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有三源,只治脾可不行,參苓白術散這樣搭配才有效
好多人發(fā)現(xiàn)自己齒痕重,痰多吐不完,腦袋昏沉,大便沾馬桶,知道是濕氣重了,以為濕氣重是脾胃的問題,自己用了一些參苓白術散一類的健脾運濕藥,還是反反復復,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你忽略了一個大問題。
我們身上管理水液的臟腑難道只有脾胃嘛?當然不是。
在中醫(yī)里,人體水液分為三個源頭,分別是水之上源肺,水之中源脾胃,水之下源腎,這三個源頭,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水液的代謝,造成我們濕氣重的癥狀。
所以濕氣重,用了健脾的藥物效果不好,可能就不單單是脾胃的問題了,我們需要分別在水濕的三個源頭臟腑考慮了。

首先就是水之上源,肺。
中醫(yī)說,“肺主通調(diào)水道”,就是說肺氣可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水液的運輸,分布和排泄。
肺可以把脾運來的水液運輸?shù)饺恚3制つw和其他器官的濕潤,還可以把水液運輸?shù)侥I里,在膀胱里變成尿液排出去,或者通過肺的宣發(fā)作用,把水液變成汗液從毛孔里排出去。如果肺功能減退了,就會咳痰咳嗽,出汗多,尿液少,眼皮水腫,容易感冒,舌頭濕潤,舌苔白厚,這個時候可以在參苓白術散的基礎上在配合一個補肺益氣的玉屏風散,脾肺同調(diào),同時調(diào)理水之上源和中源。

第二個,就是水之中源,脾胃。
脾主運化,可以運行代謝水濕,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濕氣重,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但是你知道肝郁可以導致脾胃虛弱嗎?
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肝能克脾,肝氣郁滯,就會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造成濕氣重。如果肝氣郁滯了,就會經(jīng)常情緒不好,唉聲嘆氣,脅肋脹痛,打嗝放屁,心情不好的時候,脾虛濕盛的癥狀會更嚴重,這個時候可以在參苓白術散的基礎上,再配合一個疏肝解郁的柴胡疏肝散。消除造成脾虛的原因,肝不克脾,脾補虛弱,濕氣自然就沒了。

最后一個,水之下源,腎。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腎可以主持和調(diào)節(jié)人身體里的水液代謝。如果腎陽衰微,溫煦身體的功能變差,身上的水液也就不能被溫化,就像地上有一個小坑洼,里邊有積水,太陽一出來,水就干了,腎陽如果不夠的話,我們身上的水濕就會一直停著。腎陽虛的時候就會怕冷,腰酸冷痛,腿腳軟冷,下肢水腫,小便顏色淡,量會增多,排便的次數(shù)也會增多,這個時候可以在參苓白術散的基礎上配合一個補腎溫陽的右歸丸,補足身上的陽氣,增加化濕的能力。

如果腎陽虛時間長了,腎陽無法補充脾陽,還會出現(xiàn)脾陽虛的癥狀,比如肚子冷痛,怕吃涼的,經(jīng)常拉肚子等等,這個時候再用參苓白術散就有點弱了,可以參考一個金匱腎氣丸,來脾腎陽氣同補,利水化濕。
所以身上有濕氣了,不要只健脾化濕,也要考慮一下別的臟腑是不是也出現(xiàn)了問題,多臟同調(diào),才能高效祛濕。
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