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博物館修復T-34/76坦克前列機槍 內(nèi)部結構原來是這個樣子
11月9日,位于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通過官方賬號,發(fā)布了一則動態(tài)。

展示了完成更換前列機槍工作的T-34/76中型坦克,博物館方面表示機槍更換之后,完善這輛T-34坦克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11月5日,本人在《俄羅斯博物館維護T-34/76坦克前列機槍 難得一見的復雜內(nèi)部結構》一文中介紹了機槍座的結構。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機槍座組件通過五個螺栓固定在機槍座外殼上。

防盾靠上是瞄準用的觀察孔,下方有外露槍管,導氣裝置同樣有裝甲保護。

防盾后方連接內(nèi)部結構,可以圍繞機槍座外殼轉動。底部外露的是坦克機槍的導氣管。

操縱坦克機槍的是機電員,位于車體右前方,他的左側就是駕駛員。

通過左側的緊固裝置,將坦克機槍固定在機槍座上。可以看到伸縮槍托處于完全收縮狀態(tài),由于射擊時機槍的后坐力完全被前列機槍座吸收,因此射手不會感覺到任何后坐力。

之所以要對其進行更換,是因為二戰(zhàn)后,這輛T-34/76進行過現(xiàn)代化改裝,將前列機槍從DT更換為DTM,并不符合這種坦克在二戰(zhàn)時期的狀態(tài)。這兩種機槍的外觀區(qū)別主要是DTM機匣尾部有外露的復進簧管,而DT機槍(如圖)則沒有。

也就是說,參觀者在坦克外面是根本看不出這兩種機槍有什么區(qū)別。但是,患有完美主義強迫癥晚期的博物館方面,決定對其進行更換,并徹底檢修了這個前列機槍座。

不知道博物館方面接下來還要對這輛T-34/76進行什么方面的完善工作,這種對展品精益求精的要求非常值得欽佩和學習。
標簽:
俄羅斯博物館修復T-34/76坦克前列機槍 內(nèi)部結構原來是這個樣子的評論 (共 條)
