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這些取暖神器,你知道幾個?
讓人瑟瑟發(fā)抖的冬天最是難熬。即使是有空調、有暖寶寶、有羽絨服……都抵擋不住寒氣入體,而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我們有這些神器加持都抵擋不住,那古人是靠什么才能熬過寒冬的呢?
火盆
“圍爐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火盆也是古代最普遍的御寒用具。條件好的用精致的火盆,條件差一些的用簡樸的泥盆。這個經(jīng)濟實用的工具在古代給無數(shù)家庭帶去了冬日溫暖。
手爐
白居易的一首詩《問劉十九》寫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里描寫的是當時相對富裕的人家,已經(jīng)用上精致的手爐。
足爐
腳爐比手爐要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俗稱“湯婆子”,里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里。
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火炕、火墻
火炕(也稱“地火龍”)、火墻常見于北方。灶臺與火炕相連,火炕與火墻相通,通過燃燒木柴,供給熱量,讓熱氣在墻內(nèi)流動、散發(fā),從而達到取暖的目的。
最早的火墻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在咸陽宮遺址、長安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火墻等結構,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總的來說,就算古代的冬天非常的冷,但是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他們總會想到一些方法來保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