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小辭典》12.16 程頤
【本文轉(zhuǎn)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
16、程頤(1033—1107)
? 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唯心主義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字正叔,號伊川,洛陽[i]人。曾任國子監(jiān)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師事周敦頤,在洛陽講學(xué)多年,其學(xué)派稱為洛學(xué)。他反對王安石新政,誣“介甫之學(xué),壞了后生學(xué)者?!?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i]。
? 程頤指出:“萬物皆是一理”[iii]。“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iv]。程頤認為“理”或“道”是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根源。“道則自然生萬物”[v]。在“道”和“氣”的關(guān)系上,他說:“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則是密也”[vi]?!懊苁怯弥础薄R饧葱味系摹暗馈笔钱a(chǎn)生包括“氣”在內(nèi)的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所以他說:“有理則有氣”[vii]。他還認為“理”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和社會永恒的最高準則。他說:“天下只是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準”[viii]?!拔锝杂欣怼H缁鹬詿?,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間,皆是理”[ix]。程頤提出一個總括天地萬物之理的實際意義在于:鞏固封建社會秩序,論證封建綱常的絕對性和永恒性。所以他說:“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x]。程頤認為“格物窮理,非是要盡窮天下之物”[xi]。“格物之理,不若察之身,其得尤切”[xii]。所說“察之于身”,就是注重自我的封建道德修養(yǎng)?!爸轮?,但止于至善,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之類”[xiii]。程頤又提出性善才不善的人性論。他說:“性即是理”[xiv]。“性”就是“天命之性”,人生來具有仁義禮智信的品德,因此,它是至善的。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天賦道德論。他認為人之所以有不善,是由于人稟受氣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才”[xv]所決定的。“稟得至清之氣生者,為圣人;稟得至濁之氣生者,為惡人”[xvi]。程頤以“氣”來說明人的社會本質(zhì),無非是為劃分“圣”和“凡”的階級差別制造理論。在程頤看來,“不是天理,便是私欲”,只有做到“無人欲即皆天理”[xvii]。因此,他極力宣傳“寡欲”、“窒欲”的禁欲主義。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xviii]的說教,暴露了封建主義以理殺人的反動本質(zhì)。二程的理學(xué)為朱熹直接繼承和發(fā)展,世稱程朱學(xué)派。程頤的著作有《遺書》、《伊川文集》、《伊川經(jīng)說》、《伊川易傳》等,均收集在《二程全書》中。
注:
[i] 今屬河南。
[ii] 《遺書》二上。
[iii] 《遺書》十五。
[iv] 《遺書》二十一下。
[v] 《遺書》十五。
[vi] 《遺書》十五。
[vii] 《粹言》二。
[viii] 《遺書》二上。
[ix] 《遺書》十九。
[x] 《遺書》五。
[xi] 《遺書》十五。
[xii] 《遺書》十七。
[xiii] 《遺書》七。
[xiv] 《遺書》十八。
[xv] 形質(zhì)。
[xvi] 《遺書》二十二上。
[xvii] 《遺書》十五。
[xviii] 《遺書》二十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