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參照物,找不到自己的起亞
“這個世界總是喜歡拿著參照物去對比”

全球最會賺錢的車企從特斯拉變成了起亞,沒什么不可行的
?
龜兔賽跑,烏龜還不是贏了,更何況起亞也從來不是龜。
?
中國市場的數(shù)據(jù)不好看,也許僅限于中國市場,但在全球,起亞還是在7月底交出了一份傲人的二季度成績單。
?
難怪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還能如此自信的表示,“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21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yè)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后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
?
話的確有些糙。
令看客們無法想象這竟是從中國區(qū)首席運營官口中說出的,習慣了有對比參照物的我們,總喜歡給首席運營官這類級別的高層貼上標簽。
他們就該溫潤如玉,謙謙君子,也該穿著合體的商務西裝,自信的站在聚光燈下,哪怕他們照著題詞板念詞,可只要姿似乎態(tài)到位,都可以被接受。
?
這些標簽,似乎將我們的認知都層層包裹住,?但凡他們有一絲的出格,就是錯;哪怕他是首席執(zhí)行官。
?
代表著起亞品牌的他,在那一刻再一次讓中國市場看見了一個“活該沒有銷量的品牌”。
?
如今起亞品牌的身上也貼滿了負面的標簽。

銷量差,產(chǎn)品力不足,車型老氣,智能化為0,渠道閉塞,我們把全部厭惡之詞都可以往起亞堆,只因為他在國內(nèi)的銷量實在對不起觀眾。
?
二季度財報出來后,大家思考過嗎,我們是不是一葉障目了。
?
“超過特斯拉同期9.6%的營業(yè)利潤率”,起亞汽車成為了這個星球上最會賺錢的汽車企業(yè)。
?
更驚人驚訝的是,在二季度財報中,起亞實現(xiàn)收入26.244萬億韓元,同比增長20.0%;毛利率約為23.1%,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經(jīng)營利潤同比提升52.3%至3.403萬億韓元,凈利潤同比提升49.8%至2.817萬億韓元。
?
今年上半年,起亞累計實現(xiàn)收入49.935萬億韓元(一季度收入23.691萬億韓元),實現(xiàn)毛利11.439萬億韓元。把一向控本的特斯拉PK下去。
?
但很抱歉的是,令起亞實現(xiàn)26.244萬億韓元收入的地區(qū)來自于歐洲和北美市場,中國熱氣騰騰的新能源汽車對于當下起亞而言,激不起一絲漣漪。
該罵的,該評的,該吐槽的,該指點的,起亞通通經(jīng)歷了一遍。
可無奈觀察當下,起亞與中國總有一絲無緣。
?
畢竟身后負債,讓他顯得可笑又可悲。
?
有誰見過當年鹽城的繁華,那一條條專為韓國友人們開設的韓國街,那些與首爾別無他樣的建筑格局;炸雞、啤酒、烤肉店,聽說為了吸引更多韓企到鹽城開設分部,鹽城試圖打造一個小首爾以解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
這番良苦用心并沒有讓起亞在華銷量維持一個又一個質(zhì)的飛躍。
?
美好的故事永遠留在童話書里,現(xiàn)實中的我們他們總在為了那三餐一粟拼命勞作。
不僅是汽車,就連韓國出品的美妝、韓流服飾以及數(shù)碼產(chǎn)品在中國地區(qū)也日漸消退。
那些曾經(jīng)屢試不爽的方法,如今突然失效,他們多少會有些恐慌。
?
那些封存在記憶深處的韓劇,那些年對于首爾明洞和南山塔有著過分執(zhí)念的我,好像也曾在年少的某個時刻內(nèi)希望自己可以融入韓國,操著他們的語言,像韓劇里面的女主角一般邂逅著帥氣歐巴。
?
這是年少的我們,只和成長有關。
?
顯然,起亞與韓國,在中國市場的成長不夠。
有關起亞在中國最好光景的時刻是在2016年,那年起亞在中國市場銷量突破65萬輛,從當年韓系車的高性價比,到如今成為幾乎無人津問的品牌,起比“大殺四方”的自主品牌們,不少人的內(nèi)心OS,應該是,“你為什么還不走?”
?
可,他能走嗎?
?
5月初,悅達起亞內(nèi)部通知,“為實現(xiàn)電動化轉(zhuǎn)型,將安排管理崗員工分批次輪休,第一批輪休時間長達一年。輪休期間除了首月支付正常工資外,其余月份均按當?shù)刈畹凸べY標準發(fā)放工資。”
?
7月初,起亞公開公布其第一季度財報,披露在華合資公司江蘇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的負債問題:江蘇悅達起亞負債總額已達24709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6.13億元),資產(chǎn)總額為1944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7.13億元)。
?
這樣的新聞,起亞在中國的路人緣幾乎徹底敗壞。
?
盡管起亞準備“一切向新”,但基于國內(nèi)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白熱化競爭,起亞合資品牌在中國本土市場的存在感近乎0 。

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對于他們的標簽也越來越多,順理成章的帶上有色眼鏡,也早已忘卻了2022年的全球市場,現(xiàn)代起亞集團是全球汽車銷量的第三的汽車企業(yè)。
?
在中國消費市場眼里,起亞無論做什么,都只是無謂掙扎。
作為過去主打性價比的韓系車品牌標桿,起亞對于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決策力并不積極。
?
甚至有網(wǎng)友犀利的指出,起亞與中國市場是斷層的。
?
可奇妙的是,這個斷層幾乎只是中國市場。
在國內(nèi)疫情好轉(zhuǎn)的2023年,起亞全球CEO宋虎聲來華為起亞搖旗吶喊,并拋出“中國汽車市場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謂日新月異,千變?nèi)f化,確保中國市場的成功是起亞全球戰(zhàn)略的核心要素?!?/p>
這類士氣大振的說辭,但起亞試圖在中國消費者心目建立但”新起亞“,又豈是全球CEO訪華,起亞新能源戰(zhàn)略大會這類形式主義的加持可以完善的。
這個時代,我們變了,消費理念變了,起亞感覺到了嗎?
?
那場想要構(gòu)建”新起亞“的發(fā)布會現(xiàn)場,起亞公布了在華電動化轉(zhuǎn)型戰(zhàn)略。
“即從2023年起,每年在中國推出至少一款基于E-GMP平臺開發(fā)的純電動汽車;到2027年,共計將推出6款純電車型;力爭到2030年,實現(xiàn)純電動汽車年銷量18萬輛的目標,銷量占比達到40%?!?/p>
?
電氣化轉(zhuǎn)型是近年來有關傳統(tǒng)車企之間最為熱門的話題,新勢力的崛起,自主高端的起色,讓原本還算平衡的市場開始有了改變。
?
在起亞二季度的財報中,電動車也有增量:旗下新能源車型全球零售銷量約為15萬輛。
其中純電車型(BEV)零售銷量達到約4.4萬輛,占零售總銷量的4.6%;除了本土市場和美國之外,西歐是起亞新能源的銷量福地。
?
但中國市場除外。
對于韓車系,中國絕大多數(shù)的年輕一代消費者是有鄙視鏈的,這份情感很難用言語概括。
或許是參照物太多,我們也不再相信“造星工廠”流水線出現(xiàn)的營銷手段,自主品牌們的真誠和前進性,似乎更符合當下人的胃口。
?
不如歸去,不如遠去,不如再見。
那些想要活下來的拼命找合作,大眾不遺余力的拉上小鵬,奧迪也找了上汽,又傳出捷達和零跑有合作,這類的新聞如同禮花般,絢爛地炸開了汽車圈。
?
此刻,我們幾乎不去想象他們未來合作之路能走多遠,只希望看到那一絲可被突破的瓶頸,以及奮力自救的吶喊。
?
那起亞做了什么?
面對中國市場相對分化的品牌聲量,起亞試圖從產(chǎn)品上找到一些突破口,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起亞就曾宣布啟動包括包括EV6、EV5概念車、EV9概念車在內(nèi)的三款全新電動車型。
按照目前規(guī)劃第一款進入中國市場的車型是EV6,不過有趣的好似,6月28日EV6在國內(nèi)開啟盲訂,將以整車進口方式限量發(fā)售1,000臺。

為什么要進口限量?
不少人疑惑。
這是進口的饑餓營銷嗎?
但如果進口,意味著更貴?限量作為賣點,我們會給起亞進口機會嗎?
針對,“為什么中國市場限定1,000臺”的做法,起亞首席運營官楊洪海是這么說的,“由于EV6在全球走俏,總部給起亞中國最多供貨1,000輛?!?/p>
“總部對中國地區(qū)進行價格貼補,中國市場的EV6價格相對國際市場有很大優(yōu)勢,可以用中國價格買到國際市場產(chǎn)品?!?/p>
?
我感受到了楊洪海的自信,只是不知道這份自信能不能傳遞給起亞EV6,讓這限量的1,000臺成為打開”新起亞“市場的引路石。
?
目前,起亞單方面表示,“盲訂進展良好,已經(jīng)達到預期”
?
如今的起亞如同站在火堆旁的人,一面享受著火焰溫度帶去的溫暖,一邊也將面臨隨時的引火上身。
?
盡管財報利潤率增長速度,但冰火兩重天的市場形勢,起亞會不會因此做出錯誤判斷;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并不是全球市場經(jīng)驗可以給予的,起亞能感受到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