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無所謂,朱元璋很疲憊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按照干支紀年法,是一個庚戌年,屬狗。
這一年,一個叫做茹太素的人鄉(xiāng)試中舉,被朝廷授予了監(jiān)察御史的官職。
監(jiān)察御史這個官職,始于隋朝,主要的工作內(nèi)容是負責監(jiān)察朝廷的百官的言行舉止,看誰不順眼,可以上折子彈劾他們,同時還負責監(jiān)督皇帝本人的一言一行,皇帝老兒平時說話辦事不講究,他們也可以批評皇帝。
當然,隋朝的國祚比較短,所以這個官職終隋一朝,并不具有典型性。
到了唐代,監(jiān)察御史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史書說他們可以“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意思是說唐朝的監(jiān)察御史,他不僅可以監(jiān)察皇帝和百官,還可以插手司法事務,哪兒有冤假錯案啊,哪兒有暴力執(zhí)法啊,他們都有權力管理。
不過您看,這幫人的權力雖然很大,都能和皇帝叫板,但問題是,他們的官階是很低的,平時上朝的時候都不能走正門,而只能從側面的小門進來,屬于是典型的官小權大。
唐朝,宋朝,元朝,監(jiān)察御史的直屬部門,叫做御史臺,然而等到明太祖朱元璋同志建立大明之后,明朝廢除了御史臺,而改稱都察院,又把監(jiān)察御史歸到了都察院的編制下。
都察院,主要負責彈劾和建言。
彈劾,就是彈劾百官,看誰表現(xiàn)不行就參誰一本,建言,則是可以直接向皇帝發(fā)表對國家時政的看法和建議。
都察院里的御史種類,那就很多了,管理層的有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以及左僉都御史和右僉都御史。

管理層的御史,主要負責明朝都城南京的監(jiān)察工作,主要拷打京官,但朱元璋畢竟不是割據(jù)一方的土皇帝,他治理的是整個天下,所以各個地方,也需要有人來監(jiān)察和管理,我們都知道,大明王朝有一十三省,所以朱元璋設置了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分別下到大明一十三省去監(jiān)察地方事務。
這些監(jiān)察御史,又叫做巡按御史,共計110人。
而這個茹太素,就是這110位監(jiān)察御史之一。
監(jiān)察御史在大明沒有什么稀奇的,稀奇的是,茹太素不過是鄉(xiāng)試中了舉人,就被朝廷授予了這個官職。
我們要知道,想要在明朝做官,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至少要通過五場大考,才有做官的機會。
明之科舉,分為五個流程,童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最開始的童試,它還不是一場考試,而是分為縣一級的考試和府一級的考試,通過縣級和府級考試,你就成為了一名童生,而成為童生,不代表你就能當官兒了,只代表朝廷認可你有了最基本的文化水平,有資格參加下一級別的考試。
第二級別的,叫做院試,這個院試,也分為兩場,一場叫做歲試,一場叫做科試。
童生們通過歲試,就成為了生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秀才”,而只有秀才才有資格參加接下來的科試。

這個科試,那是相當嚴格的,如果你通過了,那么你就算是擺脫了平民階級,成為了一名“士”,但也只是個榮譽稱呼,沒有官職也沒有權力,而如果你沒有通過,那么你還有可能受到朝廷的處罰,連“秀才”的頭銜也給你摘了。
童試和鄉(xiāng)試是擋在求官者面前的兩座大山,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力翻越,考試考到須發(fā)皆白,也不過是個童生。
通過院試成為“士”,那么就恭喜你,你有資格參加第三階段的考試,鄉(xiāng)試。
這個鄉(xiāng)試啊,它不是在鄉(xiāng)里舉辦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考試,還不是年年都有,而是三年一場,由各省分別舉辦。
鄉(xiāng)試的錄取率,那是很低的,每個省大概錄取一百多號人,而全國加起來,通過鄉(xiāng)試的,也不過一千人左右。
通過鄉(xiāng)試,你將會獲得一個全新的榮譽稱號,也就是舉人。
當了舉人,你的身份將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舉人雖然不是官職,但已經(jīng)代表你此時此刻已經(jīng)有了做官的資格,距離金榜題名,蟾宮折桂已經(jīng)不遠了。
當年窮困潦倒的范進同志在村里人見人嫌,就連他的老岳父都不待見他,后來范進中了個舉人,全村人大變臉,就連村里的鄉(xiāng)紳都忙不迭的跑到范進的家里送禮,那你可見在當時中個舉人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

這一千多號人寒窗苦讀數(shù)十年,終于脫穎而出成了舉人,之后他們將會前往大明的京師南京,參加第四階段的考試,會試。
會試,在京師禮部舉行,規(guī)模不大,但是難度更高,因為能來參加會試的,那都已經(jīng)是全國各地的精英,可以說這一場考試,那是高手如云,能通過會試的不過兩三百人,這兩三百人,我們稱之為進士。
成為進士,那就表示朝廷終于認可了你,你以后肯定是有官可做了,不過成績不好或者沒有通過會試的也不要擔心,朝廷也會在這些落榜的人中挑選一些,授予一些品階較低的官職,或者安排到官辦學校里去教書,而剩下這些春風得意的進士們,將會繼續(xù)參加他們?nèi)松凶詈笠粓?,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場考試,殿試?/p>
由于都是千辛萬苦走到這一步的,所以御前殿試不會再淘汰進士,而只是通過考試給進士們排個名次。
名次靠前的,那之后分到的官職就好一點,名次靠后的,那自然就要次一點。
不過大家不要以為,殿試結束之后進士們就能當大官,他們在剛剛入朝為官的時候,大多數(shù)都會被分配到翰林院去供職,那他們在翰林院里都做什么呢?大概就是一些抄抄寫寫,整理圣喻的工作,說白了,也是沒所謂的官職,哪怕你是狀元郎,名次全國第一的出身,你也得先到翰林院里磨煉磨煉,等到朝廷里有官員退休了,官位出現(xiàn)空缺了,你才有機會去補缺。
所以說,茹太素不過是考中舉人,他還沒有進行會試和殿試就被授予了監(jiān)察御史的官職,這在流程上是非常奇怪的。
唯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茹太素這個人在考試的時候表現(xiàn)良好,或者說他有過一些亮眼的功績,被朝廷發(fā)現(xiàn),乃至于被明太祖發(fā)現(xiàn),所以干脆繞過最后兩層的考試,直接給他安排了官職。
這個猜測,是合理的。

因為洪武三年舉人出身的茹太素做了監(jiān)察御史,洪武六年,也就是三年之后他就再度升職,改任四川按察使。
朋友們,按察使,那可是地方上的三四品大員,主管一省刑法,那不是一般人就能擔任的。
這樣的火箭式提拔,很明顯是由皇帝直接干預的。
然而,這還不算完,茹太素在四川干了一年的按察使后再度升職,從地方調(diào)回了京師,先后擔任刑部侍郎和刑部主事。
這兩個官職,那也都是明朝法律部門的要員。
您要說這個茹太素,他和皇帝的關系,還真是不一般。
茹太素這么一路走來,朱元璋沒少提拔他,所以他對皇帝很有感情,為了報效君恩,報效國家,茹太素就很想要發(fā)光發(fā)熱,因此他時常給朱元璋上奏疏,提一些對國家時政的看法的建議。
當然,這也是做臣子的本職工作。
上奏疏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茹太素這個人他比較啰嗦,寫奏疏往往動輒就是七八千字,而且每回都說不到點子上,因此朱元璋每次一看到茹太素上奏疏就頭痛,皇帝耐著性子拿起來讀,那把朱元璋折磨的是不要不要的。
皇帝對茹太素這種長篇大論本來就煩,但是茹太素卻對他這種行為越來越起勁兒,有一次竟然上了一封一萬多字的奏疏,朱元璋實在是沒有那么多精力去看,所以只能找了個大臣讓他代為朗讀,這位代讀的大臣讀啊讀,讀啊讀,讀到昏天黑地,讀到了一萬六千五百字的時候,朱元璋還是沒聽出個所以然。
朱元璋怒了,這茹太素寫的奏疏是又臭又長,這不純純是廢話,純純是耽誤自己時間么?
皇帝勃然大怒,實在是受不了了,干脆招呼左右,把茹太素按在地上就是一頓打,之后更是把茹太素貶出了京師,弄到了浙江去做參政。

浙江參政,那也等于是浙江地區(qū)的二三把手了,實話說朱元璋對茹太素也算是比較優(yōu)待了,雖然把他弄到了地方去上班,但這待遇總比流放嶺南要好得多。
然而,皇帝這個人吶,他還比較念舊,他知道茹太素這個人還是誠心報國的,只不過是性情耿直,比較迂腐,所以沒過多長時間,又把他從浙江調(diào)回了京師,授予了戶部尚書的官職。
戶部,古代財政部,尚書,古代部長,可以說,茹太素做官做到這個級別,就算是到頭兒了。
重回朝廷的茹太素很受皇帝恩寵,朱元璋還時常請茹太素吃飯,席間皇帝和茹太素推杯換盞,皇帝說了這么一句話:
金杯同汝飲,白刃不相饒。
你別看我現(xiàn)在跟你一起吃飯喝酒碰杯子,別看現(xiàn)在咱倆感情挺好的,可哪天你要是冥頑不靈,還像以前那么惹我,那我肯定還是要收拾你的,到時候把刀架到你的脖子上,那也是有可能的。
這句話說出來,那是很有威懾力的,一般大臣聽皇帝這么說,那肯定是誠惶誠恐,保不齊還得跪在地上磕頭謝恩,然而茹太素卻十分淡定的回復道:
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
我只知道一心一心的報效國家,至于你內(nèi)心是怎么想的,那我就無所謂了。
朱元璋聽完,大受震撼,認為這茹太素真不是一般人吶,真是一個正直的臣僚,然后皇帝沒過多久就把他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