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語文課本,誰會去讀杜甫呢?

杜甫
00:00
在聊杜甫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p>
在寫杜甫的這篇稿子的時候,怎么寫都覺得自己寫的淺薄,我試圖從各種文獻中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杜甫,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自己異想天開。甚至越讀杜詩越不懂杜甫,他就像千年暗室中的掌燈人,身陷黑暗,手持微光,我們是站在光里的人,又怎能體會黑暗的幽冷和絕望呢?
我們總說他偉大,但很少有人會去了解語文教材之外的他,人們把他尊崇為一座圣像,敬畏他卻不靠近他,總感覺他太苦了,詩也太難讀了,其實杜甫才是離百姓最近的人啊。而對于杜甫我們總有著刻板的印象,似乎他就是個憂國憂民,苦兮兮的老頭。李白則總是個年輕俊逸的形象,事實上杜甫還要比李白小十幾歲。
還有就是人們印象中李白就是天縱奇才,而杜甫則是刻苦積累,筆耕不輟,事實上杜甫天賦不比李白低,杜甫自己在《壯游》里寫到“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倍鸥σ彩莻€七歲作詩的奇童,而且那首千古名篇《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笔嵌鸥?4歲游泰山的時候?qū)懙模远鸥σ彩莻€少年天才。
大家都覺得李白自戀狂傲,其實杜甫也不遑多讓,且不說他的《望岳》是一等一的狂詩,老杜即便到了37歲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里面也炫耀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意思就是自己寫賦能跟楊雄比,寫詩也不比曹植差,文藝圈大佬李邕都想見我一面,大詩人王翰也愿意跟我當鄰居。
杜甫的狂多少還帶點遺傳,因為他的祖父杜審言就是個張狂到極點的人。但杜審言狂還有京兆杜氏的家世背景支撐,到了杜甫這里已經(jīng)不復往昔了,而且杜審言的張狂作風基本是認識一個,得罪一個,別說給子孫留下人脈余蔭了,不留下幾個仇人就不錯了,要不然杜甫的老爹杜閑,也就不會只混了個兗州司馬的職位。
人人都知道杜甫的詩好,但具體有多好卻很難說清,可以這么說,無論是從詩體,格律,手法全維度上,杜甫橫斷古今,在他之前沒人這么寫詩,在他之后全是效仿者。而詩歌也分成了杜詩和非杜詩。至于李白,那是另一個維度的人,這里就不把他納入討論中了。
3:05
我們還是按照時間線來聊聊杜甫的一生,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雖然他們這一脈不如遠祖,西晉名將杜預那時候顯赫至極,但也是官宦世家,所以杜甫家經(jīng)濟條件還是很優(yōu)渥的。而且杜審言雖然張狂,但寫詩的水平是沒得黑的。杜甫炫耀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意思是寫詩是我老杜家傳統(tǒng)藝能。
所以杜審言雖然人脈沒留下什么,但是無形的詩壇名望也是筆豐厚的遺產(chǎn),杜甫的童年沒有什么憂愁,雖然母親走得早,但是姑姑肩負起了母親的責任,從小就書法興趣班,音樂興趣班全都安排上,五歲他就看過唐朝頂級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后來又在岐王宅里聽過大音樂家李龜年的演奏,看的畫都是吳道子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可以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妥妥的世家貴公子配置。
杜甫少年時性格還很跳脫,他后來回憶到“憶年十五心尚孩,一日上樹能千回?!焙髞淼蕉畾q杜甫又開始了四處旅游,古代旅游這件事情是很燒錢的,基本都是老父親杜閑傾力資助,而且杜甫啃老一直啃到三十出頭,李白都沒啃那么久,因為三十歲的李白已經(jīng)啃上老婆了。
杜甫一出門就在吳越之地撒歡三年之久,到了24歲他才不慌不忙的跑去洛陽考進士,結(jié)果落榜。杜甫也沒當回事兒,轉(zhuǎn)頭就約上朋友爬泰山散心去了,這就有了那首《望岳》。心氣兒高的杜甫認為以自己的實力,光芒萬丈那是遲早的事兒,此時他還沒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
接著杜甫又跑到齊趙大地上逛了四五年,按他的說法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倍鸥瓦@樣不務正業(yè)到33歲,公元744年4月,杜甫在洛陽遇上李白,好家伙,兩個重度旅游愛好者相遇那能干正事兒嗎?44歲的李白帶著33歲的小老弟杜甫一頭又扎入了深山老林,尋長生不老藥去了。
也就是沒讓這兩個家伙找到長生藥,要不然壓根兒輪不到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李杜兩人早走遍世界了。他們在山林里鉆了幾個月才分別,還約好了秋天繼續(xù)找片山林鉆,第二次李杜還拉上了個姓高的大詩人,三人一塊兒往林子里鉆。這是杜甫一生中最歡樂的是時光,跟偶像喝酒論詩鉆樹林,“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p>
李杜一共見過三次,第三次是在齊魯,李白最后送了杜甫首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此后一別,再未相逢。
公元747年,35歲的杜甫才開始收心,跑到長安參加考試,碰上了宰相李林甫主考,事情開始壞起來了,本來這次考試唐玄宗是想將天下英才盡入彀中,也想學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盡英雄盡白頭。
誰知道李林甫一頓騷操作,導致這次考試無一人錄取,舉國上下一片嘩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說野無遺賢,因為皇帝圣明,天下英才早都在陛下麾下了,所以一個人才都選拔不出來了。關(guān)鍵玄宗皇帝吃了這記馬屁。不得不說,李林甫這家伙把損人利己的技能點滿了。
但這已經(jīng)是杜甫第二次考試失敗了,這次他已經(jīng)35歲了,這男人一過三十五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開始有中年危機了。科舉這條路走不通,杜甫只能走權(quán)貴舉薦做官的那條路,他頻頻出入權(quán)貴府邸,這還多虧了老杜家寫詩的金字招牌。唐朝的權(quán)貴對于會寫詩的人還是很敬重的,這也是杜甫潦倒但沒有被權(quán)貴拒之門外的原因。
7:04
但杜甫不像李白和王維有玉真公主扶一把,也沒有文壇大佬幫他造勢延譽,杜甫當時在詩壇確實有點小透明,不是說唐朝的權(quán)貴名流沒有眼光,欣賞不到杜甫的好。相反他們很清楚杜甫的詩寫得好,但具體有多好,他們把不準脈。
因為杜詩太好了,好到超越了時代,甚至超越了人們的審美認知。大家天天讀的都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者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再不然就是張九齡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p>
到了杜甫這里來個“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边@就是為什么后人要專門把杜甫的詩單列成杜詩,就是因為其他詩人集合是一部唐詩,而他杜甫一人便是一部杜詩,匯萬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謂之圣,
但是因為當時的權(quán)貴名流把不準脈,所以評價都很保守,這也是導致杜甫在當時有點小透明的原因之一。杜甫在長安屢屢碰壁,老爹也已經(jīng)過世多年,留下的遺產(chǎn)也花得所剩無幾了。而且長安房價高,物價高,異鄉(xiāng)人在這里漂泊很難立足。杜甫經(jīng)濟拮據(jù),陷入困境,他自己寫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p>
公元751年39歲的杜甫給玄宗皇帝獻上《大禮賦》,終于得到賞識,命他待制集賢院,獲得了分配官職的資格,但杜甫又在選官的考試中遇上了自己的一生之敵李林甫,毫無意外被黜落。
8:42
這對于杜甫的打擊是很沉重的,眼看就要四十了,在長安要房沒房,要工作沒工作,要存款沒存款,還遠離家鄉(xiāng),關(guān)鍵他還扛著老杜家復興的希望啊。這要擱李白身上早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鉆林子去了
可他是杜甫啊,那么倔個人,他認定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四十歲怎么啦,縱然寒熱百日相交戰(zhàn),敝衣何啻chi聯(lián)百結(jié)。他還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鴻鵠之志,赤子之心。杜甫在長安待了十年,才在公元755年四十三歲被授了個河西尉的小官,主要就是負責拜迎長官,盤剝百姓。杜甫自然是不肯干,就是再潦倒也不做河西尉,凄涼為折腰。
9:29
杜甫推辭了河西尉之后,改任右位率府兵曹參軍,就是個有編制的兵械倉庫保安,倒是不用盤剝百姓,杜甫為了生計接受了。在上任前杜甫先回了趟奉先看望自己老婆孩子,剛到家就得知自己一歲不到幼子活活餓死了。自己再窮困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家里都混成這個樣子,更不要說黎民百姓了,他們怕是更絕望吧。
再看看玄宗皇帝和皇親貴胄還沉浸在盛唐的美夢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杜甫以詩寫史的道路就此開啟,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入門聞嚎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p>
而杜甫真正的苦難這才開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河北,洛陽,長安相繼陷落,唐玄宗與楊貴妃倉皇出逃,在陜西羌村避難的杜甫后來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于是跑去投奔,半路上讓叛軍截了胡,押到了長安。
同樣被叛軍抓住的王維,因為官大名氣大被嚴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長安就沒人管了,長安城烽煙四起,叛軍作亂,杜甫進退不能,只能看著長安城的繁華盛景灰飛煙滅。他寫下了《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在長安城的刀光劍影中瞅準機會,逃了出去,一路朝鳳翔奔去,終于跟新皇唐肅宗碰上了面,杜甫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疲憊不堪,唐肅宗看在眼里,大為感動。于是給杜甫授官左拾遺,官雖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邊,遲早有出頭之日。
但很快杜甫就為了救房琯直言上諫,觸怒了肅宗皇帝,要不是因為不輕殺言官的政治傳統(tǒng),杜甫腦袋估計就搬家了。他被貶到華洲,不再受到肅宗的重用。杜甫期間回羌村探望妻兒,一家人團圓,相擁而泣,在烽火連天,兵荒馬亂的年代,書信隔絕,還能重逢已是萬幸了。杜甫寫下《羌村》“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p>
杜甫仕途斷絕,他無力守住天下太平,于是他奮筆疾書,鐵筆銀鉤寫下了史詩級大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吏三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淚融成燭蠟,點燃了千年不滅的燭火微光,驚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們。
杜甫辭去了官職,帶著妻兒輾轉(zhuǎn)千里,遷至蜀地避難,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草堂,雖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場災難,杜甫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就服老杜這點,自己都濕透了,還老想著為天下?lián)蝹恪?/p>
后來杜甫又聽聞朝廷收復河南河北,他又寫下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倍鸥ξ镔|(zhì)需求是很低的,所以在蜀地的日子他很知足,偶爾也會在看到諸葛丞相墓時感慨“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边@是在替諸葛亮惋惜,也是在為自己惋惜,他也垂垂老矣了。
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舉家遷往夔州,也就是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的兩年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他寫了四百三十多首詩,那首堪稱杜詩壓卷之作的千古七言第一篇《登高》應勢而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p>
這十四個字含有八重意蘊“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凄慘也;做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边@種羈旅愁思,孤獨悲涼就像眼前的落葉和江水一樣洶涌而深沉,杜詩難讀之處,可見一斑。
公元768年56歲的杜甫想回故鄉(xiāng)了,于是他乘船出川,由于兵匪作亂,他一再改變航線,以至于大部分時間漂泊在了船上。兩年之后,杜甫遇見李龜年,李龜年蒼顏白發(fā),自己貧病纏身,他們都曾經(jīng)年輕過,那么耀眼,如盛唐一般,只是如今在時代洪流下凄涼落幕?!搬跽飳こR?,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倍鸥屠铨斈甑那啻耗耆A、時代的盛世和季節(jié)的流轉(zhuǎn),都在此間。
后來杜甫漂泊到湖南岳陽,疲倦的寫下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潭州的一條孤舟上去世,終年五十九歲。
14:04
杜甫沒有在生前大放異彩,卻在死后光耀萬年,到了中晚唐時期元稹才為杜甫寫下了墓志銘,給予了至高評價“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p>
在這承平盛世,衣食無憂,九州安寧的時代,誰還會去聽一個千年前老人的呢喃呢?誰敢主動去觸摸一個偉大到讓人顫栗的靈魂呢?去讀杜甫吧,千萬要記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