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紅長博講“帝國巔峰——秦都咸陽”,揭開咸陽秦宮歷史迷霧
前不久,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都咸陽城大遺址項目領隊許衛(wèi)紅,應長沙博物館的特別邀請,作客湘城講壇,舉辦以《帝國巔峰——秦都咸陽》為題的講座,講述她近二十年秦漢考古探索的最新成果及其背后的故事,揭開歷史迷霧,還原咸陽秦宮歷史的本來面目。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講座采取線上直播方式進行。

該講座視頻由陜西和湖南兩地制作。由于不能進行現場講座,大熱天依然奮戰(zhàn)在秦都咸陽城大遺址項目考古工地的許衛(wèi)紅,搭了一個簡易錄制臺,白天忙考古發(fā)掘,晚上抽空用手機錄制講座視頻。

許衛(wèi)紅通過圖片、文字資料,介紹了秦人從甘肅到陜西的九都八遷,自周孝王封非子直至秦朝滅亡,秦人先后經歷過秦邑、西犬丘(西垂)、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等九個都城,大體方向是由西向東。秦人每一次遷都,都是他們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發(fā)揚積極進取精神的結果,每次都拓寬了他們的疆土、壯大了秦人的力量。

具體地說,其中秦邑是最早的都城,但是當時秦人地位低微、勢力弱小,因此并無像樣的宮室和祭祀場所;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都是秦君東進過程中過渡性的臨時駐地,涇陽和櫟陽則是秦人與魏國爭奪河西時的軍事性都城。

九都之中,西犬丘、雍城和咸陽在秦人心目中占據最重要的位置,西犬丘是秦襄公設立“西畤”祭天立國之都,雍城是秦人歷時時間最長、祭祀功能最齊備的禮制之都,咸陽是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都,咸陽城最終見證了秦帝國的巔峰時刻。

秦人先后共建九都,歷經八次遷徙,從初興、崛起到強大、統(tǒng)一、最終到滅亡,經過了長達700年的漫長歷程。
許衛(wèi)紅圖示了考古發(fā)現的鐘、劍、三叉護手劍、甘肅禮縣的秦公陵園金箔片等。

秦人對咸陽都城,在王國階段加以擴建,在帝國階段又進行改建,初提象天思想,后來再提象天思想。
根據文獻資料《三輔黃圖》記載:“始是窮極奢侈,筑咸陽宮,因北陵宮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p>
對于法天思想神秘色彩下的秦代咸陽城的范圍,許衛(wèi)紅認為:
一是關于秦咸陽的范圍,并不像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咸陽城就是今天的咸陽市東郊,渭河北塬。作為帝都的咸陽,它實際上跨越了渭河,接近西安市的明德門,接杜縣。

二是關于咸陽城建都,咸陽從開始到秦始皇時期,都是作為一座陪都,與圣都——寶雞鳳翔的雍城相對應。它經歷了從陪都到帝都的過程。陪都是臨時都城的性質,城市建設并非有備而來,其中一些城市功能的空間布局比較復雜。這也是長期以來,咸陽城的面貌撲朔迷離的一方面原因。

三是咸陽城的一部分作為了漢代的長安城,一部分成為東方帝王谷的基礎。咸陽塬上有五座西漢帝陵,有的有陵邑,這些陵邑曾作為漢長安城的衛(wèi)星城,經濟繁華,文化興盛。

在展示了多張考古發(fā)掘現場照片之后,許衛(wèi)紅講述了咸陽城尋寶的故事。她播放了唐代韓休墓壁畫等出土文物的圖片。從碳化的谷物分析,當時以谷物為原料的發(fā)酵飲料,雖然不能判斷釀酒使用原料的精確比例,但大致可以推測主要成分為粟黍及薏苡,并有少量豌豆以及小麥或大麥。小麥、大麥、豌豆、霉菌菌絲和方解石晶體的存在與酒曲的使用有關。

許衛(wèi)紅介紹了秦始皇在蘭池遇盜賊的相關歷史事件。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夜出逢盜蘭池;后九月,伐馳道樹,殖蘭池;《三秦記》記載: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為鯨魚二百丈。
古代的皇帝陵都建在都城附近,秦代的都城咸陽比現在咸陽大很多,包括了現在西安的一部分地區(qū),秦始皇陵建在現在西安的臨潼,在當時是屬于都城咸陽附近的。

說到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描繪的阿房宮,許衛(wèi)紅認為,根據考古發(fā)現的文物資料推測,阿房宮實際就是當時的咸陽城,是杜牧高超的文學創(chuàng)作讓后世的人誤以為阿房宮為另外的宏大建筑。楚人項羽一把火燒了的咸陽城,就是杜牧筆下的阿房宮,多年來的考古發(fā)掘,找到了大量建筑毀于烈火的考古證據。

她還圖示并介紹了當時咸陽城的木構架建筑的連接方式,從最早的綁扎連接到后來的榫卯連接,之間應該有個過渡,可能為金屬連接,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的金釭證實了人們的推測。

許衛(wèi)紅的講座說明,歷時六十多年的考古工作,不斷有新發(fā)現,諸多歷史的神秘面紗正在一步步被揭開。在各種史實被真正揭開之前,許多所謂的歷史,都還摻雜著想象和推測,而咸陽秦宮歷史的本來面目在許紅衛(wèi)的講述中似乎已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