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石筍天下奇
? ? ? ? 泉州臨漳門外浮橋鎮(zhèn)黃甲街晉江北岸處,有一奇特古跡——石筍,石筍由純白色花崗巖經(jīng)簡單加工而成,形狀古樸,下粗上細,末端略作尖錐狀,其狀如巨筍聳立,故俗稱石筍。石筍其南為晉江下游,滔滔江水從其邊迂回而過,奔瀉入海,故這段晉江也別名筍江。想當年每當月明之夜,文人佳客泛舟筍江,確有佳趣,故成為泉州府著名八景之一的“筍江月色”。 ???????
? ? ? ? 據(jù)《泉州府志》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宋郡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石筍,明成化年間郡守張巖樸而屬之……”。私憾為何,不得而知,但可見北宋之前,石筍已存。補接復原后的石筍為五段圓柱體花崗巖壘疊而成。? ????
? ? ? ? 此古跡的來歷,學者專家考證說法不一:一說可能是原來居住泉南一帶的古百越人原始部族圖騰崇拜的遺物,則石筍雕制之年代久遠;二說或是婆羅門教生殖器崇拜;三認為是印度教的生殖器崇拜,與開元寺大雄寶殿后廊正中兩根綠輝巖石柱上的“濕婆圖騰浮雕”上的生殖器圖案同一源流,按此說,那么石筍之雕制系唐代時印度教傳入泉州之時。? ???
? ? ? ? 明代惠安人黃吾野詩稱石筍為“一片云根天琢成”,此“根”字在唐人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中,與祖同義。故泉州人又稱石筍為石祖,由此看來,石筍當為雅稱。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石筍是于解放初由原址移動約七八米,才位于現(xiàn)址的。移動前,石筍下面還有個基座,是由兩塊花崗巖石疊在一起,近似磨盤,其中一塊中間凹下,當?shù)厝朔Q為“仙尿盆”。泉州民俗信仰崇拜石筍,認為石筍可使不育婦女懷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豐登。認為膜拜石筍可促進人口的繁殖和物質(zhì)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兩個主要功能。? ????
? ? ? ? 惑于風水之說的泉州人,對石筍的功能還加以進一步發(fā)揮。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知州的高惠連,曾因“逞私憾”而做了兩件為后來泉州府郡社會輿論所無法原諒的事:一是把原位于泉州城南之東的府學西遷;一是把豎立于筍江之畔的石筍擊斷為二。人們因此把日后泉州府“衣冠遂減疇昔”的責任追究到他的身上去——因為他做的這兩件事破了泉州府仕進發(fā)達的風水。由于石筍被認為是關(guān)系到泉州人仕進發(fā)達的大事,所以南宋時即被修復,故乾道五年(1169年)時任泉州知州的王十朋才有詠石筍橋的詩句云:“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泵耖g又有傳說,稱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交會于筍江,但“山公”卑下,“山母”隆起,故堪輿家認為需建此陽物即石筍,以振乾綱,這純屬無稽之談了。? ????
? ? ? ? 石筍附近原有山川壇、泉郡接官亭。山川壇為露天祭壇,乃歷代泉州知府、晉江知縣(至解放前,泉州府衙、晉江縣衙均在泉州城內(nèi))每年春秋兩次祭掃風云、雷雨、山川之神以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之處。泉郡接官亭乃古時官員出城迎接新任知府、上級官員之處,始建年代無考,傳說為接宋幼主蒞泉而建。據(jù)郡志載,宋慶元四年(1198),臨漳門外有甘棠、棠陰、龜山三橋,三橋盡處有古接官亭,供奉觀音菩薩,亦稱觀音大士亭。山川壇、接官亭及三橋原已廢,近年修建石筍公園時重建。? ????
? ? ? ? 由石筍處往北望,可看到有大小相仿的兩座山峰并列雙峙,名朋山,又名雙陽山,其中略大的一座為大陽山,略小一座的為小陽山。古人用“若虎而蹲,若龍而奔”來描寫它,用“橫岡疊獻總縈蟠,忽有雙尖削翠巒,并蒂秋開金菡萏,連枝露浣碧瑯干”來形容它。但因其狀如女性之豐滿雙乳,泉人俗稱雙陽山為雙乳山,石筍附近原為觀雙乳山之較佳位置,石筍為陽,雙乳為陰,實為天然佳配。但數(shù)十年來泉州城市發(fā)展迅速,高層建筑如雨后春筍以至視線受阻,景致不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