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聲音外放,尊重地鐵乘客的“安靜權” | 南都快評
12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針對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根據(jù)地鐵方面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12月1日下午1點,執(zhí)法人員一共勸阻了19名電子設備外放的乘客。相關人士表示,對于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會以宣傳、勸阻為主;勸阻不成,態(tài)度惡劣的,再送軌交公安處理。執(zhí)法人員會不定時、不定期在車廂里面進行巡視;當乘客遇見不文明行為時,可撥打投訴熱線,就近車站的服務人員會趕到現(xiàn)場處理。此外,上海地鐵還逐步在列車車廂內(nèi)張貼標識,同時用廣播提醒乘客: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
據(jù)報道,國內(nèi)昆明、貴陽、蘭州等城市此前也已推出過相同禁令。對于這一舉措,許多乘客表示了支持,但地鐵靜音車廂是否能完全實現(xiàn),還要靠乘客自覺,需要市民素質(zhì)和意識的提升。實際上,公共空間尤其是密閉空間的噪音污染,還不僅僅是地鐵如此,日常生活中,公交車、高鐵甚至是出租車里,開大音量單方面自娛自樂、實為噪音污染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自嗨”者有的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把聲音擾民當回事;有些則是“我快樂所以你快樂”,太有“分享精神”,覺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屬于誠心放給你聽。但聲音這種東西,避之不及,躲也躲不開,聽者只能被動承受。這種耳朵被“強奸”的感覺,想必許多人都領教過。
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選擇忍氣吞聲,畢竟這事兒說大也不大,當面指出有點尷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有的乘客心情不好,可能就會說出來,引發(fā)口角沖突的也不是沒有。上海在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中明文禁止聲音外放,并派出人員執(zhí)法,是希望通過戒規(guī)來塑造新的乘車禮儀和文化,它表明,在日漸喧囂的城市空間里,享受安靜也是一種權利。這種權利過去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吃東西吃出異味是騷擾,在座位上橫臥是違規(guī),性騷擾“咸豬手”是違法,再加上如今的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正是在一步步訂立規(guī)矩、變成乘客之間的“默契”之下,公共空間里市民不被他人滋擾的權利才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說到“安靜”的權利,我還想說幾句題外話。根據(jù)我在海外生活和旅行的經(jīng)驗,車廂最為安靜的是日本東京地鐵——別說聲音外放,連乘客打電話、交頭接耳也會被其他人冷眼相對。不僅如此,連車廂內(nèi)的播報、地鐵站內(nèi)的提醒廣播也被減到最少。而現(xiàn)在大家普遍的認識是,聲音滋擾只來自其他不自覺的乘客,但像不必要、反復高聲量的地鐵播報,或者地鐵站電梯口放個無限循環(huán)的“乘坐電梯請扶好扶手、注意安全”大喇叭,在我看來都是滋擾。這一點,地鐵部門也要反省,尊重乘客“安靜權”就該以身作則一視同仁。
當然,我在日本的朋友也說,東京地鐵那么安靜,源于當?shù)厝斯ぷ鲏毫Υ?,這有時甚至成為人情冷漠和壓抑的證據(jù)(大阪地鐵里大聲說話的乘客就很多)。但客觀地講,假如你累了一天,或者不希望別人打擾,那么安靜的環(huán)境就可以讓你放松、感覺自在。有的城市會根據(jù)安靜程度(有無播報、可不可以交談)來區(qū)分不同車廂供乘客選擇??傊?,在自律與自在之間,我們還需要作出種種努力和嘗試,以共同建立一種符合人性、尊重個性又重視邊界、不打擾他人的城市公共文化。(麥 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