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寒食節(jié),一向樂觀的蘇軾,竟險些被擊潰!

公元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三年。這年清明節(jié)前的寒食節(jié),他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他信手寫下兩首詩歌,一吐心中不快。寫于紙上的這兩首詩,便是后來被譽(yù)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也稱《黃州寒食帖》。
?

蘇軾在《寒食帖》中的第一首中寫道:“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fù)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p>
?

他說,自從來黃州,已經(jīng)過了三次寒食節(jié)。年年都愛惜春光,無奈它自去不容人惋惜。今年又苦于陰雨連綿,已兩月如蕭瑟之秋。
臥聽雨打海棠,如燕支山的雪一般潔白的海棠花,被雨水和污泥弄臟。即使花開得再好,也有調(diào)零的時候,終究難擋自然界的風(fēng)雨。猶如一位患病少年,病愈時雙鬢已斑白。
?
蘇軾在詩中借春光易逝和雨打海棠,來感慨自己的年華已逝和對政治抱負(fù)難以施展的無奈。
?
《寒食帖》的第二首詩是:“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p>
?

這段話讀來更是凄涼。他說,春日暴漲的江水仿佛要入戶,雨勢兇猛不停歇。自己的小屋如一葉扁舟,飄在蒙蒙的水云間。
?
在空空的廚房煮些寒菜,破舊的灶里燒著潮濕的蘆葦。誰知今日竟是寒食節(jié),不能開火燃灶,只見烏鴉銜來燒剩的冥紙。
?
宮門有九重,自己卻難以入朝,祖墳遠(yuǎn)在萬里之外,也難以去祭祀。只想如同阮籍一樣在窮途末路時痛哭一場,如韓安國那樣?xùn)|山再起已不奢望。
?
蘇軾在這首詩里的悲涼意味甚重,險些被淹的房屋、空廚房與寒菜、舊灶與濕蘆葦,只是生活上的困窘,而三年已過,依舊沒有召回京的希望,對仕途的心灰意冷才是容易擊垮意志的深切悲涼。
?

然而,樂觀的蘇軾不易被擊潰,就在這年春天,他寫出了一首《定風(fēng)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瀟灑之意躍然紙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