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詣《批判性思維》
一、理性的聲音:批判性思維
1.1批判性思維的定義
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jù)的反省思維。Robert H.Ennis,1992,Critical Thinking: Whatis it?
1.2批判的概念
1.2.1批判的要素

1.2.2批判的原則
針對對象,理解的寬容原則。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所批判的對象——盡量避免誤解、曲解、一知半解等等。理解方面出現(xiàn)問題,會嚴重影響批判的質(zhì)量。
針對標準,批判的中立原則。立場性標準與中立的標準,中立原則就是以無爭議的或者絕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準則作為批判的標準。比如,邏輯準則、科學準則、法律準則、道德準則等等;使用立場性標準進行批判,容易產(chǎn)生爭議,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是確保思維的客觀性、公正性與合理性的原則。
1.2.3批判的目標
目標:得出好的判斷(決斷,決策)好判斷的價值?;趯捜菰瓌t和中立原則所得出的判斷,要比以其他方式得出的判斷,其質(zhì)量要高得多。
1.3反省思維
批判是一種思維活動,批判是一種什么樣的思維活動?
第一層思考:自然思維(如圍棋-實戰(zhàn))。自然的思考,洞察力和偏見、事實與錯覺、真理與謬誤……混合在一起的思考活動。第二層思考:反省思維(如圍棋-復盤)。對第一層思考的分析、評估、審驗等反思性思考活動,對自己的所知進行校正、凈化、更新、完善……
(總結)批判性思維是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jù)的反省思維?;趯捜菰瓌t和中立原則。批判意味著理解與評判,而不是辯論或反駁。批判是建設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破壞性的。//基于反省思維。批判重在自我批判。批判性思維是自我指導、自我規(guī)范、自我檢測和自我校正的思考。——保羅(Richard W.Paul)
1.4批判性思維的價值
1.4.1批判性思維的人生價值
你最相信誰?你最聽誰的?誰能改變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意味著每個人都按著自己所確信的“真理”而行動,然而,自己所確信的“真理”不就是真理,其中有真理也有錯覺、偏見、妄念、陳規(guī)陋習甚至迷信。我們所確信的“真理”是一個魚龍混雜的信念系統(tǒng),但它確實在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因而我們需要凈化、校正、更新和優(yōu)化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自我改變:既然最聽自己的,既然沒人能改變你,那就只能尋求自我改變。批判性思維是尋求自我改變的工具。批判性思維的本質(zhì)是審驗和評估,通過對自我的思想和觀念進行審驗和評估,凈化、校正、更新、優(yōu)化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以便形成更好的選擇和判斷,并由此提高我們生活和工作的質(zhì)量,成就卓越的人生。
1.4.2批判性思維的社會價值
批判性的思考習慣,如果它應用在社會中變得尋常的話,將遍及社會中所有的風俗,因為它是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鼻祖,薩姆納(W.G.Sumner),社會習俗,1906.
1.4.3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價值
只有對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教育培養(yǎng)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培養(yǎng)合格市民的教育。批判能力是教育和訓練的產(chǎn)物。它是一種思維習慣和力量,是人們獲得幸福的首要條件,是無論男女都應接受的訓練。只有它才能保證我們不出現(xiàn)錯覺、欺騙、迷信以及對自己和所處環(huán)境的誤解。——薩姆納,社會習俗,1906
批判性思維是清除錯覺、識破欺騙、破除迷信、澄清誤解、做出好的判斷、邁向成功人生的工具;批判性思維是教育的使命;批判性思維是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理性和民主社會的工具。
參考書籍,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加]董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批判精神與理性美德
2.1批判精神
2.1.1獨立思考的精神
獨立思考:在尋找和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以及接受或拒絕一種思想觀念時,充分發(fā)揮理性的自主。
批判性思維預設獨立思考,或者說獨立思考是批判性思維的最低要求。
獨立思考不是標新立異,獨立于現(xiàn)存知識體系之外的“獨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2.1.2反思質(zhì)疑的精神
反思是對思考的再思考,對自己的初始想法或看法進行推敲、審驗、評估,找出其中的偏見、錯覺、妄念甚至迷信等缺陷。質(zhì)疑是對觀念的真理性和行動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的疑問?!拔蚁嘈拧且驗椤?;我這樣做,是因為……理由是真的嗎?潛在的假設可靠嗎?推論合理嗎?”
反思質(zhì)疑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求。反思不是重復思考。如同借助鏡子觀看自己的面容一樣,反思需要以換位思考所得到的看法為鏡子,審查出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質(zhì)疑不是情感性的懷疑。
2.1.3開放兼容的精神
開放就是拓寬視野、突破局限。
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與斯格托瑪(Scotoma):人們總是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知識和已經(jīng)形成的思維方式,來感知和判斷眼前的事物,并認為我的感知和判斷更好。心理學家將“我的更好”這樣的認知方式稱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會限制我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排斥不同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形成認知方面的盲點。心理學家把這種由于集中關注自我的認知而形成的盲點叫做斯格托瑪(希臘文原意指黑暗,失去部分視野、盲點)。如盲人摸象。
開放精神就是勇于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破除斯格托瑪?shù)木瘛?/span>
亨特教授提出“三的規(guī)則”:對問題至少要從三種角度去思考,提出三種方案來決定行動,考察三種反駁你的觀點,尋找三個例子來解釋一個概念,等等。Hunter David A.2009.A Practical Guide to Gritical Thinking What to Do and Believe.
兼容就是減少分別心,對不同觀點一視同仁。兼容優(yōu)于寬容。寬容是一元價值觀之下的寬宏大量,寬容是有限度的;兼容是多元價值觀之下的海納百川,沒有限度。兼容指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不是不講原則、沒有立場。開放兼容的精神是精通批判性思維的最高精神境界。
(總結)具有獨立思考、反思質(zhì)疑和開放兼容精神的人,才能成為好的批判性思考者。批判精神是克服懶惰和模仿、盲從和沖動、超越自我、精通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條件。//精神在一種持久的追求中才得以顯現(xiàn)出來,持久地追求獨立思考、反思質(zhì)疑和開放兼容的精神,需要有勇氣和毅力,需要有勤奮、誠實、謙遜、執(zhí)著、公正等理性的美德做保障。
2.2理性美德
人腦的三種功能:(1)欲望:理想、目標、愿望、動機、目的、價值等等。(2)情感:快樂、痛苦、喜悅、煩惱、平靜、浮躁等等。(3)理性:分析、比較、概括、判斷、推理、論證等等。
2.2.1虛心與謙遜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碧撔囊馕吨裁茨??虛心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所知和信念是不完善的,具有傾聽多方面意見、思考新問題、接納新觀念的態(tài)度和意愿。它意味著虛己容物和克服驕傲自滿。虛心意味著放棄捍衛(wèi)自己信念的態(tài)度,愿意傾聽多方面的意見,留意來自各種渠道的事實和信息,關注各種可供選擇的途徑和方案,對新的思想觀念持有一種好奇和主動追求的態(tài)度。
精神是人在思考時表現(xiàn)出來的意志和持久的追求。態(tài)度是人在思考時表現(xiàn)出來的當下的意愿和傾向。
虛心的態(tài)度?+?開放兼容精神?=?理性的謙遜
2.2.2專心與執(zhí)著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鬼谷子·本經(jīng)陰符七術》
專心與深思:“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span>
執(zhí)著與熟慮,“只有人們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難的困惑,不辭勞苦地進行探究,他才可能有反省的思維?!薄磐覀冊鯓铀季S
“貪欲導致浮躁,心急導致武斷。”
專心的態(tài)度?+?獨立思考的精神?=?理性的執(zhí)著
2.2.3平和與公正
公正的思考就是對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或者相對立的觀點一視同仁,盡量減少受自身利益和自我形象的影響。培養(yǎng)公正的思考離不開平和的心態(tài)。心態(tài)不平大多與自身利益或自我形象受損有關。
自私的思考態(tài)度引導我們?yōu)楫斍暗男拍詈退伎挤绞睫q護,為謀求私利尋找理由,還會引起情感上的忐忑不安,理智上的強詞奪理。
平和就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過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形象,心就會靜下來;心靜下來,才能一碗水端平,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將自身利益和自我形象的影響降到最小。
平和的心態(tài)?+?反思質(zhì)疑的精神?=?理性的公正
(總結)只是具有方法的知識,那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運用方法的愿望和意志。//精神是人在思考時表現(xiàn)出來的意志和持久的追求,態(tài)度是人在思考時表現(xiàn)出來的當下的意愿和傾向。將當下的意愿和持久的追求結合起來,就會形成諸如理性的謙遜、執(zhí)著、公正、勇敢、誠實、勤奮等好的理性美德。
參考書籍,思考的力量 [美]查理德·保羅,丁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思考的藝術[美]文森特 賴安·拉吉羅,馬昕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三、思維品質(zhì)與思維技能
3.1思維品質(zhì)
3.1.1 清晰性
清晰性指的是思考問題時的條理和層次要清楚,運用概念和斷言表達思想時,概念和斷言的意義要清楚。
3.1.2相關性
相關性指的是圍繞手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搜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對問題做出有針對性的回答,避免將不相關的問題牽扯進來。
3.1.3一致性
在清晰和相關的前提下,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問題。不一致的思想是荒謬的,不一致的問題是沒法回答的,不一致的行為是有害的。
(總結)就理性自身的特性而言,清晰、相關、一致是思考的最低要求,就如同正直、誠實、勤勞是做人的最低要求一樣。此外,諸如準確、嚴謹、深刻、充足、辯證等理性的要求,都是衡量思考質(zhì)量的標準。在日常的思維活動中,將這些理性的要求內(nèi)化為思維的品質(zhì),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是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重要任務。因為理性是人的根本特性之一。
3.2思維技能
面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我們會產(chǎn)生一些想法或主張,當我們考量一個主張好不好時,就是在進行批判性思維。判定一個主張的好壞,是對思考的再思考,也就是反思。
判定一個主張好壞的根據(jù)不是這個主張本身,而是支持它的根據(jù)、理由和推理。一個主張的好壞取決于支持它的理由和推理的質(zhì)量。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叫論證。對論證好壞的評估,其核心就是對理由和推理質(zhì)量的評估。盡管專家們對批判性思維技能有不同的看法,絕大多數(shù)專家都認同:評估論證好壞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核心的思維技能。
評估論證好壞的核心標準,(1)理由真實;(2)推理符合邏輯規(guī)則。
評估論證的任務和技能,圍繞論證的三個要素,提出批判性問題:(1)議題和主張;(2)理由和假設;(3)推理。
中心議題是什么?//在中心議題上的主張或結論是什么?支持主張的斷言或理由是什么?//對議題、主張、理由以及論證語境的表達是否清晰?//理由真實嗎?若真實,與主張相關嗎?推論是建立在某種假設上嗎?若是,假設合理嗎?//從理由得出結論的推理,符合邏輯規(guī)則嗎?//結論是否超出了理由擔保的限度?//是否存在削弱結論的其他證據(jù)?

(總結)訓練批判性思維不僅要有批判精神和好的思維品質(zhì),還要有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的技能。訓練思維技能,如同訓練彈琴和開車等其它技能一樣,掌握正確的方法,再加上勤奮苦練。
?
四、批判性閱讀的方法與實踐
4.1批判性閱讀的方法和技術
4.1.1批判性閱讀的階段、目的和任務

4.1.2理解方法:寬容原則/發(fā)掘論證(理解性問題)
了解作者、出版和背景信息//文章的中心議題是什么//作者的主張或結論是什么//支持結論的理由或前提是什么//關鍵性概念或詞語的含義是什么//論證的基本要點是什么//分析論證結構,由前提到結論的推理是什么?
4.1.3批判方法:中立原則/拷問論證(批判性問題)
理由是真的嗎//理由與結論相關嗎//若相關,推理合乎邏輯嗎//從理由得出結論,需要依靠某種假設嗎//這種假設合理嗎//是否存在與結論相關的反例//需要限定或解釋論證中的某些概念或詞語嗎?
4.3圖爾明(stephen E.toulmin)模型
一個好論證,由六個部分組成:數(shù)據(jù)(Data):事實、證據(jù)(相當于小前提)。斷言(Claim):被證明的結論、主張、觀點。保證(Warrant):用來連接證據(jù)和結論之間的普遍性原則、規(guī)律(相當于大前提)。支撐(Backing):為保證(大前提)提供進一步支撐的陳述、理由,以表明原則或規(guī)律是真的。辯駁(Rebuttals):對已知反例的考慮。限定(Qualifiers):考慮到可能出現(xiàn)的反例,對結論的范圍和強度進行限定。

圖爾明模型(上圖)的特點和優(yōu)點:把起不同作用的理由以不同的位置標示出來;明確了保證自身也需要證明;突出了辯駁和限定成分的重要性;圖爾明模型更接近實際論證的模式。
(總結)批判性閱讀就是要在堅持寬容原則的基礎上,準確地回答理解性問題;在堅持中立原則的基礎上,恰當?shù)鼗卮鹪u估性問題。在準確的理解和恰當?shù)脑u估基礎上,得出論證好壞的判斷。//分析論證的結構是批判性閱讀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圖爾明模型為完成這項任務提供了幫助,而且為構造好論證提供了指引。
五、理由與原因
5.1論證的概念
論證就是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好論證是我們確立信念的工具。一個好論證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理由真實;(2)推理符合邏輯規(guī)則。
5.2區(qū)分理由與原因
給出支持主張的理由叫論證;給出事物產(chǎn)生的原因叫因果解釋。論證和解釋都可用“因為,所以”來聯(lián)結論證是為了支持或證明主張,解釋是為了指明某事物產(chǎn)生或形成的原因。由于論證和解釋都是對“為什么”的直接回答,兩者容易混淆。
區(qū)分論證與解釋的標志詞,理由的標志詞:根據(jù)/基于/理由是……;主張的標志詞:得出/推斷/證明……;原因的標志詞:歸因于……;結果的標志詞:導致……。
區(qū)分方法1:用“證明”替換“因為,所以”,說得通,表達的是論證;說不通,表達的是解釋?;蛘哂谩皩е隆碧鎿Q“因為,所以”說得通,表達的是解釋;說不通,表達的是論證。區(qū)分方法2:如果上下文的語境指示A需要證明,而B不需要,則“A,因為B”型的語段表達的是論證;如果上下文的語境指示A至少與B具有同樣的真實性或可信性,那么“A,因為B”型的語段可能表達的是一種解釋。
區(qū)分論證與假言陳述,“因為B,所以A”與“如果B,則A”的區(qū)別:在“因為B,所以A”中,B與A得到了斷定,表達的是論證;在“如果B,則A”中,B與A未得到斷定,B是某種假設,A是在這種假設情況下所產(chǎn)生的后果,表達的是假言陳述。
5.3因果解釋與因果論證
因果解釋本身不是論證,比如,細菌導致感染;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因果解釋本身只是一種因果陳述或者因果主張。但是,因果解釋的提出隱含著推理和論證,而且因果解釋需要檢驗和確證。(1)提出因果解釋需要進行調(diào)查、分析和推理,得出最有競爭性的因果解釋。(2)驗證因果解釋。從初步驗證到最終確證,也就是從經(jīng)驗證明到科學證明,通常還要走很長的路。
(總結)理由是支持主張的證據(jù);原因是對已知事實給出的解釋。//因果解釋本身不是論證。把因果解釋本身當成論證,不但會把因果解釋的提出及其檢驗簡單化,而且也會把論證簡單化。//盡管因果解釋的提出和檢驗都含有論證,但是,判斷好論證與判斷好解釋的標準不同,好論證:理由真實;推理符合邏輯準則。好解釋:一致性;簡單性;可檢驗;不循環(huán)。
六、前提與假設
6.1什么是假設
論證中未表達的前提稱為假設。前提是明確表達出來的;假設是被省略的前提,以及前提(已表述的或未表述的)得以成立的深層根據(jù)。
6.2假設的分類
預設(Presuppositions):判定一個陳述真假的必要條件;省略的前提(Suppressed Premises),又稱“填空者”;支撐假設(Underlying Assumptions):使前提成立的深層依據(jù)。
假設有預設、填空者和支撐假設。它們是論證賴以成立的前提之一,其中有一個為假,就會導致論證的破產(chǎn)。然而,假設在論證中并沒有表達出來,需要理解者將它們挖掘出來。
6.3挖掘假設
評估論證的標準有兩個:理由真實;推理符合邏輯規(guī)則。判斷理由是否真實,需要挖掘潛在的假設;判斷推理是否符合邏輯規(guī)則,需要剖析論證的結構。
剖析論證結構,挖掘潛在假設,考驗讀者理解力的深度,二者是批判性閱讀面臨的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也是評判讀者是否真正讀懂一篇論證性文章的標準。
(總結)掌握正確的推理形式,有助于尋找填空者。除此之外,挖掘假設是理解的藝術,沒有固定的方法和規(guī)則。牢記論證可見結構中的理由和主張,關注那些足以影響支持主張力度的假設。//科學家長期默認的假設也可能是錯誤的。挖掘假設的價值在于訓練和提高理解力,識別深層的謬誤。
七、含糊、虛假和關聯(lián)性謬誤
7.1含糊不清
◎含糊(amphiboly),含糊指的是概念或語詞、斷言或語句的含義模糊不清、含混籠統(tǒng)。
◎歧義(equivocation),論證依靠了一個概念或語詞在兩種不同意義上的使用,無論是明顯地、還是含蓄地使用,該論證都會產(chǎn)生歧義的謬誤。
(總結)歧義與模糊不同,歧義通??梢苑治龀鰞煞N或兩種以上清楚的含義,模糊則沒有清楚的含義。//由于句子的語法結構不嚴謹而導致的歧義,通常易于澄清;通過玩弄語詞歧義,運用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等手法進行詭辯,使不合理的論證貌似合理,澄清這種歧義具有挑戰(zhàn)性。
7.2 理由虛假
好的批判性思考者首先要審查、檢驗的則是理由或前提的真假。判斷信息的可信度,審查證據(jù)的質(zhì)量,這是批判性思維重要的任務之一。
◎絕對化(Dicto Simpliciter),在論證中,對概括性陳述進行無條件的斷定,就會產(chǎn)生絕對化的錯誤。將概括性或一般性陳述絕對化,會導致反例的產(chǎn)生?!坝捎谶\動有益于健康,所以,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增強運動。”結論過于絕對,若要使這個結論為真,需要更加絕對的前提來擔保;反例,“重度高血壓或嚴重骨質(zhì)疏松癥患者不宜增強運動”。無法證明絕對化的主張為真,因為絕對化的主張導致反例的產(chǎn)生。
◎遮蓋論據(jù)(suppressed evidence),理由真實意味著論證的前提不能忽視某些重要的論據(jù),這些論據(jù)可能比已經(jīng)表述出來的論據(jù)更重要,它可能削弱原論證的結論,或者得出一個與原論證的結論不同的結論。如果在論證中有意或無意地忽略這樣的論據(jù),就會產(chǎn)生遮蓋論據(jù)的謬誤。與回避、遮蓋、隱瞞證據(jù)相比,捏造證據(jù)的錯誤更加嚴重。
(總結)絕對化、非黑即白、遮蓋論據(jù)或者捏造證據(jù)違背了真實性的要求。檢驗理由或前提的真假,判斷信息的可信度,審查證據(jù)的質(zhì)量,這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任務之一。
7.3關聯(lián)性謬誤
當論證的理由和主張不相關時,就會產(chǎn)生關聯(lián)性謬誤。關聯(lián)性謬誤具有的共同特征是論證中的前提與結論在心理上相關,而在邏輯上不相關。關聯(lián)性謬誤會使前提與結論之間表現(xiàn)出心理上的關聯(lián),看起來結論好像是從前提得出的,實際上結論與前提沒有邏輯推理關系。
◎訴諸人身(the adhominem fallacy),將論證者的人格、處境等特征,與論證者的斷言(信念、觀點、建議、理由等)的特征混為一談。如果以某個人自身的特征為根據(jù),甚至以往對方身上潑臟水的形式,來“反駁”他的斷言,就犯了訴諸人身的謬誤。通俗地說,因人立言或因人廢言這樣的指向人的論證就是訴諸人身。
◎訴諸同情(appeal to pity),人們對弱者、遭遇不幸或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人容易產(chǎn)生同情,一旦喚起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在有能力支持和幫助他們時,若不去支持和幫助他們,就會產(chǎn)生愧疚感或負罪感。對人懷有同情和憐憫之心,這絕對無可非議。但是,當論證者只通過喚起讀者或聽者的同情心,或者玩弄人的愧疚感來試圖支持其結論或主張時,就會產(chǎn)生訴諸同情的謬誤。
◎訴諸恐懼(appeal to scare),當人的利益、名譽、健康或生命等受到威脅時,就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如果論證者向聽者或讀者施加將會受到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威脅,并借助對方的恐懼感,迫使對方支持或反對某一主張或做法,就會產(chǎn)生訴諸恐懼的謬誤。恰當、合理的警告不是謬誤。
◎訴諸不勝任的權威(appeal to unqualified authority),恰當引用公認專家或權威的意見來支持某個結論或某種做法,這是一種合理的論證方式,而且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需要依賴專家的看法。但是,如果論證者所引用的權威,在所討論的問題上失去了信用,就會產(chǎn)生訴諸不勝任權威的謬誤。(1)某個領域的權威在其專業(yè)領域之外,很可能會失去信用。(2)權威者在下判斷時心存偏見或者明顯具有說謊的動機,會使權威者失去信用。(3)假冒或偽造的權威,自然沒有信用。
◎訴諸眾人(appeal to people),生活在群體中的人,幾乎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接受、重視和贊賞,不希望受到群體的排斥和打擊,訴諸眾人就是利用這些愿望迫使對方采納和支持某種信念、建議或行動。這種謬誤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有:(1)通過煽動公眾的狂熱情緒,迫使人贊同某種主張或采取某種行動。(2)訴諸眾人的意見或做法。因為大家都這么看或這么做,所以這種看法或做法就是正確的。
(總結)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禮”字大于“理”字,在許多問題上,仁愛和情義都勝過事實和真理。同情弱者就意味著有仁愛的美德,反抗強權就意味著是正義的化身,我這樣做、這樣看是道德的,你反對這樣做、這樣看就是不道德。這種泛道德化的簡單思維使說理和論證成為多余的東西。
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美]文森特·魯吉羅,顧肅/童玉榮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時評寫作十講,曹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八、轉(zhuǎn)移論題和弱歸納的謬誤
從問題的角度說,論題是所爭議或討論的問題,主張是對問題的回答,論證就是提供證據(jù)證明一種回答是有道理的。如果在爭議或論證中,通過轉(zhuǎn)移視線、歪曲篡改、捏造假想敵、放煙幕彈等手法,轉(zhuǎn)移爭議或論證的主題,就會犯轉(zhuǎn)移論題的錯誤。
弱歸納謬誤的產(chǎn)生不是因為前提與結論在邏輯上不相關,而是因為前提與結論的邏輯關系不足以為結論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這種謬誤中,前提多少為支持其結論提供了少許的論據(jù),但是,這些論據(jù)對于接受其結論而言太不充分了。
8.1 轉(zhuǎn)移論題
◎熏鮮(red herring),論證者以轉(zhuǎn)移讀者或聽者注意力等方式轉(zhuǎn)變議論的主題,通過推出一個與已轉(zhuǎn)變的議題相關的結論來完成他的論證,這就是熏鮮的謬誤。(1)拖放熏鮮的高手在轉(zhuǎn)變議題時,使轉(zhuǎn)變后的主題與原來的主題有微妙的關系,通常讓人難以察覺。(2)拖放熏鮮的另一個做法是將所議論的主題,轉(zhuǎn)向那些足以能吸引聽者注意力的話題,包括性、犯罪、丑聞、道德敗壞、死亡以及其它任何可能適合作為街談巷議的話題。(3)熏鮮的另一種形式是放煙幕彈。煙幕彈是堆砌問題或者使問題極度復雜化,直到將當初的問題淹沒在“煙幕”中。
◎稻草人(straw man),為了使論證易于被駁倒,先歪曲對手的論證,或者捏造一個假想敵嫁禍于讀者,然后再駁斥被歪曲的論證或假想敵,這就犯了稻草人的錯誤。稻草人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論證者的反駁猶如先綁扎一個稻草人,然后再將它擊倒。綁扎稻草人的手法:歪曲對方的觀點,或者將對方的觀點極端化,或者捏造一個假想敵,而事實上這個敵人并不存在。(1)曲解原意;(2)夸張或極端化;(3)捏造假想敵。
◎以錯制錯(two wrongs make a right)。他人所犯的錯,不會使你的錯變得正當;他人的非法行為,也不會使你的非法行為變得合法。錯誤的行為之間不能相互抵消。(1)報復性;(2)“還有更糟”型
(總結)由此可見,理性方面的德育是多么重要。行為上的欺詐會遭受譴責,嚴重者要受法律制裁;而理性上的欺詐,有意識地轉(zhuǎn)移論題或者運用有缺陷的推理誘導別人去做對他有利的事,這種欺詐卻不用承擔任何后果。理性的誠實和公正,可能是當今社會最稀有的美德。
8.2輕率概括與濫用數(shù)據(jù)
以一類事物中選取的樣本為根據(jù),推出與這類事物所有分子有關的結論,稱之為歸納概括。如果在歸納概括中所基于的樣本沒有代表性,或者過高地估計基于小樣本的論證強度,就會犯輕率概括的錯誤。在論證中,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作論據(jù),就像法庭上第三者的證詞一樣,具有很強的證據(jù)支持效力。對數(shù)據(jù)的不正當使用,就像老實人的謊言一樣,它的欺詐性更大。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ing),過度概括是以小樣本為根據(jù),得出了斷定范圍或斷定強度過高的結論。
◎樣本沒有代表性(unrepresentative sample),以樣本為根據(jù)進行概括,(1)要有足夠的樣本容量;(2)要滿足隨機抽樣的準則。樣本數(shù)量太少不必然意味著樣本沒有代表性,要看樣本屬性的同質(zhì)性程度。
◎濫用數(shù)據(jù)(the abuse of statistics)(1)數(shù)據(jù)不可比,統(tǒng)計概括的結論總是涉及到總體的性質(zhì),也就是總體的規(guī)模和它的異質(zhì)性程度,由于忽略總體性質(zhì)的差異而對兩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并試圖在此基礎上確立某一結論,這就犯了數(shù)據(jù)不可比的錯誤。(2)精確度謬誤,精確度謬誤指的是由于忽略統(tǒng)計數(shù)值的誤差而得出精確結論的錯誤。樣本中的統(tǒng)計數(shù)值幾乎不可能和總體中的統(tǒng)計數(shù)值完全相同。如果在從樣本到總體的概括中忽視統(tǒng)計數(shù)值的誤差,得出的結論是一個精確值,就會產(chǎn)生精確度謬誤。反之,將某個總體的平均值機械地分配給其中的個體成員,就會犯誤用平均數(shù)的錯誤。(3)數(shù)字陷阱,偽造數(shù)據(jù);返券銷售陷阱。
(總結)應該記住這一點,一個很長的討論是謬誤最有效的面紗。當謬誤以凝縮的形式呈現(xiàn)于我們面前時,像毒藥一樣,它立刻會被防備和厭惡。一個謬誤若用幾句話赤裸裸地加以陳述,它不會欺騙一個小孩,如果以四開本的書卷“稀釋”時,可能會蒙騙半個世界。理查德·懷特菜(Richard Whately,1787-1863)
8.3弱類比和假因果
◎弱類比(weak analogy),基于類比的論證可用公式表示為:

類比推理是根據(jù)兩個對象之間的相似性所進行的推理。如果屬性a、b、c與z有重要的聯(lián)系,這個推理通常是強的。如果它們之間沒有重要的聯(lián)系,這個推理通常是弱的。
評估類比論證:(1)辨別屬性a,b,c……確定這些屬性為實體A和B所共有,也就是確定A與B的可比性。(2)確定結論提到的z屬性與屬性a,b,c……的關系,如果z與a,b或者c之間存在因果上的聯(lián)系或者系統(tǒng)上的聯(lián)系,這個論證就是強的,否則它就是弱的。
◎以時間先后為因果( post?hoc.ergo propter hoc),原因與結果在時間上總是前后相繼或相互伴隨,但是,在時間上前后相繼或相互伴隨的兩個現(xiàn)象之間不一定有因果聯(lián)系。只根據(jù)在時間上的前后相繼或相互伴隨,就斷定兩個現(xiàn)象之間有因果聯(lián)系,就會犯以時間先后為因果的錯誤。
◎單因的謬誤(oversimplified cause),當一個特定的結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時候,論證者只選擇其中的一個作為對該結果產(chǎn)生原因的解釋,而且使人看起來好像是導致該結果產(chǎn)生的唯一原因,論證者就犯了單因的錯誤。
◎滑坡的謬誤(the fallacy of slippery slope),在論證中,結論的得出依靠的是靠不住的連鎖反應鏈,沒有充足的理由認為這種連鎖反應將會在實際中發(fā)生,這時論證就會出現(xiàn)滑坡的謬誤。在所預見的鏈條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由于其它因素的侵入而斷開。(蝴蝶效應:起初用于解釋氣象變化。此效應說明,事物發(fā)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總結)人往往擅長什么,就喜歡什么;不擅長什么,就厭煩什么。如果你擅長抒情、夸張、渲染而不擅長分析、推理、論證,你可能會對分析、推理、論證有厭煩感。這種厭煩感會使人遠離論證,在需要說理的時候變得很不在行,不會使用理性的正當手段,不得不借用“渲染成文、錯綜成采;見微知著、浮想聯(lián)翩;人格恢恢、文格恢恢;其心切切、其文煌煌;文調(diào)和鳴、開筆傳神”這些讓人不知所云的方法,極盡鋪陳夸張、渲染抒情之能事。寫議論文死活也要你寫出真情實感來,這大概是我們的文化和教育中最大的一個謬誤。
九、批判性寫作的方法與實踐
論證性文章涉及兩方面的寫作: 一方面是如何寫出一篇好論文,也就是議論文寫作(Developing an Argumentof Your Own 簡稱:Analysis of Issue);另一方面是如何評估論文的好壞,稱之為分析性寫作(Writing an Analysis of?an Argument 簡稱:Analysis of?Argument)。
9.1議論文寫作的任務、要求和方法
9.1.1議論文寫作的主要任務
(1)陳述選題(議題、論題、問題);(2)表明主張(立場、觀點、建議);(3)提供理由(事實、數(shù)據(jù)、原理、原則);(4)反駁(對支持相反立場的論證進行反駁)。
9.1.2寫好議論文的要求
(1)清晰、準確地陳述議題、主張和理由;(2)緊扣主題:對所持主張的說明、澄清、闡釋和論證;對持相反主張的回應或反駁;(3)理由確鑿,事例具有說服力;(4)謀篇布局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推論合乎邏輯;(5)語言簡潔流暢,符合語法規(guī)范。
9.1.3寫作方法:組織論證的圖爾明模式
(1)對主題和問題的介紹:介紹引起讀者注意的內(nèi)容;表述主題和問題;表述基本主張或結論,表明它適用的范圍。(2)提供證據(jù)來支持論證:證據(jù)一;證據(jù)二;?等等。(3)提供保證表明證據(jù)何以支持結論:保證一;保證二;等等。(4)提供支撐保證的事實和理由:根據(jù)實踐和理論說明保證的合理性。對保證一的支撐;對保證二的支撐;等等。(5)回答反駁和反例:反駁一;對反駁一的回答;反駁二;對反駁二的回答;等等。(6)結論,概括論證和結論要點,指出論證的意義,使讀者印象深刻。
9.2分析性寫作的任務、要求和方法
9.2.1分析性寫作的主要任務
(1)理解主題論點,澄清概念的意義;(2)審查理由質(zhì)量,挖掘潛在的假設;(3)分析論證結構,評估推理的強弱;(4)考慮替代論證,提出完善的建議。
9.3批判性閱讀與分析性寫作
分析性寫作與批判性閱讀有密切的關系。批判性閱讀是分析性寫作的基礎,反過來說,分析性寫作就是撰寫批判性閱讀的讀書報告。無論是批判性閱讀,還是分析性寫作,都應當遵循寬容原則和中立原則,掌握和運用批判性閱讀和寫作的方法。
(總結)批判性閱讀鍛煉人的理解深度和廣度,批判性寫作鍛煉人的辨別力和判斷力。批判性思維方法是職業(yè)的學習者必備的一項職業(yè)技術。掌握了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寫作的方法,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關鍵是勤奮的實踐和運用,就如同彈鋼琴、打網(wǎng)球和下棋一樣。
?

谷振詣《批判性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