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膠界的這三款魚膠同樣都有“兩耳朵”,那應該如何區(qū)分呢?
大家好,我是膳小二,是不是有小伙伴買魚膠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魚膠它們明明長的都差不多,為什么卻是不同品種呢,特別是大耳赤嘴,金蘭赤嘴,巴西北海膠這三種魚膠長得有點相似,一眼望上去沒什么區(qū)別,那為什么就是不一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揭秘它們的不同吧。
大耳赤嘴
描述:大耳赤嘴公肚有兩種形狀,一是近筒狀的長條形狀,二是魚膠翻開的橢圓形狀,大部分從欠好剖開,中心厚兩端薄,有耳朵有尾巴有出水洞和規(guī)律紋,形體特征較好辨認,新鮮膠體肉質嚴密細膩,腥味較清淡,膠質豐富,感覺像吃糯米糕,但又有少數(shù)彈性,燉后湯水澄清,膠肉呈螺旋狀,基本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母肚口感偏軟糯,公肚偏爽口,食用魚膠歷史悠久的港人因功效和口感更喜愛公肚多一點。
金蘭赤嘴
那么說到大耳赤嘴就不得不說一下與大耳赤嘴長得非常像的金蘭赤嘴了,這是許多新手都會迷惑的一款魚膠,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原因吧。
描述:金蘭赤嘴是2005年以后命名的新品種。當時市面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一種“新面貌”的赤嘴鳘魚膠,相傳來自越南海域,與傳統(tǒng)的湛江、紅雞、泗水等赤嘴品種不同與大耳赤嘴形似,但肉質又較之柔幼,于是當時我們借用“金蘭灣”的名字,將其命名為“金蘭赤嘴”,后一直沿用至今。
(1)為什么金蘭赤嘴和大耳赤嘴那么相似呢?
目前來說,市面上大多數(shù)金蘭赤嘴的產(chǎn)地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款花膠——大耳赤嘴,這個品種加工做成金蘭型的,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的話,金蘭跟大耳赤嘴其實在品種上面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
(2)為什么金蘭赤嘴的價格會比大耳赤嘴高一些呢?
第一個因素:金蘭赤嘴普遍都是在選用一些大耳里面肉質比較細膩比較緊實的,沒有魚血的新鮮魚鰾進行加工,所以它從原材料的成本上面就會比大耳赤嘴的原材料成本普遍會高一些。
第二個因素:金蘭赤嘴本身的議價會高一點點,所以漁民在加工的時候會比大耳的處理方面會處理得更干凈、更細致一點點,也就是說它的油脂,包括它的血跡基本上是不會有的。而且都是屬于清水膠,所以干凈度會特別好。所以從客觀的一個情況上面的話呢,金蘭也是應該要比大耳赤嘴要略高一點點價格的。
金蘭跟大耳赤嘴最大的一個區(qū)別,第一個是肉質,第二個就是整個產(chǎn)品的一個干凈度跟它的價值。
巴西北海魚膠
描述:一般認為,巴西北海的“耳朵”比蘇里南北海的“耳朵”略大,油脂相對蘇里南北海稍多,而且巴西北海膠的形狀往往是將魚膠剪開后、兩邊不展開而折疊起來。常常有許多人會把巴西的冒充蘇里南的賣,大家需要注意。
這幾款魚膠如何鑒別?
(1)看耳朵
大耳赤嘴:有兩個大耳朵,大耳朵之間還有兩個小小的耳朵或者氣泡。一般小耳朵會在晾曬或陳放的過程中斷掉。
金蘭赤嘴:有兩個大耳朵,但是金蘭赤嘴的形體開片狀的大多都是偏圓潤形的,而大耳赤嘴都是偏長條型的。
巴西北海膠:巴西北海膠有耳朵是三角形,耳朵比較寬,而且耳朵不像大耳赤嘴那樣有出水孔,北海公除了有兩條法令紋,它是沒有兩排出水孔的,所以這個比較好辨別。
(2)看尾部
大耳赤嘴:尾巴是圓柱形的,比較細長。尾巴也有一些出水孔。
金蘭赤嘴:尾巴是偏短的,圓柱形
巴西北海膠:尾巴是三角形,較細長
如果單單文字描述還有許多小伙伴不是很理解的話,那么可以繼續(xù)往下看,接下來我將更加有對比的跟大家詳細描述它們的不同之處:
部位
大耳赤嘴
北海膠
金蘭赤嘴
頭部
有兩只大“耳朵”
有兩只大“耳朵”,耳朵是三角形,耳朵比較寬
有兩只大“耳朵”
尾部
尾巴是圓柱形,比較細長
尾巴是三角形,較細長
尾巴是偏短的,圓柱形
出水口
有出水孔
沒有
有出水孔
法令線
有
有
有
肉質
肉質細膩
肉質細膩
肉質最細膩
形狀
筒狀,開片狀都有
筒狀,開片狀都有
筒狀,開片狀都有
圖片
看完以上的圖片對比再加上總計歸納,小伙伴們是不是對它們有了新的認識啦,但是那么有些魚膠小白就分不清赤嘴魚膠和北海魚膠的區(qū)別了,同樣都有耳朵,那有什么不同呢?
我們可以通過它們的“耳朵”來鑒別
其實通過對比圖我們可以看出大耳和金蘭赤嘴魚膠它的耳朵是向下的,而北海魚膠的耳朵是向上的,那么這樣就可以很清晰的分辨出來它們的區(qū)別啦。
后語
大家好,我是膳小二,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啦,喜歡我的小伙伴可以轉發(fā)給身邊朋友哦,點贊加關注了解更多魚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