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2008年發(fā)掘簡報
西安漢長安城直城門遺址2008年發(fā)掘簡報
考古2009年第5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
直城門是漢長安城西面城墻上的南數(shù)第二個城門,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街道辦事處周家河灣村東部以北約100米處(圖一;圖二)。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曾對該遺址作了局部發(fā)掘,清理了3個門道中北面的1個門道,部分發(fā)掘資料已經(jīng)發(fā)表[1]。2008年,為配合西安市文物局的直城門遺址保護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又對該遺址作了第二次發(fā)掘。發(fā)掘工作從5月22日開始,至10月30日結束,共布12米×24米的探方5個(編號為T1~5,其中T1的南部和T5的北部各有一段沒有發(fā)掘),加上擴方部分,發(fā)掘面積總計1300多平方米?,F(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層堆積
直城門遺址的地層堆積比較簡單,一般表土層下即為漢代的堆積,個別地方表土層下有較厚的擾亂層,擾亂層下為漢代的堆積。以T5北壁東部和T1西壁剖面為例介紹如下。
T5北壁的地層堆積可分為2層(圖三)。
第1層:耕土層。厚0.1~0.16米。
第2層下為漢代的地面。
第2層:擾土層,灰褐色土,質(zhì)地較硬,結構較緊密,包含物有漢代的磚、瓦、瓦當碎塊、炭粒、紅燒土粒及現(xiàn)代的鐵絲、塑料薄膜碎塊等。深0.1~0.67、厚0.54米。
第2層下為城墻的基礎,土質(zhì)為純凈的五花土,經(jīng)過夯打,結構緊密,質(zhì)地堅硬。
T1西壁的地層堆積可分為2層(圖四)。
第1層:耕土層。厚0.12~0.16米。
第2層:漢代文化層,灰色土,結構疏松,質(zhì)地較軟,包含物有漢代的磚、瓦、瓦當碎塊、炭粒、紅燒土粒及鐵器殘塊等。深0.12~0.53、厚0.32~0.36厘米。
二、遺 跡
遺跡主要包括城墻和城門兩部分(圖五;圖版拾壹,1、2)。
(一)城墻
根據(jù)實測,城墻基礎東西寬約20米。城門南側的城墻基本被破壞殆盡,僅存基礎,T1西南部殘存一段城墻的西壁,長7.48、現(xiàn)存高0.12~0.18米,夯土筑成,表面粉刷一層白灰,多已脫落。城門北側的城墻保存相對較好,其頂部寬2.5~7.5、底部寬8.85~9.25、高出北門道地面1.71米。
(二)城門
包括門道、隔墻和城門的附屬設施。
門道 從北向南共有3個,分別為北門道、中門道和南門道。
(1)北門道根據(jù)已經(jīng)發(fā)表的資料,北門道在新莽末年曾遭戰(zhàn)火焚毀,后經(jīng)修理又繼續(xù)使用,經(jīng)歷了東漢、魏晉、十六國和北朝,直至隋朝初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后才最終廢棄。1957年發(fā)掘時清理出了晚期即北朝至隋代的路層。至于早期的門道結構,由于壓在晚期路層以下沒有清理,形制不太清楚。本次發(fā)掘時,首先重新清理出晚期路層,接著在北門道的東半部進行了解剖,發(fā)現(xiàn)了早于晚期路層的兩期路層,即中期路層和早期路層。
門道現(xiàn)存東西進深9.95、復原進深約20南北面寬約8.15米。南壁保存較好,仍為直壁,東西殘寬6.15、殘高1.19米,夯層清晰,夯層厚約6~8厘米。北壁被破壞成參差不齊的坡狀(圖版拾貳,1)。
晚期路層在門道內(nèi)從南到北都有分布保存狀況較差,多處被近現(xiàn)代擾坑(溝)破壞。路層最大厚度約0.55米,包含物有素面上有一炭化的木件殘跡,呈南北向,南北長60、直徑30厘米。門道西部發(fā)現(xiàn)一條橫貫南北的長條形鐵構件,已與夯土等燒結為一體,已清理的燒結塊長1.95、寬0.15、厚0.05米,里面包含的鐵構件寬3、厚0.4厘米,可能為門道某處的鐵件。
在中門道西部,1957年發(fā)掘時曾發(fā)現(xiàn)有一排門限石,共10塊,中間8塊為長方形,兩端各1塊為曲尺形,現(xiàn)均被破壞無存,但在其原來的位置發(fā)現(xiàn)有較多花崗巖碎石碴,分布范圍東西寬約0.7、南北現(xiàn)清理部分長2.03米,當是門限石的所在。
在中門道的西側發(fā)現(xiàn)了一片卵石堆積,已遭到破壞,僅存殘部。現(xiàn)存范圍南北長約3.3、東西寬約1.8米。卵石多為花崗巖,少數(shù)為青石或砂巖。經(jīng)實測,卵石長10~15、寬6~12、厚6厘米左右。卵石面下堆積較純凈,質(zhì)地較硬,似經(jīng)過加工。根據(jù)上述跡象推測,中門道的西側可能有卵石散水分布。
(3)南門道位于南隔墻以南,現(xiàn)僅存中部,東部和西部被破壞。現(xiàn)存部分東西進深12.3、復原進深約20、南北面寬8.1米(圖版拾叁,2)。
門道的北壁現(xiàn)存部分長12.33、高2.55米,夯土筑成,夯層清晰,表面多有崩塌。北壁下部有一條東西向的壓痕,斷面為圓形,直徑8~10厘米,應是夾在夯土中的夾棍之類的朽痕。北壁南側有木灰槽,南北寬約35、深約10厘米,內(nèi)有木灰分布,當是原來木地的遺跡。槽底置礎石,質(zhì)地多為花崗巖。北壁現(xiàn)存12個壁柱槽,系在夯土上挖鑿而成,平面呈方形,其后壁即為門道的北壁夯土,東、西壁多有崩塌,保存不好。柱槽底部少數(shù)(東起第2、7、10柱槽)有單獨的礎石,多數(shù)與外側的木灰槽共用一個礎石。礎石未經(jīng)雕琢,較平的一面向上。
門道的南壁基本被破壞殆盡,現(xiàn)殘存最大高度僅0.2米左右。南壁下的壁柱槽也被破壞,形制不清。南壁北側有一條東西向的木灰槽,現(xiàn)存部分長13.05、寬0.35、深約10厘米,底部密布礎石?,F(xiàn)存礎石共15塊,均為花崗巖,多數(shù)未經(jīng)雕琢,較平的一面向上,其中最西面的一塊礎石西北部有一曲尺形的缺口,東西長28、南北長27、深13厘米。礎石上面殘存較多的木地殘塊,現(xiàn)已炭化。礎石南側有被破壞的壁柱槽底部殘跡。
門道內(nèi)堆積著倒塌的夯土塊,經(jīng)火燒呈紅色,部分燒成流碴,質(zhì)地堅硬,顏色鐵青。另有殘鐵器、木炭殘塊等。門道地面南部和北部較平,中間下凹,布滿一條條相互疊壓的東西向車轍,推測為車輛長期碾壓所致。路面經(jīng)火燒,顏色青灰,局部呈紅色。南門道內(nèi)路面上散落著鐵戟、鎧甲片、炭化木構件殘部及大量的木炭灰。
南門道西部沒有發(fā)現(xiàn)成排的門限石痕跡,但在南壁北側的礎石中,現(xiàn)存最西面的一塊西北部有一曲尺形的缺口,其北不遠處有一立柱,現(xiàn)已炭化,北壁南側與之相對應的礎石已不存,但該位置以南不遠處也有一炭化的木柱,二者之間有較多的木炭殘塊,推測此處應是設門的位置。
2.隔墻包括北隔墻和南隔墻。
(1)北隔墻位于北門道與中門道之間,平面呈長方形,復原東西長約20、南北寬約4.2、現(xiàn)存部分高1.47米。夯土筑成,夯層清晰,夯層厚6~8厘米。北隔墻西側現(xiàn)存一片卵石堆積,其范圍南北長3.65、東西現(xiàn)清理部分寬約1.27米。卵石形狀不太規(guī)則,質(zhì)地有花崗巖、青石等。此處可能是卵石散水的殘跡。
(2)南隔墻 位于南門道和中門道之間,復原東西長約20、南北寬4.1米,現(xiàn)僅存中部,其東部和西部被破壞?,F(xiàn)存部分呈一不規(guī)則的臺狀,南北寬4.1、頂部東西長3.9~4.75、底部東西長14.1~14.3、現(xiàn)存部分高2.55米。夯土筑成,夯層十分清晰。3.城門的附屬設施包括北門道和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以及南門道以南城墻東側的房址。
(1)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1條(編號為S Q2),呈東西向,出城門以后折向西北,最后向西接入城墻西側的城壕。現(xiàn)存門道以東部分被破壞無存,形制無法究明。水渠在不同的部位形制也不相同,從東向西可分為三部分(圖版拾貳,3)。
東部位于北門道下面,為暗渠,呈東西向,主要用石板砌筑而成,局部也使用少量的條磚?,F(xiàn)存部分長19.73米,東口通寬1.28、內(nèi)寬0.65、內(nèi)高0.78米,西口通寬1.25、內(nèi)寬1、內(nèi)高0.77、通高1.2米。其建筑程序是先挖一個斷面基本呈方形的土溝,接著在溝底平鋪一層青石板,在南北兩壁的內(nèi)側立砌石板形成南北壁,最后以石板蓋頂。石蓋板僅存西端2塊。有的地方石壁板的高度達不到要求的高度,則在石板的頂部加砌若干層條磚。兩壁石板與土溝槽壁之間,有的地方用條磚或碎石塊填補縫隙(圖六)。完整的條磚尺寸有三種:長32、寬16、厚5.5厘米,長33.5、寬16.5、厚6.5厘米,長34、寬16、厚6厘米。水渠的填土中出土較多繩紋條磚,不少條磚上面還有戳印,印文中多含有“石安”二字,當為十六國時期后趙的遺物。
中部位于北門道以西,亦為暗渠,呈東南-西北向,磚券而成。這段渠長3.45米,東口通寬1.36~1.41、內(nèi)寬0.84~0.85、內(nèi)高0.73、通高1.01米;西口通寬1.36~1.41、內(nèi)寬0.8~0.85、內(nèi)高0.76、通高1.07米。南、北兩壁用磚平鋪砌成,均為14層,所用磚主要為子母券磚。自第15層以上,開始用子母磚券頂。券磚現(xiàn)存12排,每排約40塊。完整的子母磚有的長28、寬18、厚2.5~4厘米,有的長27、寬18.5、厚3~4.5厘米,均為素面。渠內(nèi)填土為較純凈的淤土。
西部為明渠,呈東西向,南、北兩壁磚砌而成,其中東部砌磚保存較完整,西部破壞嚴重,砌磚已不復存在,僅存土溝?,F(xiàn)存部分長4.5米,東口底寬0.7、上寬0.74、高0.71米,西口底寬0.93、上寬1.22、壁高1~1.1米。砌磚多為子母磚,一般較厚的側面朝向渠內(nèi),個別較薄的側面朝向渠內(nèi),局部用素面條磚。砌磚的尺寸有如下幾種:長19.5、厚5.5厘米,長11.5、厚4厘米,長19、厚5厘米,長17、厚3.5厘米,長32.5、厚5.5厘米,長17、厚4厘米,長20、厚4.5厘米。
從北門道現(xiàn)存的東、西兩個斷面看,水渠打破西漢時期的夯土,上面又被晚期路層所疊壓。水渠廢棄以后的填土中包含有十六國時期的繩紋磚。因此,水渠應重建于西漢以后(西漢時期就已存在),歷經(jīng)東漢、魏晉一直延續(xù)使用至十六國時期才被有意廢棄。
(2)南門道下面的排水渠為1條地下排水渠(編號為S Q1)。渠在城門以東與直城門大街南邊的排水溝相通,在南門道下面呈東西向通過城門,出城門之后折向西南,與直城門外大路南邊的排水溝相通(圖版拾叁,3、4)。
排水渠券洞的頂部距南門道地面2.5~2.59米。券洞內(nèi)寬1.4、通寬2.04、內(nèi)高1.33、通高1.65米。水渠底部鋪以青石板,南、北壁全部用條磚砌成,砌法用丁磚,錯縫平鋪,各有8層。南壁高77、北壁高79.5厘米。完整的條磚長39、寬19、厚9~9.5厘米(圖七)。
南、北壁第8層條磚向上開始用子母磚券頂,頂部每排用子母磚45塊。完整的子母磚有的長32~32.5、寬23.4~23.8、厚端厚5、薄端厚2.4厘米,榫長4.2、寬5.5厘米,卯寬6、深5.5厘米;有的長33.2、寬22.2、厚端厚5、薄端厚3厘米,榫長4、寬4.4厘米,卯寬6.7、深5.8厘米。從南門道西側清理情況看,券頂不同部位子母磚的尺寸不同,有的地方用完整的子母磚,有的地方則使用修整過的子母磚。東部的5排子母磚為完整的子母磚,每排45塊,磚寬21.5~23厘米,厚端向上,厚5~6厘米,最厚達6.5厘米,砌成的券頂呈東西方向,從第6排子母磚開始向西,每排子母磚從北向南寬度逐漸變小,最北部為完整的子母磚,南部使用修整過的子母磚,最小的子母磚寬10~12厘米左右,絕大多數(shù)都是厚端向上,個別薄端向上。由于使用了不同尺寸的子母磚,使得券頂?shù)姆较蛑饾u向南彎曲。
排水渠打破了南門道下面的夯土基礎,上面又被門道地面疊壓,所用的建筑材料均為西漢時期的條磚和子母磚,渠內(nèi)填土中也未發(fā)現(xiàn)后期的遺物,因此,其建成和使用的年代應為西漢時期。
(3)南門道以南城墻東側的房址在南
門道以南城墻東側,1957年發(fā)掘時自北向南分布有三間房屋的殘部,現(xiàn)已被破壞到門道地面以下2米深度,房屋的遺跡現(xiàn)象蕩然無存。
三、遺 物
遺物主要出土于文化層及3個門道的堆積中,也有一部分采集于擾土層(擾坑)中。年代以西漢時期為主,如素面條磚、表面飾繩紋內(nèi)面飾布紋或麻點的筒瓦、表面飾繩紋內(nèi)面抹光或飾指甲紋的板瓦、云紋瓦當、文字瓦當?shù)?。也有一些遺物年代晚于西漢,如帶有“石安……”戳印的繩紋條磚當屬十六國后趙時期,蓮花紋瓦當和素面抹光的板瓦應屬北朝時期。
(一)西漢(含少量西漢以前)遺物種類以陶質(zhì)建筑材料包括磚、瓦、瓦當?shù)葹橹?,另外還有少量鐵器、銅錢及石等。
1.磚 有條磚和子母磚兩類。
條磚 呈長方形,素面。依形體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形體較厚重。T4③∶81,長37.5、寬18.5、厚9厘米。
B型:形體較薄。S Q1∶9,長34.5、寬16.5、厚5.5厘米。S Q1∶60,長32.5、寬16.5、厚6.5厘米。
子母磚平面呈長方形,一端較厚,另一端較薄,素面。依形體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形體較大。S Q1∶1,長33.7、寬22.3、厚4.5~6.5厘米,榫長4.5、寬5.6厘米,卯寬6.2、深5厘米。
B型:形體較小。S Q2∶90,長27、寬厚3~4.5厘米,榫長4、寬5.2厘米,卯寬7.1、深4.5厘米。
2.瓦分為板瓦和筒瓦兩種。
板瓦表面飾粗斜繩紋,內(nèi)面抹光,有的飾布紋、麻點紋或指甲紋。T1③∶20,殘,內(nèi)面飾指甲紋。殘長23.6、殘寬15.8、厚1.5厘米(圖八,1、2)。T1③∶17,表面上邊(或下邊)有寬約5.5厘米的繩紋被抹平,內(nèi)面抹光。殘長28.5、殘寬24.5、厚1.8厘米。T2③∶33,內(nèi)面布紋上拍印麻點紋。殘長24、殘寬13、厚1.2~1.8厘米(圖八,3)。
筒瓦依形體差異,可分為兩型。
A型:瓦身較輕薄,泥條盤筑法制成。瓦唇較長,表面飾細繩紋,瓦唇附近有寬約6厘米的繩紋被抹去;內(nèi)面飾麻點紋。T2③∶28,殘長17.2、殘寬12.5、厚1.2厘米,瓦唇長6、厚0.8厘米。
B型:瓦身厚重,模制。瓦唇較長,表面飾粗繩紋,瓦唇附近有寬約4.5厘米的繩紋被抹去;內(nèi)面飾布紋。T1③∶18,殘長26、瓦徑19.5、厚2.2厘米,瓦唇長6.4、厚2.3厘米。
3.瓦當出土較多,大多數(shù)為圓瓦當,個別為半瓦當。
素面半瓦當2件。采∶60,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所接筒瓦系泥條盤筑法制成,表面飾細繩紋,內(nèi)面飾麻點紋。瓦當邊緣與筒瓦相接處加泥條。當面徑15.7、當厚1厘米(圖九,1)。采∶63,背面較平整,所接筒瓦表面飾中粗繩紋,內(nèi)面飾布紋。當面徑山形紋半瓦當表面飾三重山形紋,邊輪較窄,斷面有繩切痕跡,背面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采∶85,當面徑15.4、邊輪寬1、當厚1.7厘米(圖九,2;圖版拾肆,4)。
素面圓瓦當1件(采∶62)。殘。背面不平,中央凸起,邊緣高0.5厘米左右,有繩切痕跡。當面殘徑13.2、當厚2.5厘米。葵紋瓦當 當心為一乳丁,當面飾“S”形紋與葵瓣紋交錯構成的圖案,“S”形紋貫穿當心外圓,每兩個“S”形紋之間有一個右向的葵瓣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高0.5厘米,有繩切痕跡。所接筒瓦為泥條盤筑法制成,表面飾細繩紋,內(nèi)面飾麻點紋。T5③∶4,當面徑16.1、邊輪寬1.2、當厚1.8厘米(圖一,3;圖版拾肆,2)。
渦紋瓦當單界格線穿過當心,當心每界格內(nèi)飾一乳丁,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兩個相對的單線渦紋,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高約0.5厘米,有繩切痕跡。采∶49,殘。當面殘徑16.8、邊輪寬1.2、當厚2.4厘米(圖一,5;圖版拾
1.素面半瓦當(采∶60)
2.山形紋半瓦當(采∶85)
分為三式。
Ⅰ式:當心圓內(nèi)飾菱形網(wǎng)格紋,界格線為單線,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有繩切痕跡。采∶31,殘。復原當面徑16、邊輪寬1、當厚2.7厘米(圖一一,8)。
Ⅱ式:單線十字四分當心圓,圓內(nèi)飾四葉紋,界格線為雙線,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邊緣有繩切痕跡。采∶9,殘。復原當面徑17.3、邊輪寬1、當厚3.5厘米(圖一一,6;圖版拾伍,5)。
Ⅲ式:當心為方格紋或菱形網(wǎng)格紋,界格線為雙線,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
云紋瓦當較多,除5件殘損嚴重、形制難以分辨外,其余依據(jù)當面紋飾及當背的差別,可分為七型。
A型:當心圓內(nèi)飾一旋渦紋,卷二周,當面為內(nèi)外各四個云紋連續(xù)成環(huán),外云紋為雙線云紋,內(nèi)云紋為單線云紋,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的凹痕,邊緣較高,有繩切痕跡。T5③∶3,邊緣高1厘米,當面徑16.5、邊輪寬1.4、當厚3厘米(圖一一,5;圖版拾伍,1)。
B型:當面單界格線穿過當心,當心圓內(nèi)飾四葉紋,當面飾四朵云紋,界格線連至每朵云紋的中部,相鄰的兩朵云紋之間有一單線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有切割痕跡。采∶36,殘,背面有指壓痕跡。邊緣高約1厘米,復原當面徑16.8、邊輪寬1、當厚2厘米(圖一一,9)。
C型:界格線不穿過當心,連至每朵云紋的中部。根據(jù)當面及當心紋飾的不同,可當背多數(shù)凹凸不平,有的有指壓的凹痕;少數(shù)背面平整,有的拍印繩紋。T4③∶86,殘,當心為方格紋,當背較平整,有拍印的交錯繩紋痕跡,所接筒瓦表面飾粗繩紋,內(nèi)面飾布紋。當面徑17.4、邊輪寬1.1、當厚1.9厘米(圖一一,1;圖版拾伍,6)。采∶1,殘,當心為菱形網(wǎng)格紋,當背凹凸不平,邊緣高約0.7厘米,有繩切痕跡。當面徑15.7、邊輪寬1.1、當厚2.7厘米(圖一一,2)。
D型:雙界格線穿過當心,當心每界格內(nèi)飾一曲尺紋,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一云紋,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有的凹凸不平,邊緣較高,有繩切痕跡,有的有模具的印痕,有的較平整。T2③∶72,殘,背面平整,邊緣高0.2厘米,有內(nèi)向繩切痕跡。復原當面徑14、邊輪寬0.9、當厚2.2厘米(圖一一,4;圖版拾伍,3)。采∶8,殘,當面每朵云紋的中部有一短線連至當心圓;當背拍印細繩紋,并有指壓痕跡。當面徑14.7、邊輪寬1、當厚1.5厘米(圖一一,7)。
E型: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飾由12個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一朵云紋;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T2③∶17,殘,背面拍印細繩紋。復原當面徑18.8、邊輪寬1.6、當厚2.8厘米(圖一一,3;圖版拾伍,4)。
F型: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飾由12個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一朵云紋,邊輪內(nèi)飾兩周凸弦紋,其間飾菱形網(wǎng)格紋,菱形網(wǎng)格紋以內(nèi)有的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有的抹光,有的中央有一手指的按窩。T1③∶17,稍殘。當面徑18、邊輪寬2.4、當厚2.4厘米。
G型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圓內(nèi)飾大乳丁、小乳丁、網(wǎng)格紋或葉脈紋等,當面每界格內(nèi)飾一卷云紋,每朵卷云紋的末端向外各卷出一條曲線連至界格線,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凹凸不平,有指壓痕跡,邊緣有繩切痕跡。采∶48,殘,當心圓內(nèi)正中飾一乳丁,周圍環(huán)繞六個較小的乳丁。復原當面徑16.8、邊輪寬0.8、當厚4.1厘米(圖一一,10;圖版拾伍,2)。
文字瓦當 主要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與天無極、延年益壽、都司空瓦等。
長樂未央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環(huán)繞以12枚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nèi)有一篆字,文為"長樂未央",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所接筒瓦內(nèi)面飾麻點紋。T1③∶24,當面徑16.8、邊輪寬1.9、當厚1.9厘米(圖一○,4;圖版拾肆,1)。
都司空瓦瓦當 均為殘塊。雙界格線穿過當心,將當面分為四界格,每界格內(nèi)有一篆字,文為"都司空瓦";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
延年益壽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乳丁,當面每界格內(nèi)有一篆字,文為"延年益壽",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邊緣高1.5厘米,有繩切痕跡。采∶56,殘,僅存"益壽"二字。復原當面徑18.6、邊輪寬1.4、當厚3.7厘米(圖一O.2;圖版拾肆,6)。
長生無極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心飾一大乳丁,其外為12個小乳丁組成的連珠紋,當面每界格內(nèi)有一篆字,文為"長生無極",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光平,有的拍印繩紋。采∶58,殘,僅存"生無極"三字。當面殘徑17.1、邊輪寬1.5、當厚2.3厘米(圖一○,1)。
與天無極瓦當 雙界格線不穿過當心,當面每界格內(nèi)有一篆字,文為"與天無極",邊輪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有的拍印繩紋,邊緣高0.5厘米,有繩切痕跡。采∶59,殘,僅存"天"、"極"二字。邊輪寬1.1、當厚2.7厘米。
4.確石 城門附近的堆積中出土了不少形狀不十分規(guī)整的花崗巖質(zhì)天然石塊,形狀近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也各異,實測的數(shù)據(jù)有如下幾種;長 30、寬30、厚25厘米,長23、寬16、厚10厘米,長30、寬16、厚14厘米,長27、寬15、厚14厘米。從這些石塊的大小來看,用來鋪砌散水顯得太大,而作為柱礎石則太小,有可能是作為投擲武器(硼石)。
(二)后趙時期遺物
繩紋磚 形體較小、一面飾繩紋,有的有戳印。SQ2∶88,長28.5、寬13.5、厚5.5 厘米。SQ2∶44,上有陽文戳印,文為"石安□生"。長 28、寬13.5、厚6.2厘米。SQ2∶40,上有陽文戳印,文為"石安宗受"。長26.3、寬12.2、厚5.6厘米。SQ2∶6,上有陽文戳印,文為"石安賀子"。長27.2、寬13.3、厚6.6厘米。
(三)北朝時期遺物
板瓦 表面抹光,內(nèi)面也抹光。T4 晚期路∶94,殘長22、殘寬14.6、厚2.3厘米。
蓮花紋瓦當 當心圓內(nèi)正中為一小乳丁,其外環(huán)繞若干個小乳丁,當面飾單線蓮瓣一周,邊輪內(nèi)飾一周連珠紋,連珠紋內(nèi)飾一周凸弦紋;當背平整,邊緣有刻劃痕跡。采∶7,殘。當面徑12.2、邊輪寬1.9、當厚1 厘米(圖一二;圖版拾肆,5)。
四、結語
通過對直城門遺址的全面清理,我們有如下三點認識。
1.關于直城門的始建年代, 史籍中沒有明確提及,但史載西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春開始修建長安城城墻,至五年(公元前190年)秋竣工21,歷時4年多,直城門的修建當在這幾年之中。另據(jù)史籍記載,新莽末年;赤眉軍燒長安宮室市里,直城門當于此時被毀,中門道和南門道出土或采集的遺物中有一部分具有西漢初年的特征;如素面半瓦當、表面飾細繩紋內(nèi)面飾麻點紋的筒瓦以及背面有繩切痕跡的瓦當?shù)龋f明其始建年代應不晚于西漢初年。南門道和北門道內(nèi)倒塌堆積中含有大量紅燒土及木炭殘塊;顯示城門毀干火災。遺物中有表面飾粗繩紋內(nèi)面為素面或飾布紋的板瓦、表面飾粗繩紋內(nèi)面飾布紋的筒瓦;以及背面無繩切痕跡的瓦當?shù)?,具有明顯的西漢晚期特征;說明城門的倒塌時間應在西漢晚期以后。這與史籍中關于漢長安城始建及焚毀年代的記載大致相合。
北門道的情況則比較復雜;清理出了早、中、晚三期路層。早期路層表面殘留火燒痕跡,下部即是城門始建時的夯土;因此應是西漢時期的路層。中期路層疊壓在早期路層之上;其下疊壓的排水渠填十中出土繩紋條磚上有"石安……"的戳印,史載后趙時改咸陽為石安縣,因此該層的年代應不早于后趙時期。晚期路層中出土有素面抹光的板瓦片。具有明顯的北朝至隋代初年的特征,因此應是北朝至隋代的遺跡。根據(jù)以上跡象并結合長安城沿革的歷史推斷;直城門的北門道在新莽末年燒毀后又被重新利用,經(jīng)歷了十六國、北朝,直至隋代以后才被廢棄。
2. 對西漢時期直城門的形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直城門有3個門道;門道之間有寬約4米的夯土隔墻。每個門道復原進深為20米左右∶寬約8米;減去門道兩側立柱的空間,各門道的可使用寬度(即兩側木灰槽之間的寬度)為6米左右。城門的基本結構是在門道南、北兩側邊緣部位各置一排礎石,其上安放縱向的木地袱,地狀之上立排叉柱;柱頂應有梁架支撐城門的上部。中門道和南門道內(nèi)清理出大量倒塌的夯土塊;尤其是中門道內(nèi)出土了較多接近水平堆積的夯十塊;反映出樣頂梁架以上還有一定厚度的夯土存在。門道內(nèi)及其東西兩側散落著較多的板瓦、筒瓦及瓦當殘片,表明在城門上面建有門樓。
3.中門道的地面與其他門道的地面有著比較明顯的區(qū)別,為抹泥地面;表面光滑平整,基本上看不到使用的痕跡,南門道的地面沒有泥皮,且南部和北部較高,中部較低,表面凹凸不平,可見一條條東西向的車轍痕跡。北門道的地面由于被中、晚期路層疊壓而形制不清;但其西部的門限石上也有車輛長期碾壓形成的淺凹槽。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中門道屬干馳道,為皇帝專用而很少使用;其他門道則為一般官吏和平民長期使用。
附記∶本次發(fā)掘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以及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謹致謝忱。
執(zhí)筆者 張建鋒 劉振東 徐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