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謀士龐統(tǒng)是否被張任射殺,張任的歷史、文學(xué)形象有哪些區(qū)別?

前言:劉備消滅劉璋的戰(zhàn)爭,大概大家都比較熟悉。尤其是經(jīng)過了《三國演義》的改變、擴寫,這段歷史變得更加有趣。劉備集團作為"主角",他們的形象自然很豐滿。而劉璋集團作為劉備集團的對手,他們在小說中的形象也要比歷史形象豐富得多。其中有一個人物尤其比較出色,就是《三國演義》中射殺龐統(tǒng)的張任。那么張任在歷史上是否射殺龐統(tǒng)?他在不同文學(xué)作品中的形象是怎樣的呢?下面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一、歷史上的張任:駐守雒城阻擋劉備一年之久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張任的歷史形象。張任是益州蜀郡人,非益州本地士族,而是寒門出身。在東漢末年時期,豪族世家子弟相比寒門子弟入仕要更容易一些,寒門子弟入仕要么需要努力積攢名望,要么需要確實有能力。張任"少有膽勇,有志節(jié)",所以被辟請為州從事。同時期與之類似的人物還有丁原、張遼等,都是以個人勇武成為地方長官的屬官,他們大概更容易適應(yīng)漢末三國的亂世。
從張任入仕到"益州之戰(zhàn)"爆發(fā)的這個時期,史料中對張任的記載是一片空白,畢竟張任也沒有個人傳記,陳壽所作的《益部耆舊雜記》大概有張任的傳記,但這部史料也已經(jīng)亡佚,只留下吉光片羽。所以張任主要的歷史形象都來源于他與劉備集團的戰(zhàn)爭,其中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未完待續(xù)……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