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羽觴沙頭渡,祓禊桃花泊春塢——上巳節(jié)
三月羽觴沙頭渡,祓禊桃花泊春塢——上巳節(jié)
目錄:
一、洋洋暮春,厥日除巳——上巳名稱略考
二、佩蘭祓禊,流觴雅集——上巳風物節(jié)俗
三、華夏之根,扶桑之木 ——傳統(tǒng)文化失落的喟嘆
四、上巳節(jié)詩文賞析
五、上巳復興方案設計
“暮春春服成,粲粲綺與紈。金雀垂藻翹,瓊佩結瑤璠。方駕揚清塵,濯足雒水瀾…… ”
—— 北周·庾信
“生生不息的時光,從彼黍離離的灃滈流往蒹葭蒼蒼的雒水,流過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過秦漢綿柳輕飏的渭水,流過大唐楊花迷離的曲江……沖走了漂浮的羽觴,模糊了麗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靨化作漣漪散去,逝者如斯。”
——題記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一、 洋洋暮春,厥日除巳——上巳名稱略考
夏歷三月初三日曾是華夏傳統(tǒng)的上巳節(jié),那是一個以潔凈、麗人、流觴和雅集做關鍵詞的隆重節(jié)日。同諸多華夏傳統(tǒng)佳節(jié)一樣,它已消失在漫漫的歲月漣漪中;如今,只有在遙遠的東
瀛,在三月桃花中的女兒節(jié)里還能依稀覓到她遠去的身影。
上巳節(jié),因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
干支紀日法相傳從軒轅黃帝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完整的六十干支,所以至少在殷商時代干支紀日就已經(jīng)明確使用,并且始終從未錯、亂、斷過一日,一直延續(xù)至今,可謂是世界紀日史上的一個奇跡。三月的第一個地支為巳的日子,就是最初上巳的節(jié)期。
上巳節(jié)用巳日??赡芘c臘祭有關,臘祭用戊日是漢承秦的風俗。另外這也可能受到了戰(zhàn)國“建除家”擇日方式的影響。所謂建除家,是以建除十二辰定日吉兇者。按《淮南子·天文訓》記:“(正月)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zhí),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杓;戌為成,主小德;亥為收,主大德;子為開,主太歲;丑為閉,主太陰?!笔ǔ辛鶅?,其中巳為兇日在《爾雅》中也有反映,其記道:“(太歲)在巳曰大荒落”。辰巳為兇的觀念甚至已深入先人的生活觀念,據(jù)《后漢書·鄭玄傳》載,東漢獻帝建安五年歲在庚辰,是年春,鄭玄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他醒后以讖驗合,知命當終,后來不久便去世。北齊劉晝在《高才不遇傳》中對此做出了總結性評論:“辰為龍,巳為蛇,歲到龍蛇賢人嗟?!彪m有事后諸葛亮之嫌,但這個帶有秦漢時代特色的讖意故事現(xiàn)在聽來還是有些陰涼氣的。不過,縱觀歷史,怪力幽冥在陽氣甚重的華夏地界終究無法主導,先民深信,但凡有兇,就一定能尋到破除之法。何況祖先們的確聰明,建除家用了以兇克兇的法子,讓兩兇相遇強者勝,以滿破平,如《越絕書》載:“執(zhí)辰破巳?!彼?,三月(辰月)上巳正是這樣一個破除巳兇的重要日子。
故此,上巳還作上除、除巳。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說:三月建辰,則巳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上除之除,即破除之意。這樣一翻譯,上巳的節(jié)日內容就很清楚了。晉左思《齊都賦》有上除的用法:“太陽季月,上除之辰,無大無小,祓于水陽?!?,至于除巳,與上除同意,如東漢蔡邕《禊文》講:“洋洋暮春,厥日除巳。”
漢時,祓禊這一隆重的禮儀宗教活動確定在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后為了方便記憶,人們干脆將上巳節(jié)固定在了三月初三日,如《晉書·禮志》所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睆拇耍氯仗鞖庑?。在這個滅兇除巳的日子中,化兇為吉的破除之法就是祓禊(fú xì)。上巳的名稱首見于漢代典籍,但祓禊的習俗周代即有。《周禮·春官》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之句,東漢鄭玄對此注解道:“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庇么杭镜那迦陀袣⒕πУ奶m草洗浴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科學依據(jù)的。
二、佩蘭祓禊,流觴雅集——上巳風物節(jié)俗
祓禊修潔
祓禊是上巳最古老的習俗。華夏先民重修潔凈身,尤好洗浴。這種帶有宗教儀式的洗浴稱為祓禊,祓,是祓除病氣,禊,是修潔凈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兇疾的祭祀儀式。一年中有禊日多個,例行固定的便是三月時令的“春禊”以及對應的“秋禊”。祓禊之俗的起源已不可考,有可能源于上古。周代時,天子指定專職的女性神職人員掌管此事,《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歲時祓除釁浴?!?/p>
兩漢祓禊流行,張衡《南都賦》記載了西漢時的春禊:“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于陽濱?!痹凇稘h書》和《后漢書》的禮儀志中都有類似的記錄:“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即?。?,為大絜?!比律纤龋徽撌枪賳T還是百姓,都要去水邊洗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污垢和病害,人們將這一活動稱為“大絜”。上巳節(jié)祓禊從東漢開始盛行于朝野。
晉張華《上巳》云:“姑洗應時月,元巳啟良辰?!睒犯娂€有《祓禊曲三首》,大約就是《西京雜記》所說“漢宮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一直因延到唐代,傳以為曲。
一般規(guī)律,先有節(jié)日,后有故事。關于上巳的起源,南北朝梁人吳均的《續(xù)齊諧記》記載了晉代兩位尚書郎在晉武帝面前的一番爭論。尚書郎摯虞認為,上巳節(jié)來源于漢章帝時一個與亡女有關的故事:據(jù)說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覺得很奇怪,于是紛紛相攜至水濱盥洗以驅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觴,曲水之義起于此;另一位尚書郎束皙卻認為:周公城雒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奉水心劍,這兩事才是本源。而“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大概是樸實的解釋更可信吧,爭論的結果是摯虞得賜“金五十斤”,而束皙卻左遷為陽城令。
很多節(jié)日的起源故事都有很明顯的附會痕跡,但人們依然津津樂道,千載不休。習慣成自然的力量是很大的,這個故事不僅讓上巳祓禊的古老習俗再一次得到鞏固,還傳到日本,使上巳節(jié)在日本發(fā)展成為女兒節(jié)。
上巳是唐代三大節(jié)日之一,雖然祓禊不再是唯一的節(jié)俗,但依舊是重要的一樣活動。崔灝《上巳》詩“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就描寫了長安祓禊傾城出動的盛況。王維《三月三日曲江侍應制》“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則是宮廷祓禊的記述。其中最為動人的則是杜甫的《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了,如今依然膾炙人口。
唐以后流觴聚會的禊飲之俗漸衰。南宋范成大在《觀禊帖有感三絕》中傷感地嘆道:“三日天氣新,禊飲傳自古。今人不好事,佳節(jié)棄如土。”自此,上巳的祓禊逐漸衰落直至消失。
歡會游春
先人行事很講究順天應時,在先人看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僅只是自然界的變化,也是人應遵循的規(guī)律。因而春日不狩不漁,以利萬物繁育?!吨芏Y·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鄙纤仁乔嗄昴信潭ǖ臍g會時節(jié)。不僅順天,還是國策,誰不遵從是要受罰的。那一天,青翠的大地上四處飄揚著歡歌笑聲,青年男女們結伴對歌,互贈信物,在清新的水湄山阿私定終身。這是一個很美的場景:芍藥,蕑草,士與女,還有“瀏其清矣”的溱水洧水……一切如《詩經(jīng)·鄭風·溱洧》所現(xiàn)。《溱洧》是一首很美的詩,可惜如今人們卻很難體會其中的虔敬和真摯,注意力偏離那種令人感動的生
命張力,轉向了別處。
在日月流轉了很久以后,人們不再有當初的思無邪,且隨著倫理觀念的加強及婚姻制度的完善,原始的以繁衍為目的的春日歡會顯得沒有那么必要了。不僅國家政策不再鼓勵,社會倫理道德反而進行制約。但唯一沒有變的是人們對春日降臨的熱情。畢竟冬日依然難熬,大地回春依然是久旱逢霖樣的喜事。對于少受冬日折磨,又難有親近自然機會的今人來說,怕是很難像先人一樣體悟春天的涵義了?!墩撜Z·先進》記述: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于孔子,各談其志,曾子勾畫出這樣一幅圖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薄白余叭粐@曰:吾與點也!”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并不玄遠,所向往者,便是這樣一幅融融的上巳游春圖。
這樣的圖景在西晉陸機的《日出東南隅行》中有更妍麗的描繪:
“暮春春服成,粲粲綺與紈。金雀垂藻翹,瓊佩結瑤璠。方駕揚清塵,濯足雒水瀾。藹藹風云會,佳人一何繁。南崖充羅幕,北渚盈軿軒。清川含藻景,高岸被華丹。馥馥芳袖揮,泠泠織指彈。
悲歌吐清響,雅韻播幽蘭。丹唇含九秋,妍跡凌七盤。赴曲迅驚鴻,蹈節(jié)如集鸞。綺態(tài)隨顏變,沉姿無定源。俯仰紛阿那,顧步咸可歡。遺芳結飛飆,浮景映清湍。冶容不足詠,春游良可嘆?!?/p>
宋以后上巳漸衰,不僅禊飲不盛,連游春踏青的活動也逐漸淡化,節(jié)俗無存,節(jié)日僅成為一個文人墨客借景抒懷的日子。宋人周必大有詩句“修禊歸來卻踏青,臨流謀野兩關情”,《全元散曲》倒是有一曲傳神的上巳描繪:“修禊潭,水如藍,車馬勝游三月三。晚歸來,酒半酣,笑指西南,月影娥眉淡?!泵鞔胫文觊g,江蘇《吳江縣志》記載:“上巳日,郡人傾城而出,游于百湖山水間,邑亦有游者,是日喧盛,飲者、博者、交易者、閑觀者,不下萬人?!敝链?,上巳節(jié)完全成為一個外出聚會的日子,其原先的節(jié)俗消散殆盡,已無特色可言。
招魂解神
招魂續(xù)魄、解神還愿的內容或許是祓禊和春會儀式的附屬。《溱洧》本是上巳水邊祓禊春會的
寫照,而韓詩注《溱洧》則曰:“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xù)魄,祓除歲穢……三月上巳之辰,此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拂除不祥?!比藗冊谝巴饣蛩呎袉居H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
北周虞信有一首很有畫意的《春賦》:“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比漳合潞舆叺摹敖馍瘛倍嗌儆幸恍┦捤鞯囊馕?。中古前的節(jié)日遠沒有后世那般熱鬧,但后世也少了之前那份對天地的虔敬和心中的寧靜。所謂解神,即還愿謝神。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世間善治宅舍,鑿地掘土,功成作解謝土神,名曰謝神?!笔鴷懘饡x武帝曲水之問提到的“周公卜筮定東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飲”的故事,也是一種得福于天的歡欣與酬謝。
高禖祈子
上巳另一起源甚早的古俗是高禖祈子。“禖”同“媒”,禖又來自于“腜”?!墩f文·四下骨部》:“腜,婦始孕兆也?!薄稄V雅·釋親》稱:“禖,胎也。”又傳:高辛之世,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為媒神,稱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又因古時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稱“郊禖”的。按十二地支紀月法,三月為建辰之月,“萬物發(fā)生于辰,而歸寂于戌”,三月正是迎接生命降臨的時節(jié)。
上巳日的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傳。還產生一種“曲水浮素卵”的風俗,多見于魏晉南北朝記載。
晉人張協(xié)《洛禊賦》講禊日“祓除于水濱……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于中河”。晉潘尼《三日雒水作詩》有“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流歸”之句。晉以后,浮素卵變成浮絳棗。梁蕭子范《家園三日賦》說“浮絳棗于泱泱”;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也說“參差絳棗浮”。
還有一些上巳求子之俗的孑遺:《三輔黃圖》卷四說漢代長安有“百子池”,上巳時人們在此張樂,應是求子之地。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二二中說宋代金堂縣有一井,“每歲三月三日蠶市之辰,遠近之人祈乞嗣息必于井中,探得石者為男,瓦礫為女”。
曲水流觴
世俗歡樂在民生中的比重與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質樸、莊重、虔誠與宗教氣氛一并淡去。古老的上巳節(jié)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儀式,而后則逐漸演變成了水邊宴飲賦詩的風雅活動。曲水流觴、宴飲雅集逐漸登上三月初三日的上巳舞臺,成為這一節(jié)日的主打活動,尤為文人雅士所好。
流觴,亦稱流杯,美其名曰曲水流觴、九曲流觴。諸人投一木杯于上游,聽其流下,止于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懸浮于水,另有一種陶制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曲水流觴源于周王修禊飲于曲洛時,一只酒觴不當心掉入了雒水,流杯泛波,下游撿杯人一飲而盡,興致大好,故謂之“月光禊洛”。《逸詩》云:“羽觴隨波泛”,不知是怎樣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按照此說,流觴就是一次美好的歪打正著。
魏晉是個褒衣博帶、雜裾垂髾的風雅時代,文人墨客于水濱修禊少不得詩酒,隨即,雅集中流行起了這種頗具風雅的游戲。晉《荊楚歲時記》所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睆埲A《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第二首有“羽觴波騰”之句,前引潘尼詩的“羽觴乘波進”,鮑照《三日》詩的“臨流競覆杯”和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的“百戲俱臨水,千鐘共逐流”,都描繪了流杯的盛大規(guī)模??梢姰敃r曲水流觴在士人雅集中已相當流行。
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記載是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修禊活動。東晉永和九年歲次癸丑(西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召集筑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四十二人,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許公里處)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飲酒吟詩,共得三十七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這些詩所寫的序。這次上巳修禊,不僅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還為后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曲水流觴在魏晉時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唐時此風猶盛,至宋漸稀。
上巳是唐代三大節(jié)日之一,在節(jié)前五天,按照官吏職位高低,分賞一些宴會費用。從唐代詩歌內容來看,舉行過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可以“連騎長楸下,浮觴曲水湄”的曲江。
曲江古稱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東南的大雁塔附近。這個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漢代建樂游園,唐開元年間再度加以修復,成佳境。這里“綠絲垂柳遮風暗,紅藥低叢拂砌繁。歸澆曲江煙景晚,未央明月銷千門”——李紳《憶春日曲江宴后許圣芙蓉園》。天子常在此宴賜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風雅“曲水流觴”之意。
上巳式微,這種流觴的活動卻保留下來,逐漸移進了室內,只讓酒杯在宴桌上“漂流”,傳到誰面前誰就要飲酒吟詩。比如這詩如規(guī)定必須帶“月”字的,便稱之為“‘月’字流觴”。當上巳逐漸遠離了水的靈氣,酒與詩這兩樣風雅之物也漸漸帶了濁氣。上巳最后消失,而單單這種斗酒游戲的留存也只是無奈而悲哀的買櫝還珠。
流觴之俗,還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據(jù)東晉郭豫生《述征記》載,洛陽城廣場門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北京的故宮乾隆花園、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也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鑿成的細小溝槽,曲曲如蛇蚓,灌水而作“曲水”之勢?;实垲}寫匾額為“禊賞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稱流杯亭。可見曲水流杯之俗傳至清代。然而這時,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觴雅趣變成達官貴人們不拘時節(jié)、不畏風雨的隨時“親近”。流觴的游戲是保留了,但哪還有一點上巳流觴的神韻?
上巳射禮
北朝至唐,上巳還有射箭、射禮的禮俗。陸翙《鄴中記》記述羯族后趙石虎在鄴城筑有華林園,三月三日與公主妃嬪“臨水施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宴飲終日”。
《隋書·禮儀志》記載了北齊的上巳的騎射風俗:“后齊三月三日,皇帝常服乘輿詣射所,升堂即坐,皇太子及群官坐定,登
歌,進酒行爵。皇帝入便殿,更衣以出,驊騮令進御馬,有司進弓矢。帝射訖,還御坐,射懸侯又畢,群官乃射?!比绻f這種射箭活動還只是北朝胡人純粹的弓馬習俗,那么北周庾信所作《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中提到的上巳騎射已經(jīng)有那么一點漢民族“射禮”的味道了:“既觀賢于大射,乃頒政于司弓。變三軀而畫鹿,登百尺而懸熊。繁弱振地,鐵驪蹋空。禮正六耦,詩歌九節(jié),七札俱穿,五豝同穴。弓如明月對堋,馬以浮云向埒;雁失群而行斷,猿求林而路絕??赜窭斩鴵u星,跨金鞍而動月?!?/p>
春季狩獵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風俗,這大概是上巳節(jié)出現(xiàn)射箭這一節(jié)俗的原因。不過,隨著隋唐帝王對華夏禮儀的匡扶,上巳節(jié)的騎步射活動正式采用了禮樂相和的華夏射禮,成為一種新的節(jié)日風尚。不過,此時的上巳騎射并未完全消除。
射禮在周禮五禮中屬于嘉禮,射禮中的“大射”是一種國家級的禮儀。唐代上巳時,大射禮盛于宮廷?!短茣ご笊洹酚涊d了太宗、高宗、玄宗時多次舉行大射的事件。玄宗時大射禮已染上拜金的惡習,“開元四年三月三日。賜百官射?!睘榱烁锌搭^,對射箭出色者將賜以馬、綾、布帛等,故《舊唐書·許景先傳》里很諷刺地把上巳節(jié)稱為“賜射節(jié)”。因奢靡之嫌,開元八年(西元720年)在許景先的建議下,大射被廢止。
戴薺插柳
上巳節(jié)以香蕙藥草除晦的觀念一直流傳下來。最初喜用蘭草,后來,暮春時節(jié)遍地的薺菜花得到青睞。如今的三月三日這天,南京人都習慣用薺菜花來煮雞蛋,祈福去災,可謂上巳孑遺了。
薺菜
據(jù)說可祛蟲蟻。南宋所撰《歲時廣記》卷一九引《瑣碎錄》說:“淮西人三月三日取薺花鋪灶上及床席下,可避蟲蟻,極有驗?!碧K東坡《物類相感志·總論》也說:“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檠上,則飛蛾蚊蟲不投。”
明代時上巳日很流行頭戴薺菜花。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謬云‘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痹谝恍┟鞔胤街局卸嗵岬酱魉j菜花有豐年之兆。
薺菜花的第二個功效據(jù)說是明目。嘉靖河南《永城縣志》:“男婦多出采薺花插之終日,俗云避眼疾。”在顧祿《清嘉錄》中有記載:“薺菜花,俗呼‘野菜花’。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驄D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亮花’?!彼j菜花驅蟲明目的效用在南唐陳士啟《食性本草》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都被予以肯定。 后來還時興一種“亮眼糕”:“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謂之亮眼糕?!笨梢?,上巳戴薺而來的明目,本身也成了節(jié)日里一種單純的祈愿。
柳也是帶有芳氣的避蟲草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唐中宗時,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戴之可免蠆毒。元代大都人認為,三月三日可脫貧窮,居民以菽黍秸做成圓圈套頭套腳,然后擲之水中,表示脫去窮晦,這有些祓禊傳統(tǒng)的延伸。戴柳外還有插柳,乾隆山西《武鄉(xiāng)縣志》說,三月三日“士人取柳枝遍插墻壁間,謂之驅毒蝎”。此外還有其他風俗。
上巳雜俗
其一,鼠麹餅團。
《荊楚歲時記》說,三月三日這一天,采摘鼠麹草,用蜜汁加粉調和,做成餅團,可以治療時氣病,認為三月三日與不好的時氣相連。類似的在崇禎時的《海澄縣志》中可尋:“采鼠草、麹草合粉為粿,薦祀之余,以相贈送。”令人想起《荊楚歲時記》的這番記載,此俗可謂源遠流長。
其二,星神祀。
《夢粱錄》記,南宋時道教認為,三月三日為北極圣佑真君的誕辰。這位神是北極星的人格化,在杭州一帶祭祀頗為隆重。此風俗流傳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也有相似的記載;三月三日北方興盛的是玄帝祀。玄帝,即為玄武帝,又稱真武帝、蕩魔天尊,也是道教大神。玄武形為蛇與靈龜?shù)暮弦唬谒撵`中是主北方的星辰。宋代稱其為真武。明永樂帝朱棣興起于北方,故對玄武崇敬有加,民間的玄帝祀從而更加普及。
其三,晴雨占桑,蛙鳴占農。
北魏賈思勰引六朝以前《雜五行書》說:“欲知蠶善惡,常以三月三日,天陰無日、不見雨,蠶大善。”南宋范成大有詩“薄暮蛙聲連曉聞,今年田稻十分秋?!?/p>
清顧祿《清嘉錄三月·田雞報》:“三日,農民聽蛙聲于午前后,以卜豐稔,謂之田雞報。諺曰:“田雞叫拉午時前,大年在高田;
田雞叫拉午時后,低田弗要愁。”動物對自然氣候的敏感遠甚于人,這些是有一定依據(jù)的。
其四,搶童子。
在四川溫江地區(qū)的武陽一帶,城隍廟臺子壩在做過法事后,將祭過神的木雕童子從臺上丟下來,圍觀的青壯年頓時如海水般翻騰,激烈爭搶。搶著后,晚間備齊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著木雕童子,騎馬送與事先約定的有錢而無子的人家,主人辦酒席以作酬答。此俗可能是上巳高禖的變異孑遺。
三、華夏之根,扶桑之木 ——傳統(tǒng)文化失落的喟嘆
三月三日①是日本五大節(jié)日之一的上巳節(jié),又名女兒節(jié)、雛祭或桃花節(jié)。這一天舉目盡是身著和服的婦女。象一朵朵桃花開在街頭,仿佛在提醒匆忙的行人春天已經(jīng)來臨。神社里這一天通常都有祓禊除厄的活動,有女兒的家庭,也會在一個特備的各層臺架上擺起“偶人壇”,并制作一些特殊的節(jié)日食品,來為自家的千金祝賀節(jié)日。
①日本國在明治改歷之后已經(jīng)將全部傳統(tǒng)節(jié)日改在西歷之上,上巳の節(jié)句亦已改在西歷3月3號了。
在日本,關于三月三日節(jié)俗的最早記載與中國人熟悉的曲水有關?!度毡緯o》顯宗天皇元年(西元485)三月條記:“三月上巳,(天皇)行幸后苑,令設曲水宴?!敝劣谇饔x,《增山井》稱:“曲水宴,流盃于曲水,始于日本記。此亦始唐土?!鼻饔x的習俗傳到日本后最初主要在天皇和貴族間流行,民間鮮有記載。在平安時代至室町時代,當時的日本人不僅在這一天和中國人一樣禊祓除邪,而且仿效晉人一樣設“曲水之宴”。前面提到的《續(xù)齊諧記》對日本上巳節(jié)有著直接的影響,束皙的周公雒邑說,多在日本典籍中提及。《續(xù)本朝文粹》載大江匡房《羽觴隨波賦》,稱:“昔周公之卜城也,瞻彼東雒,建我西周。開翠罇于岸上,濫羽觴于波頭……原夫豫游擇地,歡宴傳風。其說聞于束氏,其義起自周公”。
日本在平安時代(西元794~1192)引進了中國唐朝的上巳節(jié)的風俗,三月上巳日那天,人們用紙做成人形狀,放入河流飄走,寓意祓除病晦。后來這些漂流而走的偶人娃娃逐漸演變成為這個節(jié)日的亮點。至于日本為何以三月三為女兒節(jié),或許因為摯虞所主張的“徐肇傳說”與女兒有關。
那么回顧自己,我們的上巳又怎樣悄然消失了呢?分析一下,大概有一些緣由:
其一,恐怕與宗教心理的淡化有關。上巳三大節(jié)俗之一便是祓禊。當沐浴中的宗教儀式淡去后,便是一種沒有什么趣味的生活習慣。祓禊的除兇去晦之俗逐漸變異成為各種形式,如脫柳圈、漂偶人等。
其二,恐怕與國運衰落、文化荒頹不無關系。流觴興于魏晉至隋唐的文人墨客間。唐以后國運衰減,繁華散盡,人們宴游歡樂心思自然頹減。詩詞歌賦是中國原生的文學方式。華夏祖先最早對意境的品味更大于對講故事的興趣。流觴之俗正基于這種文學特點。宋代之后,詩詞荒蕪。從南北朝起,游牧民族的入侵便深重地影響了華夏文明,唐宋時對華夏文化的修復擋不住蒙古人的狂飚席卷。華夏文明又一次迎來了巨大的劫難。人們不再鐘情于詩風詞韻,轉而投向戲臺子上的五彩斑斕。詩意
不再,上巳何處寄托?
漫漫幾千年,中國人經(jīng)歷了一個從浪漫到理性,再到功利的嬗變過程。上巳的那些事兒,是否還能回到眼前?還是繼續(xù)成為我們眼中的異域風情和浪漫?
四、上巳節(jié)詩文賞析
上巳天然就帶有一種浪漫特質,使得它在流傳中被歷代文人的詩詞歌賦熏染包繞,成為一個在中國文學史、民俗史上有特殊地位的節(jié)日。從先秦流傳開始,從未少過蘭草芬芳,到了盛世大唐,自由綺麗的文學使這一古老的節(jié)日煥發(fā)出更加富麗多彩的面貌。
[詩經(jīng) 鄭風 溱洧]
這大概是早期最有名的上巳詩,《溱洧》屢為后世爭議,同時又屢為后世取材?!胺綔o渙兮”“瀏其清矣”兩句尤為生動——冰河解凍、春水蕩漾的生機畫面跳脫而出。上巳日那清新的春風撲面而來,少男少女些許羞澀而又淳樸勇敢的愛情,如同岸邊的野芍藥,曾經(jīng)生動而認真地開放在那片已經(jīng)消失的清朗天地……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薄扒彝^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薄扒彝^乎,洧之外,洵訏且樂?!本S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p>
[祓禊曲三首] 樂府詩集
《西京雜記》曰“漢宮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以后因循,至唐傳以為曲。
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蟬聲猶未斷,寒雁已成行。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何處堪愁思,花間長樂宮。君王不重客,泣淚向春風。
[蘭亭序] 王羲之
后人常謂右軍書法雄秀而嘆為觀止,而其文亦行云流水;暮春嘉日,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 『唐』陳子昂 《全唐詩》 第84 卷56 首
暮春嘉月,上巳芳辰。
群公禊飲,于雒之濱。
奕奕車騎,粲粲都人。
連帷競野,袨服縟津。
青郊樹密,翠渚萍新。
今我不樂,含意□申。
[麗人行]『唐』杜甫
杜子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繁花漸欲迷人眼的上巳、長安和大唐……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亂后曲江中]『唐』羊士諤
安史之亂、甘露之變……直到最后天下再次的分崩離析。曲江、上巳曾經(jīng)的繁華隨著大唐顛峰、中華輝煌的衰落而清冷——
憶昔曾游曲水濱,春來長有探春人。
游春人靜空地灰,直至春深不似春。
[新荷葉] 『宋』辛棄疾
論文思的細膩,誰抵得過宋人?初看以為要寫春情,筆一轉,又說到了別處。結尾竟拿了后世文人揶揄。宋代的上巳已沒有了唐的繁麗,但對于是日春思的刻畫,卻是獨到見解。
(上巳日,子似謂古今無此詞,索賦)
“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明眸皓齒,看江頭、有女如云。折花歸去,綺羅陌上芳塵。能幾多春。試聽啼鳥殷勤。覽物興懷,向來哀樂紛紛。且題醉墨,似蘭亭、列序時人。后之覽者,又將有感斯文?!?/p>
[墻頭馬上 第一折]『元』白樸
元代,上巳風情出現(xiàn)最多的地方是古代的戲劇里,比如這一句:“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jié)令。雒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
五、上巳復興方案設計
看似已經(jīng)作古的文化事物,往往會噴薄出驚人的生命力。華夏衣冠、冠禮、笄禮、上巳節(jié)……
不正是歷經(jīng)了漫長黑暗后枯樹上萌出的新芽嗎?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展望一下復興后的上巳節(jié)吧。
縱觀古來的上巳節(jié)俗風尚,我們總結了一些與上巳緊密關聯(lián)的關鍵詞,圍繞這些關鍵詞,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展開一系列新時代的節(jié)俗設計。
上巳節(jié)關鍵詞:水,香草,春天,生命,流觴,詩,酒,女兒……
【水,香草,春天,生命——重溫祓禊,親近自然】
套用今人一句俗語:水是生命之源。上巳與水有著不解淵源。傳統(tǒng)
祓禊,體現(xiàn)著人們對生命與自然的親近和向往。而二者間的媒介就是這天地間的靈秀——水。水邊生出中國文化偏愛的香草芳蓀,生出芳草萋萋的意境。在先人看來,高潔的香草有驅邪能力。暮春三月,香蕙遍地,香蒲、白蒿,還有《溱洧》里提到的蕑草,于人身體都有裨益。深諳天人之道的華夏祖先大概不會想到,若干年后他們的后代竟然要為環(huán)保事業(yè)奔波呼吁、狼狽不堪。
祓禊傳統(tǒng)是蘭湯沐浴,可惜如今的潔凈水源和人群比例遠遠失調,那么祓禊儀式該如何對待呢?于山溪沐浴當然是首選,對于大多數(shù)而言,可以取其意而簡化傳統(tǒng)。
甲、“近古版”祓禊
山溪清冽,落英滿溪……祓禊有別于普通沐浴和游泳,作為一項吉祥的儀式,裸浴的話可就煞風景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為祓禊儀式特別準備“浴衣”,姑且名之“禊服”吧。對女子來說,訶子等古典型外穿式內衣是不錯選擇。熱播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有許多溫泉浴的場景,公主王妃們的“浴服”就很值得借鑒。
友情提示:遠離深水,注意安全,謹防感冒。
乙、“簡化版”祓禊
到山谷溪流的郊外游春。將事先采摘好的蘭草香芷灑入水中,濯洗臉及手。手持香蕙,在河里蘸水,互相灑在頭上、身上,同時心中許愿以消災祈福。
丙、“室內版”祓禊
如果那天無法出游,也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在舉行一個室內“祓禊”儀式。首先在花店買一兩枝香草,準備一些藥草熏香,一只盛有清水的木盆或陶(瓷)罐 ,蘸水互灑。
友情提示:祓禊儀式畢竟源自宗教儀式,希望不要走上潑水節(jié)一樣的狂歡路線;祓禊儀式中,建議著漢服禮服,否則,儀式的莊重、優(yōu)雅將無從談起。
丁、其他去晦的儀式
可效仿先人脫柳圈、漂流去災方式。頭戴柳條編織的帽圈,或野花芳草,折紙船、偶人之類,嬉游結束后將戴過的柳枝、花草,以及折好的紙船、偶人之類放入河中漂流。寓意它們將帶走病晦。
【水,流觴,詩,酒——讓宴游更有文化氣息】
祓禊禮儀之后可舉行青年男女的聚會活動。君子手持佩蘭草,彬彬有禮地贈花于淑女,本是上巳最優(yōu)美的景致之一。先民喜愛的蘭草清新幽雅、象征品格與愛情的花草都是佩贈的佳選。當然,也可不拘形式,采擷山野清新花草相互贈送。眾人也可踏歌而舞、清弦雅歌。其樂融融。
友情提示:男子當有君子之風,女子也應有淑女雅韻。
“曲水流觴”是上巳著名的節(jié)俗,雖說后世逐漸移進室內,但憑心而論,沒有水的“流觴”,韻味陡低,不過,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節(jié)俗選擇,也是有意義的。
這樣,“曲水流觴”可以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有山林自然之水的流觴,比如“蘭亭雅集”式;
第二種是鑿石成曲水的流觴,比如各種流杯亭;
第三種就是宴桌上的詩酒流觴了。這種酒令雅致又不失歡慶。
民間一些文化協(xié)會、教育機構、社團組織,不妨可以考慮在夏歷三月三日這一天組織流觴雅集活動:找一條蜿蜒曲折、不寬闊的溪水,大家身著漢服盛裝,在兩岸席地而坐,選出一人擔任“司儀”,負責斟酒撈杯。先在一只輕質、特制的觴里倒上半杯酒,用撈兜輕輕放入溪水中,讓其順流而下。根據(jù)規(guī)則,觴在誰的面前滯留徘徊,就由司儀將觴撈起,送到誰的手中,此人將此酒一飲而盡,然后賦詩一首,或者表演其他的絕技;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賦詩或表演的話,那他就要被罰酒三大杯,或者罰他換當司儀,進行下一輪流觴……
近年來,有倡議者提出復興“蘭亭雅集”活動。2005年9月,浙江省將蘭亭雅集作為“文化空間”申報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好的舉措。如果我們的節(jié)日按照這個模式進行,還有人會喟嘆,中國的節(jié)日文化就剩下吃了嗎?
友情提示:此舉可拓展旅游項目開發(fā)思路
【水,香草,女兒——上巳水邊多麗人】
傳統(tǒng)的女子之美,不需任何形容詞,僅以兩物比擬即可,即“水”與“香草”,蓋取水之溫婉與香草之芬芳。上巳自古便有著濃郁的女性氣息,雖不像日本那樣明確定為女兒節(jié),因為華夏上巳的內涵要遠遠多于日本國,但麗人的身影永遠是上巳水邊一道絕美的風景:一千多年前的這天,長安城里的妙齡女孩多會穿著華麗的衣裳臨水嬉游。垂柳依依,春水漾漾,燕舞鶯啼,芳草萋萋……今天,女孩們何不再次穿起這樣美麗的傳統(tǒng)服裝,臨水照花,佩蘭祓禊,濡染水的靈氣?
說到適合上巳節(jié)的服飾,應該非我們漢民族的民族服飾——漢服莫屬。不管是從文化淵源、季節(jié)氣溫、氣質美感等方面考慮,端莊典雅的漢服是唯一適合傳統(tǒng)上巳節(jié)的民族服裝。古老浪漫、源遠流長的美麗傳統(tǒng),只有與之同樣積淀深厚的漢服可以承載;裙袂招展、帔帛飄飄的動感氣韻,也只有漢服可以展現(xiàn)。盛裝女孩們與春水綿柳相映成趣,我們就會依稀看到一千多年前那《麗人行》的動人場景。
(完)
注:
西歷即是公歷(格里高利歷)
夏歷即是農歷

修訂跋文
此文底本為溪山琴況與蒹葭從風二君于丙戌年所著之傳統(tǒng)節(jié)日復興計劃中之上巳節(jié)
復興方案。此華夏復興先行者之努力,吾輩敬仰之。但溪山、蒹葭二君涉獵廣博,博學多才,然對歲時節(jié)令、諸夏歷法方面則因為當時資料匱乏和網(wǎng)絡諸說匯雜,資料亦相對雜亂等原因,導致真?zhèn)坞y辨,所以無心之下使文字內容存在一些小訛誤,但此絕非溪山、蒹葭二君之責任,吾輩對此絕無任何苛責之心。但吾諸夏文明傳承千載,歷經(jīng)磨難,想吾泱泱華夏文明,還應正確傳承之。鄙人不才喜吾諸夏天文歷法歲時節(jié)令之事,所學十載略懂皮毛,所以遂起修訂厘正之心。每每至此想吾諸夏傳統(tǒng)節(jié)日,已近危殆。眾多不知吾諸夏典雅節(jié)日,燦爛文明。僅知傳統(tǒng)節(jié)日者,吃吃喝喝之契機。嘆哉!雖西洋節(jié)日盛行與社會本屬個人自由,本不宜干涉。但歲時節(jié)日,實乃民族文化之根脈與道統(tǒng)所系也。鄙人雖能力有限,但僅愿盡綿薄之力而已。所以提筆修訂,恐有不尊前輩勞動成果之嫌疑,刪改原文亦非文人之禮,但事出有因,還望眾君見諒海涵。此舉絕無私心,只為想向大眾傳播正確之諸夏文明矣。鄙人此心,望溪山前輩在天之靈、蒹葭從風君諒之,望炎黃始祖恕之。
農歷乙未年十二月十八日戊申(公歷2016年1月27號)?
宇謙恭跋敬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