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御膳房的內外
【中國.清朝】御膳房的內外
內御膳房只服務于皇帝一人。齊如山《清宮史話》講,內御膳房每日做飯都是按點提前做好,“盛于黃砂碗之內蓋好,然后都擺于一大鐵板之上,板下有炭火,上邊再蓋一鐵板,板上仍生炭火,如此則上下都是火,碗中永是沸度,永遠撲哧撲哧冒泡。幾時敬事房太監(jiān)喊一聲傳膳,則立刻把鐵板撤下,把各碗之菜,由黃砂碗傾入細瓷碗中。傾的傾,擦的擦,不到幾分鐘便可端到桌上。其余也有許多菜,蒸于籠屜里邊”。
只要傳膳令下,太監(jiān)結隊用食盒運送御膳。溥儀《我的前半生》講:“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p>
御膳傳到,當班太監(jiān)擺膳。清末太監(jiān)信修明自述《宮廷瑣記》說,擺膳所用膳桌為金花清地漆八仙炕桌。桌之下有一楠木矮桌,名叫土子根。
殿當中鋪油紙一張,以防菜油污地。膳桌左右,靠墻設八仙桌各兩張,距膳桌甚遠,以備放置膳菜、點心、粥罐之用。殿外院中仍設紅漆油桌四張,為膳菜落腳之用。
盤碗為江西黃龍瓷,皆有銀蓋,以防菜冷,冬天有火碗和火鍋,以及暖盤和暖碗,皆銀質。名菜上均有銀牌,長三寸,寬五分,用以試毒。筷子為象牙鑲金頭,匙子金銀皆備。一聲傳膳,供差者皆挽白布袖頭整潔之至。
若論吃飯,皇帝與常人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延續(xù)生命的本能,只不過皇帝享用機會充分。至于菜品繁多,餐具精美,程序繁復,并不代表他能遍嘗。
皇帝生活起居無一不賦予政治意義。吃飯也要規(guī)范化制度化而拒絕隨意,不在能吃下多少而在于排場,無非是彰顯皇朝物阜民豐的食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