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家事·孟春紀(jì)】038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東周列國志』
【閱前提醒】本系列『種花家事』專欄,是以我種花家十二部信史流歷史演義小說為大綱底本,以種花家古典傳統(tǒng)歷史文獻(xiàn)為參照準(zhǔn)繩,兼采歷史演義與歷代筆記小說為補(bǔ)充,最終雜糅整合而成。初步計劃中,『種花家事』系列有本紀(jì)十二,上起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華再造共和,其間兩千七百九十年:
孟春紀(jì)·東周列國志;仲春紀(jì)·前漢演義;季春紀(jì)·后漢演義;孟夏紀(jì)·兩晉演義;仲夏紀(jì)·南北史演義;季夏紀(jì)·唐史演義;
孟秋紀(jì)·五代史演義;仲秋紀(jì)·宋史演義;季秋紀(jì)·元史演義;孟冬紀(jì)·明史演義;仲冬紀(jì)·清史演義;季冬紀(jì)·民國演義……
本系列我是采用“附經(jīng)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將“馮夢龍-蔡東藩”十二部歷史演義的公版原文抄錄于專欄;然后進(jìn)行分段分節(jié),并添加小標(biāo)題;之后對各部分進(jìn)行梗述,置于節(jié)前;最后注解附錄于節(jié)后。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專欄發(fā)表時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馬圈地為主,寫得較為簡略,待第一遍完成后,我會在進(jìn)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趨于完善。若有生之年能夠完成本紀(jì),我會考慮是否要繼續(xù)搜集篩選演義小說整理世家、列傳。??
〇、山話嵓語
? ? ? ? 先小聲嗶哩一下:這幾天我的確是懈怠了,一周多都沒有水專欄了。但這絕對不是因為小伙伴調(diào)侃的“斷更潮”。畢竟怎么輪也輪不到像我這樣粉絲只有三位數(shù)的阿卜祝去跟風(fēng)斷更。之后我會調(diào)整一下時間,以便繼續(xù)灌水!
? ? ? ? 今天繼續(xù)更新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志》,書接上回CV22690665,本篇是第38章回,主要講的是太叔帶之亂時,晉文勤王反正的故事。之后晉文霸業(yè)就要狂飆突進(jìn)了。本篇概要如下:??
? ? ? ? ①周襄王終于發(fā)現(xiàn)了王后隗與太叔帶之間的不倫,暴怒之下,將王后隗打入冷宮,太叔帶則逃出周國。
? ? ? ? ②太叔帶勾結(jié)夷狄攻破洛邑王城,周襄王在大夫富辰等忠貞之士的拼死保護(hù)下,逃到了鄭國尋求諸侯的幫助。
? ? ? ? ③秦晉聞訊立刻起兵勤王,而晉文不欲平分勤王大功,設(shè)計迫使秦穆撤兵。之后晉文大軍撥亂反正,成功誅殺太叔帶與王后隗,協(xié)助周襄王重新復(fù)國。
? ? ? ? ④周襄王賞賜四邑,以酬晉文。之后晉文接收四邑時恩威并施,終使四邑歸心,至此晉文霸業(yè)正式拔錨起航!
一、撞破奸情
? ? ? ? ?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鄭文公三十七年,衛(wèi)文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太叔帶與嫂子襄隗的戀奸情熱,終于讓周襄王察覺到了端倪。暴怒的周襄王立刻罷黜了襄隗的后位,并將其打入冷宮。而太叔帶見機(jī)早,及時跑到襄隗娘家去搬取救兵了。
? ? ? ? 狄人聽說,周襄王竟然將狄女罷黜,大怒,根本不管是非曲直,就立刻發(fā)兵伐周,并與王子帶相約,事成后,王子帶迎娶嫂子襄隗為正宮之主,之后周狄共享富貴。本來周國并沒有這么容易攻破,但有王子帶這個超級帶路黨,那自然是順風(fēng)順?biāo)芸炀痛虻搅寺逡亍?/p>
? ? ? ? 周襄王當(dāng)時為伐鄭,曾派大夫頹叔、桃子聯(lián)絡(luò)戎狄,而此時則不得不自食惡果。原來大夫頹叔、桃子聯(lián)絡(luò)戎狄后,竟與戎狄相談甚歡,一來二去,就與戎狄暗通款曲。此時二人高舉太后與太叔的旗號,一路高歌猛進(jìn),眼看洛邑即將易主。
? ? ? ? 話說周襄王聞宮人小東之語,心頭一時火起,急取床頭寶劍,趨至中宮,來殺太叔。才行數(shù)步,忽然轉(zhuǎn)念:“太叔乃太后所愛,我若殺之,外人不知其罪,必以我為不孝矣。況太叔武藝高強(qiáng),倘然不遜,挺劍相持,反為不美。不如暫時隱忍,俟明日詢有實跡,將隗后貶退,諒太叔亦無顏復(fù)留,必然出奔外境,豈不穩(wěn)便?”嘆了一口氣,擲劍于地,復(fù)回寢宮,使隨身內(nèi)侍,打探太叔消息。回報:“太叔知小東來訴我王,已脫身出宮去矣。”襄王曰:“宮門出入,如何不稟命于朕?亦朕之疏于防范也!”次早,襄王命拘中宮侍妾審問。初時抵賴,喚出小東面證,遂不能隱,將前后丑情,一一招出。襄王將隗后貶入冷宮,封鎖其門,穴墻以通飲食。太叔帶自知有罪,逃奔翟國去了。惠太后驚成心疾,自此抱病不起。
? ? ? ? 卻說頹叔、桃子,聞隗后被貶,大驚曰:“當(dāng)初請兵伐鄭,是我二人;請婚隗氏,又是我二人。今忽然被斥,翟君必然見怪。太叔今出奔在翟,定有一番假話,哄動翟君。倘然翟兵到來問罪,我等何以自解?”即日乘輕車疾馳,趕上太叔,做一路商量:“若見翟君,須是如此如此?!辈灰蝗?,行到翟國,太叔停駕于郊外。頹叔、桃子先入城見了翟君,告訴道:“當(dāng)初我等原為太叔請婚,周王聞知美色,乃自取之,立為正宮。只為往太后處問安,與太叔相遇,偶然太叔敘起前因,說話良久,被宮人言語誣謗。周王輕信,不念貴國伐鄭之勞,遂將王后貶入冷宮,太叔逐出境外。忘親背德,無義無恩,乞假一旅之師,殺入王城,扶立太叔為王,救出王后,仍為國母,誠貴國之義舉也?!钡跃牌溲裕瑔枺骸疤搴卧??”頹叔、桃子曰:“現(xiàn)在郊外候命?!钡跃煊迦氤?。太叔請以甥舅之禮相見,翟君大喜。遂撥步騎五千,使大將赤丁同頹叔、桃子,奉太叔以伐周。
? ? ? ? 周襄王聞翟兵臨境,遣大夫譚伯為使,至翟軍中,諭以太叔內(nèi)亂之罪。赤丁殺之,驅(qū)兵直逼王城之下。襄王大怒,乃拜卿士原伯貫為將,毛衛(wèi)副之,率車三百乘,出城御敵。伯貫知翟兵勇猛,將車聯(lián)絡(luò)為營,如堅城一般,赤丁沖突數(shù)次,俱不能入,連日搦戰(zhàn),亦不出應(yīng)。赤丁憤甚,乃定下計策,于翠云山搭起高臺,上建天子旌旗,使軍士假扮太叔,在臺上飲宴歌舞為樂。卻教頹叔、桃子各領(lǐng)一千騎兵,伏于山之左右。只等周兵到時,臺上放炮為號,一齊攏殺將來。又教親兒赤風(fēng)子引騎兵五百,直逼其營辱罵,以激其怒。若彼開營出戰(zhàn),佯輸詐敗,引他走翠云山一路,便算功勞。赤丁與太叔引大隊在后準(zhǔn)備接應(yīng)。分撥停當(dāng)。
? ? ? ? 卻說赤風(fēng)子引五百騎兵搦戰(zhàn),原伯貫登壘望之,欺其寡少,便欲出戰(zhàn)。毛衛(wèi)諫曰:“翟人詭詐多端,只宜持重。俟其懈怠,方可擊也?!卑ぶ廖缗茣r分,翟軍皆下馬坐地,口中大罵:“周王無道之君,用這般無能之將,降又不降,戰(zhàn)又不戰(zhàn),待要何如?”亦有臥地而罵者。原伯貫忍耐不住,喝教開營。營門開處,涌出車乘百馀,車上立著一員大將,金盔繡襖,手執(zhí)大桿刀,乃原伯貫也。赤風(fēng)子忙叫:“孩兒們快上馬!”自挺鐵搠來迎戰(zhàn),不上十合,撥馬往西而走。軍士多有上馬不及者,周軍亂搶馬匹,全無行列。赤風(fēng)子回馬,又戰(zhàn)數(shù)合,漸漸引至翠云山相近。赤風(fēng)子委棄馬匹器械殆盡,引數(shù)騎奔山后去了。原伯貫抬頭一望,見山上飛龍赤旗飄,繡傘之下,蓋著太叔,大吹大擂飲酒。原伯貫曰:“此賊命合盡于吾手!”乃揀平坦處驅(qū)車欲上。山上檑木炮石打?qū)⑾聛?,原伯正沒計較。忽聞山坳中連珠炮響,左有頹叔,右有桃子,兩路鐵騎,如狂風(fēng)驟雨,圍裹將來。原伯心知中計,急教回車,來路上已被翟軍砍下亂木,縱橫道路,車不能行。原伯喝令步卒開路,軍士都心慌膽落,不戰(zhàn)而潰。原伯無計可施,卸下繡袍,欲雜于眾中逃命。有小軍叫曰:“將軍到這里來!”頹叔聽得叫聲,疑為原伯,指揮翟騎追之,擒獲三十馀人,原伯果在其內(nèi)。比及赤丁大軍到時,已大獲全勝,車馬器械,悉為所俘。有逃脫的軍士,回營報知毛衛(wèi)。毛衛(wèi)只教堅守,一面遣人馳奏周王,求其添兵助將。不在話下。
? ? ? ? 頹叔將原伯貫綁縛獻(xiàn)功于太叔。太叔命囚之于營。頹叔曰:“今伯貫被擒,毛衛(wèi)必然喪膽。若夜半往劫其營,以火攻之,衛(wèi)可擒也?!碧逡詾槿唬杂诔喽?。赤丁用其策,暗傳號令。是夜三鼓之后,赤丁自引步軍千馀,俱用利斧,劈開索鏈,劫入大營,就各車上,將蘆葦放起火來。頃刻延燒,遍營中火球亂滾,軍士大亂。頹叔、桃子各引精騎,乘勢殺入,銳不可當(dāng)。毛衛(wèi)急乘小車,從營后而遁。正遇著步卒一隊,為首乃是太叔帶,大喝:“毛衛(wèi)那里走?”毛衛(wèi)著忙,被太叔一槍刺于車下。翟軍大獲全勝,遂圍王城。
二、忠義富辰
? ? ? ? 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鄭文公三十七年,衛(wèi)文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狄人奉周太后與太叔帶之名,舉兵伐周。周軍不敵,大夫譚伯戰(zhàn)死,此時洛邑危在旦夕,大夫富辰挺身而出,出城拒敵吸引狄人注意,而讓周襄王從后方突圍,尋求諸侯保護(hù)。此時周襄王方辨得忠奸,可惜為時已晚,只能在一聲嘆息下倉皇逃命。
? ? ? ? 周大夫富辰并沒有因為以前周襄王的打壓懷恨在心,而是視死如歸的率領(lǐng)部曲自殺式襲擊狄人,以吸引夷狄注意,從而為周襄王突圍創(chuàng)造條件和爭取時間。最終周襄王成功突圍,但富辰及手下忠義之士卻皆戰(zhàn)死沙場,以身殉國。
? ? ? ? ?周襄王聞二將被擒,謂富辰曰:“早不從卿言,致有此禍?!备怀皆唬骸暗詣萆蹩瘢嵬鯐籂柍鲅?,諸侯必有倡義納王者?!敝芄鬃嘣唬骸巴鯉熾m敗,若悉起百官家屬,尚可背城一戰(zhàn)。奈何輕棄社稷,委命于諸侯乎?”召公過奏曰:“言戰(zhàn)者,乃危計也。以臣愚見,此禍皆本于叔隗,吾王先正其誅,然后堅守以待諸侯之救,可以萬全?!毕逋鯂@曰:“朕之不明,自取其禍!今太后病危,朕暫當(dāng)避位,以慰其意。若人心不忘朕,聽諸侯自圖之可也?!币蛑^周、召二公曰:“太叔此來,為隗后耳。若取隗氏,必懼國人之謗,不敢居于王城。二卿為朕繕兵固守,以待朕之歸可也?!敝?、召二公頓首受命。襄王問于富辰曰:“周之接壤,惟鄭、衛(wèi)、陳三國,朕將安適?”富辰對曰:“陳、衛(wèi)弱,不如適鄭。”襄王曰:“朕曾用翟伐鄭,鄭得無怨乎?”富辰曰:“臣之勸王適鄭者,正為此也。鄭之先世,有功于周,其嗣必不忘。王以翟伐鄭,鄭心不平,固日夜望翟之背周,以自明其順也。今王適鄭,彼必喜于奉迎,又何怨焉?”襄王意乃決。
? ? ? ? 富辰又請曰:“王犯翟鋒而出,恐翟人悉眾與王為難,奈何?臣愿率家屬與翟決戰(zhàn),王乘機(jī)出避可也?!蹦吮M召子弟親黨,約數(shù)百人,勉以忠義,開門直犯翟營,牽住翟兵。襄王同簡師父、左鄢父等十馀人,出城望鄭國而去。富辰與赤丁大戰(zhàn),所殺傷翟兵甚眾,辰亦身被重傷,遇頹叔、桃子,慰之曰:“子之忠諫,天下所知也,今日可以無死?!备怀皆唬骸拔粑釋抑G王,王不聽,以及此。若我不死戰(zhàn),王必以我為懟矣?!睆?fù)力戰(zhàn)多時,力盡而死。子弟親黨,同死者三百馀人。史官有詩贊曰:用夷凌夏豈良謀?納女宣淫禍自求。驟諫不從仍死戰(zhàn),富辰忠義播《春秋》。
三、太叔猖狂
? ? ? ? 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鄭文公三十七年,衛(wèi)文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周襄王逃出周國。太叔帶志得意滿的進(jìn)入王城,先是立刻從冷宮迎回大嫂襄隗,一番戀奸情熱后,才在惠太后的主持下登基,并冊封襄隗為王后,因自知得位不正,遂傾府庫財寶重賞夷狄以圖攏為臂助。就這樣,太叔帶終于依靠里通外國得償所愿。周襄王借夷狄之力而興,自當(dāng)因夷狄之欲而亡【山注:此處的“亡”是逃亡的意思,因為周襄王活得好好的,并最終復(fù)國】,果然是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古人誠不欺也!
? ? ? ? 富辰死后,翟人方知襄王已出王城。時城門復(fù)閉,太叔命釋原伯貫之囚,使于門外呼之。周、召二公立于城樓之上,謂太叔曰:“本欲開門奉迎,恐翟兵入城剽掠,是以不敢?!碧逭堄诔喽?,求其屯兵城外,當(dāng)出府庫之藏為犒,赤丁許之。太叔遂入王城,先至冷宮,放出隗后,然后往謁惠太后。太后見了太叔,喜之不勝,一笑而絕。太叔且不治喪,先與隗后宮中聚闊。欲尋小東殺之,小東懼罪,先已投井自盡矣。嗚呼哀哉!
? ? ? ? 次日,太叔假傳太后遺命,自立為王,以叔隗為王后,臨朝受賀。發(fā)府藏大犒翟軍,然后為太后發(fā)喪。國人為之歌曰:莫喪母,旦娶婦,婦得嫂,臣娶后。為不慚,言可丑!誰其逐之?我與爾左右!
? ? ? ? 太叔聞國人之歌,自知眾論不服,恐生他變。乃與隗氏移駐于溫,大治宮室,日夜取樂。王城內(nèi)國事,悉委周、召二公料理,名雖為王,實未嘗與臣民相接也。原伯貫逃往原城去了。此段話且擱過不提。
四、襄公求援
? ? ? ??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鄭文公三十七年,晉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秋,周襄王成功突圍,逃到鄭地。昔襄王父周惠王時,遇五大夫之亂,王子頹趁機(jī)篡國,幸得鄭厲公出手撥亂反正。但此次之亂卻是因為周襄王以狄伐鄭而起,自然無法指望鄭國不計前嫌協(xié)助復(fù)國了。于是周襄王在鄭國安身后,立刻派人前往秦晉等國求援,以圖復(fù)國。
? ? ? ? 且說周襄王避出王城,雖然望鄭國而行,心中未知鄭意好歹。行至氾地[8],其地多竹而無公館,一名竹川。襄王詢土人,知入鄭界,即命停車,借宿于農(nóng)民封氏草堂之內(nèi)。封氏問:“官居何職?”襄王言曰:“我周天子也。為國中有難,避而到此?!狈馐洗篌@,叩頭謝罪曰:“吾家二郎,夜來夢紅日照于草堂。果有貴人下降?!奔疵蓺㈦u為黍。襄王問:“二郎何人?”對曰:“民之后母弟也。與民同居于此,共爨同耕,以奉養(yǎng)后母。”襄王嘆曰:“汝農(nóng)家兄弟,如此和睦,朕貴為天子,反受母弟之害,朕不如此農(nóng)民多矣!”因凄然淚下。大夫左鄢父進(jìn)曰:“周公大圣,尚有骨肉之變。吾主不必自傷,作速告難于諸侯,料諸侯必不坐視?!毕逋跄擞H作書稿,使人分告齊、宋、陳、鄭、衛(wèi)諸國。略曰:不穀不德,得罪于母之寵子弟帶,越在鄭地氾。敢告。
? ? ? ? 簡師父奏曰:“今日諸侯有志圖伯者,惟秦與晉。秦有蹇叔、百里奚、公孫枝諸賢為政,晉有趙衰、狐偃、胥臣諸賢為政,必能勸其君以勤王之義,他國非所望也?!毕逋跄嗣啂煾父嬗跁x;使左鄢父告于秦。且說鄭文公聞襄王居氾,笑曰:“天子今日方知翟之不如鄭也?!奔慈帐构熗鶜锏貏?chuàng)立廬舍,親往起居,省視器具,一切供應(yīng),不敢菲薄。襄王見鄭文公頗有慚色。魯、宋諸國,亦遣使問安,各有饋獻(xiàn)。惟衛(wèi)文公不至。魯大夫臧孫辰字文仲,聞之嘆曰:“衛(wèi)侯將死矣!諸侯之有王,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木無本必枯,水無源必竭,不死何為?”時襄王十八年之冬十月也。至明年春,衛(wèi)文公薨。世子鄭立,是為成公。果應(yīng)臧文仲之言。此是后話。
五、《六月》之約
【山語】關(guān)于晉文公借《六月》以阻穆公勤王之事,未見于史書,因此此事可能是后世人根據(jù)左傳所記秦穆公詠六月授文公輔王命之事的進(jìn)一步演繹。
? ? ? ? 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鄭文公三十七年,晉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元始前636年)冬,秦晉兩國先后得到勤王之命。此時秦穆公晉文公皆是天下英雄,皆欲謀霸諸侯,因此都決定帶兵勤王。
? ? ? ? 周襄王十七年(魯僖公二十五年,鄭文公三十八年,晉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秦穆公率先起身,但可惜其距離較遠(yuǎn),在中途被晉文派人阻止,使者先訴秦晉之好,又談晉文拜受秦穆詠《六月》所賜輔天子命,最后隱隱威脅,若秦君執(zhí)意,恐有不測。秦穆公權(quán)衡之后,只得退兵。晉文遂全力出兵,以助襄王復(fù)國,進(jìn)而謀霸天下
山箋:《六月》淵源
(1)師伐玁狁
? ? ? ? 周宣王五年(元始前823年),穩(wěn)定朝局后的宣王決定對外大規(guī)模用兵,全力征討四夷。三月庚寅,尹吉甫領(lǐng)命帥師北伐玁狁(xian3yun3),千里血戰(zhàn),追亡逐北,最后周軍大獲全勝,直至將玁狁逐殺至太原方止。
(2)六月慶功
? ? ? ? 六月尹吉甫班師還朝,獻(xiàn)捷于廷。宣王大喜,設(shè)宴接風(fēng),席間王室作《六月》以彰其功,贊曰:文武吉甫,萬邦為憲。來歸自鎬,我行永久。一時間,百官齊賀,君臣相得。
詩經(jīng)·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 ? ? ?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骙骙,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有嚴(yán)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椢镍B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 ? ??
(3)王霸六月
? ? ? ??不過恐怕席間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篇周王室所做的贊歌《六月》,竟然會在近兩個世紀(jì)后的另一場宴會上,意外的決定出華夏中原輔佐周王室的霸主人選。那是一場舉辦于周襄王十五年,元始前637年的盛大宴會。席上,西伯秦穆公正熱情的宴請他的大舅哥,一位已經(jīng)顛沛流離足足十九年的落魄貴公子……
? ? ? ??這位得賜西伯《六月》之命的大舅哥,后來終得返晉,并登基為君。而不久之后大周天子襄王,竟然被狄夷所逐,在此危難時刻,這篇《六月》再次出場,為周王室選出了能夠護(hù)送周王復(fù)國的天選之人……
? ? ? ??之后,穆公的這位落魄大舅哥,憑借此次從龍之功,外定周王,內(nèi)安黎民。之后更是奉天子,令諸侯,釋宋圍,敗荊蠻,一戰(zhàn)而霸絕天下!不錯,這位穆公家最落魄的大舅哥,正是春秋五霸上三霸之次晉文重耳。
(4)《六月》故事
? ? ? ? 最后,復(fù)盤一下關(guān)于《六月》的故事。
? ? ? ? 首先是根據(jù)《六月》的具體辭句,可以明確此詩是宣王時,尹吉甫率軍大勝之后,王室為褒獎其功所做。而其創(chuàng)作的時間則是阿卜祝先根據(jù)《今本竹書紀(jì)年》〖《今本竹書紀(jì)年·宣王》:五年夏六月,尹吉甫帥師伐玁狁,至于太原?!?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green-03 font-size-16">再根據(jù)《兮甲盤銘》〖《兮甲盤銘》: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兮甲從王,折首執(zhí)訊,休亡敃?!?/span>而最終確定的具體時間。
? ? ? ? 然后是秦穆公詠六月,賜晉文佐天子命之典故,可參見《左傳·魯僖公二十三年》。〖《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傳》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惫咏?,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 ? ? ? 最后是關(guān)于晉文以《六月》為由阻撓穆公勤王之事,此事并不見于正史。正史中晉文知會之后,秦穆公就班師回國了,并無波折。而《東周列國志》與《春秋列國傳》也并沒有這樣寫,兩書對此事的描述,大致是秦穆公為了照顧晉文這個大舅哥,就將此功讓給了晉文,當(dāng)然《東周列國志》腹黑了點,又加了一段,即晉國派人賄賂戎狄給穆公搗亂,迫使秦穆公不得不回師防備。而阿卜祝復(fù)述的此事,是出自《央視東周列國·春秋篇·卷十五·文公稱霸》。
? ? ? ? 再說簡師父奉命告晉。晉文公詢于狐偃,偃對曰:“昔齊桓之能合諸侯,惟尊王也。況晉數(shù)易其君,民以為常,不知有君臣之大義。君盍納王而討太叔之罪,使民知君之不可貳乎?繼文侯輔周之勛,光武公啟晉之烈,皆在于此。若晉不納,秦必納之,則伯業(yè)獨歸于秦矣。”
? ? ? ? 文公使太史郭偃卜之。偃曰:“大吉!此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兆?!蔽墓唬骸肮讶撕胃耶?dāng)此!”偃對曰:“周室雖衰,天命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其克叔帶必矣?!蔽墓唬骸案鼮槲殷咧??!钡谩肚废隆峨x》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動,變?yōu)椤秲丁废隆峨x》上《睽》卦。偃斷之曰:“《大有》之九三云:‘公用享于天子?!瘧?zhàn)克而王享,吉莫大焉!《乾》為天,《離》為日。日麗于天,昭明之象?!肚纷兌秲丁罚秲丁窞闈?,澤在下,以當(dāng)《離》日之照。是天子之恩光照臨晉國,又何疑焉?”
? ? ? ? 文公大悅,乃大閱車徒,分左右二軍,使趙衰將左軍,魏犨佐之;郤溱將右軍,顛頡佐之。文公引狐偃、欒枝等,左右策應(yīng)。臨發(fā)時,河?xùn)|守臣報稱:“秦伯親統(tǒng)大兵勤王,已在河上,不日渡河矣?!焙冗M(jìn)曰:“秦公志在勤王,所以頓兵河上者,為東道之不通故也。如草中之戎、麗土之狄,皆車馬必由之路,秦素未與通,恐其不順,是以懷疑不進(jìn)。君誠行賂于二夷,諭以假道勤王之意,二夷必聽。更使人謝秦君,言晉師已發(fā),秦必退矣?!蔽墓黄溲?。一面使狐偃之子狐射姑,赍金帛之類,行賂于戎、狄,一面使胥臣往河上辭秦。
? ? ? ? 胥臣謁見穆公,致晉侯之命曰:“天子蒙塵在外,君之憂,即寡君之憂也。寡君已掃境內(nèi)興師,代君之勞,已有成算,毋敢煩大軍遠(yuǎn)涉?!蹦鹿唬骸肮讶丝謺x君新立,軍師未集,是以奔走在此,以御天子之難。既晉君克舉大義,寡人當(dāng)靜聽捷音。”蹇叔、百里奚皆曰:“晉侯欲專大義,以服諸侯,恐主公分其功業(yè),故遣人止我之師。不如乘勢而下,共迎天子,豈不美哉?”穆公曰:“寡人非不知勤王美事,但東道未通,恐戎、狄為梗。晉初為政,無大功何以定國,不如讓之?!蹦饲补涌{隨左鄢父至氾,問勞襄王。穆公班師而回。
六、襄王復(fù)國
? ? ? ??周襄王十七年(魯僖公二十五年,鄭文公三十八年,晉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晉文公大軍勤王,三月甲辰,晉軍戰(zhàn)于陽樊。此時太叔帶正與隗氏在溫地度蜜月。于是晉文公立刻兵分兩路,一路兵圍溫地,一路到鄭國迎接襄王。夏四月丁巳,晉文擁立襄王入王城復(fù)國。而此時溫地也已經(jīng)被晉軍攻破,太叔帶與隗氏在隰城明正典刑雙雙被殺,終做一對兒黃泉鴛鴦。
? ? ? ? 自周惠王二十二年(元始前655年)齊桓于首止尊王立長,強(qiáng)壓王子帶;到周襄王四年(元始前648年) 太叔帶一亂周國;再到周襄王十六年(元始前636年)太叔帶二亂周國。這場綿延二十年的立儲之禍終于在兩代霸主的努力下徹底平息了!
? ? ? ? 卻說胥臣以秦君退師回報,晉兵遂進(jìn)屯陽樊,守臣蒼葛出郊外勞軍。文公使右軍將軍郤溱等圍溫,左軍將軍趙衰等迎襄王于氾。襄王以夏四月丁巳日復(fù)至王城,周、召二公迎之入朝。不在話下。溫人聞周王復(fù)位,乃群聚攻頹叔、桃子,殺之,大開城門以納晉師。太叔帶忙攜隗后登車,欲奪門出走翟國。守門軍士,閉門不容其去。太叔仗劍砍倒數(shù)人。卻得魏犨追到,大喝:“逆賊走那里去?”太叔曰:“汝放孤出城,異日厚報。”魏犨曰:“問天子肯放你時,魏犨就做人情?!碧宕笈?,挺劍刺來,被魏犨躍上其車,一刀斬之。軍士擒隗氏來見,犨曰:“此淫婦,留他何用!”命眾軍亂箭攢射??蓱z如花夷女,與太叔帶半載歡娛,今日死于萬箭之下。胡曾先生詠史詩云:逐兄盜嫂據(jù)南陽,半載歡娛并罹殃。淫逆倘然無速報,世間不復(fù)有綱常。
? ? ? ? 魏犨帶二尸以報郤溱,溱曰:“何不檻送天子,明正其戮?”魏犨曰:“天子避殺弟之名,假手于晉,不如速誅之為快也!”郤溱嘆息不已,乃埋二尸于神農(nóng)澗之側(cè)。一面安撫溫民,一面使人報捷于陽樊。
七、陽樊歸晉
? ? ? ? 周襄王十七年(魯僖公二十五年,鄭文公三十八年,晉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夏,在晉文的幫助下,周襄王成功復(fù)國。之后遂大賞群雄,尤其是對于晉文,周天子毫不吝嗇的將周本就不多的城邑割出溫、原、陽樊、茅四邑以贈晉文。晉文拜謝,至此晉國的勢力范圍終于到達(dá)了南陽。
? ? ? ? 但可惜事情并沒有這么順利,由于晉軍勤王時第一戰(zhàn)就是圍攻陽樊,而戰(zhàn)場上刀劍無眼,多有誤傷,因此不少陽樊之民不愿歸晉。面對緊閉的城門,接收陽樊的晉軍大怒,欲下令攻城。陽樊守軍言道:“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睍x將亦覺有理,遂稟報晉文,晉文權(quán)衡后下令,允許陽樊中不愿歸晉的百姓歸周,并嚴(yán)令晉軍不得途中報復(fù)。之后剩下的陽樊之民恭迎晉軍入城,至此陽樊徹底歸晉!
? ? ? ? 晉文公聞太叔和隗氏俱已伏誅,乃命駕親至王城,朝見襄王奏捷。襄王設(shè)醴酒以饗之,復(fù)大出金帛相贈。文公再拜謝曰:“臣重耳不敢受賜。但死后得用隧葬,臣沐恩于地下無窮矣?!毕逋踉唬骸跋韧踔贫Y,以限隔上下,止有此生死之文,朕不敢以私勞而亂大典。叔父大功,朕不敢忘!”乃割畿內(nèi)溫、原、陽樊、攢茅四邑,以益其封。文公謝恩而退。百姓攜老扶幼,填塞街市,爭來識認(rèn)晉侯,嘆曰:“齊桓公今復(fù)出也!”
? ? ? ? 晉文公下令兩路俱班師。大軍屯于太行山之南,使魏犨定陽樊之田,顛頡定攢茅之田,欒枝定溫之田,晉侯親率趙衰定原之田。為何定原之田,文公親往?那原乃周卿士原伯貫之封邑,原伯貫兵敗無功,襄王奪其邑以與晉,伯貫見在原城,恐其不服,所以必須親往。顛頡至攢茅,欒枝至溫,守臣俱攜酒食出迎。
? ? ? ? 卻說魏犨至陽樊,守臣蒼葛謂其下曰:“周棄岐、豐,馀地幾何!而晉復(fù)受四邑耶?我與晉同是王臣,豈可服之。”遂率百姓持械登城。魏犨大怒,引兵圍之,大叫:“早早降順,萬事俱休!若打破城池,盡皆屠戮!”蒼葛在城上答曰:“吾聞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今此乃王畿之地,畿內(nèi)百姓,非王之宗族,即王之親戚。晉亦周之臣子,忍以兵威相劫耶?”魏犨感其言,遣人馳報文公。文公致書于蒼葛,略曰:四邑之地,乃天子之賜,寡人不敢違命。將軍若念天子之姻親,率以歸國,亦惟將軍之命是聽。
? ? ? ? 因諭魏犨緩其攻,聽陽民遷徙。蒼葛得書,命城中百姓:“愿歸周者去,愿從晉者留?!卑傩赵溉フ叽蟀耄n葛盡率之,遷于軹村。魏犨定其疆界而還。
八、原邑歸心
? ? ? ??周襄王十七年(魯僖公二十五年,鄭文公三十八年,晉文公二年,秦穆公二十五年,元始前635年),晉文因扶周之功而得賜溫、原、陽樊、茅四邑。其中溫、陽樊、茅三邑已先后歸晉,唯有原邑實力強(qiáng)大,不愿附晉,故拒不奉命。
? ? ? ? 晉文帶兵圍原,并向原邑軍民立諾道,晉軍只帶三日之糧,若三日之后,原邑不降,晉軍自當(dāng)歸晉。第三日夜得報,原邑百姓已經(jīng)打算歸晉了,再等等必能克原。但晉文言道:“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于是立刻下命撤軍。
? ? ? ? 原邑百姓聽說后,折服于晉文的氣度,立刻決定歸晉,紛紛前去挽留晉軍,終于在三十里外追到了撤離的晉文,之后晉文就在原邑百姓的苦苦挽留下,接受了原邑。至此,這場周天子之亂完美收官,晉文霸業(yè)初具規(guī)模!
? ? ? ? 再說文公同趙衰略地至原。原伯貫詒其下曰:“晉兵圍陽樊,盡屠其民矣!”原人恐懼,共誓死守,晉兵圍之。趙衰曰:“民所以不服晉者,不信故也。君示之以信,將不攻而下矣。”文公曰:“示信若何?”趙衰對曰:“請下令,軍士各持三日之糧,若三日攻原不下,即當(dāng)解圍而去?!蔽墓榔溲?。到第三日,軍吏告稟:“軍中只有今日之糧了!”文公不答。是日夜半,有原民縋城而下,言:“城中已探知陽樊之民,未嘗遭戮,相約于明晚獻(xiàn)門。”文公曰:“寡人原約攻城以三日為期,三日不下,解圍去之。今滿三日矣,寡人明早退師。爾百姓自盡守城之事,不必又懷二念?!?/p>
? ? ? ? 軍吏請曰:“原民約明晚獻(xiàn)門,主公何不暫留一日,拔一城而歸?即使糧盡,陽樊去此不遠(yuǎn),可馳取也?!蔽墓唬骸靶?,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三日之令,誰不聞之?若復(fù)留一日,是失信矣!得原而失信,民尚何憑于寡人?”黎明,即解原圍。原民相顧曰:“晉侯寧失城,不失信,此有道之君!”乃爭建降旗于城樓,縋城以追文公之軍者,紛紛不絕。原伯貫不能禁止,只得開城出降。髯仙有詩云:口血猶含起戰(zhàn)戈,誰將片語作山河?去原畢竟原來服,譎詐何如信義多!
? ? ? ? 晉軍行三十里,原民追至,原伯貫降書亦到。文公命扎住車馬,以單車直入原城,百姓鼓舞稱慶。原伯貫來見,文公待以王朝卿士之禮,遷其家于河北。文公擇四邑之守曰:“昔子馀以壺飧從寡人于衛(wèi),忍饑不食,此信士也。寡人以信得原,還以信守之。”使趙衰為原大夫,兼領(lǐng)陽樊。又謂郤溱曰:“子不私其族,首同欒氏通款于寡人,寡人不敢忘?!蹦艘脏S溱為溫大夫,兼守攢茅。各留兵二千戍其地而還。后人論文公納王示義,伐原示信,乃圖伯之首事也。畢竟何時稱伯,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