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的演變史

漢長安城位于西安市未央區(qū),是漢朝初年在秦代離宮興樂宮的基礎上經漢高帝及后世擴展興建的都城,因位于原秦代杜縣長安鄉(xiāng)而得名。漢惠帝時起筑長安城墻,城周圍63里,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設置城門12座。

該城自建成以來,先后成為西漢、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的都城,前后共沿用800余年。
一、歷史沿革
第一階段(西漢至新朝時期)
公元前202年,在結束楚漢爭霸后,劉邦于定陶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于是劉邦對原秦朝的興樂宮進行修善,并于公元前200年二月,整修工程完工,并更名為為長樂宮,這就是漢長安城的第一座宮殿,同時,丞相蕭何也開始營造未央宮,先后落成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北宮等一系列主體建筑和設施。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在時任少府的陽成延的主持下,開始了對長安城墻的建設。工程在惠帝三年(前192年)春達到高峰,一度征發(fā)長安600里內的男女,合計十四萬六千人修筑城墻,工期30日。同年六月,又征發(fā)諸侯王,徹侯徒隸兩萬人加入城墻建筑工程。漢惠帝五年(前190年)春正月,再次征發(fā)長安600里內的男女共計十四萬五千人參與建設,工期同為30日。當年九月,長安城墻完工,漢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初步形成。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又興起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太初元年因柏梁臺被焚毀,于長安城西興建了建章宮,并開鑿太液池。之后,太初四年又興建了桂宮、明光宮作為妃嬪的居所。同時擴建了北宮,于城南開設太學。至此,經過近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guī)模始告齊備,達到鼎盛。
新朝取代西漢后,王莽將長安改名為“常安”,并拆除了建章宮,在城南郊建造了九廟等禮制建筑,不過長安城此時的布局并未有太大變化。
公元23年10月,長安城被綠林軍攻陷,王莽被殺,公元25年被赤眉軍再次攻陷,長安宮室從此荒廢于戰(zhàn)火。
第二階段(東漢至隋初)
東漢時期,長安被定為西京,東漢光武帝曾下詔修繕包括未央宮在內的漢長安城宮室,但規(guī)模應該不大,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時,以未央宮作為皇宮;后來,曹操迎獻帝于許昌后,長安成為留都,此后成為曹魏與蜀漢的軍事前線。公元313年在永嘉之亂后,西晉都城洛陽被攻陷,晉愍帝遷都長安,以此為都,在三年后,長安被漢趙軍隊攻克,愍帝投降,西晉滅亡,長安城又一次受到破壞。
到了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長安先后被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作為都城,并對此加以修善,但布局已經出現很大的變化,新的宮城被建在了長安城的東北部,其他的宮殿則廢為居民區(qū)。

廢棄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繼續(xù)定都長安,但由于經過幾百年使用后,年久失修。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不易修復,同時北靠渭河,城墻范圍狹促,難以進一步擴建。隋文帝命宇文愷在長安城東南方興建新都城,即隋唐長安城,而舊長安城則被包入隋唐禁苑,唐代曾經在遺址上重修了一些宮殿。例如,有記載,唐寶歷二年(826年),神策軍在禁苑中重修未央宮,還曾“掘獲白玉床一張,長六尺”。唐末長安被焚毀后,遺址被徹底摧毀。
二、布局
西漢時期
長安由城內和城外郭區(qū)組成,其中城內主要以長樂、未央等宮殿為主,城外郭區(qū)則位于渭河南岸和漕渠以西。

郭城
漢長安城因以秦興樂宮為始進行營建,因而遵循秦制為坐西朝東,平面受周邊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而成不規(guī)則的方型,因而又被稱為“斗城”。
長安城墻于漢惠帝元年春正月起筑,采用細黃土夯筑,高12米,基座寬12至16米,墻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根據考古實測,東墻長6,000米,西墻長4,900米,南墻長7,600米,北墻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
放眼整座城池坐西朝東,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其中東側為宣平門、清明門和霸城門,而霸城門與宣平門分別設有門闕,為長安城的正門。長安城北側為杜門、廚城門和橫門,杜門又稱利城門,后來改稱洛城門。南部自東向西分別為覆盎門、安門和西安門,其中覆盎門又稱下杜門。西部城墻由北往南分別為直城門、章城門和雍門。根據考古發(fā)掘,每座城門各有三個門道,門道寬約8米,為當是四個車軌間的距離,城門內有大街與城門相通。
街道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分別為華陽街、香室街、章臺街、夕陰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和前街。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章臺街)長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

官署
①武庫
武庫建于漢高祖四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制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位于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筑墻。墻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新朝末年被焚毀。

②市集(長安九市)
長安城內有東市、西市,位于該城的西北處。政府在市場內建“市樓”,作為管理市場的辦公室。東市是商賈云集之地(內分為三市),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yè)作坊(內分為九市)。

居民區(qū)
早期長安初建時,尚有大部分城內面積為民居,分為160閭里,只有少數名字存留到現在。武帝擴建大量宮室后長安城墻以內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區(qū)域作為民居。長期以后,居民區(qū)和市場溢出城墻,在城外發(fā)展。
其他建筑
除了上述建筑,城內還設有丞相府、高廟和官窯、京兆府等建筑。
宮殿
①未央宮
未央宮位于漢長安城內的西南角,經考古發(fā)掘所得宮墻周長8,800米,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皇宮。其平面近似正方形,邊長為2,150-2,250米,總面積5平方公里。其建于漢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蕭何主持修造,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十月建成。未央宮建成之后,成為漢高帝乃至西漢所有皇帝的正式皇宮。
新莽末年,未央宮在更始帝軍隊進攻王莽時被焚毀。東漢對其進行了修復。

未央宮四面各開一座宮門,每扇宮門均有一條通向未央宮的前殿的路,以供皇室貴族和文武百官使用。其中西門和南門很少使用,東門和北門均修建有高大的門闕,即東闕和北闕,現已無任何遺跡。此外,未央宮宮墻還建有十余座掖門,以供皇室貴族和文武百官之外的人使用。
同時,未央宮南部建有滄池,是該宮一個重要的池苑(人工湖)。
主要宮殿
前殿
未央宮前殿是未央宮的主要宮殿之一,它是皇帝舉行上朝舉行朝會、慶祝大典,接見大臣,起居休息的地方;
未央宮前殿內又分為前、中、后三大殿,其中的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會、皇家婚喪等大典均在此舉行;后殿則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椒房殿
椒房殿是皇后所居之所。是未央宮的主要宮殿之一,之所以命名為椒房殿是因為宮殿的墻壁上使用花椒樹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進行粉刷。顏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護木質結構的宮殿,有防蛀蟲的效果。西漢的張嫣、竇漪房、陳阿嬌、衛(wèi)子夫等皇后都居住在未央宮的椒房殿。

②長樂宮
長樂宮的原址是始建于秦昭王時期的興樂宮,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漢高帝劉邦決定定都關中,并在興樂宮的原址上修建長樂宮。漢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正式建成,漢高帝也搬入長安。因長樂宮位于未央宮的東側,因而得別名“東宮”。在未央宮還未建成之前,長樂宮一直是皇帝皇后辦公居住的地方,漢高帝去世之后,漢惠帝搬入未央宮,呂后則入住長樂宮,自此“皇帝住未央,母后住長樂”的格局一直持續(xù)到西漢末年。新朝時,王莽將長樂宮更名為常樂室。更始帝入主長安后,即居住在長樂宮中。更始三年(25年),長樂宮遭赤眉軍焚毀。

長樂宮內有14座宮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側有長信宮(即長信殿)、長秋殿、長定殿、永壽殿(即長壽殿)、永昌殿、永寧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臨華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廣陽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長亭殿等。另有溫室殿、鐘室殿、月室殿以及秦朝時在興樂宮中建造的高達40丈的鴻臺。
③桂宮
桂宮位于漢長安城北隅,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800米,東西寬約880米。建于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為后宮女眷所居。在新朝傾覆之際,桂宮毀于戰(zhàn)火之中。
④北宮
北宮位于漢長安城北隅,因在未央宮以北,故得名北宮。宮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710米、東西寬620米,面積106萬平方米。建于漢高帝時期,漢武帝時擴建。張嫣和趙飛燕曾居于此。
⑤明光宮
明光宮位于漢長安城北隅,明光宮與南面長樂宮之間有飛閣復道相連通。是漢武帝為容納數千名宮女,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罷明光宮。王莽時期,改稱定安館,為王莽長女定安太后的所居。
城外宮殿
建章宮
建章宮建于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年),位于長安城西邊的城外,宮內修鑿有多座樓臺和池苑,其主要宮殿前殿的高度比未央宮的前殿還要高,并且與未央宮之間有跨越宮墻和城墻的復道相通。建成之后,建章宮被漢武帝和漢昭帝作為皇宮使用。在西漢時期,建章宮、未央宮和長樂宮被合稱為“漢三宮”。新朝地皇二年(21年)時,王莽拆除了包括建章宮在內的多座建筑,并用建章宮的建筑材料興建了城南的九廟。

十六國至隋初時期
十六國至隋初時期,由于此前長安城經歷幾次戰(zhàn)火,所以破壞很大,所以此后定都于此的政權都對長安城進行修繕,但只是對一些建筑得到了維修,但規(guī)模應該不大,城墻繼續(xù)沿用,在城門方面有的門道廢棄不用,有的門道則在修繕后繼續(xù)使用。原來城南部的宮殿區(qū)(未央宮、長樂宮),淪為普通的城區(qū),而普通的城區(qū)又分有居民區(qū)、作坊區(qū)和寺院等。長安城的東北部,新修了一個小城,應是十六國至隋初時期的宮城。

與此同時,城內的大街格局也有發(fā)生了變化。最明顯的例證是霸城門內的東西向道路,東起霸城門,西至安門大街,與直城門大街相接。根據最近的試掘成果,這條道路在西漢和新莽時期屬于長樂宮內的道路,寬度只有17米左右;到了北朝時期,變成了60余米寬的東西向大街。
在宮殿方面有很大的變化。漢長安城南部的未央宮和長樂宮,全部廢棄,所在區(qū)域變成了一般的城區(qū)。未央宮前殿故址的東側出土過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長樂宮內的中部偏西北發(fā)現了數量眾多的北朝窯址,北部還多次出土過佛教造像,說明附近有寺院存在,應該是一般的居民區(qū)。
三、遺址與開發(fā)
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對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調查。此后,中國學者也對漢長安城遺址進行了一些踏查工作,對漢長安城遺址系統(tǒng)的、有計劃的考古工作,是從1956年開始的。

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對漢長安城遺址進行了長期的、系統(tǒng)的、大規(guī)模的、有計劃的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初步揭示了漢長安城的布局結構,一些重要的城門、宮殿、武庫、官署、宗廟、社稷、辟雍、作坊遺址等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對上林苑及其昆明池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與試掘,一大批歷史遺物被發(fā)現。
20世紀80年代開展了未央宮遺址的全面考古工作:1980~1982年對未央宮前殿遺址進行了考古試掘,全面考古發(fā)掘了未央宮椒房殿遺址;1985~1986年對未央宮遺址開展了全面考古勘探;20世紀80年代后半葉,相繼考古試掘了宮墻、宮門遺址,發(fā)掘了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少府或其官署遺址、宮城西南角樓遺址。1987~1988年,考古勘探了長樂宮遺址、東市與西市遺址。
2002年,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重點轉為長樂宮遺址,已經考古發(fā)掘了6座大型建筑遺址。且對漢長安城角樓遺址、十六國至北朝時期建都于漢長安故城的都城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初步揭示了西漢時代以后,漢長安故城作為都城的布局形制變化。
未央宮遺址公園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qū)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