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這個猶太女孩見證過的上海租界,比電影《八佰》更復(fù)雜

2020-09-05 15:58 作者:新周刊硬核讀書會  | 我要投稿



近期電影《八佰》熱映,很多人都對上海一邊是抗日的殊死搏斗、一邊是租界的歌舞升平印象深刻。


這不是虛構(gòu),這就是上海當時的魔幻現(xiàn)實。但在這幅畫面背后,舊上海還有更復(fù)雜的肌理。


舊上海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淞滬會戰(zhàn)時的上海,不同人都是怎么過活的?一個漂泊到上海的猶太人,會有怎樣的經(jīng)歷?“殖民地”“租界”的內(nèi)部生態(tài)是什么樣的?“租界”真的在抗戰(zhàn)時置身事外了嗎?


《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譯者、南京大學(xué)劉握宇老師做客硬核讀書會,分享猶太人麗蓮·威倫斯的回憶錄,同時也為我們撥開氤氳的歷史迷霧,從另一個角度,回望上海的舊時生活。


故事的主角麗蓮和劉握宇老師。圖/講者提供

我叫劉握宇,是一名近代史教師。我翻譯了《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這本書。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背后的故事。


我第一次聽說有這么一本書,大概是2009、2010年的冬天。那個時候我還是愛荷華大學(xué)東亞史的博士生。


在那個冬天,大雪紛飛的時候,我看到一個通知,說是有一個老太太要到我們這個城市來做演講,演講的題目是她在上海的經(jīng)歷。


我當時產(chǎn)生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好奇——這個老太太是一個猶太人,一個白種人,那么她和上海的關(guān)系到底是什么呢?


因為我正在寫博士論文,這個過程非常地艱辛和痛苦,所以沒有心情和時間去聽講座,就錯過了第一次機會。


但是我的心里面就埋下了一個種子,埋下了這個問號。等到博士論文寫完,大概是2011年底,或者2012年初的時候,我決定要去解開這個問號。


《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英文版。


這本書的名字很有意思,叫Stateless in Shanghai,Stateless的意思是“無國籍的”。


我更加好奇了,什么樣的人才會變成一個沒有國籍的人呢?她不算是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不算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公民,那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她又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上海呢?


于是我去愛荷華市的圖書館,找到這本書來讀。結(jié)果一讀之下不忍釋手,很快就把這本書從頭到尾都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一定要把它翻譯成中文,要讓更多的中國人讀到這本書。


為什么要讓中國人讀到這本書?因為我讀了《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之后才第一次知道,原來30年代、40年代的上海是這樣的,原來上海的這個租界是這樣的,原來生活在租界里的這些外國人,他們的生活是這樣的。


《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中文版,麗蓮·威倫斯著,劉握宇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 2018-1


我從這本書里面才第一次了解到如此詳實、豐富的細節(jié)。我是學(xué)歷史的,可是我之前讀過的所有歷史書當中,特別是學(xué)術(shù)著作當中,很少有如此生動有趣的。


過去我們對歷史的記憶都非常的籠統(tǒng),或者叫概念化,一提到上海的租界,就覺得這個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租界里的外國人就是帝國主義者、殖民主義者。


但是他們到底是些什么樣的人呢?他們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呢?這些就非常模糊。


老上海街景。/圖蟲創(chuàng)意


在讀的過程中,頭腦里會浮現(xiàn)出當時老上海的種種情景。這些老上海的種種情景并不是一幅幅僵硬的黑白照片,而是一幀一幀的、活動的、彩色的、充滿了生氣的,就跟我們今天平常的日常生活一模一樣的畫面。


就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在我頭腦里閃現(xiàn)。我想把這種感覺傳達給中國的讀者。


漂向上海


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蓮·威倫斯,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麗蓮·威倫斯為什么是一個無國籍的猶太人?她怎么出現(xiàn)在上海的?我們先來給大家講一講她的身世。


麗蓮為什么會出生在上海?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的爸爸媽媽在上海。接下來的問題是,她的爸爸媽媽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上海呢?他們不是中國人,他們都來自烏克蘭,都是猶太人。


這個跟歐洲的歷史有關(guān),特別是猶太人的歷史有關(guān)——我們都知道二戰(zhàn)期間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其實猶太人在歐洲很多地方都受到歧視和迫害,在俄國也是這樣的。


猶太人在俄羅斯農(nóng)村受到排斥。圖/維基百科


在斯大林時代,歧視猶太人的傳統(tǒng)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在烏克蘭,這些猶太人、猶太教依然受到種種壓迫,所以很多烏克蘭的猶太人最終選擇了逃離。


他們從烏克蘭坐火車橫穿西伯利亞,先是到海參崴,然后從海參崴到哈爾濱,再從哈爾濱南下。很多人留在了哈爾濱,所以哈爾濱有非常豐富的俄國文化的影響。還有很多人后來從哈爾濱繼續(xù)南下,就到了上海。


遠東鐵路線。 圖/維基百科


麗蓮的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到了上海,他們在到上海之前并不認識。他們在上海相識、相愛,然后就結(jié)婚,成了家。麗蓮就出生在這個家庭,她出生的時間是1927年。她有一個比她大幾歲的姐姐,她是老二。


麗蓮一出生就跟中國的政局,跟中國動蕩的社會歷史有一種密切的聯(lián)系。在她接下來20年的人生經(jīng)歷當中,她不斷地見證了上海所發(fā)生的一件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她成了歷史的見證人。


麗蓮的爸爸媽媽沒有國籍,所以他們的小孩也是無國籍的。那為什么會變成無國籍呢?


麗蓮的父母。圖/講者提供


那是因為她的爸爸媽媽逃離了烏克蘭,當時烏克蘭是蘇聯(lián)的一部分,蘇聯(lián)是跟沙皇俄國不同的一個政權(quán),所以當他們逃離烏克蘭的時候,也就放棄了自己的國籍。


所以他們既不是蘇聯(lián)的公民,也不是俄國的公民,因為俄國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他們就成了無國籍的公民。他們是白種人、是猶太人,但是他們是無國籍的人。


后來她的爸爸就謊稱自己是羅馬尼亞人,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麗蓮?fù)甑臅r候,她都以為自己的祖籍是羅馬尼亞,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是她爸爸杜撰了一個國籍,這背后有著令她感到非常痛苦的記憶。


無國籍女孩的上海童年


麗蓮出生在上海,1927年的上海是一個無比復(fù)雜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僅僅是國共斗爭的前沿,而且有著非常復(fù)雜的生態(tài)。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生態(tài)和文化,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首先是東亞的第一大都市,坐落在黃浦江邊,它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一個可以跟紐約、倫敦相媲美的國際化的大都市。


舊上海外灘。/圖蟲創(chuàng)意


這里有著各個國家的公民,有著各個國籍的人,甚至包括無國籍的人,都住在這個城市里,形成了一個一個不同的亞文化圈子。在這本回憶錄當中有一章非常精彩的敘述,麗蓮就講述了上海復(fù)雜的這么一個生態(tài)。


從一個小孩的角度來說,這種復(fù)雜性當然就體現(xiàn)在她的這個家庭里面,體現(xiàn)在她從小接觸的這些周圍的人當中。


比如說,她的母親會講猶太話,會講俄語。她的爸爸很聰明,不僅會講俄語,后來還學(xué)會了英語和德語,所以她的父親后來為加拿大的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報酬非常豐厚,生意很好。


戰(zhàn)爭年代,越是兵荒馬亂的時候,買保險的人就越多,所以他的業(yè)務(wù)非常好,不斷地得到提拔,這個家里的錢越賺越多,房子搬了好幾次,越搬越大。


如今的上海的原法租界地區(qū)。/圖蟲創(chuàng)意


所以如果從經(jīng)濟的角度來看的話,麗蓮家在上海的生活非常優(yōu)越,并且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從政治的角度來說,他們家是屬于無國籍的、住在上海的外國人。


她家里從小是由中國的保姆來帶這些外國的小孩——來撫養(yǎng)他們,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


這在當時的上海很普遍。這些在上海生活的外國人,他們的經(jīng)濟條件很好,當然可以雇傭得起中國的這些保姆、傭人、廚師,因為中國的這些傭人的價格對他們來說是很便宜的。


在麗蓮的記憶當中,有一個人對她的影響特別大,就是從小帶她們?nèi)忝瞄L大的一個中國的保姆,上海話叫阿媽。


上海的這些阿媽很多都是從農(nóng)村來的,特別是從浙江。麗蓮家的這個阿媽陪了他們很多年,是從浙江寧波的鄉(xiāng)下到上海來打工的。


在麗蓮的記憶當中,這個阿媽跟她們的關(guān)系特別親。比如說這個阿媽到菜場去買菜,麗蓮就特別喜歡跟她到菜場上去,因為這個對于小小的麗蓮來說,就好像是一次短途的冒險。


她在書中就特別提到跟阿媽去菜場買菜的經(jīng)歷,妙趣橫生。


到菜場,麗蓮就看到了跟她所生活的環(huán)境截然不同的另外一個上海。菜場里的上海,是以中國人為主的上海。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上海當然是中國人的上海了,那怎么會說有一個中國人的上海?難道還有一個不是中國人的上海嗎?


事實上,在20年代30年代的時候確實是有兩個上海。一個是中國人的上海,一個是非中國人的上海。


非中國人的上海當然就是指租界。上海有兩個租界,一個是公共租界,一個是法租界。麗蓮家主要生活在法租界里面,她從小都是在法租界長大。


舊上海的租界地圖。圖/維基百科


生活在租界里的外國人來自各個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各個國家的都有。但是生活在租界里的這些外國人,他們很少跟中國人交往。


平時交往最多的大概就是家里的阿媽、廚師、傭人,但是很少跟普通的中國人交往。他們也不會去學(xué)中文。


今天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他們都要學(xué)中文;可是在那個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這些外國人很少有人學(xué)中文,而且也很少有人鼓勵自己的小孩去學(xué)中文。


麗蓮和她的阿媽。圖/講者提供


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必要。對他們來說,中國人是日常生活當中很少接觸的,他們接觸到的中國人都是會講英文的中國人,都是有錢、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即使是那些阿媽,那些家里的傭人,他們也會學(xué)一些英文,當然這種英文不地道,是用中文的語法、中文的發(fā)音,所以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洋涇浜英語。


麗蓮從小沒有專門地學(xué)過中文,也很少見到除了阿媽和家里的廚師之外的其他中國人。但是跟阿媽到菜場去的時候,她就會見到周圍都是中國人。


特別是很多中國小孩看到這個跟他們長得不一樣的小洋人,就會瞧不起她,就會罵這些外國的小孩,罵他們是“外國癟三”。麗蓮就會反過來去罵他們。麗蓮年紀不大,但是性格跟男孩子很像,她還經(jīng)常跟男生打架。


中國人生活的世界和法租界是分隔開的兩個世界。/圖蟲創(chuàng)意


她到菜場特別喜歡吃大餅油條,到老年的時候她還記得大餅油條。阿媽也很寵著她,她想吃什么就買給她吃,這個錢都是阿媽自己掏的。


因為她爸爸是猶太人,所以管得很嚴,在家里面很多東西是不能吃的。只有到了菜場上,麗蓮才能夠放縱一下,吃到阿媽給她買的這些食物。


她說她小時候最喜歡的時刻就是過生日。一到過生日的時候,平時交往的這些家庭,許多人家的同學(xué),大家都會坐在一起舉行盛大的party。


因為每一家的小孩都是由一個中國的保姆阿媽帶大,所以每次生日聚會的時候就坐得滿滿的,大家圍在一起,都是外國的小孩,都由中國的阿媽帶著。


租界的阿媽們和她們帶著的外國小孩。圖/講者提供


在麗蓮的印象當中,她最喜歡的事情,除了生日party以外,就是去看電影。


她說,當時在上海有很多電影院,有一些電影院直到今天都還在。而且這些電影院的設(shè)施非常好,是世界一流的水準——當時在上海租界里的衣食住行,跟西方,跟紐約、倫敦、巴黎都是同步的。


上海的大光明電影院,從1928年創(chuàng)辦,營業(yè)至今。圖/維基百科


甚至如果中國人去看電影,你不懂外語也沒有關(guān)系,這個電影院的每個座位上面都配著耳機,你戴上耳機,里面就會有同聲翻譯。


麗蓮最喜歡去看電影,她回憶當時看了有多少電影。她小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喜劇片。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童星叫秀蘭·鄧波兒,麗蓮對她的印象非常深。


法租界里的少女時代


她就在這樣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優(yōu)越、無憂無慮的環(huán)境下長大了。等到1937年,她十歲的時候,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fā)了全面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開始了,上海迎來了具有歷史時刻和轉(zhuǎn)折性的一年。


她那時剛開始上學(xué)。她一開始上的是一個德國的學(xué)校,但是她不喜歡德國,討厭學(xué)德語。后來她的爸爸就把她轉(zhuǎn)到了一個法國學(xué)校。


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麗蓮都覺得自己是法國人。她把法語當成自己的母語,她以法國文化為驕傲,非常自豪。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中,她當然完全站在法國的一邊,非常痛恨德國人。


這也是為什么后來她學(xué)了法國的文學(xué),一直讀到博士學(xué)位,研究伏爾泰。這跟她從小在法國學(xué)校求學(xué)的經(jīng)歷是密不可分的。


麗蓮曾經(jīng)就讀的法國學(xué)校。圖/講者提供


就是在這么一個美妙的建筑里面,麗蓮開始讀小學(xué)、讀中學(xué)。1937年她十歲,到抗戰(zhàn)結(jié)束18歲,她整個青春年華、少女時代,都是在這所法國學(xué)校里面度過的。


在這本書里面,她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回憶她的學(xué)校生活。讓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在法租界的法國學(xué)校里,在30年代抗戰(zhàn)期間,這些外國的孩子們在學(xué)校里的經(jīng)歷、日常的生活,好像我并不覺得很陌生,并不覺得隔閡。我越讀越覺得有一種親切感,而且勾起了我的很多童年回憶。


這個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當我們讀一本歷史書的時候,如果這本歷史書里面充滿了大的概念,充滿了抽象的論述,充滿了概念式、標簽式的話語時,那么你會有一種隔膜感,你會覺得這個東西離我的生活太遙遠了。


可是,當你去讀一本充滿了歷史細節(jié)的書的時候,特別是這些生動的、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的回憶還原他們當年生活的一個個場景時,會非常有代入感。


你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20年前,還是50年前,還是100年前、200年前,你會有很多和歷史人物產(chǎn)生共鳴的地方。


小時候的麗蓮。圖/講者提供


特別是在一些情感方面的共鳴。你們的穿著、吃的東西、用的物件當然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那個時候沒有手機,這個當然是不一樣的??墒亲鳛閷W(xué)生來說,對學(xué)校的這種又愛又恨的感覺、不想上課的感覺、討厭寫作業(yè)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比如麗蓮她就講,她的偏科很嚴重,她最好的是語言課,英語很好,法語很好,歷史也不錯,但是她的數(shù)學(xué)很差。


她回憶,她上課的時候,老師要點他們發(fā)言,那怎么辦呢?這些小伙伴都很會互相幫忙,考試的時候想著辦法來作弊,比如說把答案寫個小紙條,然后貼在前排同學(xué)的后背上還是椅子上,回答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盯著看,就可以作弊了。


而且在這個階段,特別是十幾歲的時候,這些少女們都情竇初開,就對這個愛情,對于這種異性之間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說她們幾個女生經(jīng)常到學(xué)校的圖書館去看書。但不是看什么課外輔導(dǎo)書,不是看跟上課有關(guān)的書,她們喜歡看小說。


特別她提到一本書,叫《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本書,在很長一段時間,這本書都是禁書,作者是英國人勞倫斯,結(jié)果后來變成了一本禁書。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曾因為大膽的描寫而被劃為禁書。


這本書為什么成了禁書呢?因為它描寫色情,它里面有很多的大段大段的這種所謂的情色描寫,在青春懵懂期的麗蓮和她的同學(xué)們就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們到圖書館去看這本書是有訣竅的,不是一頁一頁看,她們是跳著看,翻著看,專門挑那些她們最感興趣的段落來看。


這本書很搶手,所以她們每次看完之后要把它偷偷地塞到一個角落里,一個別人找不到的地方,然后下一次,第二天再接著來看。


她就在這樣的一個氛圍里面一天天地長大,變成了一個大女孩。


長大后的麗蓮和她的男友。圖/講者提供

戰(zhàn)火下的日常


麗蓮第一次親歷戰(zhàn)爭就是1937年,也就是她十歲時,在她家二樓的陽臺上第一次親眼見證了戰(zhàn)爭帶來的災(zāi)難。


法租界在上海的南邊,她遠遠地往北看,就看到北邊不屬于租界、都是中國人住的閘北區(qū),抗戰(zhàn)就是在那邊最早打響。日本的炮彈落在閘北區(qū),炸毀了閘北區(qū)的很多民房,讓很多中國人流離失所。


麗蓮就在她家的陽臺上,看到北邊濃煙滾滾——她親眼見證了中日戰(zhàn)爭的開始。


她說她有一件記憶很深的事情,就是日本對閘北的轟炸過去之后,她的父親曾經(jīng)帶著她一起到閘北去,他們想親自去看一看,戰(zhàn)爭過后是什么樣子的。


她看到了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斷垣殘壁,看不到人,人都逃到租界去了。戰(zhàn)爭一打響之后,很多中國人就紛紛帶著自己值錢的東西往租界逃,因為租界里相對來說是安全的。


上海四行倉庫,淞滬會戰(zhàn)遺址。圖/維基百科


麗蓮就看到斷垣殘壁當中有一輛自行車,她很喜歡自行車,每天上學(xué)都要騎自行車,她就想要拿回家。


可是她爸爸說,不行,你不能拿這個自行車,它肯定是屬于某一個人的,雖然這個人現(xiàn)在不知道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在哪里,但是這依然是別人的東西,你不能夠拿。她爸爸的話,麗蓮一直到現(xiàn)在還依然記得。


上海自從1937年底被日本占領(lǐng)以來,兩個租界相對來說還是安全的,特別是法租界。


因為法國被德國占領(lǐng),所以法國就成立了一個親德國的傀儡政權(quán)——貝當政權(quán),法國貝當政府跟德國、日本都是同一條戰(zhàn)線的,所以法租界是安全的。


法國貝當政府的漫畫。圖/維基百科


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公共租界變得不安全了,因為美國、英國這個時候都成了日本的敵人。


日本軍隊公然地開進了公共租界,開始大肆抓捕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這些敵國的公民。


在上海的這些敵國的公民,不管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包括你是大公司的CEO,或者別的什么,只要是敵國公民,日本人就會把他們抓起來,然后集中地關(guān)在虹口區(qū)的一個集中營里面。


麗蓮一些同學(xué)也跟著父母被抓進了虹口區(qū)的集中營,她們的家也被抄了,他們就成了戰(zhàn)俘,然后成了難民,被日本人關(guān)起來,不能夠隨意地進出。


可是小孩子的視角跟成人總是不一樣的,麗蓮就跟她的同學(xué)通過寄信的方式保持著聯(lián)系。她的同學(xué)從集中營里寫信給麗蓮,給她講他們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集中營里的生活當然是沒有自由的,經(jīng)常是吃不飽飯。


但是從小孩子的角度來說,或者從這些少女的角度來說,她們更關(guān)心的可能不是吃得飽飯或吃不飽飯,而是——就像在她們這些通信當中花了很多篇幅講到的——我喜歡哪個男孩子,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英國的男孩子好帥,好喜歡他呀。


成年人在集中營里面,可能每天都是唉聲嘆氣,想到前途渺茫,擔心自己生命的安危。


可是十幾歲的小孩子,她們最關(guān)心的依然是她們懵懂的愛情,誰跟誰關(guān)系好,誰喜歡誰,怎么樣去追求對方,今天他跟我講了一句話,今天他多看了我一眼……這些都會給她們留下深刻的記憶,然后就寫在日記里面,寫在信里面,告訴自己的閨蜜。大家去看最新版的《安妮日記》,也有這類內(nèi)容。


麗蓮與她的男伴。圖/講者提供


再舉一個例子,也是麗蓮講的,她說她在戰(zhàn)爭期間在上學(xué)的路上,這個時候已經(jīng)到了抗戰(zhàn)末期,日本人已經(jīng)快失敗了,美國的飛機飛到了上海的上空,開始往下扔炸彈。


美國的飛機到上海扔炸彈,轟炸的目標是日本的軍事設(shè)施,可是炸彈扔下來難免會傷到無辜的平民,所以美國的飛機飛臨上海的上空,日本人就會拉響警報,整個上海城都是一片空襲的警報聲。


有的時候,警報聲響起的時候,麗蓮正走在上學(xué)的路上,警察就要把大家全部攔下來,不能再走了,你們都要停下來找地方躲起來,上海是沒有防空洞的,跟重慶不一樣,所以這些人都要找個地方躲起來。


麗蓮她說:每次遇到這個時候,我就很高興。她很高興,為什么高興呢?因為這樣子她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上學(xué)遲到了。


你看,上學(xué)遲到是多少小孩子的夢想。還有她說,有時空襲警報聲響起的時候,他們在上課,上課的過程當中突然警報響起來了,美國的飛機來了,老師當然就不能再上課了,就要終止教學(xué),然后所有學(xué)生都要趴下來,趴在桌子底下,一趴就可能要趴一個小時、兩個小時。


空襲來時,麗蓮會躲在這所學(xué)校里的桌椅下。圖/講者提供


按照成年人的眼光,當然就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是太艱苦、太難熬了??墒躯惿徲X得,她在這個課桌下面躲避空襲的時候,她的心里面非常開心。為什么開心呢?當然就是因為不用再上課了。


戰(zhàn)爭對這些小孩子來說,給了他們一個不同的、獨特的經(jīng)歷。他們一方面過早地見證了戰(zhàn)爭的殘酷,見證了死亡;但是另外一方面,戰(zhàn)爭也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很多條條框框,就好像今年的疫情一樣,有很多小孩像我的兒子,他很高興,說因為這個疫情,他一學(xué)期都不用去上學(xué)了。


所以我們從不同人的角度出發(fā),對歷史的理解、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人覺得很痛苦的事情,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可能會覺得是一種樂趣,所以你的角度不一樣,你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


在這場戰(zhàn)爭當中其實有很多未成年的小孩子,這些少年們少女們都被裹挾到戰(zhàn)爭當中。他們對這場戰(zhàn)爭的理解,在戰(zhàn)爭當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事情,我覺得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的。但是在普通的歷史書當中,至今對兒童、未成年人視角的關(guān)注非常少。


美國記者拍攝的在日本轟炸火車站后,坐在廢墟中哭泣的孩子。圖/維基百科


所以我經(jīng)常想,如果我們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來寫一部人類的歷史,那肯定是一部相當有趣,而且與我們迄今為止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的一部歷史書。


到了1945年,戰(zhàn)爭就結(jié)束了,這個時候上海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日本人占領(lǐng)了八年的時間里,一切都是日本人的天下,很多白種人都被關(guān)了起來,很多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1945年9月2日在美軍中將理查德·薩瑟蘭的監(jiān)督下,由日本外務(wù)大臣重光葵在停泊于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 (BB-63)上代表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一旁協(xié)助重光葵者則為同為日本代表的加瀨俊一。圖/維基百科


但是現(xiàn)在整個情況都不一樣了。一聽說日本人投降了,膽子大的中國人看見站崗的日本兵,會上去打他們一下,或者往他們身上吐唾沫,日本士兵是絕不還手——投降了就是這樣子。


到1949年之后,麗蓮也親眼見證了上海的解放,共產(chǎn)黨進入了上海,她也見到了共產(chǎn)黨的軍隊,甚至還遇到了解放軍的士兵。后來在1951年的時候,她離開了上海,先去了日本,最后還是移民到了美國。


回到開始的地方


她今天一直住在美國的華盛頓,我在前兩年,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這本書出版之后,我有了一個新的想法。


我就想:能不能請麗蓮再回到上海呢?其實她之前回來過好幾次,我想能不能請她再回來一次,然后我們找朋友幫她拍一個紀錄片,到她以前住的老房子再去走一遍,再去看一看,然后把這個過程拍下來,我覺得大概會是一個比較珍貴的記憶。


她一聽非常高興,她說我要來,然后就來了。


我記得是國慶節(jié)之后,我到上海的浦東機場去接她,沒有想到我遠遠地就看到她就一個人——那一年她是91歲——背著一個背包,一個人推著放著行李箱的行李車,從機場的出口出來了。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看上去卻毫無倦意。


我們就帶著她一起走訪了她過去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上過的學(xué)校。


在那所法國學(xué)校的講堂里面,她講述當年每個學(xué)期結(jié)束的時候,學(xué)校舉行頒獎儀式,會為成績好的同學(xué)頒發(fā)鉛筆和本子,她說她每年都會因為她的語言成績好而獲得獎勵。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就在這次她的重返上海之旅當中,我們到她曾經(jīng)住過的那個公寓。然后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住在這個公寓里的是一家子人,其中年紀最大的是一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的歲數(shù)跟麗蓮差不多,都有90歲了。


麗蓮和住在她老房子里的老太太相談甚歡。圖/講者提供


然后我們就采訪了這個老太太,原來這個老太太是山東人,在上海解放的時候,那個時候她還很小,十幾歲,還是一個小女孩,她就隨著解放軍南下,第一次來到了大上海。


她回憶說,她第一次到了上海,見到電梯,覺得很奇怪,見到旋轉(zhuǎn)門,也很奇怪,第一次見到電燈、抽水馬桶,都很奇怪,都很新奇。


她現(xiàn)在住的房子,就是原來麗蓮家住的房子,后來這些房子都被政府收歸國家所有,然后分配給這些政府和國家的工作人員,這個房子依然還在,但是已經(jīng)物是人非了。


麗蓮走掉了,然后這個共產(chǎn)黨的女戰(zhàn)士、這個小女孩搬了進來,一住就住了幾十年,現(xiàn)在她的孫輩依然還住在這個公寓里面。


我覺得這個場景特別有意思,一個是所謂的帝國主義者、殖民主義者,一個是共產(chǎn)黨員。她們晚年的時候,一見之下相談甚歡。


中文的書出版了之后,我們還請麗蓮在上海做了講座。我們舉行了兩次講座,第一次是英文的,來了很多外國人。


在上海的書籍座談會上,很多外國人對麗蓮的話題很感興趣。圖/維基百科


在上海有很多外國人,大家對這個題目充滿了興趣,那天會場里坐滿了人,而且講完之后,大家都圍著她,排著長長的隊請她簽名,還有很多問題來問。


另外一場講座是我們在上海的猶太人紀念館舉行。因為在二戰(zhàn)期間,上海有很多猶太難民,所以這有一個專門的猶太人紀念館。那天也是沒有想到,樓上樓下都擠滿了聽眾,大家聽得非常專注。


但是有意思的是,那天在講座的過程當中,麗蓮有點生氣了。


為什么呢?她說,你們問我的問題,怎么問來問去都是問猶太人怎么樣,猶太人怎么樣?你們?yōu)槭裁催@么關(guān)心猶太人?


這什么意思呢?就是麗蓮覺得,她最看重的一個身份是,她是在上海出生的一個外國人,她甚至并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猶太人,猶太人的這個身份怎么怎么樣。


其實就是因為她的父母是猶太人,所以她是猶太人,但是實際上她并沒有非常嚴格的猶太宗教信仰。


在上海猶太人紀念館的座談會。圖/講者提供


相反地,她更看重的是自己在上海的這一段人生經(jīng)歷。她出生在上海,成長在上海,她的幼年,她的童年,她的少女時代都是在上海度過的。上海其實是她的家鄉(xiāng),所以她說她每次回到上海,就是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她說,你們應(yīng)該問我,我作為一個在上海出生、長大的這么一個上海的外國人,那么我眼中對上海,對這個城市的理解是什么樣子的;而不是只關(guān)注我的猶太人身份。


所以這個就很有意思,這提醒我一點,就是歷史當事人和我們后人在看待同一段歷史的時候,我們的出發(fā)點、關(guān)注點可能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能很多人先入為主,一聽到她是一個猶太人,就會聯(lián)想到很多跟猶太人有關(guān)的事情。


但是作為一個歷史的當事人,她不希望自己被貼上一個猶太人的標簽,然后就會納入到一種關(guān)于歷史的統(tǒng)一的敘述模式當中,她不想成為那種被一個模式所套用的一個人,她所講述的是她自己的一個親身經(jīng)歷,是她活生生的一個經(jīng)歷。


她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并不是說,作為一個猶太人,我應(yīng)該怎么怎么樣來講述那段歷史;而是講作為一個在上海出生、長大的小女孩,她所經(jīng)歷的一些真實的事情。


當然這里面也有一些深刻的反思。比如說,她說她離開上海之后,才真正地開始意識到,在上海他們是如何生活在一個特權(quán)階層里。


雖然他們是無國籍人,但是他們是白種人,跟普通的中國人比起來,依然生活得非常優(yōu)越,是屬于上海的富裕階層。


他們跟普通的中國人沒有交集,所以她雖然對她的保姆阿媽非常懷念,印象很深,但是她坦率地講,她說我不知道我的阿媽叫什么名字。


所以她說,我們那個時候的外國人,在上海都生活在一個bubble(泡沫)里面,我們跟中國人是隔絕的,我們的生活比他們優(yōu)越得多。


作為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女孩子,她在當時是沒有很深刻的體會的。但是后來她開始反思自己,以及其他外國人在上海的經(jīng)歷。


她并沒有美化自己。她在書中也對自己以前的思想提出了很多自我批評,所以這就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歷史的事實。


麗蓮坐在她的母校。圖/講者提供


其實這是很有意思的。我是學(xué)歷史的,我越學(xué)歷史越覺得,這些歷史的人物,歷史的事件,離我們并不遙遠,而且你經(jīng)常會有一些很奇妙的機緣,認識到這些歷史的當事人,這個時候往往會給你一種特別像穿越時空的感覺。


后來通過很奇妙的機緣,我又接觸到其他幾位老人,都還健在,而且他們都寫了回憶錄,他們在抗戰(zhàn)期間都生活在上海,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他們都把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了下來了。


這些人在1937年抗戰(zhàn)期間都生活在上海租界,他們彼此互不相識,但是到晚年的時候,他們都寫下了自己的回憶錄。我都讀到了他們的回憶錄,甚至還有幸親眼見到他們、認識他們,親耳聽他們講述歷史的故事。


所以我時常有這種感覺,這些歷史事件的幸存者,他們就像一個歷史的使者,穿越了歷史的重重門檻。我們每個人在一生當中要經(jīng)歷多少門檻。1937年是一道坎,1949年是一道坎;2020年是一道坎,多少人沒有能夠跨越2020年。


這些老人一生中跨越了無數(shù)歷史的門檻,穿越了一道道窄門,然后走到今天,走到我們的面前,把歷史的信息講給我們聽,傳達給我們。所以每當我遇到這樣的老人時,我覺得他們就是歷史的使者。


?本期坐館 | 劉握宇

?本期編輯 | 程遲

圖書合作請聯(lián)系微信號:etham822

活動/商務(wù)合作請聯(lián)系微信號:chujanfung


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硬核讀書會】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未經(jīng)本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這個猶太女孩見證過的上海租界,比電影《八佰》更復(fù)雜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榆树市| 定西市| 临澧县| 台州市| 饶河县| 海伦市| 泰来县| 隆德县| 文安县| 仪征市| 安平县| 塔河县| 五大连池市| 资讯 | 和政县| 太原市| 毕节市| 烟台市| 任丘市| 宁强县| 长顺县| 抚顺市| 客服| 哈密市| 扶余县| 扬州市| 马鞍山市| 井研县| 石门县| 兴安盟| 元阳县| 庐江县| 贡山| 南郑县| 吉木乃县| 扎赉特旗| 通州区| 会泽县| 卢湾区| 汉沽区|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