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意大利海軍的“短劍”—意大利M1934/M1936型6英寸艦炮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意大利皇家海軍的主要對手是奧匈帝國海軍,但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奧匈帝國解體,意大利皇家海軍立刻把假想敵設定為法國海軍,并圍繞法國海軍進行了針對化建造。

? ? ? ?1922年,法國迪蓋?特魯安級輕巡洋艦首艦迪蓋?特魯安號動工,這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封閉雙聯(lián)裝炮塔的輕巡洋艦,意大利針對其設計了傭兵隊長級巡洋艦,該造艦計劃被稱作“37節(jié)偵查艦”。

? ? ? ?意大利皇家海軍對巡洋艦的任務定位是為主力艦隊進行前出偵察,并驅逐敵方的中小型作戰(zhàn)艦艇,因為迪蓋?特魯安級輕巡洋艦最大航速34節(jié),所以意大利皇家海軍對傭兵隊長級巡洋艦的要求就是最大航速達到37節(jié),為達到這個速度,可適當犧牲防護。
? ? ? ?傭兵隊長級以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時期活躍在亞平寧半島的半雇傭性質的軍事領袖們命名,總計建造5批,共計12艘。

? ? ? ?意大利給傭兵隊長級巡洋艦搭載的艦炮是安薩爾多M1926型和奧拓M1929型6英寸艦炮,安薩爾多裝備了前2批的傭兵隊長級巡洋艦,奧拓裝備了后3批的傭兵隊長級巡洋艦。

? ? ? ?安薩爾多M1926型6英寸艦炮和奧拓M1929型6英寸艦炮僅在重量上有區(qū)別,安薩爾多版本重7340公斤,奧拓版本重7690公斤,口徑均為152毫米,炮管長8056毫米(53倍徑),使用穿甲榴彈時炮口為初速1000米/秒,最大射程為28400米,使用高爆彈時炮口初速為950米/秒,最大射程為24600米,射速每分鐘5發(fā)。

? ? ? ? 如果留意過二戰(zhàn)意大利巡洋艦艦炮,就會發(fā)現(xiàn)意大利炮塔有個特點:兩根炮管挨得特別近,事實上這是意大利為了減重不得不對炮塔空間進行縮減。
? ? ? ?安薩爾多M1926型和奧拓M1929型艦炮采用的雙聯(lián)裝炮塔炮口間距為720毫米;炮塔全重100000公斤,垂直射界為-5°~+45°(俯仰速度5°/秒),水平射界為左右各120°(轉速6°/秒)。

? ? ? ?安薩爾多M1934型和奧拓M1936型6英寸艦炮是在M1926和M1929的基礎上進行的改良,安薩爾多M1934以雙聯(lián)裝主炮配備于阿布魯奇公爵級巡洋艦(第5批傭兵隊長級巡洋艦),并以三聯(lián)裝副炮配置于利托里奧號(維內(nèi)托級2號艦),奧拓M1936則以三聯(lián)裝副炮配置于維托里奧·維內(nèi)托號(維內(nèi)托級1號艦)和羅馬號(維內(nèi)托級3號艦)上。

? ? ? ? M1934型和M1936型采用的炮塔一改意大利海軍巡洋艦炮塔的通病,擴大了炮塔空間,增加了炮口間距(炮口間距1260毫米)。

? ? ? ?安薩爾多M1934型和奧拓M1936型6英寸艦炮口徑152毫米,炮管長8512毫米(56倍),全重8900公斤,使用穿甲榴彈時最大射程為27230米,炮口初速955米/秒,使用高爆彈時最大射程為25740米,炮口初速910米/秒,射速每分鐘6發(fā)。
? ? ? ?兩款艦炮采用的新式炮塔(以三聯(lián)裝為例)全重我135400公斤,垂直射界-5°~+45°(俯仰速度5°每秒),水平射界左右各120°(轉速6°每秒)。

? ? ? ?意大利皇家海軍使用的8英寸以下艦炮沒有配備真正的穿甲彈,代以之穿甲榴彈(也有些人習慣將其稱呼為半穿甲彈或者普通彈)
? ? ? ? 半穿甲彈原理是這樣的:雖然艦船裝甲可以很薄,但由于內(nèi)部空間很大,加上艙室密封性好,一般穿甲彈的穿甲后效作用很差,為此在能在打穿對方艦船裝甲的前提下,塞入更多炸藥可以提高穿甲后效作用。
? ? ? ? 但意大利的艦炮卻沒有辦法充分發(fā)揮半穿甲彈的威力,關鍵原因就是膛壓:意大利皇家海軍的艦炮是二戰(zhàn)出了名的嗑藥炮(比如維內(nèi)托級的主炮),由于增加了發(fā)射藥導致膛壓很大,在發(fā)射時,如果炮彈的鐵少藥多,就有可能在炮管內(nèi)自爆,所以必須要鐵多藥少來抗住膛壓,但這么一來,半穿甲彈的穿甲后效作用反而體現(xiàn)不出來。
本文轉自“火與鐵”,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