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哪個更嚴重?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病
抑郁癥是腦內5-羥色胺功能不良,精神分裂癥是腦內多巴胺功能不良,但常常容易混淆。
在不少實際的案例檢查中,62%的抑郁癥患者曾被診斷是精神分裂癥,其中54%的患者曾按精神分裂癥進行過治療,病人不但沒有治愈或改善,反而戴上一頂“精神病”的帽子,更加自卑,病情變重,給治療帶來一定困難。
雖然抑郁癥與精神分裂癥都屬精神疾病的范疇,但兩者確有本質的不同。
抑郁癥多由心理社會因素致病,所以有人把抑郁癥稱作“心理感冒”,而精神分裂癥除心理社會因素外,主要致病因素是家族遺傳及大腦某些器質性病變。
此外,兩者在診斷、治療、預后等方面都大相徑庭。
作為兩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是不同的:
抑郁癥會讓患者在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的基礎上,出現興趣減退、自卑、無價值感、自責自罪、注意力不集中、反復想死的念頭等;
精神分裂癥發(fā)作時,患者通常會出現幻聽/幻覺等感知覺障礙,被害、關系妄想等思維障礙,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明顯不協(xié)調,比如持續(xù)獨自大笑,對一點小事極端暴怒或高興等。
可以說,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的影響都很大。
如果非要拿它們來做比較,可以從四個重要方面來看一看二者的區(qū)別。
認知功能損害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而且疾病越嚴重,認知功能的損害就越重。
精神分裂癥屬于涉及人的認知、行為和情緒的功能失調,屬于慢性、遷延性、致殘性疾病,通常發(fā)病于青壯年,但也有童年發(fā)病者,而且往往發(fā)病越早,越預示了不良后果。
在精神癥狀出現1個月以上方可診斷,終身患病率約為0.3%-0.7%,隨著病程的遷延,往往患者的社會功能將會越來越退化。從精神科診斷等級劃分,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科功能性疾病中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最最嚴重的的疾病。
有研究對疾病緩解后的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檢測,發(fā)現與抑郁癥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更差,主要是差在了即刻記憶、延時記憶和視覺廣度這幾個方面。
自殺和傷人風險
不論是精神癥狀活躍期還是藥物維持治療期,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常會出現自傷、自殺或沖動傷人毀物等激惹行為,給患者自身或者他人造成威脅。
抑郁癥患者往往是受抑郁情緒和自責觀念的影響,進而出現自殺觀念。
他們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最終發(fā)展成自殺行為。少數患者還會出現“擴大性自殺”。
擴大性自殺是指患者認為自己的親人活著也非常痛苦,想幫他們結束痛苦的折磨,于是選擇殺死親人后再自殺。
而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是在幻覺、妄想等癥狀支配下,出現沖動傷人毀物等激惹行為,比如有些精神病人會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跳下去”,然后就真的跳樓了.....
在自傷/自殺方面,抑郁癥患者的幾率要比精神分裂癥高很多。
數據顯示,約50%左右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觀念,最終有10%~15%的患者死于自殺;而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5%~6%的患者死于自殺,約20%的患者有過一次以上的自殺未遂。
在傷人風險上,精神分裂癥要比抑郁癥高,想必這一點你從新聞報道中也能看出來。
也正因為如此,國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管理更加重視。尤其對于既往曾有肇事肇禍行為,或有類似傾向的患者檔案信息要集中統(tǒng)計并上報。
由此可見,對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患者激惹癥狀的預防和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疾病病程
抑郁癥的癥狀是以情緒變化為主,患者存在明顯的情緒低落,繼而出現悲觀、自我評價低,思維上的遲滯狀態(tài),患者大多會出現明顯的悲觀并可能伴有自殺意念或行為。
輕者可能尚可勞動或工作,只是效率有所下降。從病程來說,抑郁癥屬于間斷性病程,在緩解期時可與常人無。
疾病預后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整體預后要比抑郁癥患者差。
在經過抑郁治療后大約85%的抑郁癥狀可緩解或顯著減輕。首次抑郁發(fā)作緩解后,約50%的患者不再復發(fā);
首次發(fā)作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75%可以達到臨床治愈,但以后反復發(fā)作或不斷惡化的比率較高,患者精神殘疾的概率可高達83%。
精神殘疾是指各類精神障礙持續(xù)1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
另外,有研究顯示,抑郁癥的復發(fā)速率比精神分裂癥低。抑郁癥患者到15年時復發(fā)率才升至87%,而精神分裂癥到6年時已達87%。
故與抑郁癥相比,精神分裂癥需要長期治療的概率要高。
很多群眾由于對于精神科疾病不是很了解,導致很多具有抑郁癥性質的分裂癥,被誤診為單純的抑郁癥。比如:很多的分裂癥個體前期表現出來的孤僻、離群、不愛講話,被家屬當做抑郁癥來“療養(yǎng)”,這就錯過了有效的治療機會和時間,導致病情惡化。
經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可以了解到,與抑郁癥相比,精神分裂癥對患者的影響相對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