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沙加爾《上古漢語詞根》(1999)讀書筆記(5)

2021-01-10 15:26 作者:Nulll_Official  | 我要投稿

第十六章 人稱代詞

屬格代詞“朕”*lreem'(我的)“乃”*n'eeng'(你的)不在這里探討。
晚商(BC1300~1100)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系統(tǒng):
余*la(我) 汝*na'(你)(少見)
我*ng'aj'(我們)
商王多自稱“余”,有幾例“余”指巫師?!拔摇北硎緩?fù)數(shù)或集體的“我們;商人”。

外部_借詞--廣西北部龍勝苗族一種幾乎完全漢化了的伶語中nga“我”,ngai“我們”。

原始侗水語*0-njaA(你)顯然是從晚期上古漢語借來的“汝”。
西周(BC1100~700)人稱代詞:
余*la(我)汝*na'(你)
我*ng'aj'(我)爾*naj'(你)
“爾”最早的用例是復(fù)數(shù)?!澳恪北緛碛涗浳鞅币粠У摹盃枴?,見于6世紀(jì)在陜西活動的阇那崛多(jn~anagupta)的佛經(jīng)譯文音譯dharani中的ni。記錄口語的第二人稱用法也在西北一帶。

東周(BC700~255)人稱代詞:
吾*ng'a(我)汝*na'(你)
我*ng'aj'(我)爾*naj'(你)
內(nèi)部證據(jù)--據(jù)Djamouri研究,東周金文“吾”逐漸取代了“余”,最早出現(xiàn)在齊、晉、徐、燕、越諸國,很快遍及全部地區(qū)。傳世文獻(xiàn)卻保留了比“吾”更古的“予”*la',它基本在漢朝絕跡。

西周以前所有文獻(xiàn)均沒有“吾”。

概念--R.Blust討論南島語人稱代詞的演變時談到:隨時間流逝謙辭一般會變成普通形式,同時會產(chǎn)生新謙辭。

駁論--顯然這結(jié)論不夠一般,英語就是反例:you在取代了thou后一直沒有產(chǎn)生新的第二人稱謙辭。

同樣,上古漢語也無法解釋*nga與*la競爭并取代的現(xiàn)象,因為在同時出現(xiàn)兩者的材料中它們似乎沒有雅俗之分。

觀點--事實上可以發(fā)現(xiàn)東周的代詞幾乎完全對稱了,說明這是典型的對稱性類推現(xiàn)象。

推論--既然這種變化完成于BC700之后,那么原始藏緬語*nga就不可能是漢語的同源詞。

其實它本應(yīng)是*ka。1.這形式主要見于三個獨(dú)立邊際藏緬語(北部羌語、Kuki-Chin語和尼泊爾東部一帶的幾種),且2.這些語言位于藏緬語的不同分支上,幾乎不可能是巧合的創(chuàng)新。相反3.*nga的語言基本上在一大片相連的區(qū)域上,包括一種南亞語:Khasi語,這反映出早期藏緬語中*nga擴(kuò)張的情形。

4.兩種形式共存的語言(南部羌語、Chang Naga語,也許還有列普查語)地理上分布在兩區(qū)域之間,功能卻完全一樣:*ka是非自由形式,*nga是自由形式。

結(jié)論--顯然*nga是強(qiáng)勢的后來者,我們也知道上古漢語的*ng'a產(chǎn)生之后藏緬語曾經(jīng)和漢語有過深刻的接觸,有理由假定*nga形式從漢語傳入。

原因--東亞諸社會談話時“強(qiáng)烈追求謙敬”(Schmidt 1906),會使得操雙語者用外語的代詞稱呼同輩、地位相等的雙語者,由此東亞的人稱傳播很迅速且徹底。

“厥”*kot是上古漢語主要的第三人稱代詞,且尤屬格多見。有時人們會用第三人稱當(dāng)做自稱,變成第一人稱;也會通過遠(yuǎn)指變成第二人稱,這個用法在晚期上古漢語借到藏語里變成孤例k'yod(你)。

現(xiàn)代漢語方言都沒有繼承“厥”。“他”*hl'aj(別的,另一個)約在唐朝成為普遍的第三人稱,六南只有和官話有過密切接觸的湘語也用“他”。南方方言多用“佢”*ga,是口語形式,不見于文獻(xiàn)。

可列表:

“余”*la(我)“臺”*lee(我的)

“汝”*na'(你)“乃”*n'ee'<*n'eeng'(你的)

“佢”*ga(他)“其”*gee(他的)

結(jié)論--可見“佢”也來自類推。

第十七章 數(shù)詞

一 壹 *it>'jit

二 貳 *ni[jt]-s>nyijH

三 參 *s-hl'eem>sam/*s-l'eem>tshom

四 肆 *s-hli[j]-s>sijH

五 伍 *ng'a'>nguX

六 陸 *Ce-ruk>ljuwk

七 柒 *s-hnit>tshit

八 捌 *p-r'[e]t>peat

九 玖 *ku'>kjuwX

十 拾 *gip>dzyip

“肆”在唐以前不是“四”的大寫,“參”卻早在金文中就是“三”的大寫了。

韻母-中古“三”(sam)的讀音不規(guī)則,規(guī)則的應(yīng)當(dāng)是-om。相同的不規(guī)則還有一例:聲符為“冘”*leem的“紞”*t-l'eem'>tamX(冠冕上的思垂飾),這可能是方言影響。

“三”在孤立的諧聲系中,要看大寫“參”確定它的上古音。“參”字形上指參宿,即獵戶座的腰帶排出的三顆星,底下“彡”是聲符?!膀墶保ㄖ泄舤shom;三匹馬一組;戰(zhàn)車上的第三個人)顯然也在詞族中。

聲母-外部證據(jù)指向*s-:原始臺語*saamA(三),原始藏緬語*g-sum(三)。

內(nèi)部證據(jù)指向*s-R:

1.“彡”系字有:

“舟彡”(船行。中古trhim)

“尋”(小篆聲符是“彡”。重復(fù)、繼續(xù);八尺長。中古zim)

第一個字的聲母可能是*hlr- *hnr- *hr- *thr,總之不是s-。

第二個字:(a)可能和“覃”*l'eem(擴(kuò)展)同詞根;(b)可能和緬語lam2、景頗語lam、獨(dú)龍語lAm(長度單位:庹)是一個詞。由此“尋”*s-leem,“舟彡”*hlreem,“彡”系當(dāng)為*(s-)(h)leem。

2.接著來看“參”系:

(1)“參”(檢查。中古tshom)“審”*hleem'(檢查)

(2)“參”(不齊。中古tsrhim)“淫”*leem(不齊)

(3)“糝”(肉粥。中古somX)“米覃”*l'eem(肉粥?!墩f文》《廣韻》)

(4)“慘”(殺。中古tshom)《方言》列舉了一些表示“殺”的字:“慘”*s-hl'eem'>tshom,“扌林”*(Ce)-leem'>lamX、limX,“貪”*(Ce)-hl'eem>thom,“歁”*k-hl'eem>khom。

(5)“???”《廣韻》:“走貌”中古tshom-dom是*s-hl'eem的重疊。

結(jié)論--“三”沒有變成tsh-可能是“四”*s-hlij-s>sijH的類推影響。

“三”是增多的最小基數(shù),同一詞根出現(xiàn)于“嗿”*(Ce)-hl'eem'(眾多)中。

藏語的g-可能是從漢語借入后類推產(chǎn)生的,低位數(shù)詞“一”g-tyig“二”g-nyis都有。

第十八章 身體部位

漢語的“血”*hm'ik>xwet和內(nèi)部“衊”*m'ik>met(以血涂染;血液)和外部土家語mie35(血液。土家語35聲調(diào)往往反映該詞上古有塞尾)同源。而原始藏緬語*s-hyweey(血)是晚期上古漢語借詞,因為*hm>xw的音變已經(jīng)發(fā)生。

“髓”*s-hloj屬于典型的邊音系列,如內(nèi)部“惰”*s-hloj'(懶)借詞1.越南語lwei2、2.徽語luei6、3.錦語lwa:j4均為“懶”;“橢”*s-loj(長圓)比較4.景頗語loi(窄長);“隨”*s-loj比較5.Newari語li(跟隨。早期形式lwi)。

“髓”可能和原始苗語*hluA(髓)有關(guān)。

由此,“血”和“髓”不可能是同源詞。


“目”在各大漢語方言里都被表示眼球的“眼”替代了。

1.有的單用,如冀魯官話濟(jì)南iaen55,江淮官話合肥iee24;

2.有的和指“瞳孔”的“睛”復(fù)合,如普通話;

3.有的和表示“球、珍珠”的“珠”復(fù)合,如吳語蘇州話、溫州話。只有閩語保留了上古漢語的“目”(潮州mak4,廈門bak4)。

“眼”*ngreen'>ngean是成雙的,所以帶中綴。詞根是wěn“眼”*ng'een'(《周禮》鄭玄注:“出大貌”)?!把邸弊钤缫娪趹?zhàn)國的“抉眼”(挖出眼球)類似的詞組里,在漢代獲得了“眼睛”的用法。

內(nèi)部--“目”若和dí“覿”*l'iwk(看。見于約BC950的金文、《周易》和《儀禮》)同源,就是*mr-liwk>mjuk。中綴*-r-和“眼”一樣表示成雙;前綴*m-指施事。外部_類型:愛爾蘭語、梵語和波斯語都有指“看”的詞轉(zhuǎn)而指“眼睛”的詞義演變。

外部-1.原始藏緬語*mik~*myak(眼睛)和2.原始苗瑤語*mwaeiC(眼睛)顯然和“目”有某種聯(lián)系。

韻尾-3.上古漢語*-k和原始苗瑤語C調(diào)的對應(yīng)還有:

(1)“夕”*s-lak(夜<月)原始苗瑤語*hlaC(月)

(2)“力”*Ce-reek 原始苗瑤語*nggljoC


“首”*hlu'>syuw在漢代被“頭”*d'o>duw替代。現(xiàn)代方言中它又部分地被替代:1.北京官話“腦袋”,2.湘語長沙話“腦殼”lau3kho6。

韻母-“首”押*-u'韻,聲母-*hl母可以從“道”*l'u'(道路)看出來。

有兩個表示“領(lǐng)導(dǎo),當(dāng)頭兒”的詞可能同源:

“誘”*lu'

“導(dǎo)”*l'u'-s

外部證據(jù)1.藏緬語支Lushai語lu“頭”

2.原始南島語*quluH“頭”


“手”*hnu'>syuw《詩經(jīng)》押韻均為*-u。

聲母:表身體部位的“手”“首”中古同音,因為中古“頭”已經(jīng)代替了“首”,所以此兩字上古聲母應(yīng)當(dāng)不同。

各家擬音--Unger(1995a)和鄭張尚芳(1995b)同時且獨(dú)立地得出“手”的聲母接近*hn-:

內(nèi)部--1.chǒu“杽”(手銬)(中古trhjuw)又作“杻”,聲符為“丑”*hnru'>trhjuw(第二地支)。2.《爾雅》釋niǔ“狃”*nru'>nrjuw為動物指爪,而3.“丑”和表示右手的“又”形近。

結(jié)論--因此這是個詞族*(h)nu',包含“手”*hnu'>syuw。

外部--“狃”和緬語niu2(手指)、hnyui(食指)可能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后詞由Bradley構(gòu)擬為原始彝語*s-nyo1(手指)。

“首”被“頭”替換是因為它和“手”同音的理由也很可信?!岸埂?d'o-s(祭具)和“頭”*d'o詞源上的聯(lián)系可以參考外部_類型:拉丁語cuppa(杯)和德語kopf(頭)。

結(jié)論--顯然在“首”仍表示“頭”時“豆”獲得了“頭”的意思,寫作“頭”;“首”“手”同音后“頭”就替代了“首”。

第十九章 物質(zhì)世界

水、河流

周初“水”既可以指水這種物質(zhì)也可以指河流?!傲魉绷x可能更古老,含有“水”的上古字形基本都和“河流”有關(guān)。

韻母-“水”在《詩經(jīng)》有4例押*-uj'韻,只在《小雅·沔水》里押“隼”*s-nun'韻,這交替指向-r尾。

聲母-1.zhuǐ“沝”《廣韻》為tsywij,這在閩語中主要是指“水”的詞:廈門tsui3、福州tsy3。中古sy-和tsy-的交替結(jié)合內(nèi)部證據(jù)對*hl-、*t-l-有利:

2.“川”可能和“水”同源,甲骨文字形很接近?!按ā钡膌首可見“順”*m-lun(')-s(順從)與“訓(xùn)”*q-hlun(')-s(順從)的交替。這樣“川”中古元音不規(guī)則,因為《詩經(jīng)》押*-un韻:*t-hlur>tsyhwen,規(guī)則形式當(dāng)為tsyhwin。

駁論--其他幾家一般通過“川”聲系的見組字將聲母擬作K,如Schuessler(1987)*khljueen,但3.后元音前的見組不應(yīng)有腭化。

4.該聲系中kūn“巛”(土。中古khwon)又作“坤”,而“坤”可能是“申”*hlin(伸展)聲符字,說明“坤”可能是*k-hl'un,元音不規(guī)則。

5.quǎn“甽”(田中水渠。中古kwen)又作“畎”*khw[e,i]r'(聲符為“犬”),更合于“甽”的元音。由此“甽”當(dāng)為*kw[e,i]r',沒有L。

外部證據(jù)--1.原始南島語*-luR(流動)、2.原始苗語*NGluB(流動)、3.原始藏緬語*lwi(y)(流動、河流)。

以上證據(jù)支持“水”*hlur'>sywij,“沝”*t-lur'>tsywij。


韻母-“火”字在《詩經(jīng)》押韻兩次均為*-eej韻,但從中古上推當(dāng)為*-aj。*-eej>中古-oj沒有發(fā)生的可能是-'尾的影響。

聲母-huǐ“??”(火尾)(火?!墩f文》)的聲符“尾”*meej',反映“火”*hm'eej'。

外部證據(jù)--

1.原始南島語*DamaR(火炬)

2.原始臺語*hmaiC(燒)

3.原始藏緬語*mey(火)


月、夜

“月”韻母依押韻情況擬為*ngwat?,F(xiàn)代漢語各方言“月亮”義都加了表示明亮的語素如“明”“亮”“光”等。

令人吃驚和疑惑的是漢語外這一形態(tài)找不到同源詞。

如:藏語ngos(上弦或下弦月;月歷的月半)派生自ngo(臉、樣子、方面)。

韻尾-“月”和“日”的上古韻尾也不一樣。《邶風(fēng)·柏舟》有:“日居月諸?!边@大概是表感嘆的元音a加上了受前字韻尾同化的聲母:*nik-ka-ngwat-ta。“居”很顯然地是見組字。這可以排除“月”的t尾受“日”同化而產(chǎn)生的說法。

藏緬語表示月亮的詞如:1.藏語zla-ba,2.緬語la1,比較3.原始苗瑤語*hlaC(月亮)和漢語*lak(夜,晚上)的詞族:“夜”*N-lak-s,“舍”*hlak-s(夜宿),“昔”*s-hlak(晚上,昨晚,往昔),“昨”*s-l'ak(前一天),“夕”*s-lak(晚上)。

結(jié)論--“夕”字形上和“月”很像,且在楚歷兩個月份名詞中出現(xiàn),可能是早期表示月亮的名詞。

第二十章 野生動物

鹿

“鹿”*r'ok早期字形是犄角突出的動物??赡芎汀敖恰?k-r'ok有關(guān),帶可數(shù)名詞前綴?!敖恰薄都崱酚幸划愖x*r'ok與“鹿”同音。


“蛇”*m-laj本作“它”*hl'aj,1.象眼鏡蛇形。2.“蛇”見于《小雅·斯干》,在很多地方都被委婉語替代,如北京稱“長蟲”,長沙稱“溜子”,“虎”在官話稱“大蟲”也一樣。

可以和原始南島語*SulaR(蛇)比較。前綴*m-表示小動物。


鴿子

“隹”*tuj《說文》:“鳥之短尾總名也”,和長尾鳥總稱“鳥”*t'ew'相對。駁論:鵪鶉無尾,上古形式為“鶉”*dur。但是甲金文“隹”多數(shù)都帶尾巴,無尾的“鶉”也以“鳥”為形旁,說明許慎是受到了“隹”“鶉”音近的誤導(dǎo)。方言-閩語廈門話ka-tsui1“鴿子”可證“隹”應(yīng)是鴿子。

外部_類型--1.拉丁語turtur(鴿子),2.排灣語tjurtjur(tj<t)都來自鴿子叫的擬聲,“隹”也很可能一樣。

第二十一章 人和親屬關(guān)系

在部分方言里,這個從商代穩(wěn)定流傳至官話的表示人類的詞被替代,如廈門lang2,溫州kha7(本字“客”)。“人”*nin的詞根可能是“昵”*nrit(近、熟悉)。


“兒”*nge(孩子)見于甲骨文。“兒”的特征是身體上的,不涉及父母,因此“兒”不是親屬詞而“子”是。同族詞:

1.“唲”*nge(呀呀兒語)

2.“倪”*ng'e(弱小)

3.“麑”*ng'e(小鹿)似乎有帶*m-的異讀:*m-ng'e>mej、*mr-nge>mje(也作“麋”)。

4.緬語:ngai2(小,差)

5.景頗語:ngai33(孩子)


“子”*tsee'通常出現(xiàn)于父母一方或雙方清楚的語境。

內(nèi)部--1.近音詞“仔”*tsee(')(負(fù)載物)見于《周頌·敬之》:“佛時仔肩”(重啊,我肩上扛著的東西),鄭玄用“任”(承載。派生自“妊”)解釋“仔”。

2.此字也可能和“載”*s-t'ee'-s(負(fù)載)有關(guān)。

外部_類型--參考英語birth(生育。名詞)與born(承載、生育。動詞bear的過去分詞)的關(guān)系,可以假定“子”“仔”同詞,“孩子”義晚近。

由此,藏緬語*tsa(孩子)應(yīng)當(dāng)是借詞。


侄、甥,舅

“姪”(今作“侄”,女人稱兄弟的孩子)有兩讀:*d'ik(*N-t'ik?)>det和*drik(*N-trik?)>drit。1.《爾雅·釋親》有:“女子謂昆弟之子為姪。”2.通過《儀禮》可確認(rèn)“姑”(父親的姐妹)和其對應(yīng):“謂余姑者,我謂之姪?!焙线m的詞源是“適”*s-tek(女子出嫁)。周初時“適”只指“去往”,很可能和“至”*tik-s(到達(dá))同源,正好反過來支持“姪”的k尾。

“甥”*s-reng見于《小雅·頍弁》,與“舅”*g(r)u'成對出現(xiàn):“兄弟甥舅?!眳ⅰ稜栄拧罚骸爸^我舅者,吾謂之甥也。”也是對稱關(guān)系。

“舅”*g(r)u'(舅父)和“舊”*gwu(')-s(老;舊;故)同聲符,詞義關(guān)系的類型學(xué)證據(jù)可以參考原始南島語*ma(n)tuqaS“舅父=姻父”和*tuqaS(老)的關(guān)系。


兄弟

各方言一般都區(qū)分“brother”這一概念的的長幼。蘭州西北部方言不分兄弟可能是受突厥/蒙古語言的影響。

長兄

“哥”(中古ka)基本上是面稱詞,未見于漢以前的材料??赡茉跂|漢從鮮卑(古蒙古人)借入。

“兄”*hmrang甲骨文已有,但具體意思不確定。1.此字從口從人,表示權(quán)威者,2.《說文》:“長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yellow-02">3.《大雅·行葦》“兄弟”并列,此處可以確定是“哥哥”。內(nèi)部--現(xiàn)代漢語方言閩語還留著“兄”,前加a,如潮州a23 hia~33。

一個少用的詞是“昆”*k'un,多次1.見于《爾雅》。2.《國風(fēng)·葛藟》:“謂他人昆。”其早期意思應(yīng)是“後”。

結(jié)論--《詩經(jīng)》一例“昆”用于稱呼別人,可見周時“昆”是“哥哥”的面稱詞,“兄”是敘稱詞。

甲骨文、商代金文有“孟”*m'rang-s,1.從子從皿*mrang'(器皿)。2.《鄘風(fēng)·桑中》“美孟姜”似乎指女性,看來這詞指年長的男女,意義具體化之后表示“長兄”。

結(jié)論--這個詞的詞根是*mang:“芒”*m'ang(大)?!盎摹?hm'ang(廣大,遼遠(yuǎn))在《尚書》中還描寫老齡。“兄”可能也在這個詞族里,那么它就是*hmrang>xjwaeng。huǎng“怳”*hmang'(恍惚)也和m-接觸。贛語詞mang3(長短的“長”)似乎也和這詞根有聯(lián)系,但聲調(diào)不能解釋。

這詞根可以和藏緬語*mang(大;更老)比較。

“伯”*p'rak見于甲骨文,指封建主,后在《詩經(jīng)》指長兄。西周漢語“伯”指“最年長的”,后來引申為“長兄”,和“孟”的演化平行。同樣“伯”也有不帶中綴的詞根:“博”*p'ak(大)。

兩字中的-r-中綴體現(xiàn)屬性加強(qiáng)的功能。

中間的兄弟

“叔”*s-tuk諧聲系多數(shù)帶*iwk韻母,少數(shù)帶*-uk,如“督”*t'uk(監(jiān)督;改正;中間)。由此“叔”很可能和它帶同樣表示(中間)的詞根。

“仲”*N-trung-s顯然派生自“中”*trung。

弟弟

“弟”系字只有中古d-、th-和dr,表明上古帶邊音。注意內(nèi)部--1.“荑”又作“稊”*l'eej(稗子),2.“洟”、“涕”*hl'eej-s(分別是鼻涕、眼淚)。

3.“弟”在《詩經(jīng)》的15次押韻里有3次和*ij押韻,來自《邶風(fēng)·泉水》《鄘風(fēng)·蝃蝀》。兩地相鄰,可以視做是方言特點。

結(jié)論--“弟”上古當(dāng)為*l'eej'。

妻妾

“妻”*s-hl'eej和丈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1.甲骨文字形是“女”上加曲線,還有一手或兩手。2.《說文》從音義上將其和“齊”*s-l'eej(等同)聯(lián)系,3.Karlgren(1964)為證明這一點,將三條線釋為與“齊”字形相同,是“已婚婦女的發(fā)簪”,那么手就指一種將手放在發(fā)簪上的禮儀。

這樣未免過于牽強(qiáng),事實上更好的解釋是女人被用手抓著頭發(fā),是搶婚的會意。“妻”和“奚”*g'e(女奴)字形相近,只是“奚”頭上的線換成了系,整體是被繩子牽著的女奴。

地位低的妻子等于仆人,稱“妾”*s-hnap。也指女仆或仆人?;蛟S可以和“攝”*hn[a,e]p(輔助)比較。

“婦”*bu'甲骨文指商后或商王的妃子,從女從帚。許多例子只有帚。《禮記·曲記下》:“士曰婦人,庶人曰妻”,說明《說文》釋“婦”為會意、從女手持帚是錯的?!爸恪?t-pu'>*tu'可能只是聲符。

“婦”可能和“寶”*p'u'(寶貴;財寶)同源。這樣的話可擬“婦”*N-pu'(被珍視的人),鼻音前綴用以解釋濁聲母。

兒子


“妻之子”是“嫡”*t'ek(《大雅·大明》)。詞根是*tek(統(tǒng)治),同族詞還有1.“適”*t'ek(統(tǒng)治,控制)和2.“帝”*t'ek-s(大自然的神;統(tǒng)治者)。

庶子

“妾之子”有兩個詞表達(dá),一是“庶”*s-ta(k)-s(《左傳》),二是“孽”*ngrat(《谷梁傳》《孟子》《墨子》《晏子春秋》等等)。

表“眾多”義的“庶”見于西周金文和《尚書》,當(dāng)是“妾之子”(許多中的一個)的本義。

韻尾--它可能和“諸”*ta(許多,全部)有關(guān),這樣“庶”*s-ta-s。同聲系“遮”*ta(阻擋,攔阻)明顯也不帶k尾,這樣構(gòu)擬并非不可能。

“孽”不見于先秦,可能和1.“蘗”*ng'at;*ngrat(樹樁;樹樁再生的嫩枝)有關(guān)??傊皟鹤印绷x是后起。

似乎包含一個詞根*ngat(砍掉),同族詞還有2.yì“刈”*ngat-s(割草)、3.yì“劓”*ngrat-s(割鼻子)。

沙加爾《上古漢語詞根》(1999)讀書筆記(5)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石柱| 隆尧县| 阿鲁科尔沁旗| 樟树市| 通道| 青海省| 镇雄县| 平顶山市| 泰来县| 乌兰察布市| 英超| 漠河县| 阿坝| 北海市| 肥城市| 德兴市| 雅安市| 大同县| 沁阳市| 福清市| 治多县| 比如县| 防城港市| 台北县| 平邑县| 安吉县| 中宁县| 汾西县| 当阳市| 桃园市| 孟津县| 洱源县| 玛曲县| 长子县| 新郑市| 梅州市| 高碑店市| 乌拉特中旗| 新沂市| 抚宁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