經(jīng)歷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拉不出屎來怨茅房”。
我從小有一怪癖,基本不會在外如廁,無論大小,每每把自己憋得膀胱盈溢,面紅頸脹,時而雙腿夾緊,碎步緊倒,時而風馳電掣,大步流星,臨近家門前必大呼,“媽!開門!”,然后閃入廁所,無需解帶(一般這個步驟在進門前就早已完成),或飛流直下,或傾瀉磅礴,漸由呼吸急促面似豬肝,緩為吹氣如蘭面如桃花,每每身后老娘必定搖頭感嘆一句,“窮孩子(家鄉(xiāng)方言,語義接近’倒霉孩子’),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笔前琴H,不得而知。我本人也不知道為什么不喜歡在外面上廁所,也許幼年時上廁所被同伴或同學捉弄過,或者在外面上廁所時遇到過什么可怕的事情,不得而知,也沒有印象,只是這個習慣,或稱為毛病,一直帶到成年。
當然我也并不是從不在外面如廁,兔有三窟,人有三急,總有逼不得已的情形。小學離家并不遠,小學大門右側(cè)百米就有一公廁。那是一個斜胡同,不東不西,不南不北,狹窄胡同的兩排歪歪斜斜勾肩搭背的一溜破舊磚砌平房扶持而立,只有這個公廁鶴立雞群,它的外墻由白色瓷磚鋪就,雖然被風雨侵蝕的略有泛黃,但依舊遮蔽不了它的閃耀的光芒,它也有著一個名副其實的美譽——白宮。
白宮雖然鶴立雞群,但仍謙卑的遵循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男左女右,并不靠出格以搏出位,但為了團結(jié)群眾,男女僅半墻之隔,約兩米的隔墻并未封死近四米的房頂,且下方共用一條戰(zhàn)壕。我曾親眼見過幾個高年學長小心翼翼,輕輕躍起,手扒墻頭,暗中觀察,力竭后再輕輕跳下,笑意淫蕩,交頭接耳。
插一段題外話,上廁所有一委婉說法作解手,解手的由來還是聽郭師德剛的相聲而知,明朝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但江山滿目瘡痍,于是由人口較為穩(wěn)定的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強制遷民,以平衡發(fā)展,為防止遷民途中逃跑,以長繩反綁雙手結(jié)成一串,在押解過程中有人要小便,便向官老爺報告,“老爺,請解開雙手,要小便”,慢慢的簡化為“老爺,解手”,于是解手便成為了上廁所的文雅代名詞。郭師德剛所言不虛,聽相聲,長知識。
其實白宮的男廁有兩條戰(zhàn)壕,均似通渠,大解深渠,小解淺渠,相對而設(shè),兩條通渠之間即為楚河漢界。大解渠亦無隔斷,解者坦誠相對,且有詩為證:
腳踏黃河兩岸,手持機密文件,前方狂風暴雨,身后雷鳴閃電。
大解渠便是與女廁共用戰(zhàn)壕之渠,渠下暗流涌動,常有湍急之勢。小解渠乃是一淺渠,渠階離地尺余,寬尺半,僅容半腳,渠寬也僅二尺余,稍顯逼仄,而渠壁頂天立地,水簾懸掛,飛流直下,一瀉千里,小解時面壁而立,耳聞瀑聲,豪情萬丈,五內(nèi)激蕩,大有指點江山之沖動,若不是手持重器,恨不能鐵畫銀鉤。
彼時每每與兒時同伴共解,還會比賽孰高孰遠孰長(是時間的長喲,不是你們想的那個樣子喲。)腔囊寬敞的自然得意洋洋,腹內(nèi)不滿的定會心有不甘,待次回再戰(zhàn)。遙想年少,我們的勝負欲還都很強。
石家莊三大才子之竇文濤濤哥曾在鏘鏘行天下節(jié)目中提及小時在筒子樓里如廁,便似通渠,見一大叔深蹲且對其呲牙而笑,納悶之余仔細觀察,才發(fā)覺大叔其實是在咬牙使勁。那便符合我印象里白宮的情景。
我爺爺?shù)募以谖迨乃攀甏鷨挝环址?,我的爺爺按級別可以分到三間屋子的大房子,但據(jù)說老頭兒高風亮節(jié),將本已到手大房子換給了一對兒新婚的小夫妻,而自己則留了一套只有兩間屋子的小房子,以至于我在成年后家屬院拆遷換房時,虧損了20多個平方。但我還是覺得老頭兒做的沒錯,因為爺爺遺傳了一副好心腸,這副好心腸,多少平米都換不來。
爺爺?shù)男路坷?,最感新奇的就是那個狹窄廁所里的坐便馬桶。在此之前,我一直是亞洲蹲式如廁的,而這種坐著的馬桶還是在《宰相劉羅鍋》里看到和珅和大人如廁的鏡頭看到的。白瓷圈,橢圓蓋,掀開橢圓蓋后還有一塑料坐圈,坐圈上還罩著毛線織的外罩,白瓷馬桶顯得那樣光潔明亮,坐圈上的毛線外罩又給人以溫暖感,電視里和大人出恭時一臉享受的樣子又出現(xiàn)在我腦海,嗯,拉屎還能坐著,想必是極舒服的。于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感受這坐著的馬桶,可腹內(nèi)空空,略有惋惜。午飯時,我這種吃飯困難戶,吃了兩大碗米飯后便到花園瘋跑去了。大人們面面相覷,但我有自己的小心思,吃得多消化快,就可以早點感受那個坐便馬桶。終于,它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坐上馬桶,但臀圈略小,桶圈略大,這一坐差點掉進坑里,嚇得我心中一凜,雙腿緊鉤桶壁,手撐桶圈,以一個雙杠運動員的非標準姿勢直挺挺坐在上面,生怕被這看上去謙謙君子的白面書生勾了去。這一驚,前功盡棄,腹內(nèi)之物雖呼之欲出,但不肯就范。我第一次感覺到了便秘的痛苦。掙扎許久未果,最后老爹只好端來兩個木質(zhì)小凳,左右各一,雙腳踩于木凳,仍以怪異的亞洲蹲姿勢完成了此次壯舉。第一次親身感受坐便馬桶后,我晚上還做了噩夢,夢到被坐便馬桶吸入那漆黑的洞口。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喜歡去爺爺家,即使去了也盡量不上廁所,因為每次坐在馬桶上都會有被吸入深淵的恐懼。
其實重心前傾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掉進馬桶里,但亞洲蹲則仍是優(yōu)于歐洲式如廁的。此處引用某度某科:亞洲蹲,指亞洲人常采用的蹲姿,即雙腳要完全著地,臀部貼近腳踝而雙膝要分開。據(jù)科學研究,蹲姿如廁更容易排空結(jié)腸,讓腸道內(nèi)的致病細菌毒素不易積聚。而且蹲姿如廁時,不直接與便器接觸,可以減少被感染的幾率,更加安全衛(wèi)生。
后來升了初中,初中的廁所并不在教學樓內(nèi),而是在土操場之東隅,正合登東、東圊之意,每逢下課鈴響,教學樓中涌出男女無數(shù),沖向東圊,一時間塵土飛揚,仿佛置身野生動物大遷徙的東非土地上。
升學初中之后,男女意識漸強,但學校的廁所并未隨著我們的意識而升級,男女仍為半墻之隔,兩米的墻仍然封不死四米的房頂,共渠依舊。此時便有更多的學長們加入扒墻頭的行列,但素質(zhì)卻不及白宮之流,白宮之流至少懂得長幼有序,而東非土地上的牲口們并不遵循先來后到之規(guī)矩,時而爭搶未果還需猜拳定先后,著實令人不齒。除了墻上運動,牲口們還增加了新的娛樂項目,向通渠的湍急之淵吹口哨,哨聲響亮,經(jīng)常引得女廁一頓唏噓,時而伴著嬌嗔的“討厭”二字,而換來的則是男廁牲口們更加饑渴淫蕩的笑聲。此舉也時常伴有危險,東非土地上從不缺乏危險,尤其是當中年女教師參與其中之時,在男廁牲口們前撲后擁的逃出廁所時,中年女教師或者女主任(形象參考《茶啊二中》里的李鳳蓮)便會手持笤帚或墩布站在男廁門口,圍堵這些牲口,輕則破口大罵,重則一頓板子。
你問我是否扒過墻頭?你們小瞧我了,吾等品格高尚之人,用六個字來形容,有賊心沒賊膽。
初中的結(jié)伴共解的情況大多發(fā)生在閨蜜之間,男生之間則很罕見,試想一下兩個男生,或挽臂而行或十指相扣,共赴東圊,相約共解,這場景實在是辣眼睛。但男生相約共解的情形并不是沒有,而此時的共解就被賦予了另外的含義,經(jīng)常是這樣的,勾肩搭背,歪頭眨眼,“走,尿尿去!”,雙方會意,心知肚明,相約圊溷,到廁所便掏出那一塊二的白石家莊煙,吞云吐霧,順帶放水。但此時,再也沒有孰高孰遠孰長的競爭,有的只是走過南闖過北廁所后頭喝過水的情誼。舞勺之年,我們的勝負欲也漸行漸弱。
曾聽聞一則小道消息,曾經(jīng)有位男老師扒墻頭被逮一正著,開除處分,以儆效尤。
再后便升了高中,我所念高中是重點高中,當然基礎(chǔ)設(shè)施也上了幾層樓,用官宣稱,“綠樹、草坪、鮮花、噴泉、雕塑相映成趣,構(gòu)成了一幅幅獨具特色的校園風景圖”。
歐式風格教學樓的一大突破是廁所也在樓內(nèi)了,下課后也再不用經(jīng)歷東非大遷徙。另一突破就是,男女廁所分隔開來了,不再共渠,也再沒有墻頭可扒了。而此時作為高中的知識青年,男牲(不知何故,我的輸入法突然打不出來“生”字了。你們信么?)們對隔壁的好奇默默地藏在了心里。但廁所里的樂趣并未消減,男牲們之間“走,尿尿去!”的次數(shù)也頻繁了起來,當然并不代表他們得了下三路的尿頻尿急尿不盡,而是廁所成為了煙槍們的最佳場所。
此時的廁所也不再是通渠,而是改造成了隔間,更加私密,更加文明,而小便池上方也貼著改編自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的一句格言“——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雖然男女廁所不再通渠,但廁所的隔間也并不頂天立地,隔間的門下方有尺余的縫,平日課后,約二三好友,或三五知己,塞在逼仄的隔間里,噴云吐霧,宛若仙境。??梢姡粋€蹲坑六條腿,一個煙頭三張嘴,一個蹲坑十條腿,三個煙頭五張嘴。
當然在學校里抽煙也并不可以明目張膽的,“一坑十腿,三煙五嘴”的情形也是并不常見的,因為煙味太重會引起老師們的警覺。曾記得那年級主任,生得豹眼戟須,面如鍋底,鼻孔朝天,齜牙咧嘴,身長十尺,腰圍卻是十六尺,整個人如同惡鬼轉(zhuǎn)世…
咳咳,剛才是評書插播,說回我們的年級主任是女性,溫文爾雅的,時常左手一把三角圓規(guī)尺,右手一摞班級作業(yè)本,奔走于班級與辦公室之間,性格火辣,疾步如飛。據(jù)知情人士透露,年級主任曾在一次路過男廁,提鼻一聞,煙火之氣,腳起門開,以右手食指指向小便池的無辜平民,“沒你們事兒,尿你們的!”,隨后平移右臂指向一坑六腿的隔間,“抽煙的給我出來!”據(jù)說此舉將小便池欣賞格言的平民被嚇得水龍倒吸,也不知道會不會留下什么后遺癥。男子束發(fā)之年,同一個蹲坑同一個煙頭的情誼。只拿感情論深淺,不以鋼槍比短長。
記得當年與戰(zhàn)友再一次同坑吞云吐霧后,留戰(zhàn)友獨自蹲坑,喚我回班取紙,我踩鈴進教室便坐下聽課,下課才想起戰(zhàn)友,前去解救時戰(zhàn)友已經(jīng)蹲了五十分鐘。
戰(zhàn)友是被三個人扶出來的。
后來高中畢業(yè)混跡大學。大學雖不入流,但宿舍卻分三六九等,次等倉十人一室,中等倉六人一室,高等倉四人一室。次倉與中倉僅差四鋪,而高倉與非高倉則有一廁之差,實乃天上地下。非高倉為公共衛(wèi)生間,位于走廊盡頭,而高倉為獨立衛(wèi)生間,位于屋內(nèi),十分方便。對于從小有廁所潔癖的我,選擇可想而知了。高倉宿舍入門左邊儲物柜,右邊衛(wèi)生間。衛(wèi)生間長三寬二,六平有余,手盆馬桶,花灑淋浴,一應(yīng)俱全,除如廁問題,洗漱問題也一同解決,對于我實在是莫大福利,當然此時的我早已不再懼怕坐便馬桶了,習慣了歐式坐姿后,亞洲蹲反而不習慣了。
我還有另一怪癖,廁所閱讀,信很多人也有相同的“閱讀愛好”。廁所閱讀,推敲文字,糞臭書香,越看越有味道。入住宿舍后,我便經(jīng)常霸占廁所,廁所閱讀時間必不可浪費,一本小說,便可靜坐半個時辰;如恰逢手邊無書,宿舍內(nèi)順手撿來的板藍根說明書也能品味三刻;實在急到連一張帶字的紙都來不及找時,洗發(fā)水沐浴露洗面奶上的字也可以一字不落的讀上兩遍,嗯,文字的力量。有了手機之后,廁所時間便更長了,我愛好數(shù)獨,一日在廁所填數(shù)獨,解完一題又開一題,樂此不疲,待盡興后發(fā)覺已然在馬桶上坐了兩個鐘頭,腿酸腳麻,已然站不起來,腳踩在地上的感覺像萬蟻啃噬,腿麻的像是老電視上的雪花屏。此時此刻,想起了曾經(jīng)被我拋棄在高中廁所的戰(zhàn)友,感同身受后,才倍覺愧疚。
野外撇條這種事情一般不會發(fā)生在我身上,年至而立也僅有寥寥經(jīng)歷。撇條這個詞并不是古人發(fā)明,應(yīng)該是港片的創(chuàng)造。第一次看監(jiān)獄風云,發(fā)哥跟大圈龍?zhí)营z野外,誤食野果,山頭撇條,迎風清腸,插科打諢,別有一番風味。至私隱而共為之,雖不曾攜手,仍患難與共。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屎為鑒,山頭共撇,可促感情。
雖然我野外撇條經(jīng)歷寥寥,所得經(jīng)驗也甚為寶貴。比如山頭野撇時,需腳下墊磚;比如夜半野撇,勿望星空;比如撇大條,勤移步;比如忘帶廁紙時,靠近寬葉植物等等。個中樂趣,請自行嘗試體會。
此外我還有一怪癖,如遇大解,必先寬衣,上身赤裸,沒有束縛,才最盡興。夏天還好,冬天就費勁了,里三層外三層,脫起來也費盡。但即使情況緊急,腹內(nèi)絞痛,五內(nèi)俱焚,腸內(nèi)澎湃,也要括約肌收縮,后門緊鎖,彎腰卷腹,深呼吸一下,脫去外套、鉆出毛衫、解開襯衫,扒掉短袖、抽下腰帶一氣呵成,然后坐上馬桶,像拳皇中的三鍵爆氣,將蓄力已久的憤怒與吶喊一并拋下,才覺暢快。
隨著成年,我覺得如廁這等隱私之事,越發(fā)隱私,越發(fā)難以與人共廁了。尤其工作后,便經(jīng)常要在公司解決如廁問題。
大解尚可,衛(wèi)生間大解隔間,還有殘障專用,且提供廁紙和一次性馬桶紙。說起一次性馬桶紙,還是工作后才得見,潔癖的我再也不用如廁前先將馬桶圈擦上幾遍了。水溶性紙,大小與桶圈相符,四面節(jié)點,使用時斷開三面,鋪上桶圈,中圈入坑,橫于水面,如此一來即是魚雷入水也不會飛珠濺玉。這等神器,讓我想到了英王亨利八世那鑲嵌了2000枚鍍金飾釘,黑色天鵝絨、緞帶與精美流蘇制成的馬桶座圈。
小解之際,就尷尬了,尤其在熟人閑聊幾句時,更是無奈,即是膀胱盈溢,也難開閘泄洪,直到尿終人散,才能獨自放水。在尷尬的同時,也激發(fā)了我的好奇,于是暗中觀察,才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也并非罕見。
這里暫且把人群分為順利者和困難者,廁所相逢,則有幾種情況。
順利者無此困擾,因此根本不會在意周圍環(huán)境,進入廁所時步履矯健,大步流星,昂首挺胸,自信滿滿,面池而立,泰然自若,熟人如廁,坦然招呼,侃侃而談,事畢,瀟灑甩之,提鏈系帶,談笑而去。
困難者如廁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若聞有人,步履沉重,躊躇不前;若聞無人,小心翼翼,伸頭探腦,面池而立,拔根提氣,呼吸吐納,面色潮紅,時而雙目微閉,時而怒目圓睜,九牛二虎之力后,勉強成功,悻悻而去。
困難者遇到順利者,如臨大敵,尤其熟人迎面,一聲招呼,一聲回應(yīng),便前功盡棄。若遇順利者熱情搭訕,插科打諢,則困難者茫然四顧,邊詞不達意,邊拔根提氣。兩人立于池邊,順利者目視前方或仰頭而視,侃侃而談,困難者或充耳不聞,或輕聲應(yīng)答,待順利者事畢,一句先走,困難者如釋重負,大氣長舒。
順利者遇到困難者,困難者見廁中無人,心中大喜,占據(jù)盡頭的便池后,正待出鞘,順利者迎“難”而上,毫不知情的站在困難者旁邊,困難者則萬念俱寂,心如寒灰,此時有兩個選擇,或假裝大事已成,系帶走人;或僵持而立,待順利者水聲賤弱,困難者重拾信心,待順利者事畢走人,困難者便重新聚氣,提槍再戰(zhàn),最怕就是龍頭未開,身后腳步聲響,新挑戰(zhàn)者又閃亮登場。若困難者先于順利者成功,定然洋洋得意,余光微瞥,嘴角上揚,抖的力度都強于平時,收槍轉(zhuǎn)身,昂首挺胸,深藏功與名。留下順利者一臉懵逼,心中不解,尿個尿至于這么高興么。
困難者間的狹路相逢,便是災(zāi)難。先者入廁,四下無人,占得先機,正待努力,后者居上,兩人相鄰而立,低頭不語,暗自較勁。先者時而深呼吸后憋氣,妄一鼓作氣以內(nèi)力將水龍逼出,而此招有一大危險,前功未成,后門失控,若腹中存氣,或一鳴驚人。后者則目空一切,雙目微閉,時而頷首,時而昂頭,妄圖以轉(zhuǎn)移注意力之法放松,小便池中的消毒球,紅外感應(yīng)器,墻上的馬賽克瓷磚組成的圖形,都是轉(zhuǎn)移注意力的利器。雙方以內(nèi)力僵持之時,若一方略勝一籌,滴水落坑,水連成線,酣暢淋漓,便驕傲昂頭,似將軍得勝,余光四瞥,洋洋得意。此時敗者已經(jīng)面色通紅,然亦不服輸,口中生津,對坑唾之,便甩甩走人,但情緒上一定表現(xiàn)出先人一步的大功告成,恨不能抱拳謝好,口道承讓。
一般男廁小便池數(shù)量三五不等。順利者一望無人,大多會站在正中,因為寬敞,左右靠邊的則顯狹窄,當然順利者不會刻意選擇池位,因為毫無壓力。而困難者一般會選擇邊池而且進門后大多走到盡頭,盡量遠離他人。池位有人時,比如三池占一,且人在盡頭,一般這個人就是困難者了,此時如果后者為困難者,大多會放棄中坑,遠離先者,保持距離。
困難者如廁可攜帶外設(shè)裝備,耳機為一大利器,聲音可以緩解壓力,熟人招呼也可假裝不見,充耳不聞,跟隨節(jié)奏,放飛自我。手機亦可,視覺轉(zhuǎn)移,專注屏幕,出其不備。最有效的規(guī)避方法即是不使用小便池,如廁即進隔間,避免尷尬,實為高招。
其實此難言之隱即“害羞膀胱癥候群”,是一種非普遍性社交障礙。
源自難言之隱,促成了男廁所里的心理戰(zhàn),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