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氏美語入門摘錄札記:Lesson 01~05
????????詩曰:天地由來自造成,漫言斧鑿奏升平。愿將禿筆刪陳史,留與時人仔細評。
????????天地人謂之三才,有天地,即有人?;墓胖溃磭L無人類,不過起呿呿,臥吁吁,茹毛飲血,與鳥獸無別,聽其自生自滅而已。后人稱之曰渾沌時代?;蛞詼嗐缍?,訓(xùn)為蒙昧,其實不然。小子管見,以為渾沌二字,左旁從水,含有洪水意。諒以開辟之初,江海雖成,未加浚鑿,有時大雨浸淫,山水暴發(fā),則平原皆成澤國,居民易遭沉溺,以此死亡相繼,孳生不蕃。相傳伏羲之時,洪水乃退,世有居人。至于帝堯時所記洪水,乃泛濫之余波,非水之極盛也。
????????西國最古之史,存猶太國,名創(chuàng)世紀,抱殘守缺之士,珍若連城。今耶穌教舊約,亦多本此書,內(nèi)載天主創(chuàng)造天地人物等事。謂首造一男曰亞當,取亞當之肋,和土造成一女曰夏娃,為亞當之配。其說不經(jīng),未足取信。惟云亞當數(shù)傳至諾藹,諾藹生三子,曰生、曰岡、曰亞弗得。其時大雨不息,洪水橫流,人多淹斃。惟諾藹一家,以預(yù)避高山得免。水退后,下山分居,復(fù)將所攜動植各物,散布四方。于是生居亞細亞洲,岡居阿非利加洲,亞弗得居歐羅巴洲。斯言似非無因,中國所謂盤古氏,疑即指諾藹言。所謂天皇、地皇、人皇,疑即諾藹三子。當時人壽甚長,要皆八九百歲。但文字未興,不知載筆,只賴記憶流傳,久而失據(jù),故西史所載,亦在疑似之間。
????????中史謂大荒山中,受天地靈秀,蘊日月光華,遂孕有靈通之性,內(nèi)育人胎,生下盤古,龍首人身,長百尺;遍體皆毛。偶尋得一斧一鑿,皆先天金石之精,各一千斤。盤古右手持斧,左手執(zhí)鑿,斧之鑿之,砉然一聲,天地兩分。輕清者上升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故后人稱之曰開辟。小子以為天地未分,山河自載,所生盤古,何自立足。是與西史所載亞當、夏娃之造作,同一虛誣,不待辯而自明矣。
????????天體太空,渾穆無際。前人言天有九重,或言有三十三天者,全屬臆造。天之上無所謂天,天之外亦無所謂天。不過附麗天空者,有行星、恒星兩種。恒星常居一處,永不變易;行星隨時行動,周而復(fù)始。世人常見之日,一恒星也。恒星不止一日,經(jīng)天文家查得者,謂約一百五十兆有奇。有大有小,有遠有近,皆自能發(fā)光。惟日為最大,亦最遠。行星隨時環(huán)行,有繞恒星者,有繞行星者。繞日者謂日之行星;繞行星者,謂行星之行星,數(shù)不勝數(shù)。各行星本體,皆不能生光,須借日光以為光。其繞日而行者,有八大行星。最近為水星,在第一層。次層為金星,第三層為地球,第四層為火星,第五層為木星,第六層為土星,第七層為天王星,第八層為海王星。近日者過熱,遠日者過冷,均無生物。惟地球在第三層間,冷熱適均,萬物由此生焉,人亦一動物耳,既生物,自生人。
????????地形橢圓,南北兩極,平凹如橘,中心如軸,為兩極樞紐,安然不動。外體自能旋轉(zhuǎn),如車輪然,輪轉(zhuǎn)而軸不轉(zhuǎn)也。每日地球繞軸一周,稱為自轉(zhuǎn),適合二十四小時,成一晝夜。每歲地球繞日一周,稱為公轉(zhuǎn),適當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成為一年。當?shù)厍蛐D(zhuǎn)時,常自右向左,故早見日輪出于東方,晚見日輪下于西方。至地球再旋而左,右首不能見日,遂為昏夜。然此處正當昏夜,對面適在日中。如吾國處東半球,對面為西半球美國。吾國晝,則美國夜;美國晝,則吾國夜。游歷外洋者,多能言之。若如從前日出日沒之說,則大地以上,晝夜從同,何有中美之分乎!
????????其所以有寒暑之別者,地球繞日,有一定之軌道,其軌道成橢圓形。地球依軌道而行,距日近則日光直射球面,氣候自熱;距日遠則日光斜射球面,氣候或溫或涼,寒暑自此分。春夏秋冬四季,亦自此異焉。
????????地面又分五帶。言地理者,嘗虛設(shè)經(jīng)緯線,以作區(qū)畫。直為經(jīng),橫為緯。全球經(jīng)線,畫為三百六十度,劈分東西兩半球,各得一百八十度。緯線亦如之,中為赤道。自赤道向北二十三度半,稱夏至線;自赤道向南二十三度半,稱冬至線。此兩線間,為日光往返之處,終年恒熱,稱日熱帶。自夏至線向北四十三度,自冬至線向南四十三度,日輪未嘗正射其上,亦不至一日無光,故氣候溫和,稱日溫帶。在北者名北溫帶,在南者名南溫帶。若自北溫帶以北,及自南溫帶以南,各二十三度半,各半年不見日光,寒冷最甚,稱日寒帶。在北者名北寒帶,在南者名南寒帶。吾國在東半球之北溫帶內(nèi),故人文薈萃,物產(chǎn)豐饒。
????????至于月,則為地球上之行星,繞地而行,即所謂附麗行星之行星者。月體小地球四十九倍,離地七十二萬里,不能生光,借日光以為光。月與日地相掩映,人望之若有盈有虧。當月在日與地之間,人在地面,正見其背,故其光晦而為朔。迨月行至地球之左,人望見其半面,光向西,魄向東,名為上弦。月行至地球之后,明面對于地球,光即圓而成望。月行至地球之右,人又只見其半面,光向東,魄向西,名為下弦。俟月又行至日與地之間,其光全晦,復(fù)為朔矣。吾國所用陰歷,即以月光之晦明一次,謂之一月,歷十有二月而成一年。凡月光晦明一次,約二十九日有奇,不足三十日,故陰歷月建有大小之別,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適符其數(shù)。惟月光晦明十有二次,地球繞日猶未畢一次,積有羨余,三年余一月,五年余兩月,故有歸余于閏之制。陽歷從日不從月,有閏日無閏月,蓋因地球繞日一周,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陽歷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留其余數(shù)以為積,積至四年,適得一日,乃置一閏,遇閏之年,都三百六十六日。中國近時,亦仿行之。日月之蝕,恒在朔望。其遇望也,月與日隔地相對,有時日為地掩,是為月蝕。其遇朔也,月在日與地之間,有時日為月蔽,是為日蝕。日蝕有見有不見,因月體較小,不能全掩地球,故所見有不同。月蝕則四海同觀,不過時刻有先后耳。古人以日蝕月蝕,視為災(zāi)變,不過借以示警,其實理所當然,無足怪也。
????????若夫風(fēng)云雨露,雷電霜雪等類,皆經(jīng)空氣變幻而成。空氣因熱上升,他處冷空氣流來補之,即成為風(fēng)。風(fēng)之大小,由于空氣補讓之徐疾,徐則風(fēng)必小,疾則風(fēng)必大。旋風(fēng)颶風(fēng)之起,無非因空氣補讓之過疾,沖蕩搏擊所致耳。云之由來,緣地面之水,為日光所蒸,化氣上浮,遇冷凝聚,彌漫氤氳,即為云。冷愈甚,凝結(jié)愈密,密則重而下墮,即為雨。云厚雨大,云薄雨稀。夏日多奇云,亦多狂雨,蓋熱多汽重故也。春秋二季,水在日間飽受日光,入夜熱退,冷空氣觸之,凝為水點,著于草木及瓦石之上,點點如珠,是謂之露,露遇冷,又凝成冰點,是謂之霜。雨下墜時,如與最冷之空氣相遇,則凝成冰顆形,冰顆形與冰顆形相遇,則凝成白花,形狀不一,大抵多成六角,是謂之雪,故雪必極寒而始下。若雷電之作,夏季最多,春秋二季亦間有之。其故因雨云之中,含有電氣,兩電相遇,迸發(fā)生光,即為電;轟動成聲,即為雷,雷電實一物耳。人物觸電則立斃,俗呼為雷殛是也。他如虹為雨氣映日而生,霞為日光隔射而成。云之低掩為霧,雪之初凝為霰。雹則多降于暑天,熱氣驟升,忽遇冷氣,凝為水粒,降為雹點。此皆天文中應(yīng)有之現(xiàn)象,昔人未明原委,睹天地間之形形色色,輒以為有神主之。好事者且創(chuàng)風(fēng)師雨伯,雜雷神電母,素娥青女諸名目,以證實之。于是術(shù)數(shù)家、讖緯家、卜筮家迭出不窮。齊諧志怪,干寶搜神,皆就歷代相傳之雜說,附會成書耳。
????????地球之外面稱地殼,為水與陸所構(gòu)成。水多陸少,大約水得四分之三,陸得四分之一。水之最大者曰洋,小于洋而附近大陸者曰海。海之旁有灣、有港、有峽、有岔。海水為日月所吸,則生潮汐,晝曰潮,夜曰汐。其為洋海之支流者,曰江、曰河。江河之上流,曰溪、曰澗、曰灘。四面皆陸地,中獨潴水者曰湖,或曰浸、曰泊、曰蕩、曰澤、曰池、曰沼。雨水滲入地中,漸積漸多,流于地面者曰泉。陸之最高者曰山,次曰嶺,又次曰丘陵。兩山間之洼地曰溪谷。山中有熱質(zhì)蘊藏,破巖石之隙噴出地面,成為火焰者曰火山,地震常因之而起。平地曰平原,較高者曰高原,較低者曰低原。四面皆高,中獨廣平者曰平地。其有砂磧不能生草木者曰沙漠。其有小陸高出海面,形成孤立,四面環(huán)水者曰島。三面環(huán)海,一面連陸地者曰半島。狹小之陸地,為銳角形而伸出海中者曰土角。兩陸相連之處,地形極狹,有似人腰者曰土腰,亦名地狹。江河之間,有小陸可居人者曰小洲。海洋之內(nèi),地面甚廣,物產(chǎn)繁息,交通便利者曰大洲。全球分五大洲。在東半球者凡三:曰亞細亞洲,省文曰亞洲,五洲中之巨擘也,立國凡十,中國最大。亞洲之西曰歐羅巴洲,省文曰歐洲,立國二十余,英、德、俄、法四國為最大。歐洲之南曰阿非利加洲,省文曰非洲,多外人殖民地,只四小國自立而已。在西半球者凡一:曰亞美利加洲,省文曰美洲,縱占西大陸之南北,地甚寬廣,地理家或分稱南美洲、北美洲,全洲立國二十余,以北美洲之美國為最大。在東西兩半球之間者凡一:曰海洋洲,合大小各島而成。為歐美各國所分領(lǐng),最大之島曰澳大利亞,英屬也,往時嘗呼為澳大利亞洲。附近南極,別有大地,在澳大利亞之南者,曰墨瓦蘭;在美洲之南者曰戈賴罕,世人以南大陸稱之,地荒而寒,尚有人跡未到處,無名可述云。五大洲之外,有五大洋:一曰太平洋,介于亞洲、美洲及海洋洲之間。二曰大西洋,居歐洲、非洲之西,美洲之東。三曰印度洋,在亞洲南,非洲東,直至澳大利亞大島。四曰北冰洋,繞北極。五曰南冰洋,繞南極。五洋面積,太平洋最廣,航行頗險,名曰太平,寓頌禱之意焉。
????????自人種肇生,散處四方,氣候不齊,形色各變,于是有黃種、白種、紅種、黑種、棕色種之別。所謂黃種者,膚黃色,面平鼻低,顴高目斜,發(fā)黑而直,多居亞洲,歐洲亦間有之,人數(shù)約六萬萬。所謂白種者,膚白眼碧,額闊鼻高,毛發(fā)鬈曲,多居歐洲,近則美洲、非洲及海洋洲等處,嘗有移居者,人數(shù)與黃種相同。所謂紅種者,銅色深目,發(fā)疏而黑,面廣而平,多居美洲,人數(shù)約一千五百萬。所謂黑種者,膚黑如墨,唇厚鼻縮,多居非洲,人數(shù)約二萬萬。所謂棕色種者,膚帶棕色,鼻闊發(fā)粗,口大可容拳,多居海洋洲,人數(shù)約五千萬。五種之中,白種勢力,今為最強,黃種次之,其他三種,已日就衰亡,僅存殘喘而已。
????????本編所述,為中國歷史事,于五洲各國情形,不暇詳述,但就中國而論,則中國之位置,亞洲東北也。中國之人類,黃色種也。相傳首出御世者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盤古氏之履歷無自考,或謂發(fā)跡于帕米爾高原。帕米爾三字,為波斯國語,猶屋頂之意。此高原在中國西偏,系世界第一高原,不啻一屋頂然。盤古氏居此高原,諒因趨避水災(zāi)之故,與猶太創(chuàng)世記所傳,隱相符合。嗣其后者即為天皇、地皇、人皇,后世稱為三皇是也。三皇之世,始有制度可稽,欲知大略,請觀下回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